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物细赏●圣运潜符瑞玉龙


文物细赏圣运潜符瑞玉龙


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是吉兆和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等神奇功能。在中国古代,龙还被引入到古天象学、命理学以及帝王政治等领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龙的形象实际上是古人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征想象而成的一种神物。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描绘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各个时代对龙纹的理解不同,因而龙形玉器各有差异。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以下对史前时期到汉代的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萌芽期(史前时代)

  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今70 0 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红山文化玉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代表了早期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的玉龙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得最为栩栩如生(图1)。这件玉龙为墨绿色,高26厘米,身体呈“C”形,吻部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眼尾细长上翘,额上及颚底均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龙须及脊背上雕刻有长鬃,长2l 厘米,占龙体1/3以上。龙背钻有一个圆孔,经试验,以绳系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件大型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运用平雕、浅浮雕手法表现,通体琢磨光滑圆润,龙体曲伸刚劲有力,长鬃高扬飘举,显得极有生气。而玉猪龙则是最常见的龙形玉器(图2),它的身体作环体,首部似龙又似猪,有宽厚的双耳和肥硕的躯体,吻上和眼周围还有表现颜面皮皱的线纹多道,有的玉猪龙还有露在嘴外的獠牙。有些学者指出这种形象主要来源于猪首,是高度概括化、图案化了的猪首形象,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大型玉龙也是从玉猪龙演变来的。


1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红山文化玉龙



2 红山文化玉猪龙


发展期(商至西周时期)

  商代玉龙的数量较史前时期为多,无论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龙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且造型风格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但是商代玉龙造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史前玉龙的影响,即皆为蜷体玉龙,其基本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极其接近。

  此时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程式化,其共性特征为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分玦形、环形和扁平形三类,其中以蜷曲成玦形者居多(图3)。还有圆雕的龙,一种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一种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从雕工纹饰上看,龙体较短近似蛇身,头部长有蘑菇形角,眼睛多为“臣”字眼,还有圆形眼和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玉龙器表多以双钩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面貌的纹饰,浮雕感较强。商代玉龙常呈片状,最常见的是被称作“蟠龙”的龙形玉佩,它细致、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较为精美。商代玉龙大多作盘曲状,头尾衔接,眼珠外凸,有钝角,有爪或无爪,遍体装饰鳞纹和卷云纹。龙的头部刻划往往以夸张手法表现,这一点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商代晚期玦形玉龙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为圆雕,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浅褐色沁。玉龙张口露齿,“臣”字形目,头顶有一对柱形角粘于颈上,双爪足,背有扉牙,身饰菱形鳞纹,短尾卷于身侧,呈伏卧状。玉龙下颏正中有一对钻的小孔,可供系挂用(图4)。此器为所见商代玉龙中唯一的圆雕作品,且制作精致,身形五官清晰可见,对于了解玉龙和龙文化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商代玉龙的具体形态,有重要的价值。


4商代晚期玉龙 安阳妇好墓出土

  西周玉龙基本延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钩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采用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双线钩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西周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口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的厚而无刃;大多数玉龙不琢雕腿和足。西周的玉龙常以单彻法雕琢,自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而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西周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直线雕琢纹较少。

  西周玉龙在形制上大体可分为三种:玦形龙,复合形龙和龙纹玉器

  玦形龙,造型直接延续了商代的特征,较之前朝有以下几点变化:龙身较商代的更为细长,龙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此外椭圆形眼、菱形眼者亦很多;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脑后的蘑菇形兕角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以鬣形角和钝尖角代之;龙足似有似无,不特别雕琢(图5)。


5西周龙形玉饰 山西绛县衡水西周墓地出土

  复合形龙,多以羽人、凤与龙复合成一器。这类玉器多以镂雕技法制作,龙的眼部皆呈椭圆形,其余各部位与玦形龙相似。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高2.9厘米,长4.5厘米,为羽人和龙合体玉雕,羽人位于龙之前端,身体自上而下与龙相接,龙作回首状,椭圆形眼,卷唇,细尾上卷(图6)。



6西周人龙形玉饰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龙纹玉器,这类玉器以抽象的、呈图案化的龙纹作主要装饰,多为玉璧、玉璜、玉觿(xī)等。此期龙纹多用娴熟的双钩技法和斜刀技法加阴线和阳线刻划,因器饰纹,根据器形特点组织图案布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龙纹玉璧属此类型,其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褐色沁分布自然,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图7)。



