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东北│ 董晓奎:天涯海角听不够的东北话

嘁哧咔嚓 急赤白脸


天涯海角听不够的东北话

文/ 董晓奎

原载2022年第10期《东北之窗》


“炒豆大家吃,炸锅一人事。东北人老讲究了,能处!”这话是啥意思?问身边的东北朋友啊,倘若没有东北朋友——首先,你咋回事?做人不能这样无趣吧?其次,还不赶紧去结交一个,朋友圈没有东北人,既缺温度,又少乐趣。

疫情居家办公期间,在朋友圈读到这篇文章《三亚已经被东北话标语包围了》,说东北人改造世界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派人,二是直接带话。寥寥数语,东北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还带有强烈的喜剧效果,令人喷笑。

哪些东北话在海南街头比较流行呢?一条小街的墙上有个句子,“转弯小心,别卡秃噜皮了”;一个巷口尽头有块牌子,“往里走,里面老大了”;一间车库门上有条标语,“这旮旯不让停车,挡害”……这浓浓的东北语境,真是让人分不清南北喽。

“哪个东北人没套海南房?”三亚街头的地产广告在讲述这个城市发生了什么。是的,假设东北人集体撤离,三亚就变成了一座空城。这个说法毫不夸张。

冬天来了,哈尔滨老人在街头唠嗑,“咋地,大冬天的,不去三亚暖和暖和,搁这儿打跐溜滑呢?

2014年有数据显示,在三亚养老的异地老人达40万,其中哈尔滨籍老人占20万左右。所以,哈尔滨第二医院在三亚开了分院,公安局也在三亚设立了警务站、出入境管理服务站。当年,三亚出租车行业差不多都是东北人承包的,公交车司机也多是东北口音,“道儿当间儿的都往里走走。”“大娘您慢点,小心别卡喽”…… 

民间社会的百工匠作、市井生活的男女老少,说的都是一口土话。观烟波浩渺,听椰林婆娑,东北人已遍及天涯海角,人间烟火升腾地带,方言必葳蕤丛生。

海南人熟识东北人,是从两个方言词开始的。一个是“嘁哧咔嚓”,一个是“急赤白脸”,东北人的品格和性情都被这两条方言解说了。

嘁哧咔嚓是状态词,形容做事干脆、利索。“咔嚓”是拟声词,形容物体断裂的声音。词典里写作“嘁里喀喳”“嘁里喀嚓”。方言词典里还收录了“嘁哧窟喳”。

“嘁哧咔嚓只用几句话,小两口就算分了家。”(《辽宁群众文艺》1979年第6期)

“你看看东邻和西舍,这一年哪家不都是嘁哧窟喳把家发?”(《新春演唱》1988年第2期)

在东北人的种种美德之中,最受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嘁哧咔嚓”的做事风格。走到天涯海角,东北人也难改本色。

“急赤白脸”,也作“急扯白脸”,是状态词,形容心里着急,脸色难看。以东北方言身份,被词典收录。

庄河人编了一本方言集子《河之俏》,为“急赤白脸”编写例句:见自己票数没过半,王强急赤白脸地说,一定是有人作弊。

类似结构、语义的东北方言还有急头白脸、急赤巴火、急等下戗、急皮酸脸。

上世纪80年代东北报刊常见这些词儿,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曲艺、民间文学、故事传说等作品中高频出现。

“小宋急赤白脸地问了一句:土豆冻在地里,你一冬吃啥?” (《嫩江日报》1982119日)

“因为做那点差样的,他们都和我急赤白脸的,说我不遵守合同,要是不接受他们的意见,他们就绝食。”(《黑龙江艺术》1983年第2期)

“怪呀,她们俩一个吞吞吐吐,一个忙着要讲,一个急赤白脸,一个推推搡搡。”(《说演弹唱》1980年第9期)

由此可见,“急赤白脸”不仅是老百姓的口头语,也被创作者屡屡运用到作品中。

在文艺作品中见方言,不仅为读者正确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提供了有效的辅助,也为词条的客观存在和释义的准确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历史上的东北是令人打憷的苦寒之地,《后汉书》载:“古肃慎之国,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土地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涂身,厚至数分,以御风寒。”央视主播朱广权有个段子讲东北的冷,“冷到如果你在被窝睡得正香,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上个厕所都是出差到遥远的边疆。”

