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庐山简史04:庐山是一座结庐人境的建筑之山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庐山不但具有地质景观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也具有建筑之美,这种美体现在房舍、寺观、塔院、道路、桥梁等等之上。

庐山是一座名叫“庐”的山。什么是“庐”?就是人居住的房舍建筑。

庐山”为什么叫“庐山”?

庐山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有种种传说,其中之一是:周初(约公元前11、10世纪),也有说周威烈王时期(即公元前4世纪),有位叫匡俗(也有说叫匡裕、匡续)的人在此结庐学道,周天子派人请他出山,他逃匿无踪,留下草庐。后来人们美化此事,说他已羽化升天,把他求仙之地称为“神仙之庐”,此山也因名“庐山”。

从那里以后,人们寄情山水,经营山居,一直在庐山盖房子居住,把建筑的艺术、自然的形胜和悠闲的心境融成了庐山的历史底色、美丽风光和响亮品牌。

庐山的历史建筑主要有六类:

第一类是寺庙道观

历史上庐山有大小寺庙数百所,著名的说法有“三大名寺”(东林寺、西林寺和大林寺),“山北五大丛林”(东林寺、西林寺、大林寺、圆通寺和天池寺),“山南五大丛林”(归宗寺、开先寺、海会寺、栖贤寺和万杉寺)。

第二类是草堂住宅

335年至342年,王羲之在江州任刺史,340年(东晋咸康六年),他庐山南麓金轮峰下、玉帘泉旁盖了一幢别墅,传说王羲之在庐山养鹅,观鹅之态,取鹅之势,运用到书法笔势中,创作了行草兼备的“鹅”字。他在屋旁凿池洗笔,故名“洗墨池”。后王羲之调离江州时,把房舍和宅旁洗墨池都捐给僧人为寺院,这是整个庐山的第一座寺院。僧人为寺院取名为“归宗寺”。意为“金轮开山,返祖归宗”,寓“万化归一、万流归宗”之意。据说,归宗寺山门上曾有“江右第一山”的横额。多年来,归宗寺一直位居庐山“五大丛林”之首。 

庐山金轮峰下归宗寺遗址

现在归宗寺遗址还在,周边的一大片古樟群还在,被称为“羲之樟”,其中有五棵古树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干极粗,有一棵至少要三人合抱才能围满一圈。而另一棵树干中心已全部溃败,但树干两旁的分枝却依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另外,废墟边上的“洗墨池”还在。全国至今有多少王羲之的“洗墨池”呢?抚州市区还有一块,所以,庐山的这个“洗墨池”很珍贵。最后,归宗寺那条通往玉帘泉的峡谷及其摩崖石刻,景观与景色都很好。

唐代较为有名的草堂有白居易草堂。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800年(29岁)中进士,“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至少在三个方面都是唐朝诗人的天花板:一是活得长。白居易活了75岁在唐朝,除了86岁的贺知章,就数他活得长。唐朝总共是21个皇帝,白居易一个人就历经了9个。二是诗写得多。白居易在世的时候,编了一个文集,收了他3840首诗,流传至今的,约3000首。李白至今流传下来,900多首。杜甫是1400多首,李白杜甫加起来,都还赶不上白居易。在整个的中国历史上,即使把乾隆都算上,白居易也还是排在前面的。三是官儿当得大。白居易最后官至太子少傅,从二品。在唐朝,宰相都只有三品。唐朝的诗人中,除了李绅(二品、尚书右仆射)之外,就数白居易官大。

白居易是大诗人,了不得。他有多厉害呢?白居易16岁时初出茅庐,就创造了一个成语“长安米贵”。他写一首诗,后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就拿着这首诗去拜见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凝视着白居易说:“长安米价贵,居也不易呀。”然后打开诗稿,看到第一首诗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禁“呀”地一声,连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居也容易、居也容易呀。”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他死之后,皇帝写诗吊念他。称他为“诗仙”,说小孩都能背过去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即便是周边的地区,对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耳熟能详。这充分说明了白居易诗作的影响之大。

