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
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书法

  学术总主持:陈振濂/本场学术主持:邱振中/本场学术总结:陈振濂

  ·

  2015年8月11日 14:00—18:00

  ·

  言恭达结语:我们呼唤时代经典,呼唤审美的崇高,也呼唤艺术的包容。以对当今主流文化的命运思考,来关注中国书法当下的生存状态。中国书法三十年来的发展,其核心是审美价值与中华美学精神的重建,这是当代书家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一份情怀!我以为,艺术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对客体的升华与超越。当今书坛呼唤现代人文关怀。看重文化品格的铸造!



  邱振中:言恭达先生的发言很简略,但是思考的问题非常地多,我想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面一个部分是中国整个美学精神,引发中国书法的咨询,再谈他自己对当前的创作、一些问题,以及应有的状态的思考,时间的限制没有深入下去,但是他的提纲实际上是可以作为我们思考书法整体的理论,提一个小问题,也许是非常小的问题。我注意到前边有一句话就是书法的美学精神不能够从西方的美学观念出发,应该从中国传统的精神、传统的美学观点出发,这种提法实际上可以思考,其实这个不在于言恭达,实际上一谈到精神的话,我们肯定想到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的书,他的书里所有的结论和思想几乎是从古代的文献里归纳出来的,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当代的艺术研究的也是一个关键之点,是不是我们只能从古代的文献里,也就是成文的文献提炼出一种艺术的本质或者精神,它的要义,以前都这样做的,书法有没有特别的东西,就是老子、庄子也没有总结出来的,这才是书法有可能对整个中国的哲学、美学思想贡献的要害之点。


  吴善璋:所以我最后归结为两句话,书法第一句话是一辈子的事,第二对于书法家来说一定是大气晚成,所以就不要想那个一夜暴富的思想,我抓住哪一点,一招半式,以我的经历来判断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很多最后中国书法培训中心开头讲这个讲那个,最后归结下来,抓的时候就是讲临帖,这个临帖来学书法又回到我们前人的学术法的问题,可以说完全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什么?你现在有多少先进的手段使我们可以方便地学习,原来看一个帖子,字像个指甲盖那么大,现在可以放得比拳头还大,看得一清二楚。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当时写这么大的字是拿这么点大的笔写的,你现在用大笔写字和用小笔写字,写大字和写小字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些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慢慢摸索,这样把这些账都算下来,看是不是一辈子的事。


  朱培尔:这个题目不太好说,为什么不太好说呢?一看这个就知道不好说.(哈哈哈)自从2010年6月份,《南方周末》对吴冠中先生进行采访的时候,吴冠中先生特别强烈地提出了当代美术界的问题,所以说他提出了要取消书协,要取消画院。自从这个以后,我们的网络、我们的手机,甚至我们私下很多在议论书法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提到要取消书协,我今天不是和他们在做这个争议,我特别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取消书协?或者取消美协。我做个一个简单的调查。这些要取消美协和书协人的观念,他们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觉得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在当代艺术发展当中没有起到更好的作用。第二个是对书法或者美术的发展当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事的问题,因为这样的一些细节的问题,所以迁怒于书法家协会。第三个他是这个圈子以外的,游离于这些体制以外的,他会对这些展览进行批判。

  从人员的角度看,主要的实际上最反对这样的协会的,主要的还是圈子里的人,我甚至还看到网上点赞的,微信上点赞的,但他书法家的头衔写第一个,你有本事不写嘛,你是委员、会员等等,连省一级、市一级都要写,但是我特能理解的意见,就是他们是恨铁不成钢。

  30年以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包括各地的书协,可以这样说是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和协会的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写的主要是这些,我不是很早的会员,我记得我90年代初加入中国书协的时候,拿到那个表的时候,会很激动,甚至对书法有一种冲击,到现在我还要保持这样一个问题。

  前天开幕式的时候,有一个回顾的短片,很简单,就是一些老照片,我们可以这样说,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是时代的产物,是我们特别尊敬的老一辈书家努力的产物。从这个场景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的老一辈书家对书法家协会的诚意,对我们的展览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一点。

  第二点,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角度来说,30年以来我们想象以下,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算,我们的书法家协会做了多少的工作,我前两天让我们的编者统计了一个我们近30年以来中国书协办展览,但是统计的结果统计不下去,为什么?太多了,我只能简单地回答一下,你国展、中心展、青年展、新人展,还有各个单项展,还有各个个展、回顾展等等,尤其是国展没有少于600件的,十一届国展你想想我们有多少件作品?这样的活动如果不是书协,不是组织的力量,哪一个能替代得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书法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学术30年有了飞速的发展,虽然我只是一个提纲,不展开,我们想象一下,我们很简单、短短的两个月,我们没想到30年中有那么多书法家初试,我们学科的建设,现代书法的发展,对于古代所有的书法研究课题的研究,可以这样说都是历史性的,还是超越性的。其他的还有很多,像类似组织的建设,可能讲我们会员有多少,我们现在有一万多会员,实际上各地的会员、各地的书法爱好者,我觉得组织建设不仅仅是会员的建设,更多的实际上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的从上到下的普及的工作。还有我们出版的产品,除了书法家协会,我们现在成立了这样的一个传媒集团以外,我感觉出我们现在的展览和我们对古代经典的提倡,为什么现在最好的出版社,我可以告诉大家出版社最好的是什么?又不用付稿费的就是字帖,反复地做字帖,为什么?就在于书法家协会的提倡,对传统的重视、对于文化自重视,其他的成果我不展开。

