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在家书里的精神世界

       几次搬家,丢失了一些财物,尤以书籍和书信最多。最可惜的是那些父母亲写给我的书信也即家书。


      家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亲子教育形式。家书作为窥探人们内心世界的一面窗户,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千情万象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自己的家书丢失了,十分遗憾,无法弥补。幸好当时在收到父母的书信时,我都会认真地阅读,书信里的精彩之处便深深地烙在自己的脑海里。

       父母写给我的书信不是很多,主要是我在外读书的那几年和参加工作初期。那年月,父亲长年在海南岛和广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我在外地上学,家里只有母亲和年幼的弟妹。母亲很辛苦,一个女人既要参加生产劳动,又要替弟妹们操心日常生活和读书。尽管这样,她也没有放弃过对我这个远在他乡儿子的教育。每个学期都会收到母亲的几封信,我也会给母亲回信。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小学毕业,写给我的信较短。她在信中除了问及我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之外,还用最朴实的语言教育我如何做人。比如:要学会感恩,好好学习,回报社会。要勤俭节约,要勤奋勤劳等。话语不多,言简意赅。我当然懂得她的意思。我在家时,她以唠叨的方式,教育我们如何明事理,做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离家在外求学她也没有忘记教育我,母亲在家书中的忠言,时常警醒我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记得我刚入学不久,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向她汇报我们学校的概况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母亲收到我的来信之后,不久便给我回信。她在信中说“崽啊!你是幸运的,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的好政策,跳出了农门,并享受国家的助学金。你一定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本事的人……”聊聊几句话,成为我求学几年的“座右铭”和“助推器”。

       我打懂事之后,父亲就被县里派驻海南岛和广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较少直接管教过我们兄弟姊妹。不过,他虽然很少直接教育我们,但在他写给我的几封家书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方式有别于母亲。父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肄业生,肚子里有点“墨水”,他在信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典故来教育我。如岳母刺字,凿壁偷光,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参加工作不久,我写信给父亲,谈了我的工作单位和环境,信中流露出一点牢骚。父亲接信之后,随即给我回信,引用了伟人的名句,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父亲长年在外,他写给我的书信也不多,但是几乎每封家书都能够触及到我的精神世界。

       家书, 作为情感沟通的桥梁,是无价的财富,因为它不仅是真实的个人极其私密的情感流露,还背负着训育的特殊使命,与纯粹的文学作品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它是了解作者精神世界十分有效、便捷的通道。我读过几本有关家书的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等,其中尤以《曾国藩家书》对我影响最大。

       曾国藩,清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他的家书、家训、家风影响了许多国人。《曾国藩家书》是一本书信集,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这么多的书信都彰显其恭肃、严谨的作风。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家书》不局限于父子之间,还有他写给父母与祖父,写给曾氏家族后人的信。写给长辈的家书要报喜不报忧,要让长辈放心。为此,所以他搜集方法治疗母亲的失明,还会时不时寄些阿胶回家孝敬长辈。他坚持“家和万事兴,百善孝当家”的理念,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不能忘本,报喜不报忧是基本,即使与父母不住在一起,心里也要想着父母。写给弟弟与儿子他们的信,是要让他们修身养性、读书向善,要努力达到“能立能达”的境界,立是要发愤图强,达是要办事周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曾国藩告诫晚辈要知行合一,明白怎么做是一回事儿,能否完美执行又是一回事儿,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打着家族的名义涉及地方政务。谨言慎行、戒骄戒躁,这是曾国藩给晚辈的话。写给曾氏家族后人的信,他将自己在官场、在业余闲暇之外的所有文字记载存档,防止在战火中遗失,同时总结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疏、鱼、猪”,看似简单朴实的八字家训,若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贯彻实行,却相当不易。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还有很多名言被世人所传诵。如“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莫问收获,但为耕耘。”“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等等。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包括了修身、文化、艺术等内容,涉及面广,富有哲理,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读之情,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出版社多次印刷出版,据说发行量已经高达一百多万册,由此可见这本书是深受读者喜欢的。

      我读完这本书,被傅雷先生和其儿子傅聪先生通过书信交流艺术时的言语所打动。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家庭,精神相互的依靠和成就,生活里温情热烈的爱意。这是一对太让人羡慕的爸爸和孩子。傅雷先生在书中不仅谈艺术,而且还谈人生。书中有许多语句能触及到儿子的精神世界和灵魂。“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在家书里,我也发现傅雷先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说音乐是动态的艺术,动态的艺术对人的神经会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需要一些静态的艺术加以平衡,譬如说通过拥抱大自然、去欣赏装置艺术、去看绘画相关的展览,抑或是借助阅读文学作品等等。观点之新颖,又富有说服力,的确让人佩服。

       阅读他们父子之间的书信,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渴望在精神世界里获得无限支撑的父亲形象。原来个性突出、才华横溢的大男儿,身为人父之后,对孩子竟然有那么强烈的精神寄托需求,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揭秘一代白手起家的巨富赚钱秘窍。书中一封封家书见解深刻,娓娓道来,将你头脑中的陈朽观念全部清盘,引爆你工作生活和思维的大变革。洛克菲勒白手起家,成为历史上超级富有的人绝对不是偶然,而他对于如何获得成功,如何在磨难中发展自己等,所思所想,句句精辟。如:“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失败更不会在你的脑门上贴上无能者的标签。”“我把失败当作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吐出来的却是精神。”“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不可能一直维持现状,如果静止不动,就是退步,但要前进,必须乐于作决定和冒险。”“我的座右铭是:人始终要保持活力,保持坚强,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乐观的人在苦难中会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只会看到苦难。儿子,记住我深信不疑的成功公式:梦想+失败+挑战=成功。”这本书的动人之处在于洛克菲勒不仅仅在教导儿子如何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活,怎样活得有尊严且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阅读《曾国藩家书》,他的这些文字,细细品读,这些金句名言依然能警醒后世之人。尽管这些家书与现在的时空相隔百年,但家书里的内容给人的感觉还是那般的亲切与真实,就仿佛冬天在围炉边上,暖和和地读自己亲人所写的信一样。而《傅雷家书》《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这两本书,让我看到了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儿子同样深沉的爱……。一个通过家书的艺术式对话,阐述人生哲理。另一个则是通过家书阐释了干事创业的艰辛。有志者,事竟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封封红色家书既是血泪书、绝笔信,也是传递情思、书写温情的告白书。赵一曼就义前写给儿子的遗书,尽管只有一百多字,但是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舐犊情深的伟大母爱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一字一句引人深思,一点一滴撼人心魄。

       写给亲人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浓浓的人情味,更体现了写信人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积淀。正能量的家书给人的启示是,真正维系亲情与友情的秘诀不是金钱与名利,而是道德素质与文化素养。能够引导人们走向充满阳光,催人奋进的精神世界。所以说,想要提高人的素质,还是需要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父母在家书中对我的教诲,让我受益终身。

       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人们现在很少再写家书了。但家书那种触及到人们内心精神世界的那种功能,是现代通讯工具无法替代的。更何况家书书信的传承,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显得更具有纪念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傅雷,一个多面父亲
父亲手抄六万余字译文,只为满足儿子知识的渴望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5篇
傅聪去世,生前很少读《傅雷家书》......
【名著阅读】《傅雷家书》20题八年级童鞋必读九年级童鞋必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