7西周龙纹玉环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繁荣期(东周至汉代)

  战国时期的玉龙是直接在春秋晚期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期玉龙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谓历代之冠。战国时期,是古代玉龙制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玉龙的出土地点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其中又以河北、湖北、河南、山西境内出土数量最多。常为两件形制相同的玉龙成对出土。大多出自王侯、贵族等的较高规格墓葬,如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中出土达144件。此外祭祀、盟誓遗址之中也有发现。

  根据考古发掘以及征集的战国玉龙的造型和形态,可将之分为两个类型,即复合型龙和单个型龙

  复合型龙,多由两条或更多玉龙组合为一器。可分为双龙交缠式和双龙并体式。交缠式,如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件,长6.6厘米,龙身细长弓曲,于体中部斜交尾呈“X”形(图8)。并体式,如山东淄博临淄商王村1号墓出土的一件,长11.1厘米,双首龙形,两端透雕龙首,尖卷唇,水滴眼,独角利齿,饰勾连云纹,中部有穿孔(图9)。



8战国龙形玉佩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


9战国玉璜 山东淄博市商王村1号墓出土

  单个型龙,即主体为单独的一条龙,一般呈扁平体,亦有圆雕而为作扁圆柱体者,多为波浪式扭曲,龙尾有时饰以凤首,龙身时有螭、凤鸟等动物形附加装饰,多以繁密规整的谷纹、云纹等表现龙鳞。单个型玉龙在战国时期最为常见。

  战国玉龙的龙身很长,蜿蜒曲折,造型呈“S”形,一般成对出现(图10);龙身上的装饰最初以云纹、谷纹、变形“S”纹、绳纹、弦纹、螭纹、网格纹表现,有的光素无纹。纹饰比较稀疏,布局不甚规矩。由战国中期开始,趋于单一纹饰,即谷纹。纹饰布局密,十分规矩。还出现了一条阴刻线横穿在两三个小圆圈中间的极为特殊的纹饰。战国中晚期的玉龙或玉虎,口形相似,均为大张口,形象凶猛,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龙身躯为“S”形,头部近似马头;龙眼多琢雕成圆形带梢、菱形、腰圆形等几种。



10战国龙形玉佩一对 安徽天长县汉墓群出土

  战国时期的玉器雕琢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常见的谷纹,制作运用了新的减地突雕法工艺,即先将谷纹形状大致突现,再将四周地子减低,然后把谷纹出芽弯曲的尾部慢慢地用心琢磨,使每条尾巴均无痕迹,达到完美的境界。战国时期的玉器在抛光技术的运用上也非常独特,边角处理锋润,玉器的表面打磨平滑,抛光均匀,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至今表面光亮度极高,被后世赞誉为玻璃光。

  根据战国玉龙的出土情况,结合文献记载,可以推断战国玉龙除作为随葬品外。还是祭祀的礼器。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遗址出土玉龙3 0余件,侯马盟书遗址、侯马祭祀遗址和河南温县盟誓遗址中也都有玉龙出土(图11)。这些出于祭祀、盟誓遗址中的玉龙,显然与祭祀、礼仪有关。


11战国早期龙形玉佩一对 山西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出土

  战国时期,农业已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旱涝灾害的发生直接影响农业的丰收,于是,先民们经常性地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地亩丰产。传说中龙是雨神的化身,能呼风唤雨,自然成为崇拜和祈祷的对象。战国玉龙的身上通常饰有谷纹、云纹,二者是丰收和降雨的代表性符号。且《说文》载:“珑,祷旱玉也,为龙纹。”根据上述分析以及《说文》的描述,可见祭祀遗址中出土的饰有谷纹、云纹的玉龙当属珑类,是祈雨的礼器。

  除祈雨外,玉龙在当时还具有玉币的功能。玉币是古代用于朝聘或祭祀的瑞玉。《周礼·天官·大宰》载:“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郑玄注:“玉币,诸侯享币也。”东周时期的盟誓活动上,常将盟书、牺牲与玉币一起埋入坎中,以期得到神灵的监督。河南温县盟誓遗址中除发现大量书有盟辞的圭形石片外,还在一些坎中发现玉龙、玉璧、玉兽等,这些玉器在此当属玉币。

