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从文的希腊小庙(节选)


编者按:沈从文先生文章的美感即来源于此。


精英文人的小说,有时候有一种苦难感,文学里的紧张、躁动感占了许多空间。浪漫派的小说家在吟哦,写实主义者有了控诉的声音。这些路径不同,各臻其妙,有了自己的审美维度。自从废名出现,小说的安宁的气味出现了。在不动声色的表达里,审美的路在慢慢变动。这个变动,大概与希腊文化理念和日本的审美精神的译介有关,或者也可以说是旧诗词中田园意识的复活。但是从乡土里走出的作家,不太喜欢精英的姿态去自恋地为文,只是模仿了精英文人里的一面,得其意象中的美意,而非士大夫的趣味出现了。这方面的代表者是沈从文。废名行之于前,沈从文实践于后,小说的风向,在少数人那里转变了。

 

沈从文乃苗族人,1902年生于湘西。他当过兵,文书,后来到北京来漂泊。他的小说大约是受了废名的影响,以平淡的笔触回忆乡下的故事,宁静里有人生的万象。他登上文坛的时候,带来的是感知的差异性和表达的另类性。写作的欲求不是改良人生,而是认识人生、为人间画像,成为生活的看者。与对象世界保持距离感的态度,在西方的现代文学里不乏其人,在中国就不免田园般的梦境。其味道乃超功利的凝视,白话文学的另一种样式也因之而成长起来。

 

在二三十年代,沈从文是个高产的作家,以中、短篇小说而饮誉文坛。他的许多作品都别具一格,清新的空气里是迷人的民间图画。《边城》《萧萧》《三三》《柏子》等主要是湘西的故事,也有都市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记录,比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前者的成就最大,把乡土小说的内涵扩大了。沈从文的乡土,有迷人的风俗图,对百姓牧歌般的生活有诸多眷恋之处,但也写了风俗里的蛮风对青年人的压抑,以及兵匪之乱给百姓带来的不幸。不过,他写这些蛮风里的人与事,乃寻找一种人性的美丽的遗存,并非意识形态的鼓动。即便在批判性的故事《菜园》《贵生》里,着眼点还是对美的存在的不得延续的惋惜。这个来自乡下的作家有着极为特别的诗学理念,作品背后的社会学的价值颇为丰富。但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冲淡、秀美的乡间小调,那些远离城市的乡下的田园里的乐曲,读者往往过目不忘,有着谣俗里的恬淡之味。

 

左翼文学出现以后,人们越来越向神异的世界挺进,向理想国,向共产主义王国挺进。神性,人的崇高性,人对真理的崇仰压过了一切。可是人们忽略了日常生活,忽略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美质。左翼作家不太顾及和欣赏传统的遗风,灰暗之雾笼罩一切。传统也并不像有些人说一无是处,它自有它的美处。沈从文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文学是超功利的,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如果我们仅仅从仇恨,从阶级性,从压迫与被压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能会遗漏人类最美的东西。沈从文的写作,自觉和不自觉呼应了这个传统。

 

分析他的经历颇有意思,他没有读过大学,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同于常人。中国现代几个大作家大学毕业的不多,鲁迅、周作人都没有完整的学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都没有读大学。沈从文是苗族、汉族、土家族三种血统。他生活的地方是在几个省边界,在湘西,在张家界那一代,凤凰非常的美,民风很纯朴。沈从文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长大。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兵,看到了土匪互相的残杀的场景,对其精神刺激很深。《从文自传》介绍了那时候的情形,能够看出其成长的不易。

 

他后来去北京,从一个乡下人到北京以写作为生,但他的笨拙的基础,以及不流利的汉语,带来了诸多困难,要不是郁达夫帮忙,也许迟迟不得走上文坛。不久因风格奇特被编者认可,这个从边城走出的青年才开始正式亮相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家之梦很顺,后来趣味渐渐与现代评论派有所交叉,于是开始进入学界。不久应胡适邀请,在上海教书。一个没有学历的人挤进大学,是一个奇迹。胡适的欣赏他,主要是因为小说上的成就,另一方面,沈从文的那种追求,跟自由主义文人的那种理念非常的接近。以一种纯粹的审美静观打量世界,就和自由主义者的调子吻合了。沈从文勾勒了绅士阶层与小布尔乔亚喜爱的世界,那里没有极端的冲动,人性在温和里闪着温情。自由主义文人欣赏这种宁静里的美,一定意义上,沈从文给了现代文坛一个乌托邦式的梦境。

