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诉说着我们的前世传奇|文物故事

从石器时代的蛙鸟鱼虫,到商周庙堂的饕餮怪兽;从春秋列国的蟠龙飞凤,到两汉帝国的云气仙人,时代的图案彰显了时代的情怀。图案纹样从何而来?又如何变化?美轮美奂的图案纹样穿越时空,向人们呈现出古代中国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不识字的人,比如孩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是看图看画。


没有文字(当然包括有文字)的时代,人们表达认知的方式之一,也是图画。因此,诸如彩陶、玉器、青铜器等等器物上的图案、纹样,其实就是无字的文章。


在一件器物上以怎样的图案装饰,决定因素有许多。检视中国纹样史会发现,其上还是有迹可寻。而这个轨迹,几乎就是人的成长记,社会的发展记。


龙纹:飞龙天地间

图为从内蒙古赤峰市三星塔拉村征集的C形玉龙,它的龙吻上挑,方圆中正,躯身似勾月,长鬣极具动感、神秘、古朴。专家断定它是“红山文化”的祭祀玉器,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玉龙”



龙纹,可以说是中国最割舍不下的图案!


龙的这种形象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移向遥远的史前,看龙飞腾的那一时刻。


那么,中国最早的玉龙,在哪里腾飞?内蒙古赤峰市三星塔拉村征集的C形玉龙被断定为“红山文化”的祭祀玉器,展示着中华第一玉龙的风采!



龙,是所有甲壳类动物之长。


汉代的王符说,龙身上有九处像别的动物。


它的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龙的背上,有九九八十一片鳞甲,具九九阳数。


龙的叫声就像铜盘撞击发出的声音;龙嘴两边有须髯,下巴上面有明珠,喉咙上有倒着长的鳞甲;龙的头上还有博山,也叫尺木,就是类似牛角之类的东西,借助尺木可以升天;龙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龙的形象不仅多元,《五杂俎》还记载了龙的“衍生物”: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就是说龙和那个希腊神话里多情的宙斯一样,也有繁衍各种物种的神奇能力。


不过,春秋之前,龙基本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形态结构比较丑陋,蛇身兽头,带着一身的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的特色,展现出神秘的威力。


在上古的龙形纹,又叫“原龙纹”里,我们可以看到史前人的真实想法。


蛙纹:平凡动物的浪漫史


图为马家窑文化彩陶蛙纹


蛙,这个不起眼的小动物,曾经在史前的彩陶上被描绘了两千多年。


这些活泼、古朴的蛙纹,映射了那时的水乡生活,以及先民的奇思妙想。


在马家窑文化彩陶蛙纹中可以看出,曲折的肢体和鲜明的色彩传递出一种诡谲的神秘感。


然而,如果时间穿越回到史前时期,满地乱跳的蛙也只是一种寻常的小动物,与今天没什么两样。蛙从来没有改变,变的是人类的眼光。



大约在6000多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成群的獐子在青草茂盛的河边喝水,河里的鱼群在夕阳下泛着点点鳞光。远处河岸台地上的聚落升起了炊烟,在河边玩耍的少年听到了母亲的叫喊声,恋恋不舍地跑回家去。他的双手兜着一只蝌蚪,蝌蚪的肚子下面已经长出了稚嫩的四肢。这种神秘莫测的变化,让他十分纳闷。他打算把蝌蚪养在家里,耐心地察看蝌蚪变成蛙的神奇过程……


1972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农民在挖水渠时挖出了一件精美的彩陶盆。


陶盆内壁有彩绘的两只大蛙、两组双鱼,其中的蛙纹腹部膨大浑圆,四肢弯曲,脚趾撑开,似乎正要一跃而起。


这个彩陶盆后来被命名为鱼蛙纹彩陶盆。


史前水乡:陕西临潼姜寨原始聚落的复原图


被复原的陕西临潼姜寨原始聚落,堪称一方史前水乡。这片居住区被河流和人工围沟环抱,大大小小的房屋围绕着中心广场。当时黄河流域生活着竹鼠、獐子、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蛙更是再常见不过。


