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海涛 |《俗世奇人》的人物创意与叙述风格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写活了天津过去时代里的36个奇特怪异的民间人物。冯骥才写人,首先采用“动作性细节”来刻画这36个奇人的“独特言行”。《张大力》是“胳膊笔直、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似的大石锁”;《釣鸡》里的“活时迁”,那“蹲在墙角,抽着旱烟,将黄豆、线绳、铜笔帽几下就把鸡拉到眼前”的特景;《泥人张》里的张明山,“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旧端杯饮酒,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要灵巧”的动作……均生动传神地将奇人的奇言奇行描现纸上。用精心提炼的“动作性细节”传神表达人物的独特言行是冯骥才写活奇人的第一“绝招”。

冯骥才的第二个写人的“绝招”是让一组“动作性细节”结构成“变化型情节”。冯骥才把一个“核心写人细节”与若干个“一般发展细节”组成了“有变化的故事情节”。它的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完整的小小说故事形态,一定有个大反转、大曲转、大骤升的变化过程,而且又是在精炼的微文学篇幅里快速完成的“艺术突变”,以此加深读者对奇人的奇言奇行的深刻印象,引导读者富有情趣地深入探究奇人的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

《刷子李》写到了一个专干粉刷行的奇人,他立下一个规矩:刷浆时穿一身黑,若身上沾到白浆点,“白刷不要钱”。他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时,冯骥才放笔用“场面描写”描绘了刷子李的特异的动作与形象。如果把这个动作性的场面描写设定为“A”的话,那么故事的发展情节就突变为“-A”了:徒弟曹小三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出现了白点,这下子刷子李要“倒面”了——“白刷不要钱”了。最后的“高潮细节”:那个黄豆大小的白点,原来是刷子李抽烟时不小心烧的一个小洞,里面的白衬裤透出了白点。这样的“变化型情节”,可用A--A-A的回到“原点式反转情节”来归纳。

《酒婆》《蓝眼》《蔡二少爷》等作品的“反转突变型情节”更是精致丰满,已经出现(A--A-A--A)的“多重反转”模型;除此,这本《俗世奇人》还有:以《苏七块》《刷子李》《死鸟》等作品为代表的(A-A’-A”)“重复斜升式”的突变情节;还有以《张大力》《青云楼主》《泥人张》《绝盗》为代表的“A-B”式的“曲转式情节”。冯骥才的“变化型情节”之所以具备阅读情趣和艺术冲击力,最主要是他的“反转、曲转、斜升”等各种“翻三番、升三级”的情节技法,全能娴熟、精美地使用。

 

36篇《俗世奇人》情节结局方法分析

         结局方法

篇目

数目

百分比

反转式结尾

《酒婆》《蓝眼》《蔡二少爷》《背头扬》《小达子》《马二》《张果老》《黄金指》

8

22%

曲转式结尾

《张大力》《青云楼主》《泥人张》《绝盗》《皮大嘴》《鼓一张》《洋相》

7

19%

斜升式结尾

《苏七块》《刷子李》《死鸟》《冯五爷》《好嘴扬巴》《认牙》《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大回》《刘道元活出殡》《黑头》《神医王十二》《冷脸》《狗不理》《钓鸡》《陈四送礼》《燕子李三》《甄一口》

17

48%

暂不能概括的例外

《四十八样》《龙袍郑》《黄莲圣母》《一阵风》

4

11%

冯骥才用“动作性细节”和“变化型情节”写活36个奇人还不是他最终的艺术目的。冯骥才在这36个奇人的个性和命运上,寄寓了他比一般人和一般作家更深刻、更宽阔的人性理解和历史认知。附着在奇人身上的深邃的“文学创意”是这一本《俗世奇人》最有艺术价值的地方。冯骥才寄寓在每个奇人身上的“文学创意”有这样的构思与表达的思路:

先用“动作性细节”突出地勾勒奇人的奇特言行。因为有奇人的奇特言行,所以我们读到作品文本到了2/5的“发展细节”的部位时,常常被奇人的奇特言行所震撼;冯骥才接着使用或“反转”、或“曲转”、或“斜升”等3个左右的“发展细节”,把奇人的“奇特”做“翻三番”(反转与曲转)或“升三级”(斜升)的渲染、铺垫,奇人的奇特言行被夸张表现到了极致;当读者最充分地感受到“奇特、怪异”之后,冯骥才才在“高潮细节”和“结局细节”里,通过“全点破、半点破、全留白”等艺术方式,创建寄寓奇人的独特言行之上的“因果性立意”。让读者理解、认同奇特言行背后的“历史的逻辑性”和“人性的合理性”,让读者领悟、思索他在奇人奇事的合理性之中寄寓着的人性思考和审美评价。至此,作家在奇人奇事的“合理性解读”中创建了智慧的“文学创意”。

