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牧耕祖宗海

◆ 王锡均

地处南海之滨的海南岛潭门渔民,在明清时期,仅凭一个指南针,一本“水路簿”,跨越2000余里,到达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等南沙群岛,为牧耕祖宗海,作出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谱写了一首雄浑壮伟的祖宗海之歌。

笔者曾到潭门镇的欧村、石宛、口路坡、草塘、上教、下教、孟菜园、碌尾园等滨海渔村,采访不少老船长、老渔民,记录了一大本潭门渔民远赴西、南沙闯海的事迹。

潭门草塘上教村老渔民苏德柳(1918—1990),生前把他抄写的《水路簿》献给国家。这是潭门渔民赴西南沙等群岛的第一部航海针经书。这是苏德柳父亲从上辈老渔民手上抄来的。此书用棉纸抄写,长22厘米,宽14厘米,对折双面,共47页8000余字。全书由八篇文章组成,重点前三篇。第一篇《立东海更路》29条,指出船只从大潭(潭门港)往东海、西沙群岛以及西沙群岛各地之间的航行罗经针位和更数(时间),并记录了西沙群岛的地名17处。第二篇(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160条,讲述渔船从西沙群岛的三塘(蓬勃礁)白峙仔(盘石屿)开往北海(南沙群岛)的双礁(双子礁),以及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航行罗经针位和更数,记录南沙群岛地名65处。此书献给了广东省博物馆,是一部潭门渔民赴西南沙做海的珍贵的航海图。

潭门渔民赴西、南沙捕捞作业,留下不少珍贵的踪迹与遗址。西沙群岛中的甘泉岛,渔民叫“圆峙”,因该岛显圆形,而得其名。岛上有一口八角井,是潭门老一辈渔民用海石筑成,呈八角形,井口宽2米,深21米,水位高10米,井水长年不枯,遇雨则溢出井外。这口井水全是淡水,甘甜可口,在西沙群岛19个岛峙中,18个岛峙井水都是淡中带咸,唯独这口井水淡中带甜,没有咸味。因有这口甘泉井,渔民便叫这个岛为“甘泉岛”。在甘泉井南边,有三块石碑,第一块,潭门渔民刻上“1645”4个字,没有碑文。这“1645”是碑刻于“1645年”之记载。第二块碑刻有“饮水思源,滴水如金,中华民国十六年”字样。第三块碑石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等字。这三块石碑,均是潭门渔民刻于不同年代,表明从1645至1953年长达308年间,潭门渔民从不间断上岛,在岛上居住,喝此井水,下海捕捞作业。从1953年至今,潭门渔民至甘泉岛海域捕捞作业就更多了。1967年英国一艘叫“莱夫曼”(Ritneman)的调查船到南沙群岛考察,曾报道称“各岛俱有海南渔民之足迹,以捕鱼海参介贝为活,颇多常年留居于此。而由海南居民每年遣小舟来此供给粮食,易取参贝。”

在甘泉岛与金富岛之间有一座珊瑚岛,由大小不同的珊瑚石构成。岛上林荫蔽日,风景宜人,渔民叫该岛为“岛仔峙”。在岛的一隅,有一座用珊瑚石建的神庙,供奉一尊高1.57米的石雕女神像。这是潭门渔民苏家秀、苏德柳等人在附近海域捞上来的。1987年8月2日,琼海0058船在该岛附近海域又捞上男女石雕神像10尊、石雕龙柱8支、石雕狮头10个。这些石雕物件,渔民全部运回潭门。经专家考证,这些珍贵石雕乃清代潮州商船运往南洋在此沉没的遗物。

西沙永兴岛西部建有一座兄弟孤魂庙。该庙建于明末,坐北朝南,约40平方米。因年代久远,墙壁已风化剥落。门前有对联,上联为“兄弟感应灵”,下联为“孤魂得恩深”,横批:“海不扬波”。

在七联岛中的五岛西南角,也有一座孤魂庙。门前对联上联为“沟前双帆孤魂庙”,下联为“庙后一片兄弟安”,横批“帆不漏风”。这是清代潭门渔民莫经林所题刻的。

距永兴岛9里的北岛,也有一座孤魂庙,庙内有两块木质神主牌。一块刻“明英烈一百余兄弟忠魂灵位”,另一块刻“沐恩信民冯振东敬送”。经查,冯振东是潭门草塘村渔民。该庙还有块“有求必应”匾额挂于庙墙正中。

永兴岛、七联岛中的五岛和北岛上的兄弟孤魂庙,均是潭门渔民从潭门运转瓦石等,在岛上兴建的。因路途遥远,所运砖石数量有限,所建庙宇均矮小简陋,而所刻对联也是在家乡请石匠镂刻了运去。潭门赴西南沙做海的渔民,绝大多数十几岁就跟随父辈闯海,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所做对联不合对联词性平仄结构,只是表达渔民做海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海产品丰收的一种虔诚愿望。诸岛上潭门渔民所建庙宇,奉祀的“兄弟孤魂”俗称“108兄弟公”。传说,明代,有一次潭门有72兄弟乘船赴南海,途中遇飓风沉没,72兄弟葬身海底;又有36兄弟乘船赴西南沙遇风船沉罹难,72加36,就是108兄弟。后来,这108兄弟孤魂显灵,成为渔民赴西南沙的海上保护神。所以,每年潭门渔民出海时,均杀猪宰羊,在海滩上举行盛大的祭海节,跪拜108兄弟公,而所有到西南沙的船只,一到各个岛屿,渔民均带供品到兄弟孤魂庙焚香、跪拜108位神灵,祈求保护做海平安。而所有岛屿上渔民所建的“兄弟孤魂庙”,虽然简陋,但已成为潭门渔民在西南沙岛屿上留下的十分珍贵的南海历史文化遗迹。

