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聊岩茶之:“耐泡度”

夜深,晚边贪杯,多喝了几口浓汤,欲罢不能。索性就借着该睡不能清醒劲儿,写点感想。


岩茶的“耐泡度”,总听,也常说。确不是个轻易能达成共识的感受。
所以么,不管写什么,大话得说在前面,这样不太容易露怯,因为每个泡手饮者的习惯及口味不同,这都对同一泡茶的耐泡度可能会产生分歧创造了不讲理的先天条件。所以偶有一泡茶,他说耐泡度没问题,他却说不耐泡。咋整?都是朋友,还就好弄,求同存异嘛……怕就怕商家说没问题,茶客说不耐泡,这就没法弄了,那下面就以我个人角度,聊聊这个耐泡度的前因后果。我若能站在非商非客的立场,为看客们提供些索引帮助,足以。

(一)产区影响

首先不得已的还是要聊到岩茶产区,山场山场,说到吐血,说到俗不可耐也不得不说的这么个东西。先设一个大前提,任何结论都要有前提,任何脱离前提的结论都是耍流氓。

前提:*同品种,在同种工艺类型下,相同的后续转化下* 
产区越优秀,耐泡度会越高。
“高多少,是否清晰察觉不予置评”
这个怎么理解呢,这是个比例问题。
产区好,内含物质多,产区差,内含物质少。
在相同的茶水析出节奏下(前面讲了同种工艺类型),当产区好的这泡茶还可察觉其内含物时,产区差的这款已经无法察觉。


举个极端的例子:好比一个满水的缸,和一个满水的水杯,以同样节奏速度倒水,虽然可能会同时倒净,但到最后你会发现水量还是相差很大,缸里还有几升水,杯里却只剩几十滴。并且流出时的水量(相当于茶汤对于口腔的刺激度)多寡悬殊。几升水与几十滴水,谁的存在感更强呢?

(补充说明:所以常听很多人说高山茶不耐泡,半岩茶不耐泡…正岩茶才耐泡,这就很武断了,实际上做得好的十分耐泡的高山茶大有茶在,做得不好的产区很好的茶不耐泡的也为数不少。)


(二)工艺影响

接下来聊聊产区的兄弟:工艺对与耐泡度的影响。

再设一个大前提:*同产区,同品种*
1:前期做的越熟透的茶,越耐泡。
2:焙火越恰到好处的茶,越耐泡。
3:后期转化越良性熟络的茶,越耐泡。


1)前期做的熟透,
熟:首先做青方面:并不单指发酵的深度,也不单指红边的面积,而是指叶本整体的、均匀的、活性的发酵深度。假如三红七绿为一片叶,三红是很夺人眼球的,但恰恰是七绿为乌龙茶之精髓所在,所以泡开整体单独去看红边是无意义的(切记我不是指红边没用,这里强调的是整体,切勿断章取义)

所以偶有些看似红边比例极少,“发酵极浅”的茶,汤水喝着却十分熟络,耐泡度也十分厉害。
这就是整体的熟透。
(而我所指发酵熟,是在成功的做青环节中有活性的熟发酵,并不是指渥堆的渥味)
熟:杀青方面,要炒熟,不能夹生,更不能拉锅糊吧了。
前期的透:所指走水透,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不可残留,不可停滞,更不可走过了。
前期熟透的的茶,在毛茶或轻焙火茶上容易分辨。
熟透轻焙火或毛茶的结果:汤水淡而不薄,细腻熟络,滋味醇正,气味清和。
外表:叶底黄亮弹性,叶脉清晰活络,汤水琥珀色或更深些。
重点:耐泡度十足,娓娓道来,绵延不绝的样子。

(补充说明:茶水从浓变淡析出的节奏很重要。在不同类型工艺下同一个产区品种的茶,茶水析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有可能会俩三冲之后滋味慢慢显露,而有些茶第一水略微坐杯滋味就已锋芒毕露,没什么好坏之分,具体要看多次品饮情况而定。这主要和工艺的熟透度和活络度有关。)


2)焙火为什么不说高,不说低,而模糊的恰到好处呢。
因为低而淡,高而伤。
我一直认为武夷岩茶的焙火独步天下,却也一直觉得焙火本身是个双刃剑,当然我更以为事事都有两面性,所以我是个两面派,哈哈。
从化学上来讲,现代焙火的意义多是用于调理茶水的滋味与香气以及茶水的质地。说调理,不如说转变,通过高温烘烤茶叶,让茶叶内在发生转变。转变即是得失,有得必有失,不是重点不多累赘。

