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的真正原因

 

    老子《道德经》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因强之。将欲废之,必因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说的是------ 一个东西要把它收紧,必定要先使它放大;后世的用兵作战,以及政治军事谋略等等,在历史上经常看到这样运用。要使它衰弱,必先使它强大。要想把它废掉,故意先培养它,使它先兴旺起来。要把它抓过来,还故意先行给予。从微弱、渺小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看出大道理来,这就是从微而明。从文字上看来,颇像阴谋,所以,自老子以后的纵横家者流,阳言道义,阴奉老子所讲的这种原则,用于权诈捭阖,做为君道政治上谋略的运用;兵家者流,更是通用如此原则,而适用于战略与战术的实施,春秋、战国以后,王道衰歇,而霸术大行,《国语》与《战国策》所记载的钧距之术,与后世所谓《长短经》的理论,都是适用这种法则,所以一般人,便在无形中,综合纵横家、兵家等权诈的坏处,一概归于老子的罪名中。这,就是千古以来,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的原因!

 

    其实,老子所讲的是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同时教人看通因果,强调因果律的可怕,所以要注重道德。老子所说的这些话,是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的,最后终归失败。他所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作用。是指物理世界的情形,告诉人们“柔弱胜刚强”的道德定律,譬如一花一木,如果快要凋谢的时候,就特别开得茂盛,但是那种茂盛的开张,便是衰落的前奏。“将欲弱之,必因强之”就是生物世界的定律,譬如一个人的生命,到了最强壮的阶段,便是“物壮则老,老则不道”的趋势。“将欲废之,必因举之”也是物理世界的必然定律,譬如力学的作用,当我们要把一个东西抛落到目的地以前,必定先要把它高高举起,远远地抛出去,这种高举远抛的状况,当然便是坠落的前奏。“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更是宇宙世界的常律,譬如天地给与万物的生命,当给你以生的时候,也就是收摄的开始,所以取予之间,在人们看来,是有得失成败的感觉,但在天地自然的道理看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只是一种生命现象的过程作用而已。因此老子所说的“微明”,也就是老子要人在事物初动之时,明白它幽微的“机先”,要有“知微,知著”之明,而辨别它所以然的初国,便可了解它的后果,因此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待,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谓“不欲见贤”,便是不要世人以贤德的美名与成绩,归到他自己的身上。

 

    老子所说的“是谓微明”。从微弱、渺小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看出大道理来,这就是从微而明。没有智慧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现象,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对于坏的一面,由于不懂因果循环的定律,只知道埋怨运气不好,埋怨老天爷不保佑。殊不知人生过程中的现象,如果检讨、反省起来,我们明天有什么事发生,从自己今天做的事情就会知道,用不着神通。自己身体的情形,对不对劲,是否会病倒,自己心里都会有数,有感受的。可惜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 “微明”。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微明”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由此看来,我们晓得,老子并没有教人用权谋做坏事,而是告诉我们做坏事是可怕的。

 

    大家都知道,阳光、空气、水,对人是必需的,但是,有人利用阳光杀人,也可以利用水把人淹死,更可以利用空气把人闷死;所以,这都是负面的运用。天下事善恶是非在于自己,不在于教的人。老子主张用阴、用柔、用弱,不是叫人做坏事。所谓柔弱,在做人的道德行为上就是谦退礼让,也就是吃亏;吃亏并不是笨人,多吃一点亏没有关系,让别人占一点便宜,他也高兴,你也高兴一下蛮好嘛!不要觉得被人家占了便宜而难过,只要想到他会因此而高兴,自己坐在家里也笑一笑,替他高兴就行了。所以,吃亏是福,柔弱胜刚强。

 

总之,老子所讲到的,都是人情、物理可怕的一面,不是教人去使用计谋手段,而是讲因果律。提醒人们当最得意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失意的来临。老子思想,被人误解所造成的冤诬,也许就因为他对人事现象,观察得太透彻,并作了一些深刻的言文,才会造成这种冤抑。好在他已经说过:“不欲见贤”,那么,在他本身来讲,也就无所谓了。所以,《道德经》讲的并不是是阴柔、权诈之术,而是以德化政治为目的大同思想![道法自然si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圣解(五十)
《道德经》是老子的“阴谋”?
帛书《老子》通释之“将欲翕之”章
老子:是隐君子,还是阴谋家?
不可示人的“国之利器”到底是什么?老子真是玩阴谋的祖师爷吗?
《道德经》导读(三十六)——道经 · 第36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