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州司马《琵琶行》(五)


江州司马《琵琶行》
千古绝唱《琵琶行》是唐代“诗王”、“诗魔”白居易在九江创作的,在唐代就红极一时。受到了唐宣宗皇帝高度赞誉:“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流芳千古。白居易在九江生活三年六个月,创作了以《琵琶行》、《庐山草堂记》、《与元九书》、《大林寺桃花》等为代表的三百九十多篇诗文赞美山水人文九江。九江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在江边修建了琵琶亭,《琵琶行》和琵琶亭已经成为了九江文旅一张靓丽的名片。本文分《引子》、《离别》、《盛宴》、《秋琴》、《草堂》、《春梦》、《江南》等章节揭晓了白居易在九江创作和生活的故事。
——编者

第六章 江  南


正如逆境是一个人的财富,江州是乐天被贬谪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是他的福地。时至今日,人们提到江州,还会想到白居易;提到白居易,江州也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江州是永远的江州,在他之前,江州有过许多司马,在他之后,江州司马也不止一位,但江州司马,已经成了白居易的代名词,多年后再提到江州司马,人们只能想到白居易。

 
离开江州,他的人生即将迎来一段新的历程,白居易又将要远赴忠州,面对与自己早已结下深厚感情的江州山水及人民,白居易自然是依依不舍。
但总归有好处在:虽然忠州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与江州无法相比,但是距离长安的路要近七百二十里,离家近了,回长安有指望了,这一转变又重新燃起了他兼济天下的热情和希望。
元和十三年除夕,是白居易在江州过的最后一个除夕,也是他到江州后最开心的一个除夕。大年三十晚,“司马宅”张灯结彩,红烛高照,全家人欢聚一堂,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四年来充斥其间的愁云和抑郁随着辞岁的鞭炮声响一扫而光。到“司马宅”道贺的人也一拨接一拨,川流不息,在这人间繁华夜,白居易再次明白了江州人民的热情,以及自己对江州的深厚感情。
告别两寺:白居易满怀深情地来到东、西二林寺。三年多来,这里给了他太多的慰藉和启迪,有着许多令他终生难以忘怀的念想。他与两寺长老一一见面话别,感谢他们给予的多方关照,帮助自己消弭人生感恨。
捐建藏经阁:白居易还将一百匹绢全部移用作建西廊工程的经费,守护了韦丹的功业,也实现了自己有意“渐归空门”的心愿。两寺长老认为修建东林经藏西廊是佛教界彪炳千古的一件大事,希望白居易能在离开江州前留下墨宝,以便刻勒留传。白居易当即欣然命笔,写下《东林寺经藏西廊记》。
告别草堂:白居易满怀深情地来到庐山草堂。两年来,这里是他亦官亦隐的栖托地、精神创伤的疗治所。他十分依恋地走进“五架三间”茅屋,这里的每一间房、每桐门窗、每一件摆设,无不凝聚着自己为安顿性灵所耗费的心血。他打算忠州三年任满,还要回到江州、回到庐山、回到草堂这里。


