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存笔记 | 随笔




导读:

天地间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在以四季轮回的形式变迁,我们注定都是一个过客。

活着,最基本是要对得起自己。连自己都不能善待再说什么都是空话。




异国他乡的春日里,窗外的树木渐渐染上了嫩黄的色彩;草丛虽然整个冬天都有绿色,但不知什么时候茂盛起来,鲜亮的绿色中点缀着一丛一丛黄色的蒲公英,郁金香也争先恐后地做好了惊艳亮相的准备……河沟里的母鸭子刚刚孵出一窝小鸭子,在水里游一会,在岸上呆一会儿……
  天地间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在以四季轮回的形式变迁,我们注定都是一个过客。
  年近四十。头三十多年人生如何过来的呢?随波逐流,懒散懈怠的人生注定只能安己守份,闻达于世自是没有可能了;不懂得顾惜自己的身体,已差不多是锈迹斑斑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浑浑噩噩,是非莫辨,疏狂无度,害人误己,更不知生为何生死为何往。
  今儿来掂量掂量活着这档子事儿……
  活着,最基本是要对得起自己。连自己都不能善待再说什么都是空话。
  对得起自己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体。所谓吃好喝好睡好穿好……世俗的享乐正是对自己的大不好。《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少不了要知“道”,依道奉行才是对得起自己的身体。人是自然的产物,无时无刻不在同自然交换物质能量,因此“有节”、“有常”这样算是善待自己的身体。厚朴堂主徐文兵特别说了四个字“回归知觉”,切中要害。过去从来不在意自己的知觉,熬夜赖床胡吃海塞四体不勤……有了这个意识很重要。感觉眼睛涩了就休息一下眼睛;感觉腰有点儿酸脑袋昏沉,抓紧睡觉;感觉消化不畅食欲下降,赶紧想法调整…..须是一个“节”字,要能听从身体的信号“放得下”;还要有常,即是规律。饮食起居大有学问,不可不学,不学习对不起自己的身体啊。
  对得起自己其次也是根本是要对得起自己的心。还看《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首先要知道,人体这部机器足够精巧,完全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那就要在“避之有时”的基础上,“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这其实还是离不开“道”。不知“道”,想避不知道避什么,想守也不知道守什么。这其实本身是个个人修养的问题。提高个人修养,方能“恬淡虚无”,与“道”相合,才是真正对得起自己的心,也最终能真正对得起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只做做表面文章。
  那怎么办?办法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下手。我们生病是医生治好的吗?其实不是的,医生只是唤起我们身体的自愈能力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世上本没有医生这个职业,只有不了解自己身体、不爱惜自己身体和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的人。
  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身体是只为了自己吗?此言差矣。当然不生病少生病,健康阳光不但是自己生活质量很好,而且最起码给亲朋好友省了不少的心,麻烦别人终究不是啥好事,即使是很亲近的人。我们不能忽略更重要的一点:对得起自己即也是为了别人。不说能力大了好助人,一般而言如果能得享天年,就是对“天地”的巨大贡献。“德者寿”其实不光是儒家的理念,也是大家的观察总结。何为“德者”?就是“得了道”的人。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顺应着“道”的,因此或许他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为天地奉献正面的东西,天地觉得他满有用的,都舍不得让他去;要是一个“逆天而行”的人,则很快就会“恶贯满盈”,天地巴不得赶快把这家伙清理掉。戏谑一下,怕是也不无道理。我们中国人很敬拜祖宗父母,所谓“德泽后世”。从佛教轮回来说,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因缘聚合。我觉得在久远的轮回至今我们一定结下了无可计数的“善的因”和“恶的因”,因为有了祖上父母积德,让我们善的因先得以成熟,来到这个世间寻找光明。如果没有有德之人,说不定继续漂流下去搭上了那恶缘之舟……能不感恩祖上孝敬父母吗?长寿的不一定淡泊,但淡泊虚无的一般都能长寿。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其实长寿也是需要勇气的。一个太长寿的人,朋友凋零,年龄不相称的没有共同语言,本身就非淡泊不能为也。然而,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给活着的人树立着一个榜样,只要活着就是无量功德。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活得久久的。
  “道”是“阴阳之道”、“中庸之道”。眼睛会拐弯,能绕到问题的后面去;而且能分个身出去站在自己的对面看看,之后回来恍然大悟,于是行事言语合理而最终无咎。普通人的认识是非好即坏、非善即恶……懂了《易经》,就知道善恶、好坏一体两面而已,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既然如此,超越一步即是“无好无坏、无善无恶”。其实就是说了解到自己所执着的所有认识观念都是片面的最多只是部分正确。《庄子·齐物论》花了很大篇幅来说明这个问题。老子的理想人生即是回归到婴儿的状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一直在向前向前向前,不断地在自己头脑中建立这样那样的观念看法,而我们需要的却是立定向后转,超越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藩篱之上,返璞归真。
