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路遥,在城市与农村的夹缝间
userphoto

2022.11.03 海南

关注
今天,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72周年诞辰纪念日。

他的一部面貌朴素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曾经带给很多人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文学批评家李陀老师曾言:“路遥的气魄很大,他关心的是中国这场改革的复杂性,并且把这复杂性展示为一幅全景式的文学长卷。如果我们细读《平凡的世界》,路遥尽管熟悉农村,也熟悉农村改革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但他对改革的全局,并不做简单评判,而是把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高加林、刘巧珍这些农村青年抛到这个复杂性里,让他们在这复杂性里迷惘、漂泊、痛苦,经受对自己的怀疑,对改革的怀疑,对社会的怀疑,受苦受罪,历尽艰辛。”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北京四中高级教师杜蘋老师对《平凡的世界》的讲解。“城乡交叉地带”是研究路遥八十年代几部重要小说的关键词,它源于阎纲的评论,得到了路遥的认可。

乡镇青年的精神发展史
杜蘋 文
本文摘自音频节目《名师精讲必考名著》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北京四中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年。北京市西城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还开设有《现代文学精品导读》《女性主义文学》《当东方遇到西方》《西点制作入门》等选修课程。


《平凡的世界》这部面貌朴素的作品,历经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不仅没有湮灭在层出不穷的新思潮作品和商业畅销书里,反而显示出不可思议的活力。一方面,原著保持着很高的销售量;而另一方面呢,同名的电视剧保持了比较高的收视率。

拨动一代一代读者心弦的原因有很多,但你不得不承认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部小说表现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状态,还有生活在那里的乡镇青年的精神状态,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的农村城市化发展趋势中,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第一,“城乡交叉地带”是研究路遥八十年代几部重要小说的关键词,它源于阎纲的评论,得到了路遥的认可。

《人生》路遥 1982年第3期《收获》(侯国民 插图)

路遥1982年的中篇小说《人生》为他赢得了口碑和荣誉,供职于《文艺报》的著名文艺评论家阎纲,是最先对《人生》发出反馈声音的。阎纲给路遥写信说:“归根结底,《人生》是一部在建设四化的新时期,在农村城市交叉地带,为年轻人探讨人生道路的作品。”

得到这样高度的评价之后,路遥做出了及时的反馈,他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他创作小说的初衷,本来就是想反映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路遥说:“我熟悉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我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

两人的通信,1983年初发表在《作品与争鸣》这个刊物的一个研究专辑中。从此,“城乡交叉地带”这个概念就深入人心,成为研究路遥创作的一个关键词。

第二,路遥在“城乡交叉地带”,困惑过,焦虑过。

“城乡交叉地带”,现在在人们口中是稀松平常的一个词汇,但路遥本人把这个词汇和自己的小说题材、小说主题坦然郑重地联系起来,其间经过了非常复杂的内心震荡的过程。

因为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的那几年,也就是80年代初期,路遥一直处在“如何面对现代与传统的剧烈冲突”的思考之中,他感到不安,但又没有办法给出回答。路遥曾经说:“(我)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改变了一些环境,填了一些履历表,转换了一些组织关系,似乎并不复杂,其实从精神方面来看,这是一个无比沉重而艰难的历程,这意味着要丢弃一些祖辈真传的好的或坏的遗产,同时得接受一些令人欣喜或者令人不安的馈赠,……巨大的矛盾引发了痛苦,引发了危机。”

那么路遥的这种痛苦和危机是怎么得到缓解的呢?很有可能源于他的一次顿悟,某天他出差来到北京,他被首都新建不久的立体交叉桥震撼了。路遥突然意识到,立体交叉桥几乎象征了当代社会生活的面貌。他后来记录了这份感悟,他说,“作为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农村我是熟悉的;城市,我正努力熟悉着。而最熟悉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我自己感到,……现代生活方式和古朴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资产阶级意识与传统美德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座生活的立体交叉桥上,充满了无数戏剧性的矛盾。”从路遥开始承认生活像“立体交叉桥”的一刻开始,他的创作就得到了巨大的滋养。

还用他著名的小说《人生》来举例吧。人生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在爱情的选择上很矛盾:究竟是选择土生土长的传统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还是选择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城市姑娘黄亚萍?这表面上看起来是爱情的选择,实际上啊这是文化观念的选择,也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从理性上说,高加林倾向于现代城市姑娘黄亚萍;而情感上,他更加留恋传统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最后高加林的理性战胜了情感,他选择了黄亚萍。这样的话,一个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男青年走向了对现代性的追求,告别了传统文化的温情。

高加林选择了城市姑娘,路遥自己也选择了北京姑娘;高加林最后失落了两份爱,路遥的爱情、婚姻也诸多波折。城乡交叉地带的现实欲望和精神追求如何安放?路遥引导笔下的主人公高加林、还有孙少平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呢,“酷爱乡土”和“叛逆思变”就成了《平凡的世界》三部之中延续下来的典型矛盾。

第三,《平凡的世界》里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延续了路遥面对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态度,这种矛盾状态在当今的现实中也没有得到改变。

评论家白烨曾经说过“路遥的小说,大都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因而大致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评论家雷达赞同白烨的观点,他补充说:“《平凡的世界》体现了路遥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赞美中国农民的坚忍、温厚、善良和博大;另一方面,他笔下的主人公又有一定程度的野性、叛逆和不安分,那就是要改变命运,不走父辈面朝黄土的老路。这两种理念经常在他脑子里打架。于是作品中出现了少安和少平两个主人公:前者更多代表固守乡土的传统农民,后者代表了新时代的梦想者,兄弟俩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这些评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平凡的世界》历经三十多年热力不减的现象。受普通读者喜欢,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品的写法简单,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故事,读起来感觉轻松这是一点;又比如说人物历经磨难但是奋斗不衰,让基层的青年阅读时产生代入感,成为他们的“生活教科书”也是一点。

但最值得提的是,还是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三十多年来,虽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但中国教育不均、贫富分化很多问题都还存在;《平凡的世界》本来就是为城乡交叉地带的底层青年代言请命的,小说刻画的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差异特别真实。你可能会说,今天不同啦,部分农民以及农民工的收入已经不比城市的白领差了,有的甚至是反超城市了,是的,可是这只是表象,哪怕他们就像矿工孙少平一样收入不菲;但是教育上、文化上依然处于弱势,而且他们大多数还不具有孙少平的那种思考家国天下事、跨越文化自卑感的勇气。

《平凡的世界》还能火多久?我大胆推测,只要大城市宽松的环境对经济、文化尚处于弱势的群体还有吸引力,只要乡村和城市之间巨大的鸿沟还在,只要农村青年、小城青年跨越这个鸿沟的梦想还在,《平凡的世界》的热度就不会衰减。北京大学的教授张颐武先生说“未来的中国,随着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发达,尤其是城乡一体化之后,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逐步缩小,并且最终和谐、美好地融为一体,到那时,《平凡的世界》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同意张教授的分析。

在城乡一体化实现之前,尽管《平凡的世界》结构扁平,尽管它“励志意义大于社会意义,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但它一定会热度不减。就像是乐队Beyond有很多首歌,但最火的一定是那一首《海阔天空》,“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这主旋律太富有励志的能量了。

活字音频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析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
讲《人生》的故事,给那些拼尽全力寻找前路的青年
路遥笔下的当代青年形象
本文载于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视角 】《人生》——城乡矛盾的复杂性
影响马云一生的《人生》:高加林最后一无所成,只是做错了这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