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课 | 时代的趣味(熊育群)


时代的趣味

文 | 熊育群

更新换代成了我们时代的常用语,电器、软件、电脑、手机……更新之快,像滚石下山,裹挟着一切,越来越快地翻滚,让生活眩晕、惶恐不安、捎带歇斯底里。我们的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亦如万花筒式的呈现,促成了代际差别,从十年缩短到三五年一代。

文学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显得特别绵软无力,像是时代的旁观者,但它也在这样的背景中急骤变幻。

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抒情,那种绵延的、贴近心灵的、舒缓而美好的情感不再从文字中呈现,那些闲雅、节奏从容的文字从我们的视野开始消失……

数千年来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诗意的自然充满灵性与神性,自然与人类精神相通而升华出审美的境界,中国艺术高最之境天人合一,那是人与自然的最高相遇,但如今,自然如水一样从文字的石缝间漏落,那种对于自然崇敬而富诗意的描述与发现,不再激发语言的潜能与它无穷的可能,我们正转过身来只面对人类自身甚至只是身体,我们正从这个世界的广大走向狭小,欲望化的叙事洪流一样淹过了这个世界无尽的丰富。

离开自然,我们丧失了天地观、时间观以及敬畏感,不再寻求永恒,只求及时行乐、娱乐至死。

一个物质主义的、消费主义的世界——我们在强大的利益与科技主义驱动中,以一种近似疯狂的速度,滑到了这一低地泥淖。

我是个守旧派,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我无法跟随潮流,我只能忠实于自我。我坚持认为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如深刻、精湛、经典,自然是人无法舍弃甚至忽略的,它是人的来与去的最终归宿,我们恣意糟蹋随意索取,无异于自掘坟墓。而关于自然的文字,则是心灵所需要的,我们只能从自然中寻找真正的安宁。因而,做一个守旧派是需要勇气与胆识的,守旧也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先锋。

过了不惑之年,人爬到了生命的又一个制高点上,眼光从自己的脚跟前伸展开来,看到的不再只是现实中活着的,还看见了远处消失的,那些过去我认为十分遥远的,现在感觉逼近了。这也许是一种生命现象。我习惯用一种死亡的眼光看待一切,它让我具有对事物宏大把握的可能,能够看清看透人生的意义,呈现生命的本相。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体悟生命本体,本来就是中国文学沿袭千年的传统。

人对于死亡的敏感有差异,天才人物大都对死亡特别敏感,极端不敏感的人直到自己面临死亡才如梦初醒,这样的人是愚顽而没有灵性的。庄子是最敏感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彻悟者所为,他为亡妻鼓盆而歌,他的庄周梦蝶,他的逍遥游,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于死亡的反抗。是死亡意识唤醒了生命意识,是死亡意识让人追寻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极大的疑惑,敏锐地去感受时间和万物的节律。

“生命意识”我在《生命打开的窗口》和《死亡预习》中已有最直接的表现。如果把生命意识比作一种温度,那么我大多数文章都浸透了这种冰凉的体温。它在每个字里结成了霜。像历史文化散文《复活的词语》、《脸》,生命散文《春天的十二条河流》,你用看透自己一生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呈现出的景象将是瞬息的、暂时的、变幻的,它们都带着强烈的时间印迹,历史也不再遥远,它与现实息息相通。

我在《哀伤的瞬间》中对这种来自身体的像时钟一样运行并自我检校的生命意识有过具体的描述:“突然感到哀伤,像被子弹击穿,像被寒风袭击,绝望中几乎不能自拔。看看外面,天空并没有黑;阳光依然美好,树木间那些闪烁的光斑点燃秋日的妖艳;市井的嗡嗡声,仔细聆听,可以分辨出孩子的喊叫、老人显得冗长的交谈、车轮辗过大马路时的轰鸣……我却感到世界在瞬间改变,像面对无底的冰窟,像内心的黑暗淹没了一切。我看到了那种清醒,那种能把人一生呈现出来的清醒,它让我颤栗。这种情形就像一个人在黑夜里行路,突然的强光把一切照亮,但只是闪耀了一下,一切又都陷入黑暗,我却呆在原地,怔怔地、惘然地,但我已知道自己的来路与去向,知道了自己周围的异样的风景。知道生命的道路在前方断裂”。

