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圆桌对话】表述中国2.0——记忆中国: 博物馆的历史人文景观(上)

【导读】

近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院以及新媒体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表述中国”系列论坛——“当博物展览与新媒体相遇”暨新媒体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圆满结束。


在第一场圆桌对话中,围绕“记忆中国:博物馆的历史人文景观”,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常保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颜海英、中国政治青年学院于闽梅以及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钱婉约教授展开了精彩讨论。



(钱婉约、常保立、颜海英、于闽梅)


钱婉约:

各位先生,各位来宾和我们亲爱的同学,今天下午的第一场圆桌对话,现在开始。

当初,我们的设想是请几位专家朋友,一起来关注、讨论共同的话题。之所以是圆桌对话,而不是站在那里宣读论文,就是想以一种亲切的、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我们四个人之间可以对话,台上与台下也可以对话。但是,刚才我们在这里坐下来,完全是在一个很亮的灯光下,有一种“被曝光”的感觉,与想象中圆桌对话那般促膝而谈的氛围,是不同了一点。不过,我们应该适应新媒体时代被曝光的感觉。

首先有请故宫博物院摹画师、也是画家的常先生,请他给我们讲讲他的工作经历,他对文物书画的感悟,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感悟。我们欢迎。



(钱婉约、常保立)


常保立:

博、物、馆三个字,很早就有了。现在因为博物馆,这三个字才联系起来。古代没有博物馆,因为没有必要。古人的世界是一个历史延续的空间,古代本身就是一个大博物馆。

我在故宫从事摹画,全世界就中国有这么几个人。历史上可见记载只有唐贞观内府摹拓官冯承素所为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重要古书画无论是王羲之《兰亭序》,还是顾恺之《仁智列女图》,阎立本《步辇图》,韩滉《五牛图》等更多经典,都是以摹拓为副本进行传承的。图像是平面的固化,以我们今天的知识储备平面来对古人斯时的空间永远无法接通。但是通过摹拓,我们能够感觉古人当下正在进行时的动态。


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默默空间里,古人积画成字,积字成编,画以成图。其时的综合空间状态在目前仅有的古画中都可见之。古画论中的“真力弥漫,灵气往来”恰是给了后人以可能进出这个空间的措辞。这是一个真赏之间高来高去的过程,赏分高下,鉴定真伪。先人忧患阙疑,青灯著书,以宜子孙,使我们族群在鉴赏生存衍进中延续到今天。古时这个“画”的含义就是一个笔画的意思,古人在三才担当中真积力久,于天象、地理、人文综合经验约简的一画,积画成图,并藉以摹本传世到了今天。而今人所说的“画”在古代是图的意思。


用今人所能掌握的知识解古人何去何从,如何传承,这都是平面的。但是怎么才能进入古人的空间呢?一千多年前的古画我们看似没什么东西,但其中确有,可又说不出来。我们现在想想,没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直觉体悟,从既有文字上得到的只是一个平面的知识储备。一个笔画里面的用笔,是方是圆,老师没说,学生也不是特别透,但是这恰恰给了你一个独立思考和亲自动笔的可能空间,这就叫口传亲授,这就是古人是全息立体的空间。左右中国人文明衍进背后的亘古传家文化从来都是两种形式:一种是文以简约的典雅文言著述,另一种则是通俗易懂的口传心授。而口语切不要因为言浅意浅,正是言浅而意深得以传世,以一个灵长左右的生物人籍师说去直觉体悟,模糊取象,子子孙孙就到了今天。

钱婉约:
常先生,我知道您从事多年的摹拓以及绘画创作,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临摹过的,摹画过的重要的古代书画作品,以及您在这方面的经历。

常保立:

宫中的摹拓作品很多都有马,像我摹过的《唐人遊骑图》、《虢国夫人遊春图》、《二马图》。早期的画、书法、文章、建筑,包括古人做的任何事情,从来都是不署名的,这是中华族群文化中的集约现象。署名是后来的,这是一个文明演进的过程。比如佚名的《唐人遊骑图》,署名的《二马图》。再说赵孟頫《人骑图》中“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易”的至极体现,真草隶篆在古画中有不同体现,而用笔却是其中人格精神力量的贯穿。



《虢国夫人游春图》


钱婉约:
据说《虢国夫人游春图》,里面哪一匹马坐的是虢国夫人,有不同解读,有分歧? 

