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

 

 

 

灯下夜读,对历代官员的回避制度产生了浓厚兴趣。人类从部落制开始,逐渐形成了国家。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回避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它是中国古代对官吏制约的制度。回避制度有主要的三项内容:亲属回避,籍贯回避和职务回避。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了,在新的年代里反省逝去的历史,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现时与未来。上个世纪,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清王朝被送走,标志着封建政治的湮灭;代之清政府者是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从蒋介石篡政时计算,蒋家王朝统治大陆二十三年;第三件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权代表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政权存在的时间最短:秦朝、晋朝、隋朝和蒋家王朝,他们短命的原因在哪里?亡“国”的诸多因素里面有两个原因最为重要:法治和道德。它俩都是对人的规范,如果法治无力或者混乱,官吏必然刮取民财——贪污腐败,由此造成道德观念变异,民生奸智。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政权就很难生存下去。把时间推回到公元前154年,即西汉初年的政治动乱——吴楚七国之乱。当时的统治者认真地考虑了一个问题:官吏与官吏之间为什么会形成关系网?查官员的腐败行为一查就是一大批,加强打击力度,官吏们就联合起来反抗中央政府。鉴于如此局面,统治者采纳了有识之士的建议,于是,回避制度就诞生了。那时的回避内容是:有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部门供职,官员不得在本籍供职;科举考试时,考官亲属不能应试。西汉政府规定:皇帝的亲属不得在京城做官,皇后的兄弟不宜做九卿。如此了,皇帝还是不放心,害怕皇亲国戚结成了死党,因此下令宗室成员不能担任河东、河北及河南的地方长官,违者治罪。

 

到了东汉初期,亲属回避有了新的内容:婚姻之家不得在同一地区同一部门任职。这是籍贯回避和亲属回避的结合体,汉灵帝时,把回避制度发展为“三互法”,即甲地人在乙地做官,同时,乙地人又在丙地任长官,那么,丙地人不能担任甲地或乙地的长官;在此情况下,三个地方长官之家不得通婚姻。汉灵帝下诏,规定“三互法”适用于郡县。这种回避法是否合理,官吏们是否接受,对社会次序有无好处?可以另外讨论。

 

封建王朝政府极为重视回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回避制度由汉代的婚姻回避扩大到一般的亲属回避,即有一丁点儿沾亲挂故的都不能在同一部门任职,不能同朝为官。当时的中央政府规定:父母兄弟、叔伯及相关外亲,不能在政府的任何一个部门有上下隶属关系,不得在同一个地区做官。唐朝时,皇族虽不能在京师任职还可以到外地做官。而到了宋代,皇族人员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担任公职;对一般官员,无论近亲远亲还是朋友,只要有统摄或相好关系的都得回避。宋仁宗时,把回避范围扩大到旁系亲属的三代以上。英宗皇帝就来得更严了:武官任职前必须呈报亲属关系,武官与武官之间不得通婚。

 

为防备官吏们结党,犯上作乱或收刮老百姓的血汗钱就进行特务统治,派人暗中监视官员的所作所为。明朝政府明令:官员任职前必须申报个人财产,卸任时由有关部门审查;皇室成员不能做官,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封爵供养;官员与皇室成员结亲,官即改调外任;有女嫁给皇族的,不能在京城任职。对官吏的回避规定得更加严格:凡内外官员俱以亲属回避。洪武皇帝又把亲属回避推进了一步:父兄伯叔或弟男子侄在一地做官的只能留一人任职,其余的一律改调;在同一个衙门的官吏,有亲属关系的下级人员必须回避。清朝政府在此基础上规定:祖孙、兄弟、叔伯、外祖公、翁婿等,若在同一部门任职,官小者回避;在同一部门任同等官,后进者回避;凡是管理钱粮的官员,不分远近,只要同族,官小者回避;府一级的官员,在衙门有同族的必须离开本府,到其他地方做官。清政府把亲属回避扩大到师生故朋回避;科举考试中形成的师生关系的,于任职中要回避,上级官员不能任命和自己有师生关系的人为本衙门属员。

 

回避制度是帮助统治者保证政权巩固的措施,任何事物的开端总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因此,从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开始,回避制度的内容越来越精细具体。籍贯回避的目的是防止官员与地方势力结成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以免形成针插不进,水渗不透的独立王国。在汉代,地方政府的官员,上至郡国守相,下到县令,都不能用本地人,刺史不用本州人。唐代的回避制度进了一步;官吏不仅不能在本籍任职,而且不能在本籍所在州的邻县做官。到了明清时代,把籍贯回避规定得更加具体,洪武皇帝制定出“南北用人”之法。即南方人在北方做官,北方人来南方任职,除学校的教官以外,本地人不能在本县任最高长官。清政府规定:总督、巡抚至州县的官吏都不能在本省及距家500里内任职,教官和中下级武官可以不回避本省,但须隔府任职。

 

职务回避和亲属回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叙述方便,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问题。这种回避是防止官吏与官吏之间结成朋党,互相泄露机密并毁伤他人。如宰相的亲属不能当谏官,地方长官的亲属不得为自己的部属。

 

历代的统治者们,在制定回避制度的同时也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即为了保证回避制度的贯彻实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如本人隐瞒不报籍贯、亲属关系而不回避的官员,降一级使用;假报亲属关系或籍贯或誓师生关系借回避之名挑选官职的,予以革职;科举考试时,考官的亲属应考不申报者,即要受到严厉的处分。

 

亲属回避、职务回避和籍贯回避,是以亲属回避为中心。它是封建政权对官员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吏之间拉帮结派,收刮民财,一人做官全族人依附的局面,为维护封建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产生了它的上层建筑——皇权。这个“皇权”为了自身的利益,于是就出现了回避制度。它体现了权利的制约与反制约,但是不彻底,因为“皇权”的本质意义是“家天下”:下级服从上级,所有官员服从皇帝。老百姓无权选择自己的管理者:官吏与皇帝。所以,回避制度难以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往往是前期紧后期松,说起来严做起来宽,或者是纸上写了却根本不执行;难怪我国的历史画卷中就有“官场百丑图”——皇权不断地更迭,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演绎出了多少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故事。

 

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消亡之前都有迹象:法令无序、权大于法、官吏结党,百姓有苦,苦不堪言。就算这样的政权还能存在一时,压得民众敢怒不敢言,却也是百足之虫死而未僵——大厦将倾的日子不久就要到来了。

 

读史如同明镜,可以使人正身。封建皇权的消亡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回避制度挽救不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只有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才能克服社会自身诸多的毛病——我国古代回避制度的各种内容及其形式,使我们必须考虑许多问题。

作者:高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王安石的一则故事来谈谈古代回避制对君主皇权的保护作用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古代官员上下班时间是几点呢?古代任命官员的回避制度是怎么回事?我国古代官员休假与现在有何不同?
隋朝政治管理的出色:新时代的开创者杨坚
古代的官员有没有休假制度?又是如何休假的?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