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饼看《清明上河图》——题跋是个“突破口”(三)

各位听众朋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咱们第二讲讲了金人张公药、郦权、王磵的题跋,他们题跋的共同观点都主张《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开封城的太平盛世,即“政治清明”,又都分析了北宋灭亡的原因。张公药用老子“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观点,“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认为宋徽宗是因为“盈满”而导致辉煌的汴京城成为了“丘墟”;郦权却说:“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月千艘”,痛斥统治者骄奢淫逸、不惜民力、劳民伤财建艮岳导致亡国;王磵直接砰击了蔡京、童贯等“奸邪”祸国殃民的行为,致使发生了“靖康之变”。
在金朝,还有一位写题跋的人,他叫张世积,他这样写道:

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博平张世积。
从张世积题跋中提到的“浚仪渠”、“汴水东”等来分析,也可以确定《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东京开封城。张士积名声不显,生平不详,目前对他的了解知之甚少。他是第五位在《清明上河图》上写题跋的人,至于他写题跋的情况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资料,只有元人杨准在题跋中写到“后有亡金诸老诗若干首”,这才知道,张世积有可能是金朝人。


第六位在《清明上河图》上写题跋的人是元朝的杨准,他这样写道:
右故宋翰林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一卷,金大定间,燕山张著跋云:向氏《图画记》所谓选入神品者是也。我元至正之辛卯。准寓蓟日久,稍访求古今名笔,以新耳目。会有以兹图见喻者,且云:“图初留密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贵官某氏,某氏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鬻于武林陈某,陈得之且数年,坐他事稍窘急,又闻守且归,恐遂速祸怨,思欲密付诸贤士君子。”准闻语即倾槖购之,盖平生癖好在是也。卷前有徽庙标题,后有亡金诸老诗若干首,私印之杂志于诗后者若干枚。其位置,若城郭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计,盖汴京盛时伟观也。汴自朱梁来,消耗极矣,至宋列圣,休养百年,始获臻此甚盛,其君相之勤劳,闾井之丰庶,俗尚之茂美,皆可按图想其万一。吾知画者之意,盖将以观当时而夸后代也,不然则厄于时而思殚其伎,以杰然自异于众史也。何其精能之至,而毫发无遗恨欤!此岂一朝一夕所能就者,其用心亦良苦矣。夫何京、攸父子,以权奸柄国,使万姓愁痛,强虏桀骜,而汴之受祸有不忍言者。意是图脱稿,曾几何时,而向之承平故态,已索然荒烟野草之不胜其感矣。当是时,城外内之金帛珍玩,根括殆尽,而是图独沦落到今,逾二百年而未甚弊坏,岂有数耶!自时厥后,其地遂终不睹汉官 ,而困于战争且日甚。虽欲求卷中所图仿佛,又安可得矣。呜呼,都邑废兴,虽系运数,而人谋弗臧,盖各有自。天津闻鹃之叹,崇宣秉钧之虐,谓非基于熙丰大臣之谬误可乎?其所以致汴之陆沉,而不可复振者,亦必有任其责矣。今天下一家,前代故都,咸沐圣化,其生聚浩穰,宜不减昔,惜吾未得一一躬造其地,以览观其盛,故于是卷,既嘉其笔墨之功,而又因以识予之感慨云。至正壬辰九月望日,西昌玉华素士杨准跋。
与前几位写题跋的人不同,杨准自己拥有《清明上河图》,他在题跋中先介绍自己“倾橐购之“的经过。原来《清明上河图》不知何故被收藏在元朝的宫廷“秘府”之中,有位负责管理装裱的官员,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将相似的版本(可能是自己临摹的),把真迹偷换出来,卖给了某一位喜爱书画的官员。这位官员调外地做官,他的管家监守自盗,《清明上河图》被偷偷地卖给了武林陈彦廉。几年后,彦廉因为经济窘迫,而且听说画的主人要回来,害怕追查此画的下落会祸及自己,因而就悄悄托人找到杨准。杨准说自己有喜爱古书画的“癖好”,所以花了重金将画买到了手。
杨准还说:“卷前有徽庙标题,后有亡金诸老诗若干首,私印之杂志于诗后者若干枚”。意思是说,他看到在《清明上河图》的卷前有宋徽宗亲笔书写的“清明上河图”五个瘦金体标题和钤上的双龙小印。这句话像炸雷一样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和猜测。因为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明上河图》上没有这些重要的内容,这就不免让人觉得这本《清明上河图》是仿品。从“后有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出”这句话来看,说明在元朝已经出现了仿本了。
到底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本《清明上河图》是原作还是赝品呢?
几十年来,《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成绩斐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杨柏达等前辈们都认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张择端的真迹。其主要论据有:1.原卷前有宋徽宗题字和宋徽宗印章双龙小印,金、元人在画上的题跋肯定了该画作于北宋宣政年间。2.金代张著的题跋点名张择端的籍贯、生平及专长,并指明《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亲笔画。3.《清明上河图》从宋至今,流传有序,历代印章、题跋历历可数。4.图中的巨大木桥与《东京梦华录》描述的桥梁形制相吻合,而其他《清明上河图》均为石桥。5.《东京梦华录》所记北宋东京店铺多冠以姓氏,《清明上河图》的商店铺号与之相符合。还有就是《清明上河图》本身的艺术成就和时代风格,有着浓厚的北宋画风,在艺术造诣笔墨情趣上均属上乘的精艺绝伦之作,是其他《清明上河图》卷所不能相比的。