1950年,潭门镇草塘村符和秋等26人,租用该村许宏才船,由何世运当船长,开往西沙群岛,又从西沙群岛的浪花礁出航,经两天两夜到达南沙群岛的双子礁停泊,再用小舢板驶至北岛(也称北子礁)。该岛遍地是高耸入云在风中摇苍荡绿的椰子树,树上结满一摞摞硕大的椰果,树下也掉了满地成熟的椰果,有新的,有旧的,也有已生根发芽长叶的。北岛上的椰子林,是潭门渔民先人于明清时从潭门带椰子苗至此种植的,经数百年风雨肆虐,岛上的椰子树仍然挺拔高耸,郁郁苍苍,结果累累。作为渔民后代,何世运、符和秋等人一时睹树怀念先人,思潮汹涌,便提议捡拾地上已长根发芽的椰苗26棵(每人一棵),用带来的钩刀在地上划一条直线挖坑,种上26棵椰苗,既作为对先人的怀念,也作为后辈人在岛上种树留下的踪迹,含有继往开来、兴旺发达之意。大约过了七、八年后,符和秋等人往南沙,再次登上北岛,见当年他们种的26棵椰子树排列成行,杆大树高,枝叶婆娑,树上结果累累。他们攀树摘下椰果砍开,喝水吃肉,一时喜极而狂呼:“北岛,潭门渔民又来了!”

潭门渔民在明清乃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任何潜水防护设备,仅脸挂一个防水镜,潜水捕捞鱼参。他们闭着气,一捞到海参就浮上海面,一天不知潜下浮上多少次,那种艰辛,那种劳累,用任何文字语言都难以表述。更糟糕的是,万一在海水中呆的时间长了,超过身体承受的极限,而浮上水面时又因气将尽而慌乱急升,一时不适应强大水压,就会致使血管爆裂,全身七窍出血而死。上世纪六十年代,排港村一只船在南沙海底作业,曾发生3人因潜水超极限而出血暴亡的悲剧。

中建岛,是一座位于永乐群岛以南海域中的岛屿,渔船从永乐群岛的华光礁(俗叫大匡)出航南沙,中建岛是必经之地,它是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之间的一个中点站。渔民叫“半路峙”。1953年11月,潭门墨香村李树香、李选华等22位渔民远航中建岛,在抵近该岛时,将船停泊于礁盘附近,用小艇划靠上岛。在岛上,渔民捡来葵树叶和砍木柱,盖起简陋的住所,然后下海捕捞作业。1954年4月的一天傍晚,蓦然黑云压顶,刮起12级台风,其时,泊在礁盘旁的大船有15人离船,在礁盘附近海中捞参。这15人赶忙登船避险。然而此刻船已不能登岸,大家只能在船上撑着。因风太大,拴在大石上的三支大锚绳断裂,大船被风刮出大海沉没,李树香、李选华等15人葬身海底。

再说,在台风中,海水巨浪冲上中建岛,把该岛淹没了。岛上的7人,在这生死时刻,手拉着手,爬到存放海龟的围栏,死抱木桩而求生。翌日,台风远去,海上风平浪静,中建岛上幸存的7位渔民,看见粮食、衣服被褥、捕捞的海参等海产品均被海浪卷去一空,更糟的是断了火种。面对死亡,7位渔民为了活下去,到海中抓生鱼、生蟹充饥,失去淡水就喝自己的尿。捱过了9个昼夜,终于被人救起,7位渔民安全回到潭门。

上述采访记录,今天笔者将其整理,一桩桩事件仍震撼心魄。潭门渔民称得上是中国最英勇的渔民。他们世代闯海,远赴西南沙,运回一船船海产品,不仅销往国内,还销往东南亚市场。在西南沙所有岛屿上,都留有他们的踪迹遗址。那一座座岛屿上的“孤魂庙”“神女庙”,岛屿上的一片片椰林,岛屿上挖的一口口淡水和半咸半淡的水井,以及渔民苏德柳从父辈抄来的“水路簿”,都证明潭门渔民赴西南沙闯海是不争的事实。潭门渔民的壮举,谱写了一部人与大海、人与自然搏斗的雄浑交响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沙群岛上的古庙及古庙联
散落南海诸岛的民间庙宇
越南狡辩也没用!考古学家在西沙挖出2块石碑,彻底击碎越南阴谋
他们现在要去的已经不是30年前那个自由流动的南海,而是一个边界越来越清晰的南海|王利兵 一席第925...
恢复南海诸岛庙宇,保护南海文化遗产
.西沙群岛上的古庙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