  我就觉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对我们书法,或者美术的发展提出质疑,我觉得我们实际上还是面临着问题,这个问题和危机我觉得有几个。

  第一个是书法家协会不仅仅是中国书协,各城各地的书协权威性下降,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的第一任主持是舒童,完了是启先生,中国书协面临着改选,我们能找出一个像启先生那样的德高望重的人来做我们的主席吗?在现阶段非常艰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理事是至高无上的,现在的理事有水平非常高的,但是有很多学生,甚至有很多有学术背景的人也可以进来。

  第二个我们活动的增加,有那么多活动、那么多展览,大家注意到没有,活动的增加伴随着活力的衰退。也就是说我们的国展、我们的各种展览活动场面非常大,但是国内很多的观众是不满意的。

  第三个是文化的缺失,我们觉得不仅仅是书法美术界,我觉得牵涉到整个的,我不展开。

  但是在书法当中尤其体现得特别突出,所以说我感觉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从书法家协会,各城各界书法家协会推动中国书法发展的角度,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人事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人事、我们的人员的配置要符合我们广大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期望。

  第二个书法的活动,我们要抓大放小,抓学术、抓提高。

  第三个组织建设要纯洁我们书法的队伍,要提高我们书法队伍的素质。你可能素质欠缺一点,但是要提高,总的来说要取消书法家协会的声音,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我们各方面几十年以来一些问题的积累以后的一种阶段的反映。

  但是有一点,在各城各界的正确的领导之下,我们的协会一定会做好,我相信我们在座的绝大多数的人,如果说没有了协会,我相信我们一定赶不上那些官员,那些喜欢书法的人,或者说那些活动能力很强的人,如果没有组织我们在座的根本就没有机会坐到那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书法家协会这样的责任、这样的担当,其实也是对于我们的要求。


  邱振中:朱培尔先生的发言很具体,很有意思,实际上也是我们所有人关心的问题,实际这个问题我也在旁边观察过,我想一个是朱培尔讲的这些具体的问题的反映,但是我想实际上还得从另一个角度去看。

  两方面:第一,书协做了大量的谁也不能替代的工作,而且非常公开。举个例子,很多人没有选上作品的人就会问我,说这个评选乱来怎么怎么,我参加过几次评选,我告诉他们评选太认真了,至于选择哪一种作品,这个不知道,程序是非常严格,而且书协的领导每次遴选都如履薄冰,一点都不过分,小心翼翼,这个是我很感谢所有跟书协有关的机构有关人的工作。第二,还有一些其他文化界对书协命运的看法,其实还包括作协等所有的协会,就是文联,这个牵涉到更大的国家的社会体制的问题,不仅是对书协个人人员的问题。


  叶培贵:这个题目布置给我的时候原题目是关于人文缺失与高校的职责,是这样一个题目,我改了。为什么要改?因为我不太想谈人文缺失,我非常高兴的是朱培尔先生提到了,启功先生也提到过人文的缺失。

  我想到了刚才朱培尔先生提到的我们非常尊敬的启功先生,关于这个问题他曾经有一句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叫没吃过猪肉也应该见过猪跑。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曾经倡导设立一门课叫“猪跑学”。他当时所说的没吃过猪肉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基本的人文素养,就是如果我们没有机会在人文里浸营过,你也应该知道中国的人文大概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他后面的词,也应该知道猪跑。这是启功先生写的,后来北京大学的吴先生专门回应过他这句话,没吃过猪肉应该见过猪跑,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谁?谁没吃过猪肉?谁应该见过猪跑?肯定不是启先生这一代,为什么?他们这一代,甚至更高几代的人一直是在传统的文史中浸营下来的,用英文说就是第一个W出来了,到底是谁?第二个值得追究的是为什么有一些人不仅没吃过,而且还没见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他没吃过没见过?两年前在南京有过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有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生做最后的发言,他那个发言后来引起了所有人最大的关注。他发言的核心就是一个我们其实非常想要一些东西,但是没有人给我们,也没有人想过用好的方法给我们,我想在座的如果从事教育的肯定都有这个体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传统人文、传统文史在我们的教育中其实是缺失的。刚才朱先生已经提到,不是只在书法界缺失,而是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缺失,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很长时间的教育是西化的。


  邱振中:叶培贵先生的发言真是刚才我说的所期待的,那种有观点、有具体的建议和具体的见解的发言,非常好。我在仔细听他的发言的时候我补充两句,第一是说得非常好,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困难在哪里呢?因为我们现在做的都是专业教育,我们不是说找一个人专门培养你的文化修养,没有这样专业的,你都要在专业中达到一定的道理,这时候课时的安排,专业课的选择,还有你老师讲课,实际上专业课肯定也应该占很多的时间,其他的人文课处理就很麻烦。比如说我的学生,我会开很多各个专业的书给他们看,有时候读了以后,因为没有再下边的基础,本科和硕士生的准备,他认真地读完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教我读这个,这是很大的困难,今天我不能讨论解决办法,这是我联想的第一点。