总之,《清明上河图》原作真迹从古至今仅此一卷,毋庸置疑。

杨准是四川西昌人,至正辛卯年间购得了《清明上河图》。他的朋友江西新喻人刘汉来到西昌,杨准恳求刘汉在《清明上河图》上写下了一段题跋,内容如下:

余自幼喜画学,业之四十年,平生所见古今画,以轴计者, 奚啻累千百,其精粗高下,要皆各擅一绝,往往不能兼备。壬辰秋, 避地来西昌,杨君公平以余之专门也,出所藏《清明上河图》以示,其市桥郭径、舟车邑屋、草树马牛,以及于衣冠之出没远近,无一不臻其妙。余熟视再四,然后知宇宙间精艺绝伦,有如此者。向氏所谓选入神品,诚非虚语,而或者犹以井蛙之见,妄加疵颣,甚矣其不知子都之姣,而亦何足为是图轻重哉。呜呼!此希世玩也,为杨氏子若孙者,当珍袭之。至正甲午正望,新喻刘汉谨跋。
刘汉的题跋与杨准的基本相似,他在最后提出“此希世玩也,为杨氏子若孙者,当珍袭之。”的希望。
然而仅过了短短十一年时间,杨准本人或者其子孙辜负了刘汉的期许,《清明上河图》辗转流传到了刘文府手中。元代晚期的江浙儒学副提举李祁写下了第八段题跋。

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年间名笔也,笔意精妙,固自宜入神品。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然宋祚自建隆至宣政间,安养生息,百有五六十年,太平之盛,盖已极矣。天下之势,未有极而不变者,此固君子之所宜寒心者也。然则观是图者,其将徒有嗟赏歆羡之意而已乎,抑将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乎!噫,后之为人君为人臣者,宜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庶乎其可以长守富贵也。岁在旃蒙大荒落。云阳李祁题。
在元代这几个人的提拔中,杨准首先对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画意动机进行了研究,他敏锐地觉察到张择端绘画是有用心的。“吾知画者之意,盖将以观当时而夸后代也,不然则厄于时而思殚其伎,以杰然自异于众史也。何其精能之至,而毫发无遗恨欤!此岂一朝一夕所能就者,其用心亦良苦矣。”他认为张择端是想把当时社会繁荣的景象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竭尽全力,用心良苦”。同时还痛斥了蔡京父子的“权奸柄国”罪行。
李祁是最先看破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动机的人,它以其独特的社会敏感性眼光,告诫人们不要“嗟赏歆慕”该图,提出画家“犹有忧勤惕厉之意”。即老百姓生活过得很辛苦(即“勤”),是令人担忧的,街头出现那么多的险情(即“厉”),一定要引起警觉,张择端画这些就是要让当时的人们为此担忧、引起警惕。这是元人看待《清明上河图》的一大转折,越来越接近张择端作画的目的了。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突然出现数量庞大的仿制品,衍生出许多特别离奇的传说故事。您对那些故事有兴趣吗?《清明上河图》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呢?欢迎你继续关注《老饼看“清明上河图”》第四讲。各位听众朋友,由于我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欢迎你留言批评指正。谢谢收听,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完整全卷高清大图鉴赏(题跋部分)
清明上河图题跋
那些看过《清明上河图》真迹的人,心里都有什么感想?
《清明上河图》历代鉴藏稽考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有题跋长卷
故宫国宝《清明上河图》的真假之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