东北人移居海南,主要是为了避寒。海南四季如春,东北寒风呼啸时,海南人穿着花衬衫在沙滩上风凉呢。其实,这并不是东北人移居海南的强大理由。东北人几次迁居海南皆有时代背景,最近的规模性移民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北下岗潮势不可挡,迫于生计的东北人将目光瞄准了海南,彼时的海南地产业正处于泡沫破裂时期,房价极其便宜,一大批东北人壮起胆子、拖家带口来到海南,誓将人生从头再来。

虽然海南经济陷入了阶段性低谷,但是东北人相当有远见,始终坚信乘“南巡”之风,海南终将会改变潮水的方向,驶入波澜壮阔的海域。

其实,在东北人没来之前,海南人已经熟识东北话,这要从东北小品风靡春晚说起。1990年春晚,徐老蔫和马丫的相亲故事在全国人民眼前上演了。这是东北籍民间艺术家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大江南北领略了东北话的特殊魅力。《相亲》获“双星杯”戏剧曲艺类第一名。从此,东北小品成为每年春晚的压轴戏。

笑料和“包袱”齐飞,金句频出,说的都是东北话,唠的都是东北嗑儿。看完东北小品,对春晚的念想基本就尘埃落定。客观地说,是东北小品让全国人民通过了东北话等级考试。不少表现力出色的东北话在南方火起来,甚至成为网络流行语或社会流行语。

东北话在汉语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影响了普通话的形成。东北话朴实生动、风趣俏皮、饱满有力,感染力极强。东北人的精气精,东北人的故事,都是靠东北话来烘托渲染的。

方言研究本身枯燥乏味、费时耗力,可研究成果对繁荣地方特色文艺创作,填补地方志中方言志建设的空白,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话是东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满族说部,吉林牛子厚故事、黄龟渊的故事,辽宁古渔雁民间故事、谭振山民间故事等,都被收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文学充盈着大量的东北方言、俗语、顺口溜、歇后语,以及各种农谚、民俗、生产和生活知识。创作者对这些语言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运用之妙可谓出神入化,令人赞叹。至于以东北方言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民间艺术,比如东北二人转、东北大鼓戏、渔民号子、东北京剧、东北评剧、吉林黄龙戏、东北评书(辽宁鞍山评书、本溪评书、锦州陈派评书,齐齐哈尔木板书等),也早跻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阵营。海南的公园、广场也时常传出东北二人转欢快粗犷的曲调。东北老人移居海南,都带着扇子手绢呢。

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一旦消失,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根本无法生存,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然遭到破坏难以保全。在苏州,有一位演员尝试用普通话表演评弹,最终失败了。苏州评弹是以方言为载体,靠师徒口耳相传,普通话无法表现其精髓,甚至会不伦不类,面目全非。苏州话的昆曲、绍兴话的越剧、安庆话的黄梅戏、闽南话的高甲戏,以及咱东北的二人转和小品,莫不如此。

东北乡村题材影视剧也离不了东北话,比如电影《幸福时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三枪拍案惊奇》《大话武林》《大笑江湖》《河东狮吼2》等等,都是以东北话为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视剧《马大帅》系列、《刘老根》系列、《乡村爱情》系列,通过大量的原生态的东北话来进行叙事,人物之间也是通过东北话互飙演技,大土话、大实话、俏皮话、颠倒话,在台词中比比皆是,意趣恣肆。有不少人隔几年就要重温这些影视剧。有一次去拜访一位独居的长辈,他在客厅里播放着《乡村爱情》,他是考古专家,印象中他很少看电视剧。聊天时,他告诉我,一个人生活,家里太冷清了,将电视开着,丝毫不嫌聒噪,那些朴实亲切、语调热烈、直接人心的东北话,如一股股暖流驱散了心底的孤寒和尘埃,整个人活了,暖了,亮了。我在心里感慨长辈独居生活的不易,对东北乡村题材电视剧抚慰心灵的力量也是眼见为实。

好吧,有空儿到俺海南老家坐坐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短剧:道长开车上高速被拦,急赤白脸和董叔交涉,最后把貂给烧糊了!
海南歌曲《海南话方言》好好听!
海南到底有多少种方言?看完我惊呆了!!!
分享 | 这个三亚妹要火!海南话翻唱《石榴园》刷爆朋友圈!
谈古论今话海南2021-8 三亚海裳湾冲浪
海南岛方言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