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游走|张弛《鬼卡点》创作谈

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游走|《鬼卡点》创作谈

文 | 张弛(新疆作家)

张弛中篇小说新作《鬼卡点》已刊于《花城》2018年第4期,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纸刊。

 

写小说很多年了,内心里一直有一个追求,就是让自己的小说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游走。

多年阅读和创作,有一个体会,就是小说写得太现实主义,总是不能令自己满意。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和社会已经变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对生活、对自我的感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现实主义恐难精准幽深地予以表达。另一方面,这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精神需要,他总是要突破旧有的框框,让自己的小说艺术求新求变。

▲2013年7月26日,在新疆红其拉甫边检站中巴界碑前(海拔5100米)

然而,小说如果在非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变成不可索解的文字游戏、语言实验,似乎又会失去读者。不可否认当代文学史上已经有过这种先例。所以我在创作中常常想到的就是把握这里面的一种分寸。让小说既融入一种非现实主义的因素,但又是广大普通读者都能够理解的,能够被触动的。《鬼卡点》的写作,带有一点点这种尝试。当然,走得并不太远,因为我始终还是相信现实主义的感染力的。所谓非现实主义因素,主要在于给小说稍稍营造了一种氛围,有几分诡异,有几分陌生感。或许以后遇到合适的题材,还可以进行更大胆的尝试。

小说的主题,在我过去的创作中是比较重视的。重视主题的鲜明性、时代感和共鸣度。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几个方面追求过度了,容易流入直白,短视、缺乏蕴藉和反复咀嚼的品位等等。这里面其实也是一个分寸把握的问题。

然而,这次这篇小说,没有过多地在上述三个方面下功夫。

▲ 张弛小说新作《鬼卡点》刊载于《花城》2018年第4期

我是公安机关的一名宣传干部,经常会看到基层公安机关通讯员写来的通讯报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写的是基层民警们的辛苦,长年回不了家、加班加点、岗位上连轴转,顾不了家人家事等等。虽然我也很能体会到基层民警的艰辛,但从写作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些文章确实有着千篇一略的毛病,读得多了未免让人麻木,甚至味同嚼蜡。我空闲时经常思索,如何用一个有新鲜感的故事,来表达这个主题。直到在某个通讯员的文章中看到一句话,说一个年轻的新警被分配到卡点上值守,经常寂寞到哭冬季进山车辆稀少的时候,偶然来了一辆车需要盘查,他一见到乘客就觉得特别亲,拉着乘客问长问短,舍不得其离去。就是这句话,突然触发了所谓的灵感吧,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故事,揣摩人物,一篇小说的轮廓慢慢清晰起来。所以在一开始,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一个暗含的隐喻:扔在卡点上的警察好寂寞哟,多么盼望有个人来陪伴,哪怕是个杀人犯。通过构建这个故事,其实是做了一个实验,把人放在一个极端环境下,看看人性会出现如何的变异。

然而,小说完成后拿给朋友看。有的朋友却读出了另外的意思,即警察早就洞悉了杀人犯的疑点,不过因为枪支损坏不敢硬拚,才采用这种阴谋诡计的手法不断地拖住杀人犯,使之无法离开卡点。

这就像心理学上的双观图,不同的人看出的东西不一样。这倒是我始料未及的。不过,一切交给读者吧。

至于人物形象,我想描绘的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顽强的生命。这个由联防队员挣扎进警察队伍的、最底层的警察,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和对寂寞艰苦的耐受力。从他那双喋喋不休的嘴就可看出,只要稍稍有那么一丁点条件(一个杀人犯的两天两夜的陪伴),他对生命、对生活的那种热爱就开始复苏,就开始野蛮生长,正如沙漠中的植物一般。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如此奇妙。。。
【道家研究1】“道可道”、“名可名”辨析
村上春树没有放弃治疗(二)
鲍德里亚︱仿真的超级现实主义 艺术哲学 艺术档案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赏析
《小说课》打卡集锦03|天津悦读读书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