  联想的第二点,包括给你的命题,还有你刚才谈的,大家都是在谈人文素养、修养、教育这个层面来谈的,谈书法面临的人文缺失的危机,现在我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我们能不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谈,我们民国参与书法的骨干,我们看一下他的文化阶层是什么?全是知识分子,是接受当时最好教育的知识分子里他们在写字。但是今天我们调查一下你就发现360行都有,你要是360行的人的文化水准都和民国的精英的文化水准去比,永远做不好,不现实。怎么办?我现在回答不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真的很明显的问题,因为这样比不公平。


  斯舜威:文化重建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这一辈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书法的恰恰是书法,大家首先就会想到破与立,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文化重建和书法振兴,首先就是把文脉接上,把传统的问题堵上,是一个特定的时期进行变革与创新的有力武器,比如唐代介乎于复古思潮。没有复古便不可能,北宋的复古个性思潮,元代只有复古主义,迎来了文学艺术的同道发展,复古在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然复古不能图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复古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价值的思想的弘扬,要继承国粹,要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我们还是要重视创新的重要性,书法面临的新问题,主要直接在展览模式、多媒体模式和市场模式的再作用下,现在是美术馆时代。现在的展厅和古代展厅布置完全不同,最高的中央大厅可以展览12米高的作品,最近展出的作品11.5米高,必须要有新的一种模式去对付它。要应对新形势,就必须创新思维,有创新手段,我认为复古和创新是文化重建和书法的一体两翼。

  我本人要做的,我在互联网、微信,无论外电脑写作现在我是做得比较超前的,我在书法上所做的工作便是我的所有批文件、我的诗稿、文稿我全部用毛笔,我是走向两端。谢谢各位!

  最后我想说的是已经坚持了十一年国展似乎也应该在复古和创新两方面下功夫,第十一届评公自有公平,国展是个平台,有点类似于国代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旨在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广大的书法家,特别是年轻的书法家脱颖而出的智慧。其核心价值在公平公开公正,高考是否完全科学合理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在没有做搞好的制度支持下,我们也不能取消高考,所以国展在从众性方面营运而法,爱好者、书法家都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第十一届国展做得是最好的。

  从某种意义上国展也是一种导向,一根指挥棒,它对当前书法振兴、书法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非常希望这种影响能够超越国展本身的诚意,而对整个书法世起到四两拨千斤,书法家也能够从国展这个角度来关注整个书法事业,如此关于复古和创新的话题才会产生更多这个思考的内涵,一以贯之。



  胡传海:我是临时写了这样一篇稿子,宣读一下。在1995年10月13号的一个下午,在上海东方书院创作室召开了由书法研究举办的赵冷月书法座谈会,记得当时好像上海的一些书法家徐博兴、白迪等30多位书法家都来参加了,我作为杂志的编辑也在场。

  首先照理说自己最近办了展览,大家也看到,这次我是真心实意来听大家意见的,无论你们怎么说我都能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个时候徐博兴第一个发言,你写写看,能比米芾写得好吗?座谈会就是在这种火药味兼容的氛围中展开了…其中有不少书法家严厉地呵斥赵冷月的所谓非定传统,大胆创新之举,我因为看不清赵冷月的脸是什么颜色,因为他长得是很黑的,反正当时的气氛非常地紧张,据说会议也录像,有人说赵冷月先生会后经常回看会议录像,次数达到150多次,他后半生就活在这个录像里面。

  最近有一次我跟沈培芳一起讲这个事情,…沈培芳对赵冷月说这个是你不好,你不应该开这个研讨会,你说要听听大家意见的,赵冷月说我是准备好真心地听意见的,谁知道会这样来诬蔑我。我听后我就想了,以后办展览会,我千万不要开什么研讨会,因为我压根就不想让你说,哪怕是说好或者说坏。说好了东北人说容易得瑟,说坏容易忧郁,你说我不好我也容易得忧郁,我们还究竟需不需要书法批评呢?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批评的在场所有的书法场所和理论研究不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赵冷月是太明白这一点了,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思考几个问题,一,赵冷月为什么要开这样一个研讨会,二上派的书法家为什么要用极其尖锐的语言批评赵冷月,我们批评有没有伪善的批评。四是批评在整个书法史中的地位。

  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艺术家在摆脱原先的创作轨迹的时候是十分渴望得到人文批评的,就像赵冷月一样,既表达了希望得到批评的愿望,也表达了容纳批评的气度和雅量,尽管这种批评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所以在创作中的批评是包含着鼓励和指谬两个方面。我们批评的容受度有一个度的,一旦跨越了这个边界,尽管这种批评远远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我们还不能说赵爷是被这种批评气死,至少批评的气度、锋芒、充斥等情绪在这里是表露无疑的。那是对印象杯作品的谩骂、不懈所组成的艺术批评构成了印象派诞生的很重要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和历史文献,它跟印象派的作品是一样有意义的。所以赵冷月肯定认为自己的探索非常重要,他极其获得肯定性的批评和评价,但是事与愿违,批评的两个功能肯定和非定,互为潜质,这种尖锐的批评和赵冷月的批评互为映照、互为生法,这有就是赵冷月为什么坚持要听批评的原有之所在,他也接受了摧毁自己的力量来印证对自己艺术探索的无怨无悔。