 

这梦境的第一个层面是造希腊小庙。

 

他认为自己的工作主旨造希腊小庙。“这个世界上颇有想在沙漠和水面上建造重楼杰阁的人,但那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为当时左翼作家讲的是阶级性,他强调人性。古希腊的文化之所以伟大和辉煌。古希腊文化为什么会出现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人,他们是一种超功利的文化,他心灵和上苍进行交流的文化。这里面不计较厉害,这个观点是最早是周作人引进过来的。沈从文非常佩服周作人,审美是受到周氏的暗示的。他觉得中国现代社会的人非常不幸,被金钱,被利益,被物欲所诱惑,人们已经失去了人性弥足珍贵的闪亮点。可是在湘西,在他老家虽然很穷困,土匪遍地都是,人性还有美丽的东西。他觉得自己要建希腊的这样一个小庙,以表示与中原文明的区别。他写了很多的小说,很纯情,带有爱意。写爱意写的很大胆,但是一点没有猥亵感,你觉得它很美,很朴素和庄严,有一种神奇的美。造一个希腊小庙其实就是一种超功利主义的住所,这个跟言志派的文学很像,不希望是一种外在的阶级政党文化的意识覆盖我们的写作,他希望保持心灵的纯洁和自由。

 

他的梦境的第二个层次是重返自然。

 

他觉得文学家和艺术家要回到自然里面去。他说“艺术是发展的检讨,历来认为绘画、雕刻以及比较近代性的音乐的伟大成就,差不多都源于宗教情感的泛滥。宗教且依赖这种种而增加对人类影响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提及某种东方宗教信仰的本来,乃出自一对自然壮美奇绝的惊讶。他们东方人的宗教,东方人的这种情感很少被人提起,因为它是出于自然的壮美和奇绝的惊讶”。这说的非常像朱光潜。而加上完全承认,“正因为这种归于自然,无保留的虔诚和前进,使普遍的存在,于是在这个宗教信仰中,就只能见到极端简单的手足投地的膜拜,别无艺术成就可言了,由归于自然,而重返自然,既是边民宗教信仰的本旨”。是他们家乡,他有一篇很有名的小说《边城》,《边城》完全看不到郁达夫的调子,看不到老舍的调子,看不到茅盾的调子,更看不到巴金的调子,他崇尚自然,崇尚人性。

 

他说“我写东西其实就是一个风景画的集成”。他要描摹人和大自然亲密无间和原始的那样一种关系。他的作品写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相交界的地方,大山里的生活,写的非常的有趣。么他的文学观,他说他的写作其实也并不像左翼作家表达一个无产阶级的意识,或者浪漫主义作家表明的那种自由无限的创造,精神的高蹈,不是这样的。

 

他的梦境的第三个层次是情绪的体操。

 

他说“我的写作其实是一种情绪的体操,我的文章并不骂谁,讽谁,我缺少这种对人苛刻的兴味”。鲁迅的那种苛刻,像老舍的幽默,他都没有,他也不喜欢。他说“我的文章并不在模仿谁,我读过每一本书上的文字,我原先可以自由的使用,我的文章并不何等哲学,不过是一堆习作,是一堆情绪的体操罢了。”他原来把自己的小说叫做沈从文习作集,他认为都是习作。所以他从二十年代末开始写作,一直到49年,出了40多本小说集,非常的高产。虽然高产,但很精致,不像巴金。比如他俩一起,巴金在写三部曲,巴金三天写七千字,有的时候一万字,他是三天写三千字或者写更少,他写《边城》用了半年的时间,六万字的一部中篇小说。

 

被希腊精神所感染,对自然,亦对自己情感的忠实,使他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里,和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文人划分了界限,保持了一种少数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的一种敬意。一个小说家凭着另类的记忆进入到现代文坛的时候,他和其他人有一种距离,而这种距离,不被潮流所裹胁的这种距离感,使他获得了通天之眼。

 

(本文收录于《民国文学十五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片:沈从文 1934
纪念|别样沈从文:思索与探讨,抗战与建国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 学术中华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批判之二十一:沈从文的边城世界
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