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智红: 一把镰刀


是一把非常好用的镰刀,属于祖父那一辈人手中便传下来的遗物。


花桃木做成的柄,已经被磨砺得圆润而又光洁,泛动着油滑的光泽。那是汗水成年累月的浸润,以及厚厚的茧花,经久磨砺的结果。

 

镰刀的刀叶,是用美国汽车上的钢板打制的。

 

那是一块难得的好钢,坚韧、纯粹、锋利,内敛着一种看不见,但可以明显感觉到的,利索而纯粹的气质。

 

当年,祖父应募参加滇西抗战,随着大队临时招募来的民工,被带到了一个名叫“怒江”的大峡谷。早先,祖父是个修筑滇缅公路的石匠,后来又做了随军的一名挑夫。小鬼子攻陷腾冲之后,祖父所在的队伍被打散了,只好随着从前线撤退下来的大批伤兵,没命地向后方溃逃,好歹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

 

祖父修了一年的公路,当了两年的挑夫,却什么也没落下,就带回一条英国毛毯和一块美国人给的汽车钢板。

 

毛毯是绿尼子的军用毛毯,在我记事的时候还见过,被奶奶当宝贝似的珍藏了许多年。


 

祖父专门请寨子里一个叫炳荣的铁匠,用那块美国钢板打造了一把铁锹,一把镰刀。大伯和父亲分家的时候,铁锹给了大伯,父亲则要了那把镰刀。因为父亲是最了解这把镰刀的人,父亲从小就在使它。而且父亲还知道,要用什么样的石头,才能将这把镰刀磨砺得像侠客的宝剑一样锋利。

 

在我的记忆中,每当金色的秋风吹拂着大地的时候 ,这把镰刀,也会像喜悦于秋收的父亲一样,充满活力,充满快意。在父亲这个真正的庄稼人的手上,它是那么的顺当,那么的灵巧。父亲用它把沉甸甸的收成,成捆成捆地放倒,晾干,然后运送回家。

 

那些年,这把镰刀就是父亲热爱秋天的最好媒介。

 

等我长大到能够帮助大人割牛草的时候,那把镰刀已经磨损得只剩下一截六寸来长的刀叶,两寸多宽的刃口。不过,只要稍加打磨,窄窄的刃口,又会重现出它锐利的锋芒。打从五岁的时候开始,我便几乎每天都在使它。割马草,打猪食,用的都是那把小镰刀。

 

我上小学的时候,人民公社闹腾得依旧红火。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学校都不上课,老师们都在带着学生大搞“支农”劳动。生产队分派给我们的活计,不外乎是除草、积肥一类的轻巧活。每到“支农”活动的时候,我总是带着那把小小的镰刀。


 

记得当时常带我们劳动的,是一位姓姚的老师,大理师范毕业,懂得唱歌简谱,劳动休息的间歇,便教我们唱一首名叫《我是公社小社员》的歌曲。那歌儿唱的回数多了,便已烂熟于心。以致后来老师才开了个头,我们便齐刷刷地伸长脖子,声嘶力竭地高唱:“我是公社小社员,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呀。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

 

当时,因为我手里就正好有一把轻巧灵便的小镰刀,所以便时常以“公社小社员”的身份自居,干起劳动也特别的卖力,为此,还在班上“谋”到了一个劳动“副班长”的头衔。

 

那把小小的镰刀,就这样陪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又将那把镰刀“传”给了我,说是单位组织劳动的时候,依然能够派上用场。

 

果真,每到单位组织环境卫生大扫除的时候,我都要带上那把镰刀,用它来清除杂草,修剪花木,用起来依旧像从前一样的顺手。

 

在后来,我觉得那镰刀的刃口越来越窄,便把它搁置了起来。每次搬家的时候,我都会狠下心来扔掉一些再没什么大用的东西,但只有那把小小的镰刀,一直没舍得扔掉。

 

它的确是一块真正的好钢,只不过是被粗糙的砾石和劳动的双手,一点一点滴啃咬去了它坚硬的骨骼。如今,它就那么静静的悬挂在杂物室那面黢黑的,布满烟尘的老墙之上。安静,沉着,它是那么的隐忍,那么的藏而不露,就象一个具备大胸襟和大修为的隐士,守口如瓶。

 

这把劳碌了一生的镰刀,现在终于彻底地闲暇下来,时有蜘蛛在它的身上结满了零乱的蛛网,但它总是那么平静,那么孤傲,把一生的锋利都深藏在了真正的沉默里。

 

有时候,我会静静地独坐在一片朦胧的灯影之中,静静地看着那把镰刀,表情严肃,一声不响。 


文|李智红 彝族,云南永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读者》杂志连续四届签约作家,现任云南省大理州文联副调研员兼秘书长,大理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培训班学员。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曾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诗歌报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5000多家报刊以及海外1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曾获《中国文化报》散文奖;《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2009年度中国散文银奖;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文艺基金奖;云南省第五、第六、第七届“花潮”文学奖;2014年度滇西文学奖;首届自治州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荣誉奖等各类奖项100多个。已出版文集《布衣滇西》《西双版纳的美》《花开的声音》等9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作家铁凝:将插队生活当“淬火”,50岁初婚,她与丈夫幸福吗?
记住乡愁(麦收篇)
乡情散文:怀念割麦抢收的时光
大年三十离世的父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过年了
散文||爱的梦幻
父亲的人生(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