在《苏七块》的“启动细节”里,先是概述苏金伞大夫正骨接骨的高超医术和他无论贫富亲疏都要先“码上七块银元”才看病的“规矩”;在“发展细节”里,三轮车夫张四摔伤找正在打牌的苏大夫就诊,因张四没有码上七块银元,苏大夫不理不睬;牙医华大夫不忍心,借上厕所为名,偷偷给了张四七块银元;苏大夫一见码上了七块银元,“比按铃还快”,挽起袖子,左拉右推,几下子将张四的手骨闪电般地接上,最后还免费送给了张四几包活血止痛的药。这两个“发展细节”是具体形象地刻画苏七块的性格个性和行医特点的“奇”。最后在“高潮细节和结局细节”里,苏大夫还回华大夫的七块银元,并对华大夫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这一句是苏大夫自己的独特语言,联系并回答了前面“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时苏大夫奇特言行的“原因”——他不是心不善,而是他立下的规矩不能改!读者首先对苏大夫的“无论贫贱先收七块”奇特言行有了历史性和职业性的“因果理解”;其次,这个“全点破”的“因果立意”,也促使读者深入地思考:苏大夫“不破规矩”究竟是该肯定还是该否定?或者是“一半肯定、一半否定”?这一切均由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做自由的想象和解读。正因为有这样的对寄寓在奇人奇事上的自由发挥和解读,才使得《苏七块》的人物塑造和文学创意显出亮闪闪的、沉甸甸的机智内涵。

类似《苏七块》这样的通过在“高潮细节部位”,用人物独特言行对奇人奇事的历史与人性的因果关系做“全点破”后,迅速形成作品的意外结局,推进读者对附着其上的生活底蕴和不动声色的审美评价做深入探究的创意写作方法,在《俗世奇人》的36篇作品中还有《认牙》《绝盗》《大回》《黑头》等7篇作品,占全书的19%。

《蓝眼》附着在“变化型情节”里的“因果创意”则是“半点破”了。蓝眼是天津古玩行中最能识破假画的高手;有一次一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欲出售石涛的“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判断是真品,以不高也不低的18两金买下了;不久津门那古玩街传开了:蓝眼买的东西是西头黄三爷的赝品,真品在针市街一个崔姓人家手里。蓝眼在佟老板的授意下,去崔家查看,蓝眼这才认定崔家的是真画(情节至此是“一正一反”来了个180度的大反转);蓝眼和佟老板为保全面子,用了比先前多花近三倍的钱买下崔家的真品,但买回后两副画挂在一起对比,才发现:先前买的是真画,而这次买崔家的才是假画(变化型的情节又是“一反一正”来了个180度大反转,这就是典型的“多重反转”情节模型);蓝眼大病一场后卷起包袱离开了裕成公。在“高潮细节”,冯骥才通过叙述蓝眼的内心反思,明白了那个黄三爷不是冲着钱来的,而是冲着他和他的名声来的:黄三爷给他设了一个圈套,让他手里攒着真画再去用天价买他造的假画。注意,这个一正一反的“多重反转”传奇故事的因果关系,是典型的“半点破”——冯骥才没有让黄三爷出场,黄三爷究竟是如何设计圈套、一步步地部署、实现这个阴毒的策划的?作品一个字也没有写,全留给读者去自由想象了;而仅仅是通过蓝眼的内心反思,确认自己一世英名被毁全是黄三爷的陷害,可以说这就是“半点破”的因果情节和故事底蕴。这既创造了一个暗写、侧写的黄三爷的狡诈、阴毒的形象,又留下了天津民国时代古玩界的种种传奇和包含在传奇中“职业和人品的深刻底蕴”。这样的“半点破”,既拓展了读者阅读的空间,又创造了更多的审美信息供读者展开艺术的想象。类似《蓝眼》这样的“半点破”创意方法在《俗世奇人》中还有《刷子李》《酒婆》《冯五爷》《好嘴扬巴》等14篇作品,占全书的39%。

如果说《苏七块》的创意形成是“全点破”、《蓝眼》是“半点破”的话,那么,《鼓一张》则可以说是“全留白”了。

天津卫的杨柳青镇做年画的白小宝,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一张毁了版的老年画《莲年有余》在那一年卖疯了,他赚了一笔大钱(他们的行话就叫“鼓一张”);他盼着这张年画来年继续“鼓着”,但转年风水变了,鼓的不再是《莲年有余》,而是6个女人在打太平鼓的《太平世家》。从情节变化的模型来说,这是曲转,但曲转变化的原因,冯骥才一个字都不写了,这个“曲转因果”全靠读者的想象了。是否时代变了,人心变了,时尚也跟着变呢?还是社会心理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跟着发生变化了?这一切全由着大家的自由想象。正是这样的自由想象,才为这篇作品的“文学创意”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审美再创造的空间。