  前几天看了年青书画家林曦关于书法学习的经验颇受启发。她说笔划的“收”才见功底,而非“放”。书法、中国传统绘画、茶道、武术、戏剧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和易经的“道”是相一致的。中国汉字为什么是象形文字呢?我觉得因为伏羲划了八卦即是“道法自然”的抽象,或者说对“天垂相”的演绎,“天人合一”的中国人的文字就必然是以“相”的形式出现的。“字如其人”,古人的字代表了古人的人格节操,尤其是笔画中的“收”,更是体现了书者的精神内守的修养,没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字的神韵出不来;而练习书法到最后,必然是落实到修养上。我们活着,对内要“收”,对外要“放”。而大多数人恰恰相反,让自己的内心散乱难收,恣意泛滥;而对外在却想努力抓住,伤身伤性。所谓对内收,就像塞翁失马中的老者,宠辱不惊波澜不惊;所谓对外放,其实除了自己的内心可以把握之外,一切皆不可得。不但物质的想抓住是徒劳,就是对自己对别人的愿望期望也同样是枉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靠求来的,除非它自己想来。有希望就有失望,你希望是这个样子,其实它真正会是它自己应该的那个样子才是最好的。我们只有做好自己,进而影响别人当然是好的,但要去掉目的性不能有所求。这样你看到别人的进步会高兴,而别人如何选择是别人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比如对孩子,行为上规范是应该的,但我觉得应该从内心去掉希望他短期改变的想法。正好今天看到一个微博,是凤凰卫视记者赵情晴发的,这个人我不认识。内容是:“有句话,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在书上看到,无法理解。但是在长大后的某一天,豁然领悟。‘如果你不计较得失,你才真正爱着;如果你不在乎失去,你才真正拥有’”。一个人想努力抓住的东西很难得到,而懂得“放手”的人,才能真正获得。
  “你有病啊?”,“你有药啊?”……是郭德纲相声中的经典桥段。只有我们自己有药,个人有个人的药。试着想开一剂“生存之药”,主要是给自己开的,其他人自己配哦。
  一曰“因果之药”。今生今日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因缘聚合,都是自己曾经种下的藤蔓结下的瓜。与其苦恼挣扎,不如全盘接受。因为那本来都是自己该受的嘛,种的时候图个高兴,收的时候就不要赖账。
  一曰“感恩之药”。我感觉大部分人有点儿时间宁愿想不开心的事也不愿意想高兴的事。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高兴的事、幸运的事都多的是,只要我们愿意去想。原来我没有注意,后来我慢慢开始体会到:有好多好多事情,上天都给了我莫大的庇护和帮助,让我常常心生无限感激。不妨举个例子:考研究生数学的时候,已经开始交卷了,无意中发现一道5分的概率题置信区间搞反了,最后一刻改正过来,那一年我比分数线高4分。这样的人生经验仔细回忆真的很多。上天不会直接喂你糖吃,或许他还会打你板子,但在关键时刻他爱护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不能完全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我因此常怀感激,从而在挨板子的时候也能略微清醒一些。
  一曰“改过之药”。人要敢于给自己动刀子,下狠手,遮遮掩掩进步不大。我们说孔圣人,当初和南子有些瓜葛,据说似乎还吃了南子的醋发出“唯小人与女子惟难养也”的感叹(据纪连海所说)。其实恰恰如此,我们就知道圣人也是凡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能够最后升华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不是勇于修正自己勇猛精进而不能得啊。曾国藩是为主席所佩服的大儒,透过其生平和《曾国藩家书》,我们可以仰慕其修养人格,也可以吸收到很多有益的东西。然而,他在年青时也是晃里晃荡平凡得可以。后来动心忍性,克己改过,终于成就自己也让后人有所仰望。他有一句话“若非圣贤,则为禽兽”。初听不解,再听品出点儿味儿来了,再再听内心开始惶恐了:看懂了才知道自己原来这般禽兽,真不白说。
  一曰“行医当药”。厚朴堂主徐文兵说过一句话:在医生眼里没有善恶,只有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人。是啊,你说一个人因为生活糜烂行为放荡到医院去看病,大夫就因为他“不善”就拒绝为其治疗了吗?那不能。那一个大恶之人找上门来求医问药,大夫是不是就趁机给点儿砒霜“为民除害”了呢?那也不能。假如说一个人得了重病,而只有他的“仇家”大夫可以治疗,那瞧还是不瞧?我想作为医生的话,还是应当先尽医生的责任治好了,别的出了这个门再说。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医生,首先治好自己的身心疾病,然后把天下人都当作病人来看。这里绝不带有感情色彩,其实我们大家也都有毛病的。这样的话,比较容易生出怜悯之心,而且可能做事比较有理性。
  一曰“无我之药”。放下甚至忘掉自我,凡事都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凡事都替别人着想。这个药疗效应该不错,不过很多人不愿意吃或嫌药劲儿太猛。或问:都为别人想,那我的快乐何在?如果真的能先想别人后想自己,凡事都想到别人,那时心里应当非常轻松非常安稳非常平和,有大快乐!也正是那种“精神内守”的状态。其实我们都有体会,我们有时候有意无意地做了件好人好事,帮助了一下别人,心里可高兴了。其实帮助别人那一刻,就是放下自我,为别人着想的一刻。就那么会儿,足以让我们整个下午阳光明媚。所谓“凡事都从别人的角度想”,只是稍稍把这个程度范围扩大了一下而已。一旦掌握了要领,自然能体会到世间之大美好。小时候读不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约略能体会一点作者想说什么了。
  一曰“静修之药”。这个药可操作性比较强,放在最后。静修是推荐的每日必修课程。唯有静下来,心神才能收回来,才能生智慧。据说曾国藩也是从其老师唐鉴那里得到这一诀窍之后,才真正做到“痛改前非”的。
  每个人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浅薄言语,写与自己留存,斯为生存笔记。



写于2012年4月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外篇·刻意15
五篇灵文
人活一口气之二十
亚坤夜读丨一念一天地(有声)
读孙思邈养生笔记(寿命)
学拳笔记(82)20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