作为唐代很长寿的诗人(75岁),白居易留下了诸多的诗篇(3000+),也留下了诸多的文坛轶事,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死后皇帝写悼亡诗,白居易的一生,可谓生的风光,死的也风光。

说到这里,我们要说到今日的九江(即唐代的江州)、庐山,是多么的荣耀。唐代三大诗人,除了杜甫外,老大、老三都来了。这真是应该好好地纪念。

白居易为什么会在浔阳江头夜送客?

因为他贬到江州了。

那他为什么被贬的呢?

是他“越职言事”。

815年(唐开元十年)六月初三,藩镇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密使刺客于光天化日之下暗杀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结果武当场身死,裴受重伤。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件,当时掌权者却拖拖拉拉,不急于处理。白居易义愤填膺,第一个上书唐宪宗:“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可那些早就怀恨白居易的掌权者却抢先向皇帝告状,反说白居易是左赞善大夫,只是一个陪伴太子读书的东宫官,不得过问政事。白居易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这是藐视朝廷法度的僭越行为,要解除他在京城的官职。本来,唐宪宗把白居易贬到江州任刺史。可王涯说这种处罚不够。为什么?因为白居易在母亲心疾误坠井死亡后,还写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孝道,不宜治郡。本来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且白居易丁忧期间,并未作《赏花》诗,诗集中也无《新井》诗,但“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最后,宪宗再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

其实,白居易遭贬的真正原因是元和年间任左拾遗时的两件事:一、对唐宪宗的干部任用不支持,甚至顶撞。二、更重要的原因是白居易与元稹推动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喻诗,代表作是五言古调《秦中吟》(十首)、七言歌行《新乐府》(五十首),对劳动人民的痛苦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对当时政治上的黑暗和现实中的流弊给予了广泛尖锐地揭露和抨击,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搞得皇帝很不高兴,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815年,白居易来江州任了3年司马(815年7月-817年7月)。唐代官制规定,户满四万是“上州”,江州在天宝年间以前,有户近三万,是中等州,(唐代的江州其实辖境不大,一共只有浔阳(附郭县)、彭泽、都昌三个县,全州居民2.9万户,只能算是中等州。)唐肃宗至德年间以后,因安史之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江州乃升格为上等州。所以白居易拿的是上等州的俸禄。但“司马”本是州刺史的辅佐,后演变为一种闲职,白居易的话来说,就是“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言无责,事无忧”,(白居易《江州司马厅壁记》)“无言责,无事忧”,专拿钱,不做事。他“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对于自己所获得的薪水,颇有不安感。这种不安感在晚年官至太子少傅时依然:“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

44岁时贬谪江州,这对白居易是个沉重的打击,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胸怀“兼济”之志,一心想着“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此之后他转向“独善其身。”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他似乎看破了一切,说“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在《咏意》说:“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

815年七月下旬,贬谪诏书下达的第二天,白居易便离开长安,过襄阳,走汉江,经长江,历时二个月,行程三千里,八月初到江州,船近江州,濛濛雨烟,看到浔阳城耸立在长江岸边宏丽的华表和高大的西廊门,想到自己生活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心潮起伏,就吟诗一首:“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望江州》)

他在江州城里百无聊赖,像他在江州官舍写的《司马宅》:“萧条司马宅,门巷无人过。唯对大江水,秋风朝夕波。”他写九江城的贬官的日子:“自作浔阳客,无如苦雨何。阴昏晴日少,闲闷睡时多。”《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但不久,白居易发现没权也有没权的好处,没权就没责嘛,“刺史守土臣,群吏执事官”,都不能去游玩,“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白居易《江州司马所记》),想到这里,白居易的心情由阴转晴,一心寄情山水和创作了。

