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与亲人谈'死亡'话题


   

带妈妈出去郊游,回来在家里休息了两天,她还是有点病怏怏的。我觉得有点奇怪。去玩的路上,妈妈一路地晕车,一路地吐,她吐的很难受,不过到了目的地,走一走,转一转,吃吃小吃,喝喝茶,再嗮嗮太阳,很快她就又精神了,这回到家,也两天了。

 

我问妈妈:“妈,你怎么样了?”

 

她有气无力地说:“头疼,有点头晕。”

 

“为什么头疼?你没休息好吗?”

 

“能好一点,”她揉揉眉心,说:“这里晕疼。”

 

我觉得她可能有心事,就问她:“你在担心什么事吗?”

 

“没有啊,我没有担心,我只是想会不会是高血压。”妈妈说。

“高血压怎么了?”我问她。

 

“高血压会摔跤。”

 

听了这话,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我追问她:“摔跤又怎么了?”

“你这孩子,谁愿意摔跤?”妈妈很不高兴。

 

“你是害怕摔跤会卧床不起,你害怕的是死亡,对吗?”我想了想,用平缓的口气问她。

 

“谁愿意死?”听我说到死,妈妈的脸唰地有些阴沉了。

 

我依然平静温和的对她说:“对,妈,我同意,我也不愿意死。可是人人都要死啊,为什么要害怕死呢?”

 

“谁不害怕死呢?”妈妈不看我,自已说。

 



我想起了爸爸,他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他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死亡的体验,也让我们对死亡这个话题有所避讳。可是,无论如何避讳,眼看着妈妈70多岁了,一天天地苍老与蜷缩,像开始枯干的苹果一样,慢慢地萎缩,我总觉得应该和她开始认真地谈这个话题了。

 

我想起一个故事,就说:“妈,你能记得蝴蝶吗?在它变成蝴蝶之前,它是一个毛毛虫,当它从毛毛虫变成蛹的时候,也许它会认为自己已经死去了,对吗?毛毛虫一定不会知道在它死后,它成为一只蝴蝶的感受。对吗,妈?”

 

妈妈没有吭声,听我这样说,似乎不那么反感这个话题了。

 

我接着说:“其实,一个人的死,在某种程度上,与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并不知道一个人死后,他会去了哪里。可是我相信,他的生命一定是用另一种存在方式继续着。”

 

我的眼前是爸爸的微微含笑的面容,我想起了他。纵然不舍,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和我们告别了。

 

“多活两年有什么不好。”妈妈有些释然,瞪我一眼。

 

我点头说:“妈,我明白了,你是不愿意现在死,你是觉得现在这个时间段不能死,对吗?”

 

妈妈点了点头,认真地说:“我多活两年,对你们也好啊。”

 

“那是为什么呢?”我问她,“你现在在担心什么,放不下什么呢?”

 

“我想看到你们都很好,孩子也很好。”妈妈很真诚。

 

“妈,我明白了,你是不放心我们,觉得我们不够好。”我知道了她的意思,我笑了。

 

听我这样说,妈妈又不乐意了:“我不是不放心你们,我是希望你们更好。”

 

我笑笑,说:“妈,我知道你放不下我们,你呀,我们都这么大了,你就别操那么多心了。”我明白了,其实,她不是真的害怕死,是内心放不下。她害怕的是她帮不上我们,觉得我们还没有达到她所认为的成功。她心里藏着好多的不甘和担心,她没有做好面对离去的准备。这两天身体的不适,让她感到了不安。




人们往往把不知道的身体不存在的形式定义为死亡,死亡便等同了恐惧。于是恐惧封存了人敢于探知未知的勇气。因此当我们面对死亡时,其实是面对恐惧,在向恐惧迈步。这份恐惧里,我猜大约有很多是缘于牵挂,放不下的欠疚不安与不甘心,不服气罢。


我想起我17岁那年爸爸的离去,医生推他进了重症室,病床上的他说不出话,我看见他的泪水顺着眼角使劲地流,他大约也没有做好离去的准备。

 

季路曾向孔子请教有关“事鬼神”和“死”的道理,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把人的“生”放在首位,而对“事鬼”和“死”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透露着“重视人生,避讳谈死”的生死观念。

 

佛陀认为生与死是人生循环中的两个阶段,二者都是苦。人生须要摆脱生死的束缚,超脱轮回,从而达到涅的极乐境界。

 

庄子则看到,人的生与死不过是气的聚散形式的转化而已,气聚而生,气聚而死,生死是人所不可避免的,只需顺应自然。

 

在 这个问题上,基督徒比较坦然,在他们眼里死亡是回家,回到上帝身旁,去享受永恒的幸福。天主教也把死亡看做一种喜悦,认为死亡是人生完成了使命。死亡是从一扇门进入永恒的一个门户,在过去的生命里,每一步皆走向永恒,经过这扇门,迈向另一个生命,而且这个生命是永恒的,所以死亡并不可怕。



李卫东老师揭秘《黄帝内经》发现,人体有两套生命系统,一个是外在的生理系统,一个内在的藏象系统。从人体两套生命系统去解读,庄子所认为的气,正是藏象系统的聚生与散去,一般意义上的死亡是便生理系统的死亡,是看得见的外在生命形式的结束。

 

我想我们对于逝者最好的方式,便是我们随顺气的聚散,怀念曾经的内在的存有,尊敬与感恩看得见的外在,毕竟那是才我们真切感受到的和留下过纪念的。

 

而对于生者,好好珍惜,随缘消业,除却遗憾,方能生死两相安。

 

如果能够,和亲人谈谈“死亡”的话题吧。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系李卫东先生通过多年解读《黄帝内经》,首创提出的建立在中医文化体系下的学说。李卫东:作家、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生命研究专家、潜心研究国学,中医,梦学,生命科学多年。代表作有《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秘》、《梦到底预言什么》、《人类曾经被毁灭》、《外 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素书》等图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死亡—每个生命的必修课
与孩子一起面对“死亡恐惧”
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就是没对孩子进行过『死亡教育』 Φο
“妈妈,我不要你死”,父母如何和孩子谈死亡?需要掌握三个技巧
“妈妈,给我写一份去世指南吧?”关于死亡,孩子远比你想得沉重
当孩子问你“妈妈,我会死吗”,你怎么回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