  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上海的书法家为什么要用极其尖锐的语言来喝斥他,艺术是…带有人的理想和意志价值所在,也是带有一种信仰的意味在,当赵冷月对传统带有破坏性和批判性的意味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对很多在所谓传统轨道上前进的书法家来说是绝对接受不了的。也是对他们所谓的信仰的一种冲击,所以言词之激烈,也是在所难免,在中世纪的话,信仰之间的冲突直接导致杀戮,要杀掉的,就是中世纪信仰。

  直到今天我们杂志就要刊登类似…新华先生写的信,所以在有的时候批评和接受批评都是一种态度,也可以看出是否是一种宽容的社会氛围,时至今日我依然坚信,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批评,但是我绝对会尊重你批评的权利,哪怕这种批评让我心如刀绞。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创新和批评为什么既爱又怕?批评有没有伪善的批评?艺术的生命力就是创新,但是创新就是被一些规则的否定,没有这种否定,艺术也就不会发展,所以创新必挨骂,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带有情绪化的表现而已。不久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书法研讨会上也出现了有趣的情景,前面发言的包括我,在前面一片的叫好声,大老远叫我过来不是给他精神按摩啊,我就讲了几句舒服的话我就走了,我走掉以后有人跟我说,你知道吗?后来事态的发言火力全开,石开发言的时候连发给他的红包都不要了,太少了。这个人是有强调的,不要红包的,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后来沃兴华在报纸上为他说好话的文章,为他弥补一下,…他说我已经到了耳顺之年了,无所谓了,真的是这样吗?至少书法研讨会正是因为有了石开等人的尖锐批评,而具有了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我认为至少像石开一类的批评不带有伪善性,这是很难得的。在全部是一片表扬声中发一句振聋发聩的声音不是显得很有意义吗?有一次一个平湖的书法爱好者,在浙江平湖和同路的书法交流展上面,我讲的是书法批评的伪善性,硬拉我到他的作品,他说胡老师,你帮我批评批评。我说你写得很好,不用批评,他说你难得来,你都是上海到这里来,你无论如何也跟我讲一讲,他这么诚恳,我实在不好意思,我就给他讲了。讲了一些缺点,他结果走掉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过来了,他就在我旁边说,胡老师你知道吗?其实我的字是学你的。我说怪不得你写不好。

  这两个伪善的书法批评者其实让我们认识到所谓的书法批评是需要有担当、需要有胆量和付出的,与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不同,因为只有书法批评是牵涉到第二方,或者第三方利益的,你敢批评就要敢于付出代价。

  最后一个问题,批评在整个书法史中的地位,创作研究批评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生态的系统,缺少哪一个部分都是不行的,批评恰恰是去除艺术雾霾的清洁器,我们根本不知道需要这种艺术是否能够承受,如果当我们看见一件件作品因为怕得罪人,大家都缄默无言,这时候艺术已经死亡,批评是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情感、正直和良知,至于你爱不爱听,想不想听没关系,因为批评只对历史在乎,它将被记录在案,无论对错。

  邱振中:胡传海先生的发言是我们在他的风趣幽默之外领略了他的犀利,你这篇文章一定会成为关于批评这个主题所有文章里的一篇能留得记忆的观点。



  张瑞田:批评为什么不能缺失?因为书坛里存在着焦虑,书协换届一些人焦虑,参加展览一些人焦虑,面对荣誉和市场一些人还在焦虑。焦虑来自于我们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对荣华富贵的渴望。批评对焦虑进行诊断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思考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通过对自我的剖析达到对书坛的剖析。


  陈海良:从今天的创作来看,大多数作品停留在模仿阶段,走在星光大道上,不是仿古人,就是秀今人。这种模仿已经比上个世纪在技术上更为精化,学术上更为,我们也有廉耻之心,线下应该所节制。当代书法创作不断受到干扰,形式构成等等外来思想从内在的张力形成视觉通稿,对书法组合元素开始移动起来,人们预设章法的虚实,这些手段称为时髦。

  今天书展上的形式变化不仅表现在书法内在的表现元素上,首先是第二届作品,他们通过汉字内部和章法结构内部进行夸张,在结构上强调预设好的形态感。他们注重青春对比,以达到内外空间的对比、张力,为此书成了摆,书法成了摆法,写字成了摆字。是由心而发的书法,作品图像呈几何化的趋势,这种创作思维已经渗透到国展的思维中来,传统艺术的特征是呈线状的,历代书法大家各种书法凸显的最基本的结构范围是点化。外在包含着线性的诸多要素,结合现代的背景以达到作品呈现整体的古雅的整体效果。初看一件作品,作品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书法的整体,而是作品所承载的整个的文化信息,尤其是作品所需要的整体意味的保证,作品中的一跋再跋,还有一些首卷的作品做得更加明显,他们不了解首卷中各个程序中颜色的调和,以及固有的格式。所以有视觉,形式为上的思想干扰,书写技术趋向成色化,章法也有趋同化,展览体不仅仅是单一的行书和行草书所表现的趋同样式,凡是对展览效果进行折取,无论各种书体统称为展览体,这种书不适合于生活、家居。

  下面是一个展厅的启示,通过捉占创作动态的分析,自然涉及到书法为谁而书的问题,适应展厅文化的作品基本上不是出自于自己的真性情,因此书法创作过程首先是作者心理自己的需要,是人性的综合反映。所以我们作品要多一份真性,少一份伪装。书法创作也是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作品不是为了展览而展览,还要承担审美品味和社会功能,如何美化人们的生活,怎样能够融入到现代的家居、现代的工作氛围当中,反映个性才情的作品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展厅不是我们创作所展现的唯一的空间,它应该是我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特殊的场合,我们要以展厅来体验创作的成果,而不是以展厅的规划来规划我们书法的未来。

  四年一届的国展应该是近几年来创作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示,把国展作为膜法的秀场,应该让它成为过去!