白居易喜爱江州这块土地。他写浔阳江:“秋风截浪起,寒浪连天白”,“逆风吹浪打船声。”

他写九江城:“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出门是沧浪水,举头见香炉峰”,“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

他写洪水之后、水漫江州城的情况:“门前车马道,一宿变江河。”

他写鄱阳湖:“湖阔将天合,云低与水和”,“雾鸟沉黄气,风帆蹴白波。”特别是《彭蠡湖晚归》里“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那句,把夕阳西下,半轮红日还在地平线上,鸟儿渐渐飞远,变成千百个白点的迷人景色写得画面感十足,视觉冲击力特强。

白居易在江州写了大量诗文,是他诗歌创作旺盛的时期,写下吟咏江州山水的诗200多篇,还有祭文、信札、游记18篇,其中《琵琶行》《与元九书》最为重要和有名。《琵琶行》是千古绝唱,《与元九书》是给元稹的信,3200余字,对周秦以来中国诗歌发展作了深刻总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赋”的文艺理论,他认为必须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反对梁陈以来诗歌“嘲风雪弄花草”、脱离现实的错误倾向。他强调文章应关心人民的疾苦,反映人民生活,这是一部阐述诗歌理论的划时代作品。在江州,白居易把他的诗作编成15卷,分成4大类,讽喻诗150首,闲适诗100首,感伤诗100首,杂律诗400首,共约800首。编成这部诗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是白居易在江州的一大成就。

白居易是在上任九江的第二年,才来庐山,但一来就喜欢上了庐山。时常来住,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乐而忘返。“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或经时不归,或踰月而返”,“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州中有事,要太守派人来请,才肯进城。他游东林寺,登庐山,探温泉,或吟诗,或饮茶,“朝咏游仙诗,暮歌采薇曲”,“时寻山水幽,至如瀑布怪石,桂风松月,平生所爱者,尽在其中。”(《答户部崔侍郎书》)偏偏江州太守对白居易又倾慕又同情,就给他各种方便,让他爱干嘛就干嘛。

于是,“郡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都被他玩遍了。

白居易专程到栗里瞻仰陶渊明故居和遗迹,访问陶渊明的族人,写下《记陶公旧宅》:“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一生好佛。他说他自己“前生应是一诗僧。”816年(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游览了庐山西南的东林寺,一下子就喜爱上了这里。他布施资财,续建东林多罗藏之西廊;为景云法师作石塔碑铭,为凑公大师作塔偈铭。他经常来东林寺,他曾记载:“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宿东林》),风雪之夜都住在东林寺,“新年三五东林夕,星汉迢迢钟梵迟”(《正月十五日宿东林学禅,偶怀兰田杨主薄,因呈智禅师》),新年都来东林寺学禅。他还有《春游二林寺》一诗:“身闲易淡泊、官散无牵泊,缅怀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历史上,白居易吟咏东林寺最多,诗、文、碑铭在他江州的诗作中约占三分之一,可见东林对他影响之大,他对东林的感情之深。后来他任忠州刺史时,还念念不忘东林:“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最惭僧社题挢处,十八人名空一人。”(《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

白居易在游览东林寺时,看到这里南靠香炉峰、北傍遗爱寺,“其境绝胜”,就想:“名官忘己矣,林泉计如何?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元和十二年《暮岁》)于是他就决定在东林寺旁边的这片山林中建造草堂。他“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三门两柱,二室四牖”。 

庐山白居易草堂正门

第二年春,草堂建成,817年3月27日迁入,4月7日撰写《庐山草堂记》,开头就说“匡庐奇秀甲天下”,现在成为庐山的招牌广告词。然后对周围环境、草堂陈设、自己在草堂的愉快生活都作了生动描写。 

庐山白居易草堂遗址

对这个草堂,白居易十分满意,又是写文(《草堂记》),又是写诗(《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说:“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要在庐山退休养老了。

