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为什么覆灭

 

因上个世纪著名学者黄炎培和著名美国记者斯诺都提到了古旧封建中国“循环史”的观点,因此,几乎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都已醒悟:三千多年中国封建王朝史就是一部(失去了进步元素的)循环更替史。从大历史这个背景上说,清皇朝的覆灭,也是它在这部古旧历史中的一个宿命,而这种宿命,必然与皇朝的内因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由于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在清末皇朝获取了既得利益,他们便密切关注着清末政权的命运。它们客观的、带着没有避讳的西方文化思维的分析和记录,甚至比那些有忌讳(为尊者讳)传统思维模式的国内记录,观察与书写得更加到位(正如西方观察家所言:清朝“政治家的观念在以个人身份表达时,与身为政府首脑时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是古旧传统政治的诡异之处)。

 

对于清皇朝统治长期以来自酿的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西方记者这样说:“在地方权力阶层中位属较高等级的人们毫无保留地彼此交流着对于不满情绪的感受,在表达中,偶尔还带有一种气势和坦白,在旁听的欧洲人听来,竟然没有一点儿惊讶之意”。对于爆发的武昌起义,这位记者说:“可以断言,这场起义的目的是为了向满人宣战,在清国的普遍观念中,满人的朝代苟延残喘了太久,早就应该让位给其他人了”。而各地持续发生的暴力事件,“它们都是在普遍不稳定的实际情形中酝酿出来的一种症状”。“北京大批受过教育的清国人毫不隐瞒地呈现出向革命党'一边倒’的趋势”。在武昌地区,“在满人指挥官的麾下,至少汉人军队的忠诚度令人极度怀疑”,“甚至在京畿和天津地区,除了人数有限的满人士兵之外,军队里其他士兵的忠诚度也令人怀疑”。据此,有记者断言:“大清皇族作为人民的官方领袖,因其普遍的、根深蒂固的腐败观念而不被世人所信任。”

 

同期著名学者严复则在一封信函中生动描写了武昌起义后清廷军队的表现:“当两个兵团接到命令前往汉口去对付叛军时,他们敢于在第一时间里站出来宣称:'不,我们不愿意和自己的同胞交战。’有些人把话说得更绝:'我们所要去攻打的,并不是和自己同宗同族的骨肉同胞’。这真的仿佛像恶魔般巨大的幽灵,立刻把长达270年的、根基打得很稳固的朝代逼到了无助之境,清王朝就此被碾成了碎片!”

 

以上所有史料,是弥散于清末全国各地的不安定因素,更是一种体制内崩溃的因素。满清朝廷在多年累积的不堪统治中,已经从一个政府治权蜕变成了一个“皇族内阁”集团治权(或者说,中国在进步,清政府没有进步)。

 

对于清末政权衰落,这位西方记者说:“据指出,在中华历史的进程中,一直都是开朝皇帝将国家治理得最好,但逐渐的,帝王家族会一路退化,直至将手中的江山再拱手送给别人”,而就在武昌起义当年,“为数不少的清国知识阶层人士相信,治愈他们国家病根的唯一良方,便是彻底、完全地颠覆旧有的秩序”。

 

这两句话语,正是对封建王朝循环历史的一为衰败二为更替的最精彩旁白。

 

对于清末政府实施改革而清政权仍被推翻的历史现象,有研究晚清史的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正在改良的政府仍会得不到治下人民的满足?这种观点试图在不满足者的身上寻找原因,并予以引经据典。毫无疑问,如果站在一方立场上非要找出另一方的原因,总会找到那么几条能够“发人深省”的理由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社会常识。或者说,尽管引经据典地说得那么“发人深省”,道理其实并不深奥。

 

且不论晚清政权长期以来的内质腐朽,只要翻一翻清末改革的“典章”,几乎都是照抄当时日、美等国的典章内容(国内史笔史料有证),即如西方记者所说:“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革学说不过是把全球各地文字高手的'字块儿’照搬过来罢了”(内外史料共证)。这种“照搬”塑造而不是发自于国家内部最深层次迫切需求的“改革”,其满意程度之低、其影响之小、其不切实际、难于实施而成一纸空文的可能性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许才是清末至今一百多年来中国舆论一直在指斥的真正“全盘西化”,其源点就在清末政府的那场官僚“改革”上(晚清对外一贯很没底气地忽左忽右,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同样如此)。

 

而对于清末政府“改革”了、“进步”了仍得不到国内人民普遍满足的原因,笔者这里也想引经据典一下。十九世纪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过:“经验证明了,对于一个糟糕的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它开始改革自身之时。弊端会很耐心地支撑下去,因为一旦有了想要摆脱它们的念头,它们就似乎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令人深感棘手的姿态”。对于这一点,已故史学家唐德刚在谈到清末鄂督张之洞改革“鄂军”演练新军、最终成就了武昌新军起义时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表述,他说:“不幸的是,在任何腐败的独裁政权之内从事改革开放,都是自掘坟墓。因为有旧政权的克制,改革开放便不可能顺利开展。一旦改革不能尽如人意,则改革运动中的大批'新’人,就必然要走向叛逆之途”(唐德刚著《从晚清到民国》)。真可谓智者所见略同。在不自觉和“合理”中自酿的弊端(俗称人体的“毛病都是养出来的”),一旦被病患者自身发现,举止失措、惊慌失态是人类共有的心理,也是任何一个中外腐朽政府都会具有的心理。这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常识叫积重难返,或叫一步错步步错以及指责他人比指责自己容易得多。其实这是一种社会常识,它没有那么深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再谈辛亥革命(二)/林宪君(重庆)
晚清三次改革为啥全都失败?
醇亲王的“变脸”
古史今说:南朝鲜眼中渤海国地图,日本网议其槽点!(第474期)
有人说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词“诸葛草庐”时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
02【人教版】甘肃省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