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给教师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文|王彤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2003年早春, 为了让妈妈那魂魄与共的乡恋情结得以释放,爸爸和我毅然放弃了生活40年的北方,陪她一起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四川,成渝之间的小城——内江。


妈妈一改客居他乡的苍白与焦虑,开始从容地说起了悦耳俏皮的地道川话,安适地享受着正宗的麻辣川菜,美滋滋的,像一条被抛上甲板的鱼儿又送回了水中,自由自在地在温暖柔润的亲情中游来游去……


一晃回川15年了,看到85岁高龄的父母那熠熠闪光的眼神、满足的笑靥和生命中恢复的自然血色,常常欣慰又感动,恍然明白了——母亲从只身离开四川陷入抗美援朝前线防空洞内外的隆隆炮声,到1958年河南“右派”农场改造与父亲相识的岁月颠簸里,“吸引”不止是他们一直彼此依偎与砥砺的内在高贵,也是一个人此岸与彼岸、遥望与期待之间的精神涉渡。


1952年,19岁参加抗美援朝的母亲(左一)和战友在防空洞外留影


1958年,父母被打成“右派”在河南周口西华县52农场劳动改造时相识,后回河北沧州市,1978年父母同时平反。吸引与憧憬是他们苦难岁月支撑的内蕴


“吸引”是生命中那么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来到沱江湖畔的内江师范学院在中文系一如既往地教外国文学课。随着时间潮水的涌来,不得不承认,这座小城对我南迁的特殊引力除了母亲的一缕乡愁,其实早已潜伏在我的生活情绪里,如影随形……


记得在北方一到春秋季节,大风像一个任性调皮的孩子,卷起尘土四处飞扬,大自然的原始翠绿被遮蔽得灰蒙蒙的,一场夏雨放肆的冲刷才显本色。为了挡风避尘,注意教师形象,一些爱美的女教师常常头裹丝巾,如“蒙面女侠”般骑车而来,走进教学楼才肯掀起“盖头”来,飘逸而又神秘。


一到冬日,常常凝望窗外萧条冷峭的树干发愣,幻想何时眼前春风又绿……一位教美学的老师开导我,心中有绿就能看到绿,我很依赖这句话,使劲点点头。


冬日的校园依然满目青翠,山顶球场的梧桐树叶才刚刚泛黄


来到四川内江的第一个冬天,窗外世界依然是满目青翠,简直就是冬天里的春天!几位北方好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们又要出门拍摄题为“冬旅”的雪景,兴奋的声音里仿佛看到了那飘舞的雪花,那是我们曾经雪夜寻梅的约定,更是我们冬日彼此的呼唤与祝福。我确实喜欢有雪的冬天,喜欢铺白挂银的北国……


但,我还是不能放弃绿色的吸引!


我的新家如梦般地安在了学校里一个绿色的小山顶上,终于拥有了一个看得见风景的窗户——凭窗放眼,沱江河畔的整个校园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依丘陵地势而建的大学:三山两冲,错落有致,远山近黛,绿铺红点,一条大江从校园边儿轻轻地划过,学校便成了美丽的半岛……每天清晨,清脆悠扬的鸟鸣开始了领唱,继而又引发了此起彼伏、回荡不已的鸟群和弦,唤醒了沉睡的山水……


每次去教室上课总要经过一条石径小路,两旁是一片浓密繁茂、四季常青的原生态植物林。我尤其喜欢那一丛丛清雅幽静的竹林,有时因天气的变化,一日之内竟能欣赏到几种不同的韵致,宛如古人所云: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偶逢秋雨,雨打芭蕉的声音仿佛已触摸到了生命的律动;及至夜晚下课归来,路灯幽幽,树影婆娑,拾级而上,一路暗香浮动,山顶上掩隐在绿荫深处的窗户中流淌出女儿抚奏《春江花月夜》的潺潺水韵,常有人在画中的美的“眩晕”……


校园内四季常绿的林荫道


校园里的芭蕉树林


雨细风韵生,竹疏雅气来!