白居易堂前有平台和莲池。草堂周围古木参天,野花遍地。白居易在这里“仰观山,俯听泉,傍晚竹树云石。”草堂内的陈设简单朴素,白居易在此“杖藤而行,隐几而坐,掩屏而卧。”他说:我的时运不利,远谪江州当司马,不幸中之大幸,是江州刺史待我很宽厚,庐山又以天生的美景来接待我。这真是天给我的好机会,地给我的好所在。住在这样的仙境里,我万念俱灰,没有什么非常之求。自赋《草堂记》:“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818年12月20日,白居易提升为忠州刺史。819年(元和十四年)2月初,白居易从江州启程,对北香炉峰下的庐山草堂恋恋不舍,吟咏道:“三间茅屋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迴。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现在,庐山的山上有一座“白居易草堂”,建得不错,里面有“白居易陈列展”。

庐山花径私人白居易草堂

这个草堂在花径里面——

庐山花径。摄影 李鹏飞

景色优美,游人如织。但是,当年白居易草堂并不在山上,而在山下,就在庐山北山索道的下站附近。白居易草堂的屋基还在,现已在原址上按草堂记里的描述做了初步的恢复。草堂在东林寺的东南方向,两者相距步行约20分钟。

823年(长庆二年)2月,白居易改任杭州刺史,赴任途中路过江州,特意来到阔别三年的东林,写《重题》诗:“泉水尚依依,林疏僧亦稀。……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还专门回草堂一宿。

东林寺自慧远大师创建之初,就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佛教中心,并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佛经翻译地。自那以后,东林寺年积月累,藏经书万余卷,被视为“天下经典一寺收”,为唐代四大藏经院之一。835年(太和九年)白居易63岁,他应东林寺僧之请,将自己一生的诗、文共2964篇,整理成60卷,名曰《白氏文集》,交与东林寺藏经楼收藏。还写下一段话,“昔年为江州司马时,常与庐山长老,东林寺经藏中,披阅远大师与诸文士唱和集卷。时诸长老请余文集亦置经藏,唯然心许,他日致之,迨兹余二十年矣。”(白居易《东林寺白氏文集记》)会昌间(841-846年间),又送后10卷及香山居士像。880年,藏于东林寺的白居易文集、慧远《庐山集》等均毁于高骈之乱。

白居易来江州是815年,在李渤(821年)任江州刺史的前6年,在李白(726年)第一次来九江和庐山的后89年,距离李白(760年)最后一次来,晚55年。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唐代的两位大诗人、三位大名人来到九江和庐山,特别是“李”“白”两人写下那么多优美诗篇,反映了景致,记录了时代,表达了他们的情绪与思想。九江、庐山因为他们的到来,而具有了千年的荣耀。这种荣耀不仅是他们的诗篇或他们写江州、写庐山的诗篇,还来自他们在九江、游庐山的经历本身。

第三类是书院。

自古以来,庐山常常作为读书之地,一直有读书的风气。

早在东晋慧远就把庐山作为佛经的译场,使庐山成为当时和长安、武威齐名的全国三大译场之一。

陶渊明归隐在家,“好读书”,只是读书的方式不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以,我们可以在陶渊明故里复建起五柳先生的“老宅”宅前有五柳”陶渊明宅前栽五棵柳树,这不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吗?

到了唐宋,来庐山读书的风气大盛,如唐代的“山中四友”的崔群、符载、宋济、杨衡。最有名的当然是李渤李涉兄弟俩、南唐中主李璟。

1071年,北宋周敦颐知南康军,于甘棠湖中建浸月(烟水)亭,1072年在莲花峰下建濂溪书院。1073年逝世,葬栗树岭。

第四类是纪念建筑和道路桥梁

朱元璋在庐山脚下的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建立明朝之后,1373年,朱元璋重建天池寺。1393年,兴建御碑亭,特地命人开凿出庐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登顶大路——九十九盘道,沿途建锦涧、半云、甘露、一息、披霞五亭,将巨大的御碑运上锦绣峰,盖起了“御碑亭”高6米,石构,仿木构形式,单层歇山顶,祀周颠于天池寺,并敕封庐山为“岳”,从此,庐山与五岳并列。 

