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莲鹤方壶
九大镇院之宝
莲鹤方壶
学术命名: 春秋莲鹤方壶
出土地点: 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所属年代: 春秋时期器物
器物规格: 高126.5cm;重64.28kg
出土时间: 1923年
文物
概览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
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壶。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
      鹤,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语言。在中国文化中,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象与意象之一--鹤鸣九皋,一鹤冲天,松鹤延年,鹤发童颜,仙鹤道僮,闲云野鹤,梅妻鹤子,乘鹤羽化乃至驾鹤西去,风声鹤唳,煮鹤焚琴等。郭沫若先生将莲鹤方壶上的那只青铜之鹤,释义为“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争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时代精神”。
       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这批器物在中国考古学史上非常有名,学者们称之为“新郑彝器”。新郑彝器由于出土时间早于安阳殷墟的发掘,因此影响之大甚至超出了安阳殷墟。       
       1927年7月,河南博物馆在开封成立,展出的新郑彝器成了首批“镇馆之宝”。因此,我们经常这样说,“先有莲鹤方壶,后有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开展之初,日接待观众超过4万人,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况。1928年接待观众超过75万人。
研究
价值
科学价值
      体型巨大结构复杂的莲鹤方壶是中国铸造工艺史上的杰出成就。
       它是用泥土作模,焙烧后翻制陶范,零件分别预铸,整体合铸而成。其中立鹤铸在一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下。二十个双层莲花瓣预铸,再与盖的主体范拼合浅铸,双耳及杯、腹四角飞龙,颈前后蟠龙以及二龙足,都是预先铸成,再与器的主体合铸。
       这种分铸、合铸、铸接、焊接等技法相结合的铸作技艺,代表了春秋时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科技水平。堪称“青铜时代的绝唱”!
艺术价值
1)交融的艺术造型
       春秋中期以后,楚、晋两国争霸中原,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夹缝中求生存。正是由于这种朝晋暮楚的关系,使得郑国深受晋、楚两国文化艺术的影响,并且在青铜器上得以表现。
       北方晋文化因素:壶顶的立鹤,应该是受到西周晚期晋国青铜器鸟形顶饰的影响;
南方楚文化因素:壶身两侧所附的龙形耳和壶底的虎形足与同墓所出的龙耳虎足方壶相似,与淅川下寺楚墓、寿县蔡侯墓所出之龙耳虎足方壶相似,显然受楚文化影响所致。莲鹤方壶融合了中国南北造型艺术的精华,还是“上北下南”的布局哈!
2)动态的艺术表现
       承托莲鹤方壶的神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都有明显的动感,并相互应合,在视觉上造成了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有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厚重而庄严的中原商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比。
3)多样的艺术手法
       莲鹤方壶造型优美新颖,艺术构思巧妙,采用了圆雕、浮雕、镂雕、细刻等多种雕塑艺术技法,造就了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反映了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代表了青铜器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春秋时期“最美的青铜器”!
历史价值
      关于莲鹤方壶的历史价值,抄一段郭沫若先生在九十多年前的精彩点评:
      “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
       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
       而在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郭沫若先生写下此语时只见到了莲鹤方壶照片,照片上莲瓣遮挡鹤之一足,故有“单其一足”,此鹤实乃双足而立也),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象征也。
       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盖顶一鸟耸立,张翅欲飞;
壶侧双龙旁顾,夺器欲出;
壶底两螭抗拒,跃跃欲试;
        全部格局,在庞然大器的附着上,有离心前进动向,最足象征争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时代精神。”
发现
故事
       新郑郑公大墓,1923年8月25日发现于河南新郑县李家楼村乡绅李锐的菜园中。李锐因大旱凿井灌溉,掘地至三丈许,偶得古铜器四件,次日又得数十件,乃以其中的一件大型铜鼎和二件中型铜鼎售于许昌张庆麟,售价800余金。
        9月1日,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新郑,闻其事,以为钟鼎重器,尊彝宝物,为先代典型所寄,应该归于公家,垂诸后世。派副官告知李锐:“古物出土关系国粹,保存之责应归公家。”
        李锐见事态已扩大,自己难以驾驭,只得欣然从命,即以所得之大铜鼎6件、小铜鼎3件、铜簋4件(旧称敦)、铜鬲6件、铜簠2件、铜匜1件、铜甗1件、玉玦2件、碎铜片53块交出。同时,靳云鹗命工兵开挖大墓。