从物理学上来讲,通过燃烧荔枝木炭给茶叶加温烘烤,慢慢烤干,不能糊。叶虽离本,却有活性,对有活性的东西拿来一百多度烘烤是何其残忍,所以火功越高,叶本活性越弱,假若一不小心焙死,油尽灯枯矣…

轻火汤水清淡,存在感低(其实我真觉得好的轻火茶最特酿的耐泡)
火高叶本损伤大,并前后浓淡落差相对较大会显得不耐泡,且从几率上更容易出错(哪怕有一道火急了,就不行。假如三道为中火,六道为高火,那表示中焙火出错率为三,而高焙火出错率就为六,我知道我算的方式不对,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
所以我且自作聪明,留一万步余地,把焙火对耐泡度的影响列为:看茶焙茶,恰到好处吧 

3)至于后期转化,后期存放得当,越是良性持久的转化,后发酵的渐深,耐泡度会越高,发酵深度对耐泡度的影响可以参考熟普及红茶,不多介绍。


(三)品种影响

再来说品种

*前提:同产区、同工艺类型*
大叶种,越是老树茶越耐泡。


大叶种代表着存量大,同茶器同水温,析出的能力自然持久(参照大乔木之生普,抛开发酵度的因素)
树越老代表着沉淀越深厚,茶气足,底蕴厚重。且最重要的老树之枞味就更显且持久,一泡好的老树茶,有没有种茶水早已成清汤,枞味却再引你冲几水的感觉呢。
没错,岩茶中我所说多半的多半为老丛水仙,凡事不说绝对,留的三分余地。


(四)冲泡方式影响

最后来说冲泡方式。
说到这里我又要跑题了
我觉得,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一泡尚好的岩茶怀有敬畏之心,不单单是对自然,也不单单是对做茶的人,更应该是因为自我生命的伟大。 因为茶是一媒介,它全部所激发的是我们生命及身体的涟漪感受,借它我们来了解自己,我所说茶就是人,就是如此道理。所以一泡尚好的茶,我们要多了解它,就要慢慢的,循序渐进的去了解,我见多了只喝过一两泡甚至只喝一两口就下结论的人,这不单单是对茶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一个人的身体当然也是具有活性的,有活性就是在不断变化的,随天气,随心情,随时候……从来到走,所有人生中的我们,构成了我们,我们却仅在此时此刻的轻易的否定或肯定结论并侃侃而谈是不对的…历史也是如此,就好比天圆地方,就好比封建皇朝。当时的适合或不适合,代表不了永远,…所以我们要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种文化,了解一个人,了解一泡好茶(实在差的不行就算了吧)要怀有敬畏之心,要循序渐进戒骄戒躁的去理解它和自己。

(补充说明:这就好像我们看历史上的人有些愚昧,但当时的他们可不觉得,就像我们回看二十年前的自己有些幼稚,但当时的我们可不觉得,二十年后,回看今天的自己,依然会有此想法的

。所以,道理是我们一直在变化,切勿以点概面。)


绕了一大弯儿,言归正传,了解一泡茶之后,你才会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冲泡才会更适合你自己,坐杯或轻或重,器皿或盖碗或紫砂壶,投茶或多或少。是这么个意思。 正确的冲泡方式对一泡茶的耐泡度也是有提升的,如果中间某冲水忘记出水坐杯过久,或者中间某冲水水温不够,或者中间有事临时走开,回来叶底温度过低甚至凉了,都会破坏茶水的析出节奏。


上面所说皆为正向的,反之亦然。当山场太差,或茶园管理太烂,或做青不熟透,或炒茶出问题,或焙火有毛病…都会影响耐泡度。

这仅仅是站在我个人立场上以剖析的方式来解释问题,介绍现象,仅提供依据和解闷材料。而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如有帮助,荣幸之至。抛砖引玉,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帮忙补充说明,一起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夷山岩茶小品种 七
黄观音,为何还得喝老树?
武夷水仙、正岩水仙、矮丛水仙、高枞水仙、老枞水仙、老树水仙
武夷茶树品种之瑞香(代号305)
为什么在正岩水仙里喝出油味?
武夷岩茶的陈放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