明代1586年建的“赐经亭”,也是高6米,单层歇山顶,石构,仿木构形式,顶部有双龙石雕藻井。

庐山代表性的道路桥梁,除了1393年修建的九十九盘道和1921年通车的九江至莲花洞公路之外,还有宋代的观音桥。

观音桥在栖贤寺旁边。栖贤寺建于公元489年(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唐代江州刺史李渤请智常禅师主持栖贤寺。智常是马祖道一的得意弟子,与李渤、白居易要好,智常把此寺取名为“栖贤寺”,以纪念曾在庐山白鹿洞和栖贤寺读书的李渤。栖贤寺位于栖贤谷(庐山最大的峡谷之一),在这条峡谷上架了一座“栖贤桥”,也叫观音桥,1014年建成,石质单拱桥,长20.45米,宽4.33米,高10.67米,此桥至今近千年,完好无损,是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珍贵遗产,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下有一条溪水通过,此溪叫“三峡涧”,汇集了99道溪流,24处深潭,一年四季均由桥洞奔泻而下,清人屈大均:“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 

庐山观音桥

这座观音桥非常宝贵。据说全省只有三座宋桥,这是其中一座。但今天在原星子县城就有两座宋桥。

第五类是近代的庐山别墅群。

现在,全国著名的西式别墅群有几块,分别在厦门鼓浪屿、青岛八大关、哈尔滨等,但庐山别墅群数量多、海拔高,离武汉、南京、上海都很近,是几大城市群中的高山别墅群。

庐山在近代曾是外国人的租界。庐山有1000多栋别墅,现在保留完好的636栋,总面积17万平方米,有16个国家的建筑风格。(1935年以前建造的别墅有324幢,其中:1900年以前建造的有56幢;1900年至1910年建造的61幢;1910年至1920年建造的85幢;1920年至1930年建造的104幢;1930年至1935年建造的18幢。)

庐山别墅群很有建筑特色:“松树林、石头墙、铁皮顶、老虎窗、鱼鳞板、大回廊”,布局亦别有风情。当年,黄炎培在《庐山》一文中感慨:“入其境者,恍游欧美焉。”这种特色是历史积累起来的,我们要保护好它的历史岁月风貌。 

1905年庐山规划图

建筑道路等历史文化资源还包括其基本格局与肌理、废墟与遗址,比如,李德立别墅区的基本样貌,包括道路格局和肌理脉络。 

庐山要特别注重保护遗址废墟类的文化资源。比如庐山的归宗寺、天池寺、大林寺等,虽然地面建筑物不在了,但地基还在,还有残瓦断壁。

第六类是公共建筑。

1935年至1937年,在庐山火莲院旧址,建成了庐山大礼堂、庐山图书馆、国民党中央党部传习学舍三大建筑,这是庐山第一组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建筑。

主要参考文献:

吴宗慈:《庐山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吴宗慈:《庐山续志编》江西文献委员会编,1947。

周銮书《庐山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版)。

熊炜、徐顺民、张国宏《庐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陶勇清:《庐山历代石刻》,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陶勇清、陈传席:《历代庐山书画赏析》,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罗时叙《庐山别墅大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庐山博物馆编著:《牯岭上的石头屋——庐山别墅》,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李梦阳等编:《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总顾问:钟起煌,主编:朱瑞熙、孙家骅,中华书局1995年版。

陈政主编:《世界文化景观——庐山》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文中图片主要引自上述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白居易苏轼登游庐山,各留一千古名篇,立境立意各不相同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24):江州(九江)之庐山山北篇
心栖草堂
25.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遗爱在九江
赞美庐山的诗句,关于描写庐山的诗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