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日炎炎,挡不住精品迭现

大暑已过,上海、武汉、南京等城市的高温一直保持在40℃左右,很多人感慨不要和40℃以下地区的人做朋友,因为不熟。赤日炎炎,现代人早已离不开空调,而在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夏天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古代书画中的“避暑方案”,和古人学学如何度过三伏天。



那些因“暑”而热的书法


大暑已至,“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在千百年前的夏日,各路书家们也是暑热难耐啊,于是便留下了一幅幅传世的“热”帖。


【晋】王羲之 ·今日热甚帖》


千年前,书圣王羲之就因为暑热写过一个《今日热甚帖》:今日热甚,足下将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王羲之白。意思是说:“天儿太热,咱们各忙各的,您就别来了,我也浑身没劲,就不接待您啦。”看来夏乏古已有之。


【晋】王羲之 ·《徂暑帖》


王羲之还有《徂暑帖》:“徂暑感怀深。得书,知足下故顿,乏食差不?耿耿。吾故尔耳,未果为结。力不具,王羲之。”《诗经》云:“四月维夏,六月徂暑。”郑玄笺:“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而六月乃始盛暑。”农历六月正处三伏,一年中天气最热,茶饭不思,王羲之同样是浑身乏力,一则短笺问候一下可也。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一千多年前,贞观六年夏历四月也是一个酷热的夏天,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暑来到今麟游县的九成宫,他在去皇后住处游览的路上,发现了一眼甘美的泉水,后来大臣魏征作《醴泉铭》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最后由大书法家欧阳询奉诏书录《九成宫醴泉铭》也被誉为“正书第一”,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是历代学书者的楷模。


【明】马愈书 ·《暑气帖》


《暑气帖》是马愈邀请朋友医相先生来访叙旧的书信。因系友人间来往信札,书写时随意性很大,行笔纵横不羁,体势开张而不求工致。其书体瘦劲奔放,气息朗畅,骨力矫健,纵逸洒脱,结体开张。。陈其锟跋中称:“此书骨力排奡,纵宕不羁。”



古画中的“避暑方案”


古人强调以调整心态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


【宋】马麟 ·《静听松风图》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宋】燕文贵 ·《纳凉观瀑图》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明】仇英 ·《四季仕女图之夏图》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人民时代艺术院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人的“消暑三法”
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第一个方法99的人想不到
古人对付高温“三伏天”办法多多,避暑又养生,大家可以试一试
古画中的“避暑方案”:看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诗词丨天气太热?古人教你如何避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