常保立:
这个挺有意思,钱教授问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关心。中国古代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叫集约精神。最高贵的,最权威的总是集约到一个顶尖级的人物身上。中国古代画像,造型比较大的、居中的,一定是主要人物。《虢国夫人遊春图》,第一匹坐骑高大,位置显赫,龙纹虎饰,重彩描金,鞍辔奢华。盛唐时长安坊间广泛流行的女扮男装,上行下效来自宫中。以虢国夫人的地位之崇高,图中唯一女扮男装,着五品绿色朝服,曲眉丰颊,面像端庄,必是卷首三花马上皇亲第一人。

钱婉约:
有解释者说,是中间那位穿红裙的。

常保立:
不是,中间那两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披帛,头型一样的坠马髻,独一无二的虢国夫人就是第一个。

钱婉约:
谢谢,大家以后看《虢国夫人遊春图》,注意辨识一下。

常保立:
我们看到静中有动,雍容端庄,内心一种淡定。不是表面的张扬,是感觉到那种张扬,比真正的张扬要张扬的多,虢国夫人如是。

钱婉约:
这张画是摹画。

常保立:
说到中国古代的摹拓,基于成教化、助人伦。中国古代的卷轴,从来右手是开端,展开,阅时更说明文字要配图以相互彰显,左图右史基本上等同于档案了。后来因为纸绢的年限,摹拓不可避免产生了。我们看到宋以前的古画基本上都不是原迹,但都是真品。古人没有真假的概念,从来都是鉴赏的状态。玄之于显,伎换于文,赏分高下,以善为真,传拓至今。使我们千年之后还能见到古人,这和物质文明的今天人们所说的真假及其派生出来的“鉴定”根本不是一回事。从来都是赏分高下,鉴定真伪。我们今天总是真的假的,很自然的想到多少钱一张。古代没有这个。

钱婉约:
这个赏分高下,特别好。

常保立:
上下没有封顶,鉴定的“定”就定住了,古人不会这么来定。

钱婉约:
古人鉴赏。

常保立:
鉴赏的面非常广,鉴赏一定是收藏的,绘画的,文赋的综合状态。书居六艺之五,其中小学、训诂、书法、还有文学,现在就剩书法了,而不见了其中最重要的文学。文不是狭义的文,是文赋,文赋的形成是假文字以书法来体现的。它叫“玄伎”,玄之于显,能量转换的过程就是玄伎,随时可以变的。我们知道优秀的书法,背后一定是文赋的状态。文赋的状态一定是品质人格力量的贯穿,这大约就是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吧。

钱婉约:
这个说的特别好,要摹那个画,首先了解画背后的文化,画背后人的情感存在。您这么多年摹画以及画画,如今面临新媒体的时代,您认为摹画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可否沟通,如何衔接,您怎么考虑?

常保立:
这个沟通不好说了。

钱婉约:
您好说!按照您的立场,我们就要听不同的声音。

常保立:
历史是由无数亲历者延续诉说成的,文物脱离了它赖以生存的世代空间,也就无从说传世了。古画中籍物质以精神的非物质状态,得以使我们后人精神还需精神觅,这也是古画的教化人伦的初衷。这在博物馆中的藏品,更在世以真传的人之认为中,对于亲历者来说这是活的。当今的电脑喷绘、电子扫描已经相当精准,很多人认为已经不需要手动的原始摹拓了。这当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图像表面,而其中最关键的、赖以传承的则是历史亲历者真积力久的集约一画,而这恰恰是手动摹画最核心的价值部分。

古人所形成的经典空间:斯图在,这人一定还在。在,就是认为,认为他应在,这就是人文。我们缺少的是独立思考的认知空间。当独立思考时,上下左右前后,一定是空间的聚集,瞬间就会形成一个综合量的穿透力,以空间对空间,就到了另外一个空间。而以我们今人知识储备的平面永远进入不了古人的空间。博物馆是一种平面的巨大知识储备,它的设置给了以平面知识需要者一个继续储备的仓库,我以为博物馆最重要的应该是藏品引起人们动态的思考。汇总贯起的力量可能还在世人间,正在进行时,不要非得等进了博物馆才想起他们。

历史亲历者于事所认为的,往往也就隐藏在这里,这就是国人赖以生存,亘古传来的直觉体悟,相向用中的思维方式。我们静下心以独立思考的状态,哪怕一点也可以。想想《说文解字》里“木者,冒也”,三叉朝上,三叉朝下,上打一横是末梢,下打一横是根本,上下的状态已经不得了了,多高多深。

当博物展览与新媒体相遇,重要的不是你看见了什么,而是你想起了什么。



钱婉约:

我体会常先生说的这个意思是,古画上蕴含着古人的、立体的、精神世界。“祭神如神在”,刚才我们吃饭的时候说到,那故宫博物院,五、六百年的老建筑了,里面是不是真闹鬼啊?鬼,这个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让常老师回答,他肯定说,有的。因为这些古书画上面,附着着古代艺术家、古代文化创作者的幽灵。  

下面,我们请北京大学历史系颜海英教授,她是世界上古文明史专家,尤其是古埃及历史的研究专家,我们知道埃及研究在中国是非常少的,跟常老师的书画一样。有请!