正是这些瞬间启示了我,让我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写作中,我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的灵魂。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我观察她,剖析她,通过她寻找到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我自己的世界。既客观又主观,但她是一个人所感知的真实世界。人在行动中,心灵的感受是变幻最大最丰富的。因此,我的创作得益于我的行动。这种行动既有我地域上的迁居、工作上的变换,也有我国内外的游历。我常常是一个人上路,有时甚至连目的地也不定。我是一个讲究自然而为的人,我的所有行动只是为我的人生而作出的,我不会为写作而去行动。作品只能是人生的副产品。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写作,也绝不会因为写作而影响行动。譬如旅行,我只考虑哪里足够吸引我,其他是次要的。人生重要的在于经历,多些经历,就多了生命的内容,等于延长了人生。我用空间来战胜时间。谁都知道个体生命终归走向虚无,我在这个句号前拼命行动。我总希望自己走得更远一点、经历得更多一点。我不想自己有遗憾。

在我的人生体验中,西藏是一个有着巨大力量的地方,这力量来自于自然,也来自于生存,能改变你的人生观,改变你的心态,让你更接近生存的本质。她给你一种坚定的力量,像信仰一样,不对现实屈服,坚持自己的理想。我曾经用三个月走过了藏北的羌塘草原、阿里的神山圣水,爬过了珠峰,穿过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大难不死,像珠峰雪崩、大峡谷山体塌方、中印边境的暴雨雷击、藏北无人区的迷路,还有饥饿、翻车等等都让我遇到了。从滇藏线走到云南时,我瘦了20斤,几乎换了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改变更大。我认定了朴实的生活才是生命所需要的。一切奢华皆过眼烟云。

我不太认可“历史文化寻根”的说法,我写历史,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它的气息,它就在我生活的时空里,我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历史文化在我只是呈现事物的一种工具,它不是目的,通过它我找到现实与过去的对接,把我们看不到的事物延伸过来,我在乎的是从前的气息,我感觉到了这样的气息,场,我要把这已经虚妄了的气息表现出来,把这种存在再现出来。我还在乎的是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时间的纵深感,也就是说,我还是不能摆脱生命意识,这是超越自身的更宏大的生命意识。人类在传递生命,当然还有传递中的文化,作为一个诗人我对此不可能不敏感。

文化只有与个体的生命结合她才是活的,那些活在每个心灵之上的文化才是我能够感知的。否则,它就是知识,是脱离个体感知的抽象的文化知识,这样的写作是知识传播,而非文学的性灵抒写。

所以我的历史文化散文不会有完整的历史,它们是断续的、跳跃的,历史永远是跟随人的心灵意志的,或者是时空的感觉,或者是一个抽象出来的象征符号,我要表达的是心灵史,是消失了的生命的现场。我只要抓住自己的一种感觉,一切都会在这种感觉中展开。往往在写作中,我会重新发现历史,特别是民间的历史。这与行走和阅读有关。如果只是躲在书斋里,就很难有新的发现。人类活动留下的一切痕迹从广义上说都是文化。

我们说民间是一个文化宝库,它不是空洞的。先从对待生死的观念和态度上来说,不同的文化主要从这里被区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巫师,像纳西族人的达巴,藏族人的喇嘛,这些神职人员都是自己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集大成者。洞庭湖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楚文化主要是巫文化。虽然这种文化表征消失了,但流淌在我血液里的鬼气仍然是区别于中原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文化曾让庄子醉心过。我在《复活的词语》中写到过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对于人性的不同态度。这是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文化。在我家乡给亡人做道场的时候,道士和尚的吟唱,所想象的冥界,有很博大精深的东西。譬如对生死的认识、对生命的感叹,都是非常深刻和令人震撼的。我们的悲欢不过是前人悲欢的延续。我们都在以同一种语言表达。我搜集到一本唱词,年代不详,其中有招魂一篇,形式与屈原《离骚》中的《招魂》完全一样,但内容不同。那么它与屈原的《招魂》谁在先?谁影响了谁?我相信屈原写他的《招魂》不会全无依傍,何况那时正是巫风盛炽的年代,招魂是当时最普遍的祭祀活动。这部唱本用到的词是非常古老的词,已经在现代人的视野之外了。(我们的《诗经》不也是民间诗歌的一次收集,它却流传二千多年,影响了无数代人。)我在《生命打开的窗口》一文引用了一点。正是这种生命共同的幻灭感让我们与过去接通。