姜寨遗址处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距今6000多年。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称仰韶文化。因其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又被称为“彩陶文化”。


其持续时间大约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乃仰韶文化的中心。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先后主要有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四个类型。


鱼纹:远古游来的秘密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


上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神秘彩陶,其上绘有人面鱼纹。


6000年前,这里有着大片的沼泽、竹林,制作这些陶器的先人,在此生活。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鱼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究竟寄托着什么情感呢?是生死轮回、巫师的面具、图腾崇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图中只能看到一条鱼,但事实上,在彩陶盆的外壁上是这一鱼图案的循环。


6000年前的某一天,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雨后的森林弥漫着湿润雾气,铁杉的细长叶尖坠下晶莹水珠。


不远处是几个简陋的陶窑,正有人小心翼翼地将柴添入火膛。再远些,村落边的河面盈盈流光,水中隐约可见鱼儿游弋。岸边的人手执鱼叉,屏气凝神,看准时机奋力掷出,再拽回来,一尾鳞光闪闪的草鱼便收入囊中。


这不是南方某个亚热带树林的景象,它是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今天陕西西安东郊。


很难想象,黄土高原竟也拥有过如此湿润温暖的气候,生长过郁郁葱葱的铁杉、枫香和山毛榉树林。


发源于秦岭的浐河奔流而下,先后注入灞河、渭河,河水丰盈清澈,两岸更有湖沼连绵。这里生活着竹鼠、獐与水鹿,还有以鱼类为食的貂。


半坡人在这里挖土为窑穴,又渐渐筑起房屋。为了谋生,他们用石片耐心磨成矛、镞,捕捉鹿与野兔,又用兽骨和鱼刺制造出鱼叉和鱼钩,进行渔猎……


鸟纹:凡鸟落入青铜上


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


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到“周之兴也,鸑鷟(yuè zhuó)鸣于岐山”,凤鸟对于殷周的兴起有着特殊的含义,青铜器上斑斓多姿的鸟纹,某种程度上是这些含义的体现。


鸟纹从抽象、现实走向幻想,越发清晰的凤鸟最终飞出青铜去。


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是商代后期(殷墟二期)。鸮,也就是猫头鹰,是商代青铜器的经典造型。


据学者考证,鸮意味着勇武的战神,被赋予了免除兵灾的魅力。将青铜器铸为鸮形,是所谓“铸鼎象物”之意。妇好鸮尊,就颇有几分如大将军般的雄壮豪迈。


“萌”鸮展翅


纹样为一只展翅在飞的猫头鹰,只见其双目炯炯,张出利爪,似乎下一刻便猎物在握了。


但萌萌的大眼“背叛”了它,人们很难将这种萌物和它在商代的真实寓意——战神联系在一起。而且,想不到的是,这个纹样位于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鸮尊的尾部。


饕餮纹:青铜纹界老大



图为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收藏著录过的传世重器小臣兹方卣(商代晚期)


如同一阵旋风,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突然兴起又突然消失,它源自哪里?代表的究竟是人还是兽?


有个时髦的词叫“老饕(tāo)”,形容那些既对食物有独特品味,又熟稔背后掌故的美食家。


这个称呼从“饕餮(tiè)”而来,最早见于东周时期成书的《左传》。


说炎帝部落的一个首领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平日里贪吃好货,聚财积谷,从不把食物分给孤寡老人,也不懂得体恤穷苦百姓。天下之民遂将其与上古的三个恶人——三凶视同一类,称之为“饕餮”。


这段文字算不上有趣,但至少说明了一点,“饕餮”是个具体的人。


而《吕氏春秋》的记载却截然不同:“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周代铜鼎上装饰饕餮纹,有脑袋没身子,吃了人还来不及咽下去,就连累了自己,这是恶有恶报。