  张金梁:我的题目在书上已经有,所谓的三种类型是对当代书法的缺失划分出来的,所谓的渐变型是对人们的学习书法创作的过程当中,对于传统的所谓经典的作品,出现的一种渐变,逐渐的变化,历史上的大书家,大部分都是这种类型。突变型是对我们现在面对很多非经典作品,而非经典作品恰好有非常多的面貌,它不用去创新写出来,在展览的时候有一种新的面貌,容易入选,也容易带有一定的个性。

  这一个应该说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是当代的一个特色,是一个看点,裂变是运用了中国文字来进行游戏化的割裂、涂画,有的叫文化,和现代所说的现代书法是一个基本上相同的内容。这三种类型我觉得如果大家去细细地分析、研究一下的话,会和历史上中国书法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能够联系起来,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个,我在书里有关评委心态转变的问题,这里我用一句话和大家说一下,那么我们现在非常注重展览,展览就是投稿和评选,评委的水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是一个展览的质量。那么在很早的时候,唐代有一篇文章叫传李敷仁的图,…评论的人不去写字,这一千多年来一直属于中论的一个话题,近年来我写的一篇文章对于他来讲是一个清理,重新的梳理,发现是这样的,并不是说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心态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地…这个心态的转化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评选的作品的质量的高低、公平不公平的这样的一个结果。这就联系到我们的评委的问题,好比说我们现在的评委已经分了,有各种书体的评委,都是把历届优秀的创作者讲上来的。一个评委写评书他这一辈子写得非常地好,但是让他面对于颜真卿、王旋我们文化的缺却拾不但是要对于创作者来要求,要求有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的造诣、修养,这样才能在评选的过程当中更远。……

  第三点,这两天我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展览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的。中国书协办这个展览,应该从这个宗旨上来看,是要调动书法的积极性,是要检阅某一段时间里面的成果,而不是一个最终的评定。


  提问:各位老师好,我听到最多的是传承和担当,我是小学的美术老师,这学期校长让我担任书法老师,我想美术有教材,但是书法没有,我就是想问一下各位专家,因为我们平时教的书法都是淘宝上买的其他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教材来进行上课,没有专门的有专家、有学者、有教育顾问大家一起来编一套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书法教育的,能让书法一线老师能够实际操作的一套教材,我真的很希望有。

  叶培贵:2011年8月2号,教育部已经下发通知,准备在全国3到6年义务教育阶段开书法课,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来,在教育部网站,2014年审查通过了一部教材,就是国家教材,今年秋季马上开学的全国范围内这11条教材已经推下去了,所以你9月份会拿到教育部审查过的全国的教材。






  学术总结陈振濂:两天的活动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圆满结束,我觉得是非常感谢专家的参会,大家非常密切的配合。井然有序,我觉得这个是最大成功的保障,其实刚才讨论了很多问题,我都有想法,觉得大字小字我们在车上就和善璋主席在议论小字到底是好写。而且对于这一次的展览凡是有想法的、有思想的很多的专家其实在心里面都在找他的不足,在一天叫好声的时候在找他的不足,展览、篆隶和草书的时候,密密麻麻的看得眼睛审美疲劳,眼睛很累,而且整个会场布置得非常精心,还是让人感觉雷同点太多。评委不是你们评出来的吗?这个时候抱怨展览的错字、小字写得那么多,或者雷同,其实首先得反省一下我们这个评审在公正公平公开方面已经非常地到位了,但是对于审美的多样化其实还是不够,大家还是求稳,它至少不出差错。一些大字到底会有一两笔,或者不到位的,大家看到扎眼的或者不舒服的,这一类的其实后边如果做专场讨论的话,刚才彭双龙把历届展览统计得很好,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实实在在的探讨问题的态度,他有态度,这个很好。

  以后如果是大字小字,怎么算大字?怎么算小字?都有定义,我觉得是大字,你觉得还是小字,这个还不一样,这个是刚才听了前面有几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受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委托,十一届国展的委托今天要在这里做一个学术的总结,是三场三个不同的题目,三个不同的题目其实都很有意义,把它定位成这样三个屏幕,当时第一的目的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学究式的书学研讨会,因为它面对的是非常鲜活的作品,不要在这里有太多的考据和引经据典。你在这儿讲估计文献讲了半天,大家并没有什么感觉,大家也不可以到这里来,是读古文的,或者是来查找根据的,或者是对一个碑帖来做欣赏的,或者是做鉴定的,都不是这个问题。