这是从宗教方面而言的。我的家乡信奉的是泛神论,相信万物皆有灵。地方上的神灵多种多样。从小我就受到它聊斋式的故事的影响。生出的幻想也无穷无尽。没有哪种文学是能完全离开宗教的。这一切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回老家去寻找过营田窑。营田,岳飞屯兵的地方。那些大量破碎的陶片,拼凑出一个年代生活的趣味。你通过它,可以看到时间深处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你是能与历史对话的。还有汨罗的罗子国,一个神秘消失的国家。我就寻找过罗子国移民的去向,并有所发现。我也通过它对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发生了兴趣,譬如客家人的迁徙,我写的文章《迁徙的跫音》《客都》都是关于客家人迁徙的。我写的是这些人心灵上的苦难。还有岳阳的张谷英村,它含有太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写一部专著,从它建筑的形制与家族伦理,从整体布局与人的自然观生死观,从造型艺术与生活的态度……一个人的意志为什么能传递几百年而不变?这种文化现象本身值得思考的东西就很丰富。你可以通过它探测到时间深处的体温,复活一段真实的历史。我只是很初浅地写过一篇文章。

怀古是文学的母题。美术大多喜欢画古旧残破的东西,很少去画新的建筑。因为那上面有时间,有岁月。我的确对存在之物缺少敏感,反倒对消失的事物充满好奇。它不仅能调动我的想象,还调动了我的情绪。我可能是有很强怀旧感情的动物。人都有偏执,有自己的兴趣点,我对消费时代物质至上时代热爱不起来。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巨大改变,我感到惶惑。我常常借传统的建筑——那种四合院、坡屋顶,自然紧贴于大地上的房舍——建立起的人伦的温暖,表达痛惜之情。大都市高楼隔离了这种人伦,把人类变得冷漠、孤独、自私,我无法对着给人压抑的千篇一律的城市高楼生发热爱之情。我认为它只是解决了人的身体的栖居,而没有安顿心灵。同样,中国传统文化所建立的恕、孝、礼、忠……被一刀两断之后,我们无法与传统对接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自己的来路了,我怎么能不希冀找到自己的来路自己的根?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怎么会不混乱?我非全盘接受传统,譬如在《复活的词语》一文中我是反孔子尊周庄的。但一个人没有传统的滋养,心灵会是空落的。

伟大的传统是文人精神的皈依,这种来自岁月纵深的文化,它是作为一个精神整体才发出感召力的,这是生命意识在一定年龄段的反应吧。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于人类的贪婪有切身之感,而市场经济正在极力激发与鼓励这种无止境的物欲,生活变得越来越奢华,这会毁掉我们生存的环境。向过去追寻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牧歌,我认为正是现实逼迫的结果,是我对现实的另一种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心的一种反抗。当年高更远离巴黎繁华的现代都市,去大溪地过原始人的生活,我这样的冲动越来越强烈。一切不过是生存,活,哪一样对自己好,它就是正确的。我们要拒绝文明落后与先进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正影响人类一步步远离真实的自我。

 

收获微店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2017-4《收获》

2017年第4期《收获》目录及简介

 长篇连载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黄永玉

 中篇小说 

松林夜宴图 /孙频

      李佳音的外公是浙江画家,被遣送到甘肃白虎山脚下劳改,常陷入无法自控的对食物的“贪婪”。李佳音从南方一个美术学院毕业,带着爱情的伤痛,回到白虎山脚下成为绘画教师,因为引诱男学生被开除。她带着外公留下的一幅《松林夜宴图》流浪到北京宋庄。她曾爱过的人,在宋庄画家传说里踪迹杳然。她画自己内心的图景,根本卖不出去。她画行画,却厌倦至极,为了保持一种超拔于生活的感觉,她干脆去当一个普通职员,但是沉沦感更深。她和外公的《松林夜宴图》时常对视,渐渐的,画面上三个老者饮酒弹琴的悠闲夜宴,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残酷往事,真相究竟如何?她烧毁了画作。