(颜海英、于闽梅)


颜海英:
大家好,大家应该知道埃及学是吧,至少《木乃伊归来》以及最近上映的《神战》这些电影都看过是吧。我是研究古代埃及的,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从这个题目看得出来,新媒体遇到博物馆,应该一触即发,新媒体冲击最大的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消解了博物馆存在的传统价值。

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想全面了解古代人的生活,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个障碍,因为布展人所认为的代表性的展品,有可能在古代社会是边缘的,或者说展览是以今人的观察所再现的古代社会,这是最人为的(主观的)渠道,这个古代跟现实是隔着的。例如说古代有没有艺术家?你把它当成艺术品,在古代其实是随葬品。我研究的古代埃及领域里没有艺术这个词,没有艺术家这个词。所有我们今天称之为古埃及艺术品的,在古代都是功能性的(物品),要么是随葬品,要么是神庙里供奉的,它们的制作者无名无姓。古代埃及陵寝和神庙里的雕像,都被称为卡,卡就是灵魂这个词。他们做雕像并不是为了美,不是为了展览,为的是灵魂,灵魂本身就是美。古人与今天的艺术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制作/创作动机,凭什么选这个当精品,排除那些搁库房不让看,是不是对古代标准的一种拒绝?新媒体的作用是否定之否定,把传统博物馆的一些局限打破了。

我理解的新媒体的新,不是技术的新,因为技术还在进步,下一步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我理解它的新不在技术,而在于观念。历史上每一次媒介的转变都带来了或者说表达了观念的质的突变。古代文明中最早产生的是仪式文化,苏格拉底、孔子、释迦摩尼等都是述而不作,从口传到书面文化就是一个大的飞跃,是传统文化遇到危机、遭遇异质文化挑战的结果。佛教和早期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都遭受了强大的书面文化的挑战,才完成了正典化的过程。  

另一个例子是从古代的卷轴书到翻页书的转变。世界上最早的纸是纸草纸(也叫莎草纸),其实很早就可以把纸草纸做成折页书,但却一直保持着卷轴的形式,后来变成折页书是为了把圣经做成口袋书随身携带,方便普罗大众随时随地诵读,这是传播基督教的需要,推动了这个大的飞跃。还有后来的信息革命,是大家都熟悉的。

新媒介是对权力的挑战。上午馆长讲到触摸实物的重要性,的确如此。比如说文物上面的土和泥,武器上面的血斑,确实直接触摸的感受会更多,但是多少人能够像他一样上前去看上手去摸。过去的媒介守护的是一个知识等级的社会,现在这个等级社会受到了挑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信、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的渠道来完成科普,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慢慢进入专业的研究。有个考古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西方的博物馆,就是帝国主义的陈列管,他们的文物怎么来的,包括古埃及的文物,都是殖民主义时代抢劫获得。帝国主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国只能靠数字化的东西补足我们博物馆所没有的,否则我们的博物馆就只能展出中国的文物。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新媒体是对权力、对过去等级的挑战,这是新媒体正面的东西,我们应该迎接它。

另外新媒体的新,还在于大数据层面上的数字化,对于研究者,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当然有一些感性的东西是缺失了,但是高科技如三维扫描、光谱议等获取的信息,已经可以深入到文物的分子层面,建模、类型学分析都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过去中国没有独立的世界史研究,先是跟着苏联人跑,后来跟着欧美,如果想要有自己的自主性、原创性,首先应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掌握数字化的世界历史文物资源,我觉得这是好事。

以上是我对今天这个会议主题的一个理解。

钱婉约:
很好的呼应。

颜海英:
新媒体的新还在于它的互动性,我特别要强调这个互动性,这是过去的那个媒体时代所没有的。过去电视、报纸、博物馆主控一切的时候有互动吗,现在就有了这一点。简单的说,现在就是阿凡达时代的到来,它更加符合我们天人合一、整体论的宇宙观。如果我们正面地对待新媒体,参与并利用它,它的优势就会全部显现出来。