如果说《鼓一张》是“情节曲转”后留下空白供读者想象,那么则可以说《冷脸》是通过“斜升式反转”的变化情节来给读者暗示“文学创意”。《冷脸》里铁匠的奇特在于他从来不笑,脸总是阴着,所以得了个外号叫“冷脸”。冷脸被几个天津小子按在地上胳肢,他被胳肢时“上边流泪下边尿尿,大喊求饶,”可就是不笑。第二个“发展细节”,这个从不会笑的人却喜欢听相声,但相声场里大家都笑了,冷脸仍然不笑。这个“发展细节(2)”是将冷脸的奇特做了“重复式斜升”。在“发展细节(3)”里,北京2个相声高手使出了全套本事也仍然逗不笑冷脸,直到北京的相声高手说:“这位爷,你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全场大笑了,冷脸仍不笑;“高潮细节”却是个“反转式重复”,北京的相声高手走后,没人再往南门外说相声了,冷脸从此不再喜听相声而远走高飞了。从爱听相声到不再听相声,这个“反转”后的情节内容是冷脸的“仍不笑”,所以说这个高潮细节是“反转式重复”。冷脸的奇特通过这“斜升式重复”和“反转式重复”的渲染、夸张,已经“奇”到了顶点。现在探究因果:冷脸为什么永远不笑?故事的讲述人连甩3问:那天他要是真夸毛猴的相声棒,为什么不笑?他要是真的不会笑,干嘛非要来听相声?他要真的爱听相声,干嘛从那天起与相声一刀两断?冯骥才把因果“全留白”了,读者完全凭藉自己的想象来寻找冷脸不笑的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正是这样的“创意因果全留白”,才制造了这篇作品的阅读情趣。类似《冷脸》的写法,还有《死鸟》《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等13篇,占了《俗世奇人》的36%。因此,“全点破、半点破、全留白”作品的“文学创意”,是冯骥才“写人与创意”的三大绝招。

 

36篇《俗世奇人》立意方法分析

立意方法

篇目

数目

百分比

全点破立意

《苏七块》《认牙》《绝盗》《大回》《黑头》《神医王十二》《张果老》

7

19%

半点破立意

《刷子李》《酒婆》《冯五爷》《好嘴扬巴》《蔡二少爷》《小达子》《刘道元活出殡》《皮大嘴》《马二》《龙袍郑》《陈四送礼》《燕子李三》《黄莲圣母》《蓝眼》

14

39%

全留白立意

《死鸟》《张大力》《背头扬》

《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泥人张》《冷脸》《狗不理》《钓鸡》《鼓一张》《洋相》《甄一口》

13

36%

暂不能概括的例外

《黄金指》《一阵风》

2

6%

根据上述数据统计和作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俗世奇人》的故事情节和意外结局,冯骥才用的较多的方法是:抓住奇人的某一个性格元素,用斜升式情节来做“升三级”、或用“反转或曲转”式情节来做“翻三番”的铺垫、渲染和夸张,达到把奇人的奇特的性格元素和行为方式写出特征、写出极致,以此形成对读者的阅读吸引力。

《俗世奇人》的立意方法多数为“半点破”和“全留白”,这与小小说的创作规律与文体特点极为吻合。小小说文体就是需要这样,通过真正智慧的艺术构思和正面的、侧面的、以及含蓄的细节描述,在短小的篇幅里创造更多的审美信息,以此激活读者的阅读想象力。

即使是采用“全点破”的立意方法,冯骥才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冯氏全点破立意方法”——那就是:“冯氏的全点破”不使用精炼的理性语言、像报告文学的政论性抒情语言那样直接告白,而常常是通过故事主人公的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点破奇人奇事的因果关系,创造一个完整的从反常到正常的“因果艺术体”,把故事主人公的“点破性”的“因果艺术体”当作故事进程和故事叙述的“有机情节”,即当作不脱离奇人故事的一部分,让奇人奇事的因果逻辑在读者的阅读中,形成顿悟点和震撼力。“奇”而不再“奇”,“奇”蕴涵着人性的合理性与人生的逻辑性。

这就是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艺术构思和叙述风格的基本特征,也是冯骥才用自己经典的小小说佳作昭示小小说文体在创造人物、构思情节、创建立意上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峰,更是冯骥才用自己的经典为小小说文体的“创作原理和方法”的总结所做出的、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艺术贡献。


本文根据作者在冯骥才《俗世奇人》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的名言名句摘抄(5条)
带你快速读完冯骥才《俗世奇人》
奇人耀俗世
冯骥才重新修订 《俗世奇人》
畅销书讯
《刷子李》文本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