  我们九届国展的时候当时在我坚持之下我说还是要做,一个国展当时在广西,大家说这个评论不用了,展览展出来就已经成功了,作为一个政绩,作为一个工程已经大功告成了,后面不要画蛇添足了,但是后来一想很多理论家憋在那里想说话说不出来,包括大字小字都讨论过,说不出来,我说要有一个场合让大家说一说,但是差不多每一次的评审结束和每一次展览,最后的论坛,或者说评论基本上都是比较走过场的,看看展览本身取得的成绩。这一次是下了大力气了,你看到我们今天是三场,后边还有三场,后边还有故宫的、国博的和国图的,每一场都有论坛,基本上把今天书法家协会在30年代所积累起来的人才,比如说一流的学者,他的著作本身,比说他在某一个领域有特别的贡献,基本上都动员起来了。所以老是在酒店的电梯里碰到谁,我是在故宫有一场是谁主持的,我是在国家图书馆有一场,那个是非常学术的,而且展出的东西也是学术的,我们今天这个论坛是针对当下,针对创作实践其实是互相配合的。我们学术是目前为止做得规模最大的。

  各位和我一样,如果有幸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应该感到是碰到一个好机遇,如果有哪位学子这么几场都听下来,你会觉得非常好,那个组织得也非常好。所以第一个针对创作实践利用这么两天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我觉得是一个下了大决心的事情,这个成本也要多,这是我说的第一个,组织、运作、策划方面做得非常好。

  第二个就是讲评论,最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以后,第一个工作就是组织很多人,中央美术学院的,我也有幸参与其间,评论是什么?你们在说评论和学界就不一样。评论不学术?不是,评论不研究?也不是,但是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评论是什么呢?评论就是面对当下,面对具体的作品,学术研究可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围绕概念来讨论,但是评论必须具体说,必须具体的人物,必须具体的当下。所以我们在评论中国文艺评论奖评奖的时候基本上堂而皇之的拿奖,因为它不属于评论,只有当下的,我们今天这个当下评论就是针对作品。但是对一个学者来说,他有一个误区,就是他对作品越敏感就是优势,但他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可能就不足。而他如果理论思维非常差,他的作品就会敏感,你看老学究大学你在找的那些,他很少会对当下发生什么时尚的事情很关心,他关心的是他的事业。因此对今天的评论来说,我提出这两天以来的讨论也是对今后我们如果还要开这样的会,就要提出一个评论家的要求。

  这个要求是什么呢?

  第一,你要讲学科,你就必须要用一种清晰的概念,刚才在讲那个规则标准,其实我听下来我就觉得双方对标准这个词的解释就不一样,它用的虽然是同一个名词,但是它不是同一个含义。我的理解是A、你的理解是B,因此,对概念尤其是美学,因为美学这一套概念还是特殊的概念,还不是我们大家听得懂的概念。形式与内容,每一个概念你如果不知道你太狠了,你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因此这个理念会有很多我们讲主观和客观,我们后面总结的时候还会提到,现在讨论、争论的一个误区。像这些东西如果事先不一定有学校,但是自己如果不经过一个必须严格的概念训练,那就吵成一锅粥,到最后吵下来其实我们是一样,概念严格了你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少耗费很多辩论的精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在讨论的过程中间,因为它是一环扣着一环,逻辑关系论证一定要过硬,不能说我推出去了A到B,到B了以后他马上就开始又有一点变化、有一点边缘,B到B再有一点边缘,推出去如果十几个因果的论证,如果推出去的话,一小点点的边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逻辑的能力是我们要的,如果一个逻辑点推演的能力做得到,如果有对作品的敏感,就是他对线条,他对这个形式,他对表达的空间如果还有这个敏感的话,那么这个就是如虎添翼。因为它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是我们今天在讨论以评论的方式来做国展的论坛,我觉得是需要在这些方面要有一个警醒,没有一个人会说,至于态度好不好就是统计十年来的国展,先统计成一本书,这个是不需要有太多的磨炼。

  但是我听下来,我觉得大家基本上还是能遵守,但是一细化,问题一讨论,第一第二层次还可以,到了第三第四层次你觉得不够了,因为把握里面有裂缝,一旦有裂缝就会歪出去,本来是一回事,他就会变成两回事。

  再一个从概念应用开始做起,这个并不是语文意义上的概念,比如说刚才我听到一个代表发言,他在批评展览体,因为现在是展厅时代,又是拼贴、又是装饰,又是展览体。而且大概所有的报纸上发表的文章都在鄙视或者蔑视展览体。那么我很想问一下,如果展览体被你这么鄙视和蔑视,我指的是逻辑,是概念应用,那你去投稿展览干什么?如果在展览厅里挂出去的书法作品,应不应该是展览体?或者说我们反问一句,如果你用书斋里面挂的对面、条幅很风压的书斋体展览厅里面你会不会觉得驴头不对马嘴。因此,大家都是很盲目,喊展览体不好,展览体其实就是做作、拼贴,各种概念的代名词,但是你又要去参加展览,你参加了展览总结出来的展览体,你自己把它踹在脚下,你说我讨厌它,我不喜欢它,大家觉得矛不矛盾?我觉得很矛盾。展览体先说赋予它什么样的内涵?光是这个词,既然你是准备参加展览的,我觉得就应该大声疾呼,展览体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至于这个展览体是用拼贴组成的,还是什么组成的,这个后面另说。至少展览体这三个字不管它是什么形式你都不能鄙视它,应该说今天书法是展厅时代,如果有谁以个人至力,或者以一个团体之力,如果能够创造出展览体,不是说我们现在的概念,我觉得应该给它记录,它给书法创造了一个新样式。当然有那个资源是他的事,至少从愿望来说,你参加展览体,对展览体这么蔑视是一堆矛盾。我们很多年轻作者在澄清这些概念的时候,我觉得不足怪,因为你不可能深究一个词到底合不合理。

