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街市声
userphoto

2022.08.12 海南

关注


这是朱冠右老先生的回忆:

早市

每天天不亮,早市就开始了。

水果行的收山货声:如杨梅上市时节,乡间山农一大早就将杨梅挑到水果行,他们被称为山客,那些从外地来收山货的称为水客。水果行收杨梅的开秤收购时,先报上水客名,水果行掌秤者叫道:
杭州张顺水果行杨梅100篮开秤,听了。
所前杜家10斤、12斤……
所前王家11斤、12斤……

如果同一条街上有二家水果行的话,就更为热闹,掌秤人的声音你起我落,相互攀比。

棉花店的收蛋数蛋声:棉花店是兼经营收蛋卖蛋的特色店,镇郊有一批养鸭户,每天一大早就把蛋挑到棉花店。
蛋论个卖,所以蛋要数出来的,数是以手为数,每手为三只,数蛋常常有二个人,为了互相不影响,一个以单数记1、3、5、7、9,一个以双数记2、4、6、8。

肉店的叫卖声:小镇卖肉的都要起早,杀猪的当然更早,镇上饭店、小吃店和大户人家厨师都早早地来到自己经常光顾的肉店里,那时候镇上除了中街没有肉店外,街街都有肉店,那操刀的墩头师傅见了熟客就一边秤一边叫:
哦!张春记精肉10斤、板油5斤。

地方小吃的叫卖声:那是一些手拎篮头和头顶竹团匾(一种竹制的圆形盘)的小贩,他们叫的是自己卖的小吃:
烧饼油条!
松花麻团大印糕!

这些小贩是绕着街道叫,可以说是肉店、水果行之间的插曲。


午市

上午10点左右是午前市。

此时出街的乡民都已回去了,街上人也少了,但还未到饭口,一些卖时鲜的小贩就上市了。如夏天就有把藕切成片放了糖卖的,他们一边挑着担儿走,一边叫:
白糖甜,冰糖鲜,一个铜板买二块!

有卖鲜红菱的、热老菱的、热尼粟(即玉米)等等。他们都用自己的一套叫卖法,给刚刚冷落的街市平添了不少热闹。


吃过午饭后就是午后市了。

此时上街叫的可不是卖吃食的了,而是一批小工匠,他们大多来自外地。知道午后是店家商号的空闲时光,店里或家中要修要补的都会拿出来。这些工匠有:修铜罐补锅的铜匠、修伞的伞匠、箍桶匠、修缸补甏的等等。他们的叫声也以自己的行业为主,如:
箍桶罗!
修缸补甏罗!
修铜罐补锅罗!

为这些小工匠的吆喝声,还发生过一个笑话:
说的是一个箍桶匠和一个修伞匠同住在镇上一个小旅店里,一般他们是上午下乡做生意,下午在镇上做生意,中午要回到旅店自己烧饭吃。工匠们收入低,上不起馆子和饭店,小旅店为了照顾他们,让他们自己开炉灶。而这家小旅店只有一个灶。这一天,伞匠先回来,他还没淘米下锅,箍桶匠也回来了,箍桶匠见锅还空着,抢着先将米下了锅。这下伞匠生气了,二人吵了起来,旅店老板出来打了圆场说:“既然箍桶匠米下了锅,只能让他先烧了。”伞匠只能憋了一肚子气。吃了饭,两人都挑了工具担子上街吆喝做生意,伞匠看准了箍桶匠,他走哪条街,自己就在后面跟着,他叫一声:“箍桶罗!”伞匠就也叫一声:“修伞(就散)!”这修伞与就散是文言谐音。午后的店家们正好闲着,他们俩一前一后这么一叫,马上有人说了:“你们听,一个叫箍桶,一个叫就散!”沿街的人都笑了。

夜市

吃了晚饭以后就到了夜市了。

夜市最热闹、声音最大的莫过于戏院了。那时候,镇上戏院多,连茶楼也有唱戏的,唱戏的为招引看客,在开演前,要敲二堂锣鼓,称为敲头场二场,头场锣鼓敲起来是让看客们知道戏要开演了,演员也开始化妆了。中间有一个间歇,接着敲二场,这是催看客们快进来,戏马上就开场了。因为是招引看客的锣鼓,所以锣特大,鼓也特响,把个晚饭后的小镇敲得人人都坐不住,临浦有句俗语叫:“锣鼓响,脚底痒!”这戏院的锣鼓声也就是临浦夜市的开场声。

夜市还有一处闹猛地,是两县交界的大庙前。那里好比是上海的城隍庙,晚饭以后,杂耍的,说相声小锣书的,皮影戏、木偶戏还有卖梨膏糖的……把个庙前道地弄得灯光雪亮热闹非凡,往往要闹到半夜才肯歇。

老街的市声,是小镇最好的烟火气息,这不就是小上海的清明上河图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天,怎能不去一次束河
“十蚊一件”,高基街灯光夜市,藏着佛山最接地气的市井味!
最后的箍桶匠
香港行:庙街夜市惊梦 - ryu
纽约的街市
虾扯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