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为什么要做一场蝴蝶梦?

做梦是现实的抽离反映

庄周梦蝶的故事家喻户晓,其文写道,庄子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正当逍遥自在地飞翔时却从梦中醒了过来。当看到自己还是自己,而非那只逍遥的蝴蝶时,庄子一时间竟分不清楚究竟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自己本来活在蝴蝶的一场大梦中。

庄周梦蝶

做梦,是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特殊经历。《说文解字》中注解曰,梦乃是不明之象,是意识对现实的一种抽离反映。用现代的科学观点来解释的话,认为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脑海中的未眠意识受到所思所想的牵引,从而展现出种种光怪陆离的场景。在中医上上,人们白天因为劳神过度,晚上便出现心神不宁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梦,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道理。但在传统道学理念中,梦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意向,这是超越了意识活动本身的,是以梦境中的人生际遇来寄寓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梦中所得来反思人生的真谛。

庄周梦蝶是道家最出名的一则梦境,难道庄子果真是分不清楚蝴蝶与本我的差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庄子其实是在借这则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提出了一个道学上十分重要的概念——物化。

“物化”即超脱认知

所谓“物化”,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认为“物化”即是被万物所化。庄子在《齐物论》一开篇就提出,人们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我们所能够做出的价值判断其实都依赖自己的认知。这里有个前提是,虽然物质世界是可被认知的,但因为人们的认识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所产生的认识判断就不会是绝对正确的真理。此时所言“物化”,意在说明我们都是在自己经验认知上产生了“是”或“非”标准,由此便去肯定或否定他人,所得到的结论往往是偏颇的,是个人被物质世界迷惑幻化了思想意识。

我们所能够做出的价值判断其实都依赖自己的认知

正如庄子曾与惠施那段非常精彩的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当把个人的价值判断套用到世间万物上时,就会产生如上误解。又如庄子在《逍遥游》一篇中大书“鹏鸟图南”之志,但众小鸟在面对大鹏图南的行径时却表现出各种情态,由此引出了大小之辨。在这场辩论中,从小小蜩鸠的视角来看,它的话语并没有任何错误,但它从来没有经历过鹏鸟的世界,又怎么能明白图南背后的深意呢?妄用已心度他人之志,最终却是陷入了自我的迷思。

在此前提下就会发现,世间任何形式的辩白都有待于自我的认知判断,并不是绝对的真知。世间任何形态的认知都是被凡情浸染的结果,并不是道家所追求的真逍遥。在庄子的逍遥世界中,唯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无所待境界,才能实现真正的逍遥。庄子在《逍遥游》篇中还写到了“尧让天下于许由”及尧至姑射山面见圣人而“窅然丧其天下”的两则故事,意在以尧的经历为例,得出“名者实之宾”的结论,是为了说明修行即是去名、去功的过程。为了去掉名利之心,才能超脱物质世界对内心修炼的影响。唯有破除心中的执念和局限,才能从一个凡人凡情超脱成为一个具有道根道性的人。

“物化”即万物同化

于是就引出了“物化”第二个层面上的意思,即实现我与万物的同化,在万物齐一的主张下,真正达到无物我之分别的境界。

任何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是非观点都是局限的,若想要超越认识上的局限性,就需要用明静之心去观照认识产生的根源,去回归到万物的本源,回到道生化天地万物的原初。在庄子的思想世界中,存在一处无何有之乡,在这里,万物的所用不会受制于人们所识,一切都源于各自的本然。只有万物各得本性之用,才是真逍遥。

需要用明静之心去观照认识产生的根源

因为万物皆由道生,所以我与万物的生成本是同一个道理,是与非的起源也本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因为人们各自具有偏爱之心,所以才会丢掉了大道的根本。当用自然之道来调和一切矛盾的时候,就会发现是与非都会失去意义。因为万物齐一,换个角度来看,是即是非、非即是是,空不异色、色不异空。那么,庄子即是蝴蝶,蝴蝶亦是庄周,又何必去区分究竟谁是谁的大梦呢?

只因我们都处在人生大梦中,总是被群情迷惑了心志,却把短暂的虚妄认作了永恒。正像是庄子贪恋梦中蝴蝶的逍遥,却忘记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永远都离不开天地万物的依托。道家修行讲究的是实现人生从梦到觉的转化,是把个人的精神与情志从凡尘中抽离出来,真正实现居尘即是离尘的人生大境界。

摘自:腾讯道学,文/清虚道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漫谈《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庄周就是蝴蝶,蝴蝶就是庄周,万物平等,表达自由
[庄周梦蝶的寓意]分析“庄周梦蝶”的实际含义
“庄周梦蝶”是怎样一个故事,庄子为何会有这么古怪的想法?
论道| 读庄说艺随札(三)——道通于一
古人的两个梦,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庄子》导读16-齐物论(完结)10 庄周梦蝶的真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