  秦汉时,龙被封建帝王用作自身及其家族的象征。秦始皇被司马迁称为祖龙,而汉高祖刘邦,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自己的身世与龙相联系的皇帝。从此以后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把自己的儿孙称为“龙子龙孙”。

  汉代是我国玉文化史上的王玉时代,玉器为皇室专用,其赏玩佩戴的主流群体是上层统治阶级,它所体现的首先是王者之气韵,“王者无敌,莫敢当也”(《公羊传 . 成公元年》)。王者之气是威严、狞厉可畏、唯我独尊的霸气,是君临天下、气吞山河的雄心,以及御凤乘龙、遨游天际的超凡能力。整体上看,汉代龙纹玉器在构思上打破原有的呆板、程式化的构造模式,更多的是寻求生动变化的构图设计,不拘泥于表面的对称平衡,而追求一种内在的呼应。经常看到一龙仰天长吟、一凤回首相和的造型;或一大螭龙穿云而出,一小螭龙环绕凝视的造型(图12)。这样的构成,区别于原有传统造型中左右几乎为镜像的那种静止的对称,也就是古人称谓的“象外之象”的意境,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有内涵的平衡。


12西汉玉具铁剑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玉龙的躯体塑造多呈“S”形弯曲。“S”形是极富美学含义的造型,躯体粗细有变化,错落有致,转弯处流畅而无丝毫阻塞感,也显得富于张力和弹性。比起前期的古代玉器,汉代玉龙躯体上少了很多的装饰纹样,更加简洁、洗练。汉代玉器摈弃了战国玉器中龙的躯体多以卧蚕纹、勾连云纹、网纹为主要装饰风格的样式;龙躯边缘用弧面来塑造,突出躯体的立体感、肌肉感,用很少的游丝毛雕线来装饰躯体,强调关节转折的力度和动感。局部点缀流云纹或卷云纹,既避免大块留白不足,又衬托出龙行天下、翱翔云际的主题(图13)。



13西汉金钩玉龙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在龙的四肢表现上,古代玉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推敲的。无论是腾起飞跃还是阔步前行,四肢的配合都很巧妙,总是一侧肢体开始发力,另侧的肢体便开始积蓄力量,有前力还未用完,后力已蓄势而动的感觉。同时还可以观察到,龙的肢体或前张后弛,或左松右紧,紧绷和放松的肢体交替与敏感的躯干相结合,这是中外艺术史上优秀的作品中都广泛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对偶到列”,其效果给人以生动有力的感觉,表现出无穷的潜力。

  在细部刻划上,眼珠凸起明显,并有夸张感。上眼睑凸起,往上平缓过渡,结合部边缘陡立,眼梢拉得很长,比较夸张,增添了几分威严感;下眼睑短,且围绕在眼球下半圈,也有凸起,向下平缓过渡。这种雕琢手法使得眼部位的高低落差明显。

  真正奠定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地位的,是汉玉中最为常见的龙、凤题材作品。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的西汉玉器珍品,反映了当时精湛的治玉工艺以及玉器的特点。1983年出土于广州南越王墓的镂空龙凤纹玉套环(图14),为内外两圆环相套造型,直径10.6厘米,厚却不到0.5厘米,呈扁平状,系采用上等青玉镂空透雕法精雕而成。其外环比内环宽约一倍,内环刻着一个“S”形龙,外环刻着一个回首鸣凤,也呈“S”形,内外环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内环的“S”形龙,昂首挺胸,体态矫健,张口露齿,似在鸣吟,整体呈腾空飞奔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龙尾与后足伸向外环,并一直延伸到外环壁,使内外环的纹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保持了作品的和谐和统一,这一点与中原地区传统玉器较为规矩的构图程式有着显著的区别。外环的回首鸣凤与内环的龙相比显得较为纤细苗条,凤首和龙首恰好相对,像是在互相倾诉衷肠,夸张的凤冠与凤尾随环形升腾飘舞,风姿柔美,与内环雄壮之龙相呼应,寓意龙凤呈祥。整个玉套环采用中国传统的“S”形构图技巧,线条流畅,轻灵剔透,充满动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汉代玉器中难得的精品。


14西汉镂空龙凤纹玉套环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文章原名为《高古玉龙纹的发展与演变》作者:北京 古方)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商周)(二)
玉龙的轨迹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从《大汉楚王》审读西汉楚地玉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