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修证历程 -综观孔子的一生,他真正的开悟当是五十岁以后(尹真著)


  唯不明善者,必不能诚身,窃恐情不中节者多矣。然则默识之功岂可少 哉!

程子曰:“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 呃尝有孝弟来?”

观此则性为孝弟之本,不可执孝弟而不明性也可知矣。 承谕思虑两忘又将何心以存天理?夫未发之性即是天理,责在默识不可以 强思力索而得之。故曰“何思何虑”非绝心屏智,顽然如木石也。

周子 曰:‘无思本也,思通用也。”无思而通者,默识之谓也。无思即谓之近 思,亦谓慎思,亦谓之思不出位,此义微矣。

程子曰:“两忘则澄然无 事,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累哉?”亦周子无思而通之旨 也。大率学者之通病在心里扰扰,适足以蔽其本心之明。若当下澄然,即 本性自在。至于七情之发,皆从太虚中流出,其不中节者亦鲜矣。则当其 未应事时,洋然冲默,固未发也,是之复性,复性之外,无余学矣。夫以 此知彼揣摩测度,则谓之空知,若乾知大始之知,即是本性,即是实事, 不可以空知言也。


以此想彼,如覆射然,则谓之悬想。若默而识之,即是 自性自识,觌体无二,不可以悬想言也。性本无声无臭,故学者从无思为 而入,则近性矣。此全在默识,非可以言语讲解而入也。唯时时体认此未 发之性,则成性存存,固不可谓之无,时时体认此未发之性,则廓然太 虚,亦不可谓之有。心性本无二,若强言之,周子所谓,心如谷种,仁则 其生之性者是矣。

周子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 故学者必从主静无欲而入。 

 三、圣修全程概述  

本章第三节对圣修历程做逐节细致分疏,这里对圣修历程做概要介绍。先看 孔子、孟子所述的圣修历程: 

 (一)孔、孟圣修历程  

1.孔子修证历程  

被儒门称作圣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仲尼,其证悟有得,经历了漫长时  (333 )间。年逾七十,始公开了自己的证悟历程,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修证之真实写照。但过于简单,没有证悟经验者,不知所说为何 事。熊十力曾对此有简单阐释: 

 志学一章是孔子自道其生平进学之序,其间最可注意者:

一,圣人 自十五至七十其学大成中间未误入歧途,自十五志学已往,逐层得力处, 皆是彻始彻终,彻下彻上,逐层用力,只有发展,益精益熟。学问之道是 由多方面积累交融而成, ·  ·  ·  ·  ·  · 

二,今观此章,自十五志学至三十而立,学 之基已定,而犹戒慎不怠矣;四十不惑至五十知天命,则深于穷理而不已 也;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则上达尽性之境矣, ·  ·  ·  ·  ·  · 

学已大成,则孟子所 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庶几知圣人矣。 

 熊氏释文只是随文解义,未能给人以明晰的认识。


陆象山的阐述颀具特 色——从心的体用所达之境界分疏每一时期特点: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是已知道时矣。虽有所知,未免乍出乍入,乍明 乍晦,或警或纵,或作或缀;

至三十而立,则无出入,明晦、警纵、乍缀 之分矣,然亍事物之间未能灼然分明见得。

至四十始不惑。不惑矣,未必 能洞然;融通乎天理矣,然未必能纯無。

至六十而所知已到,

七十而所行 已到。事不师古,率由旧章,学于古训,古训是式,所法者皆此理也,非 徇其迹,仿其事。

 陆氏对每一时段特征的描述很细腻,这可能与他开悟较早(十三岁开 悟)、证悟水平较高有关。但认为孔子十五“志于学”就对心本体有了“乍明 乍晦”的认知,则未必是孔子所达境界。


对于孔子证悟过程的分疏,

李二曲讲 得更贴切些: 

 学问全在心上用功,矩上操存。学焉而不在心上用工,便失之浮泛; 用工而不在矩上操存,便无所持循。‘心不逾矩”,虽在力到功深之后,  而其志期于“不逾矩”,实在命意发端之初。譬之射然,学射之初,固不 能中的,若志不在的,亦将何凭发矢?惟其志期中的,则习射之久,庶凡 一一中的。

夫予“十五志学”,即志此“不逾矩”之学;

“三十而立”, 是大立小不夺,是非无以摇也;

“四十而不惑”,是吾心固有之理,见之 透而无复有疑也;

“五十而知天命”,乃心与理融,洞然于心所自出无复有疑也;

“六十耳顺”,则声入心通,人之言语、物之鸣音接于耳者,无不触 真机而豁煞契于心也;

“七十从心,不逾矩” ,任心而动,自不越乎范 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绝无意必固我之私心即矩,而矩即心,义 精仁熟,学成而志遂矣。 


综观孔子的一生,他真正的开悟当是五十岁以后。孔子曾说:“假我数 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若已真悟,何以借学《易》“以无大 过”?另外,结合五十前后的言行,也可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譬如,早期对宰 予之昼寝,孔子非常不满,竟因此小事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 可扝也”(后却成孔子之高足)。


又如对管仲的评述,五十前后大不一样。更 为重要的一点,是孔子对“思”的认知,早年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无所益,思不如学也”,


而受孔子亲传的得意弟子曾子著之《大学》 中则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得”,

孔子之孙子思(孔伋)著的《中庸》中则有“诚能前知”,

《孟子》中 也有“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 之,坐以待旦”,

而孔子刪定的《尚书》中也有“思日睿,睿作圣”,这只能 说明孔子晚年已体悟到了“思”的妙用,或者说是开悟后,对间题的认识克服 了以前的“教条主义”错误,步人了圣智的轨道。

 2.孟子所述的圣修层次 

 孟子没有讲述自己的修证经历,只谈了一句“四十而不动心”。这与孔子 的“四十而不惑”应属同一意蕴。但谈论乐正子修为时,阐述了圣修的全程内 容:  33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的奥秘(8)卦有何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祥解
古语:50岁知什么?60岁顺什么?70岁……看完大彻大悟!(必须收藏)
男人五十岁“知天命,尽人事”!!!——2017年6月1日——丁酉年五初七日——“六一”国际儿童节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天命”到底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