浔城官员百姓送行:元和十四年二月中旬某日,风和日丽,白居易启程赴忠州。江州刺史崔能又做出独具匠心的精到安排,以非常隆重的礼遇欢送白居易。浔阳城百姓也纷纷走出家门,自发来到江边欢送。上午某时,白居易登上有帷帐的五马朱轮车,在众人簇拥下,从“司马宅”出发,缓缓来到江边。晌午,崔能在帐幕内为白居易饯行的宴饮正式开始。白居易祝愿崔能早日脱离谪籍,为国家天下担当重任,崔能感谢白居易对自己的关切。
白居易兼济天下之志未泯,却又不得不将“险路应须避,迷途莫共争”作为后半生的立身处世之道,可见当时现实斗争是何等的险恶。
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这餐饯行酒宴一直喝到夕阳西下、差不多每个人的脸上都显现醉容方罢。人们将白居易扶送上驿馆早在江边准备好的楼船。船开了,白居易站在船头,向崔能等拱手揖别,热泪禁不住又一次夺眶而出……船开了,白居易对着码头上送别的人群,一遍又一遍深情地言道:“三年后我定会再回来。”
思归草堂:白居易离开九江以后,三年后经过在草堂住了一晚。此后,九江成了白居易终生怀念的地方。白居易到达忠州的次日,他便将从庐山草堂前选挖来的十余棵山石榴移栽到郡斋前。白居易看着这十余棵山石榴,思绪不禁又飞回江州,飞回庐山:“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赤玉何人小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裤?但知烂漫恣情开,莫伯南宾桃李妒。”
白居易好友钱徽因科场案由礼部侍郎贬为江州刺史。钱徽到江州不久,即专程赴庐山草堂察看,并写了一首题草堂的诗寄给居易,白居易看后为之动容,再一次萌发了回到江州的念头:“殷勤江郡守,怅望掖垣郎。惭见新琼什,思归旧草堂。事随心未得,名与道相妨。若不休官去,人间到老忙!”长庆二年七月下旬某日,白居易拄着自庐山草堂带出来的朱藤杖,想起自忠州归长安途中骑过的紫骢马,兴叹道:“拄上山之上,骑下山之下。江州去日朱藤杖,忠州归日紫骢马。天生二物济我穷,我生合是栖栖者。”
再回江州八月中旬某日,白居易乘坐的驿舟到达江州,时任江州刺史李渤亲自到江边迎接。白居易十分感谢李渤以“庐山人”的身份热情款待他:“殷勤李员外,不合不相亲。”听说白居易赴杭州途中特意停留江州,浔阳城顿时沸腾了。许多人赶到江边码头等候,许多曾一起谈禅论经的僧人出城迎接,一些人还陪白居易重游了东林寺。再登庾亮楼,人们从与白居易的交谈中,仿佛又听到了这位大才子当年在江州吟诗的声调。
所有这些,都令白居易十分感动,让他有了一种如同回家的感觉,当即便在庾楼壁板上挥笔题诗:“青山满眼在,白发半头生”,“郡民犹认得,司马咏诗声”。白居易想到此番到江州实属难得,总算兑现了当年告别草堂时“三年官满却归来”的承诺,然而今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回江州,于是他决定专程探视草堂,并在那里住宿一晚。陈设未改,一切如故。此时草堂的一切都如同当年的模样—样。白居易见后非常高兴,却也不能在此久居。他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再次辞别草堂,走下山去。从此以后,白居易没有能再回江州,再回庐山草堂。
最忆江州:离开江州后,白居易牵挂两寺,还写下了不少诗篇寄与两寺僧人,同时也怀念着江州秀丽的江南景色。他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忆江南词》,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对江州山水的赞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一首既是对江南美好风光的概写,也是对江州迷人春景的具体描状。在离开江州二十年后,白居易仍对以江花、春水这两个最具江南春色的景物恋恋不已,发出“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这样的咏叹。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白居易由于年前冬天患风痹之疾,身体衰瘦,左足不支。被病魔折磨的他,萦怀庐山草堂,牵念东、西二林寺禅友。当他得知钱知进侍御将赴江州一带巡察,便赶写一首诗,托他凭此见东、西二林寺长老,报告自己的近况,然后将诗题写在草堂的板壁上:“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拋诗。君行过到炉峰下,为报东林长老知。”
藏集庐山:会昌二年,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文集送庐山东林寺收藏,并附上画师最近为自己画的一幅“香山居士像”。想到东林寺相识的长老中现仅存云皋上人一人,白居易十分伤感,写诗一首送到东林寺:“后集寄将何处去?故山迢递在匡庐。旧僧独有云皋在,三二年来不得书。别后道情添几许?老来筋力又何如?来生缘会应非远,彼此年过七十余。”
会昌五年五月一日,白居易诗文集《白氏文集》七十五卷编成,由于战乱等原因,唐末以后,除了东林寺本外,寄藏他处的白集几乎全部亡失。所以现在广泛流传于世的白居易诗文集,实际上是以东林寺本为主要依据和基础的重抄重编本。
琵琶峰青:昌六年八月,时居易七十五岁,白居易病逝于洛阳履道里宅,朝廷赠尚书右仆射(阶从二品,副宰相待遇)。家人遵从白居易生前遗命,将其安葬于洛阳龙门东山琵琶峰。消息传到江州,人们从琵琶峰联想到白居易在江州写的千古绝唱《琵琶行》,想到白居易离浔阳不久江州人在浔阳江边为之建造的纪念亭——琵琶亭,认为这绝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他心系江州的着意安排。



—— 田园


{完}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居易遗爱在九江
44岁落魄到九江,用4年又登上人生巅峰!成为励志传奇!
人间四月芳菲尽
九江景点介绍
与琵琶同行的白居易
李白白居易苏轼登游庐山,各留一千古名篇,立境立意各不相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