瞧,时代相去不远,“饕餮”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头会吃人的猛兽。


是人也好,是兽也罢,贪吃可谓“饕餮”的共性。


西晋学者杜预为《左传》作注时,专门解释了“饕餮”这个词,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看来,用“老饕”形容美食家并不准确,应该换成“老餮”才是。


饕餮纹


作为一种纹饰,饕餮在大约公元前1600-前1300年的商代早期突然红极一时,除了鼎以外,甗、簋、鬲、尊、罍、壶等各种容器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虽然线条不尽相同,但不难看出其中的共性:均以中间纵贯的竖线为轴,左右对称。眼眶呈“臣”字形,圆眼球。眼睛下方各有一条向上卷起的线,象征脸颊,中间向上内卷的部分代表鼻孔。眼睛上方是一对横卧的“C”形角。左右两侧的部分是身体,躯干上装饰卷曲纹,末端各有一条鱼尾形的尾巴。


云气纹:那一片大汉的云


西汉梁王墓出土四神云气图(河南博物院藏)


马王堆汉墓的黑地彩绘漆棺云纹图案


一道升沉萦回的流云,穿插着形态各异的动物与神怪,共同组成漆棺上的神仙世界。


在这只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黑地彩绘漆棺上,满绘有炫目的云气图案,它是汉代云气纹漆画的典型作品。


中国人对万物都投注了情感,神秘而变化多端的云彩,也争先恐后地飘进图案世界。


大汉的云,更是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变化多端,可谓美到极致。


在《史记》中读过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齐国的方士,名为少翁,号称自己能通鬼神,去觐见汉武帝。


正逢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去世。


一日深夜,少翁捣鼓一番。远远地,端坐在帷帐里的汉武帝,竟然看见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儿。


遂了心愿的汉武帝一高兴,便封少翁为文成将军,赐下金银财宝。少翁备受鼓舞,继续建言献策:“如果宫中所用器物上不画神灵图案,那神灵将不愿来这里。”


汉武帝听罢,遂命人建造了甘泉宫,四处满绘神仙,还特意摆上祭祀品。皇帝还为自己打造了一辆“云气车”,在五行相克的日子里,乘着它驱赶恶鬼。


炫目交错几何纹


战国时期,错金银技术和镶嵌技术的发明,使得当时纹样不再平面化,变得炫彩夺目又富有立体感。


图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晚期的镶嵌几何纹方壶,壶身上镶嵌有绿松石和错银丝的几何纹样,勾连曲折,色彩协调,赏心悦目。



陶上羽纹轻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结构简单而又魅力十足。有时需要运用想象力进行解读,才能揣摩陶工的心意,领会纹样的真谛。


比如图中这件河南博物院藏羽形纹彩陶瓮,是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


陶瓮上,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曲直结合,勾勒成纹样,笔触轻柔飘逸,如同一只白色羽毛飘落瓮上。极致的简约体现极致的美感。



神兽异世界


汉代的纹样,与崇尚升仙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因而显得大气磅礴又缥缈多姿。


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绘漆棺,图案纹样就极具汉代特色。


奔放的云气,诡谲的灵兽,神秘生动,活灵活现。图中,漆棺底色是鲜艳的红色,象征着阳光与生命,而漆棺上勾勒出的神兽,栩栩如生,令人向往那个灵异的不死世界:昆仑仙山。


骖龙御雷车


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砖,砖上图案纹样极其丰富,是东汉时期的图案宝库。


该图是出土于四川彭州义和乡的东汉“骖龙雷车”画像砖拓片,内容是当时最常见的神仙世界。


三只骖龙共拉一车,驾车者是头戴羽毛的仙人,车轮呈旋涡状,从满天星斗上飞驰而过,正是屈原《离骚》中“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的诗意。



本文参考


[1]《中华遗产》 2016年第11期

[2]《中国纹样全集》 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春秋卷



- The  End -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古学中器物纹饰研究存在的问题
庙底沟文化: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高潮
彩陶|一条变来变去的鱼
走进史前母系聚落 | 西安半坡博物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雙鱼纹钵
关于史前中国一个认知体系的猜想(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