  但是有的学者就要开始检讨自己了,你如果认为展览体是要蔑视的,那你就不要参加展览,我拒绝展览,那你就蔑视展览体。我们等于先让展览这个方式污名化,然后大家群起而攻之,其实这个污名化是我们加给它的,这是学术研究里面我现在认为自相矛盾,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作品注重展览体,没有兴趣、形式至上。我记得大概十年以前我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作品的做作要表现给人看,第一现在是展厅时代,你占的是公共空间,你不是私下的一个书斋。你现在的展览需要有人来看,也有人不看你,你的展览就没有意义,你为了吸引别人看,你势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是考虑观众的感受。这个时候做作和真性情,很多人就说我随笔一挥就是真性情,而不是做作,如果你是从写毛笔字到书法,甚至是你在写毛笔字之前你从一个小孩刚刚开始,古代是读四书五经,拿到毛笔字帖的,今天他也是学写字,他这个过程是天性的流露还是我们强加给他一个规则,让他来按照这个规则走?然后进入到我们的时代里面,换句话说一个小孩他在写点、划、横、撇、捺,他是做作的还是真性情?有没有人可以回答?

  任何一种学习、任何一种训练,任何一个文明和文化的类型你要想进入它,你不可能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蛮荒。所以这个时候要提作品的做作,无非是做作的俗和做作的雅,再风雅的东西也是做作,因为它要符合原来没有在你身上的规则。但是又是大家公认的规则,你说我现在写字都不做作,你们写字是做作,你现在的不做作是因为你已经经受过了严格的训练,做作的过程、打磨你的过程已经完了。实际上你现在的不做作正是做作训练的结果,但是我们很盲目,书法要自然,要有天性,绝对的天性就是写出来的词是没有规矩,要不然就不要学习,要学习干什么,不要临帖,要临帖干什么?所以因此这些概念在使用的时候,我刚才说两个,一个是概念、一个是逻辑。概念的使用,你在现阶段你觉得他做作,这个拼贴的时期是不好看,你仔细往深里推了一下,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这些做作,好坏是第二个的问题,第一步是做不做?只要拿了毛笔,软的你控制不住,你要去学习,就是做作,不做就一笔下去便是一个扫帚、便是一个拖把。所以不做作的小孩他在写字的时候一张纸划过去那张纸肯定破,因为他不懂得驾驭那个毛笔轻重的感觉,所以这个就是做出来的。

  刚才还有一个提到了标准也是一个,我刚才记了几个,我觉得标准我一开始很赞成,觉得老师都提到了,要以一个官方的机构来颁布标准,它的确是一个可能不民主的事情。其实这个时候就是看你对标准的解读。什么标准?刚才小同学提得比较好,文科的标准,没有标准一部优秀的作品怎么出来的?大家都会心一笑,他提得有道理。这个标准概念的定义和逻辑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现展现你学术功力的过程。因为双方所持的立场不一样,我们现在有很多学术争论都会有点像今天在讨论标准这个情况一样,李一老师他们在做的标准做得很辛苦,而且我觉得在现有的中国,在整个的社会,改革开放带来的次序是混乱的,诚信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书法家协会的评审,老是在被人说评审里头有很多黑幕、有很多的猫腻。所以论坛开坛词的时候就曾经提过,我们要以一个对今天整个十一届国展最好的评价是什么?就是干净,这个干净就是个标准。你再也看不到谁的手机上接到一个短信,几号几号?你给我投一票,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标准,这些标准在中国书协,或者叫原则、或者叫规则,现在在中国书协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我老是在讲评分,已经有iphone了,你多少分写上去马上就上去了,你也不能改,别人也不能帮你改,我们看一个作品还是印象分,这个品好不好?好,我们评委还很难做到,前一段时间关于十一届国展的评审就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能不能把评分像其他的比较严格的考试一样,能不能把一件作品拆成若干项,比如说技法60分有没有达标?如果有明显的败笔错字就是违反了。第二个整个作品的形式感不感动人?如果感动人觉得这个作品和谐非常好,我非常喜欢,再加一个分,到了第三个分,它有没有独特的创新的心理意义?如果第三个有这个分,就会避免我们一上来全是小字,不独特,不要说跟过去不独特,你就在这个展厅里面都是这样做的。新颖度,或者创新的程度,独特性再给一个分,如果把这些分都分出来的话,这个作品他可能是以信誉度战胜,它可能在技巧上非常过硬,但是它新颖度不够,技巧可以达到80分,但新颖度不够,然后再加上你的错别字的比例,你的选题的文辞的独特性,如果这样太累了,我们在这里待15天,还要待20天,但是印象分就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在想这个里面的标准其实它是一个今天讨论只是开个头,今后还可以通过李一他们的工程,还可以再继续深入,继续让他能够做出来的东西,让书协觉得第一符合实际,第二是以前没有过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这个是想说的这些概念。当然了,还有一些我没听到的概念,我听到了以后我就随口记了几个字。

  第三,我们现在在提的创作,都在讲书法创作,创作和写字有区别吗?至少在目前看来写字,写毛笔字和书法创作是一样,你的创作行为过程就是一个写字过程。但是有没有其他过程?别的艺术的门类在事先的构思、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创作过程中的随机调整,像这样的一些真正属于要创的过程,我们现在大部分字写得熟练了以后,基本上创作创作是作,我可以作一百张。可不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那么唯仪式作,而主要是创,每一个环节你都替我想想有没有什么新招?和以前不一样,如果有这个新招,这个才能称得上书法创作,书法是写的,所以它创作最难,因为它很难创。