钱婉约:
就是说,这个新媒体是一个时代的变化,是一种贵族特权的被挑战,正如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化从贵族手里解放到整个的市民阶层。所以,我们要认清这样一个时代的变化。

颜海英:
我们的积极态度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去引导,就会被那些做商业的人全部搞去挣钱了。我们的参与是很重要的。新媒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把文字的局限性打破了。其实古代的很多核心观念,是通过图象、仪式来传递的。即使不识字的人,看到日轮,也知道这是太阳神。经典化之后,一切都在文字典籍中,图象的丰富信息,不能完全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新媒体时代其实是一个回归,把从仪式文化到书面文化之后被消解的、使用图象表达的丰富内涵全补回来了,这不是好的一面吗?这其实就是人类在现代化的路上走了很远之后对古文化的回归。

钱婉约:
我想说“翅膀”这个词。其实,新媒体是给古老的、大众不能直接面对的文物,一个翅膀!只是我们给翅膀的人,要足够的去认识它,去好好的利用它。

颜海英:
新媒体这个词在美国出现于1967年,2000年我们国家才有,已经滞后很多年。欧洲的博物馆,乃至埃及的,很早就使用新媒体手段,例如声光表演、展示等。九十年代在莱顿看的一个埃及展,所有的小朋友看完之后,在机器上一按,就拿到一封打印出来的写在纸草纸上的书信,上面有自己的名字,可以带回去做纪念。使用声光效果的展览其实最接近古代仪式。比如说古埃及的壁画,很多人困惑的是,神庙深处或者墓室里这么黑,壁画怎么看。如果了解了古代仪式的过程就会明白,祭司念着咒语,按照仪式内容的程序,依次以火光照亮对应的画面。新媒体有可能把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全方位的展示给观众,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及旧式展览的各种局限。

新媒体还可以在文物保护方面发挥作用。例如敦煌数字化展厅的尝试就很成功。以埃及学为例,几乎80%的埃及学专业人员最早都是因为在博物馆看到古埃及文物而产生兴趣,逐渐走上研究道路的。你看都看不到,谈不上兴趣和研究,所以我觉得先不管数字化的一些缺陷,首先让大家能了解,能看见,否则的话,咱们中国哪会有其他国家的文物?这个只能借助新媒体的手段。

钱婉约:
您是做古埃及研究的,又不能看到更多的文物,所以,新媒体的有效性、优越性,就更为凸显吧。我觉得,对于认知历史文物,有三个阶梯。一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或插图,这样一种平面的认知;二是我们现在有新媒体的、立体的、声光化电的展示。通过这样一、二阶梯的接触,我们的心灵,还是想接近原始的、本真的物体,这就需要进入第三阶梯,走进博物馆,直接面对文物本身。就像你研究古埃及,最后还是要到埃及去看。

话说到这儿,我还想问,我知道你以前参与过中国的埃及文物展览这样的活动,今后有什么计划,让国家博物馆也再做一个新的“古埃及文物展”?

颜海英:
以前的古埃及文物展不尽如人意,如果有条件的话,今后的相同展我想设计成文明对话的形式,展品中一部分是中国的文物,一部分是埃及的,按照主题对比展出,例如来世观念、墓葬习俗等,我认为这样的展览才能体现自主性。

钱婉约:
要有专家解读的那种。这次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特展,我觉得就很好。就是有专家的解读,有古画后续的摹本、仿本、修复件等放在一起,更好地体现了博物展览的历史人文景观。

颜海英:
中国和埃及都是古文明的国度,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文明是怎么回事,必须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家族里观看你是什么样的位置。大英有一个展览马上就要来了,有一百件文物要拿到中国来展出,他们提了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本身就是在邀请我们与他们“对话”:我们出一百件文物,你们选出一件最有代表性的来一起参展。

钱婉约:
是的,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沟通。

颜海英:

传统在改造中延续,人们会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比如说希腊人会选埃及的墓葬习俗,埃及人会选希腊的文化元素,选择了后对它进行改造,进行包装,变成自己的。所有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被选择、被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赋予古老的传统以新的时代精神,是它们的生命力之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后的摹画官
四幅《虢国夫人游春图》背后的故事丨辽博“传移模写特展”专访
古人春天乐趣多 | 用画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春游,简直帅爆朋友圈……
埃及著名博物馆被洗劫文物遭破坏
圆明园最古怪的千年古画,放大10倍后,专家:古人穿越了?
大年初一,大英博物馆竟用中国古画庆祝兔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