       9月5日得铜鼎6件、铜洗1件、铜鎛钟4件(旧称大钟或特钟)、铜甬钟17件(旧称小钟或编钟)、铜方壶4件(旧称大方尊,包括莲鹤方壶、龙耳方壶各一对)、铜浴缶1件(旧称罍)、铜罍1件(旧称瓿)、铜圆壶2件、铜簋4件、铜簠4件、铜舟2件、铜匜1件、铜方盘1件(即王子婴次炉)、铜圆盘1件、碎铜片540块。于9月7日复得铜鬲3件。于9月9日又得铜兽形尊1件、铜匜2件、铜舟2件、铜圆盘1件、小铜鼎1件、铜壶盖1件、铜镇墓兽1件、铜立鹤2件(即今日莲鹤方壶盖子上的立鹤)、碎铜片44块。又以原价收回张延麟购去之三鼎,计得器89,碎铜片635块。
       其后继续发掘,划定区域,幅员十余丈,深至三丈许,达生土层面,四周试探,已无遗留,10月5日,发掘之事乃告结束。又得铜盘、兽首铜匜、夔耳铜舟,铜敦、铜甬钟、铜殳首、铜镦、铜车、扁铜铃、铜饰件、曲刃铜矛各1件;铜戈2件、铜环4件;另有陶壶1件、陶豆4件、秦代瓦当6件、宋代瓷碗3件、货贝317枚、贝片7块、蚌锯1件、兽牙23颗、碎骨3块、玉块5件、环纹玉器件2件、玉片2片、碎铜片35块。
       10月17日,挖掘工作全部结束,历时40天。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文物,被运至开封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事后,靳云鹗在出土地点立碑一通,纪念其事,碑名为《河南新郑古器出土纪念之碑》,今存河南省新郑市博物馆。碑文曰:“华夏为文物古邦,开化最早,凡夫礼器之制作,在秦汉以前已灿然其美备。而乃宗社丘墟,故宫禾黍,运会递嬗,时世变迁,致三代法物,不免有铜驼卧棘、铁戟沉沙之叹!征诸典册,虽历朝以来时有出土,然一鼎一爵,视为祯祥,赞颂咏歌,每极一时之盛。矧今河南新郑古器出土之多乃至百数十事,蔚为空前绝后之大观,诚国家之庥瑞有足纪者。盖中华民国十有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新郑邑绅李君锐,于县治城南门内凿井掘地,发见周时钟鼎。云鹗适查防至此,闻其事,以古物出土,关系国粹保存之责,应归公家,驰报洛阳巡使蓬莱吴公。奉命遣员会同县绅继续监掘,运汴保管。李绅深明大义,慨然允诺,畚插从事者阅四十日,而宝藏尽焉。以监护周至,片铜寸瓦,幸未散佚,当运至汴垣。时仕女来观者,空巷塞途。国微灿烂与古器斑斓相辉映,识者咸啧啧称羡,谓为郑国宴享祭祀之器。云鹗博考古籍,比拟形制,编有图志三卷,将来纂入县乘,足资考证,特再刻石纪事立碑其处,俾后之览者,知神物数千年蕴藏地之所在,春秋佳日,觞咏其间,未始非为新郑县邑增一名胜,多一韵事,岂第纪念云尔哉!中华民国十有二年双十令节,,任城靳云鹗谨撰,古吴蒋鸿元谨书。”
       新郑出土的古器物并非如碑文所述已全部归公,还有园主隐匿转售于市者。河南古物保存所所长何日章后来又特访园主李锐,复寻得兽牙1颗、下颌骨1块、颅顶骨数块。
       1925年2月,河南督办胡景翼在开封城隍庙后街王氏住宅又搜查出铜鼎4件,王某还藏匿甬钟1件未能搜出。
       1927年,此器因讼案为河南省司法厅没收,经何日章极力交涉,终归入古物保存所。至此,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的新郑铜器已有100余件,但还不是全部的器物。根据我们对青铜器组合的认识,仍有一些李家楼大墓器物下落不明。即便如此,新郑李家楼所出青铜器仍旧是中国科学考古出现之前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群。
细节
赏析
      壶底圈足下压两只卷尾怪兽,两兽有枝形角,头转向外侧,卷唇吐舌,抬首突目,立爪屈肢而伏,倾其全力承托巨壶,作不胜重压之状。
       圈足饰云雷纹,其上收分部分饰有四组卷尾立爪对虎纹,与驮壶两兽动作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驮壶两兽也是伏虎,但俺觉得生双角的叫虎有些不保险,还是叫怪兽更稳妥些。)
       壶腹的最大径在整个器皿的偏下部,这就很好的增加了全器的稳定性。四隅各有一翼兽攀援而上,四兽均肩生双翼,曲顾回首,两角翻卷,角端如四瓣花朵形,长尾卷曲。而这种带翅膀的神兽在西方不稀罕,但在中国却很是罕见。
      壶腹部满饰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蟠螭纹(因下部龙身有凤鸟首,也有说法认为是鸟兽合体的龙凤纹),以一首二身有着利爪獠牙岔舌的龙形纹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蟠螭身雕阴线刻镂鳞纹,环状乳关节清晰,纠结盘绕,上下衔接,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种总体上的动态平衡。
      壶盖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有一活动小盖,其上有一只仙鹤亭亭玉立,展其双翼,似鸣似舞,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马上就要振翅高飞,翱翔天际。(这种立鸟为盖顶的装饰,在晋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很难找到,很可能是受到晋国铜器的影响。如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63出土的一件方座筒形器的器盖上就有一只立鸟;M62出土的一件圆壶盖上也有一只立鸟;M31出上的盔盖顶上同样以立鸟为饰。)
      莲与鹤除了装饰以外应该还有实用功能。立鹤是壶盖顶活动小盖的捉手,在向壶中倒酒时,拿开小盖,周围的莲瓣可以固定滤网或香草来滤酒。
      不同于商周时期抽象神秘的动物形象,这只鹤有着写实的艺术表现。别小看这只写实的仙鹤,在它之后的战国,写实的艺术风格才开始流行。一花一鸟,一静一动,莲鹤方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时代。
欢迎投稿:9516@sina.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叫博物院,其他省则叫博物馆,博物院与博物馆有何处别?
纪念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100周年
两件令人炫目的文物,同根而生相隔百里,合并展出惊艳世界
失腊法
Lucy游记:我造访的博物馆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