  但是没有创作你就不能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创作是引出别的因素,并不是你这个艺术里面自己原发的,所以这个都是一些概念。因此,我觉得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这个评论在两天的过程中间,我们要认认真真地讨论书法在目前所遇到的一个风气。所遇到的一个包括是一个理论挑战,这个里面必须关键的应该是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所有的正义第一个是观念的定位,观念如果是老观念,你解释不了典型问题,展览体就是一个单行的例子,书法已经进入到展览时代30年了,如果我们还是以书斋的观念在思考问题,永远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你还在想书斋,展览体是一个悖论。

  好像今天也提到了一个话题,是新人展还是名家?以前的书法展览是名家为上,因为老书法家,人书俱老,老书法家写出来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有很多人说我们今天这个展览有点像新人展,出来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这个又牵涉到我们今天的展览是凭作品还是评人?评人论资排辈,如果评作品就是作品跟人分开,你别在那里老说我是老书法家,我的作品不管你们看周好坏你都要给我评上。如果书法展要办成名家展和现在的书法展并不考虑太多名家的因素,而是从作品、从客观出发,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其实名家展有好作品,这个可以,完全有通道进来,甚至要比年轻的作者脱颖而出要更加方便。但是展览的顶层设计不能设计成人,如果是人,你回到你的地区,你那个地区的书法家协会的主席,要么就是高官,要么就是很老的书法间,写毛笔字他就得是第一。你呕心沥血创作了半天的作品,最后根本不行,因为你人不行,大家觉得这样的公平大家能接受吗?不能接受。所以像这样的我觉得就是观念很重要,你是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看这个展览?我觉得大家今天因为论文集里面已经有很多的论文发表了,大家回去,尤其是年轻的同志还可以再围绕这些问题再想一想,想一想怎么样使得我们这个展览今天评论的话题再继续深化,这是要求的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思维逻辑的严密,你说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但是我现在感觉,当初我在学校里指导博士生论文也是一样,他给了我题目,我现在按照你的题目检验你的论文,检验完了以后发现不行,你自己题目是这样写的,你怎么后面写歪掉了,所以紧扣主题的学术评判,包括我们的评论在逻辑上就一定要严密,尤其是辩论。辩论交代很快,A到B,B到C,你要是有歪的东西一下子就差出去几千米。

  第三个是概念使用的严密,刚才好像是有同学在讨论形式,我当时就画了一个问号,这个形式这个词,当时包括现在的形式至上,我们大家都在批评他,有的说形式主义是不对的,你是站在哪个立场上讨论形式,如果是一件作品,形式它的对应面应该是文字内容。就是你写的诗词歌赋、苏东坡的《赤壁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这个时候形式对应的是内容,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少。

  另外一个层面,形式是相对于作品的内涵,这个里边不仅仅是文字内容,还包括你的风格,还包括你的流派,还包括你的整体的气韵,你给一个观众读者的感受,甚至你形式里面有很多点化的部分,它就是内涵的一个支撑点。你考虑形式,我现在问你,你这个形式指什么?是对应于文字内容的呢?还是对应于我们精神比较抽象、比较模糊的内涵?如果文字它是很清楚,写什么就是什么,错别字写错了把你拿下,如果是内涵,它是很具体、很清晰的吗?不是,它是模糊的、抽象的,但是它会作用,你会感受到。所以概念的使用我觉得在今天、在我们的书法家群体里面,其实它是一个最要命的东西,就是它不严密,我们以为形式在讨论方便的时候,我就一道文字,错别字,在我讨论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我要打败你,那我就以这个面下去,这个没有清晰严密的界定,我们评论就永远在一个非常肤浅的层面里面说三道四,最后发现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你背后理解的东西都差不多。

  所以我在想依照这样的思维,我现在也只是开始,因为我是随时记下来的一些东西,一会儿有人找,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展论坛这种形式在今后,这一次的两天其实才是个开始,这个两天的开始也是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专家,有那么多的青年的学者,所以才能够使这一次的国展论坛能达到目前这个水平。这个水平在评论来说算是比较高的,你要是学术研究的全国书协研讨会评审的时候比这个严格得多,面对鲜活的作品能够做到这样,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水平。但是这个工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它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尤其是专家们在这里已经吃了这行饭,他不会随便改换门庭。但是对于年轻的同学来说,博、硕士来说,这样的活动要坚持参加,你只有在每一次的活动里面有了好的积累,你才能够慢慢地转换成为专家,你才能够对我们刚才说的观念、逻辑、概念,这些东西你才能够有比较深的感受,你才有有资格以你的学术功力和我们的专家们对话,和我们这些主席们、和我们这些学者们对话,这样这个书法的评论就会有非常好的健康的发展。

  谢谢各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铸山人物志|刘正成用一生谱写中国书法的《四库全书》
彭双龙作品参加“八零点将录”书法大展
第二届山东青年陶瓷印展(提名邀请)——朱茂刚
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http://www.acyc.org.cn/
加入书协就是书法家了吗?
书法协会,四十年,十二届国展,分封上万书法家,您记住了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