 

不可逆 /孙颙

      肖文、谈兵、吴毅中学时曾是校篮球队“三剑客”,留学美国并定居的谈兵是一位律师,因为父亲被“双规”紧急赶回上海。肖文如今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吴毅的父亲因为文革中的疯狂曾入狱,他奋发成为商界精英,虽资金紧张,仍慨然应允为谈兵父亲的退赔提供援助。吴毅的公司正筹划上市,第二大股东为争夺股份控制权,利用吴毅最信任并倾慕的助手杨雪,设下陷阱,让吴毅以“强奸”嫌疑被拘,危急时刻,少年侠士再度出发……

 

团圆巷野史/肖克凡

      这是一个孩子的视角,随时注视着团圆巷里的人们。叶太太家搬走了,英哥睿哥两兄弟;周太太家搬来了,秀仪秀砚两姊妹;街道积极分子苏娘娘、片警梅同志、还有日本遗孤的女儿方晓华,以及“我”和外祖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社会上人们已经以“同志”相称了,然而坐落在旧属日租界的团圆巷居民依然残存着“先生”和“太太”的称谓,小巷宛若“老派油画”里的生活,隐约受到时代冲击,却还保持着难以改变的生活趣味。

      但是,这样的“老派生活”却被俗称“管儿匠”的房管站维修工张族祥给改变了,他兴高采烈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出现在团圆巷,竟然导致叶太太跟工程师丈夫离婚,放弃两个儿子,嫁给这个一文不名的穷工人。而向往革命生活的秀仪与片警梅同志陷入情感纠葛,最终远走日本……

      易风移俗,兴无灭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变,充满布尔乔亚气息的团圆巷也将面目全非。尽管如此,人心的善良与暖意,道德与情操的坚守,在“我”心中生生不息……

 

朵小姐/萧耳

      浙东何家村的女孩何朵朵到杭州读幼师,第一次收到生日礼物,是同学表哥季伟国送的一个芭比娃娃。毕业后何朵朵百般努力做城里人,跟小姐妹学舌,讲稍嫌生硬的杭州话,又眼高手低,宁肯隔三岔五去给别人化妆挣零花钱,也不想当个安分的幼儿园老师。义乌小商人季伟国钟情于她,何朵朵跟他学做玩具生意,两人有了男女之情。可她一旦套牢了有房又大大咧咧的阿奎,便“过河拆桥”,将季伟国飞掉。哪想到,几年下来,并无一技之长的阿奎并不能给她一个依靠,而矮小委琐的季伟国玩具生意却越做越大,成为富豪。历经婚姻劫的何朵朵,杭州对她依然是一个难以进入的迷宫。一朵小花,无依无靠,在城市生活的边缘打转,在沉沦与腾达之间挣扎。再见伟国,何朵朵内心无法不荡起涟漪……十年后,青春渐近尾声的何朵朵静坐于葡萄牙里斯本一座公寓的梳妆台前,在蓝色梦幻海洋的彼岸,命运露出空幻的本质。

 

短篇小说  

了不起的夏天/周嘉宁 

宽吻/双雪涛  

花事了/王方晨  

报警/牛余和


专栏

他们走向战场  

埋伏/严平

三朵雨云  

还能不能制造一根完美手杖/唐诺

夜短梦长  

二货/毛尖

明亮的星  

叛逆的芒克/陈东东

西部地理  

青铜岁月/熊育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生就像流水
我对散文的一些感想
散文|文化的力量
这是一个需要诗歌的时代
把握中国文学史的演变脉络,首先要关注文学的传承关系
王齐洲:中国趣味·文学情感·学术精神——郭英德《探寻中国趣味》读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