静谧幽雅的自然背景令我充分自由地享受着诗意的栖居生活,在自鸣得意的“雨竹轩”书屋里沉迷于阅读、写作、听古典音乐、与友人品茗放谈、与学生聊天朗笑……


后来我在全校主讲的几场学术讲座就是来访学生闲聊中给我的命题与期待:《女性观照中的飞翔与陷落:从伍尔芙、杜拉斯到张爱玲》《经典阅读与生命观照》《人在何处:西方文学自由与异化主题的嬗变》《优雅何来?》等。


正因这些鲜活的灵魂和花瓣般的面孔穿梭于我的生存和思维空间,让我对一生选择的教师职业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依赖和深深的吸引。


很庆幸自己热爱的职业有一种极其奢侈的待遇,不管你的脸上留下了怎样的岁月沧桑,出现在面前的工作对象永远是20岁的青春面庞,据说古希腊雕塑就是想留住一个人18至21岁的生命精华与青春澎湃。


所以当别人问到年龄时,常常脱口而出的是我和学生加在一起的平均数。我承认,自己血液里早已注入了他们的青春和激情,并非担心年华老去,而是提醒自己让每日的思维、语言与状态尽量保持一种与职业相称的弹性与张力。


青春不止是生命的一段时光,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流动状态。心态健康,充满活力,凡事感动好奇,才是一切美丽的来源。很欣赏有人把教师比喻为一棵繁茂的果树,不仅滋养了别人,也在壮大自己。教师职业的魅力在于一种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芒,在既能照亮别人又不眩目的光线下,有了特殊的流动线条。


至今清晰地记得我刚调来后第一次上课的情景:那一天,在学生们期待中我走上了讲台,他们全神贯注地看着我。我明白,他们并非看我,而是看我背后那看不见的一塔一湖——一座巍然耸立的“博雅塔”,一汪海洋般深不可测的“未名湖”,那是学子们孜孜以求的对博雅与智慧的仰望,这是来自每一个学生求知的本能和内敛于心的尊贵。


因为有了一幅似乎在当时引人注目的“北京大学”求学背景,我既享有着融入其中的丰富与生动,又背负着于无声处的压力与自省。时时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未名湖是个海洋 (王彤 摄)


北京大学西语系西班牙语翻译家、博士生导师赵振江先生多次荣获国际翻译大奖,译作迭出,我的拉美文学启蒙和学术探究是从燕园开始的,至今赵老师还每年给我寄书赠书


赵振江先生亲笔题赠


赵振江教授翻译的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诗集2018年再版发行


作者的第一部拉美女性文学研究著作由赵振江教授指导并作序


当年最后一次德国文学课后为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教授张玉书先生抓拍了这张照片,没想到毕业聚会时张老师送给我一套他翻译的《茨威格小说集》(上中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的24小时》都是他的译作。(王彤 摄)


张玉书先生亲笔题赠


北大学术文化讲座每年几百场,教室的窗台和地上常常坐满了学生。这是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讲座现场,记得他开场说过:没有一定胆量是不敢站在北大讲台的。(王彤 摄)


2001年夏天作者与拉美文学老师在北大民主楼西语系二楼会议室合影,右起依次为段若川教授、赵振江教授、李德恩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丁文林教授、赵德明教授和沈石岩教授,他们几乎是中国最早的拉美文学翻译家和拉美文化传播者


我很清醒学生的课堂凝视并非教师个人的魅力或优秀,而是每次都希望在老师身上找到燃烧自身热量的一颗火种和一个灵魂的出口,因为他们青春激扬;希望在老师视野里获得看事物的不同眼光,从而借这种目光打量世界,因为他们志在天下。多年经典教学的浸润,也希望自己尽最大的可能通过对文学、对生活的多元理解带给学生一份明亮的心境;希望每次的灵魂碰撞带给他们开阔、自信与快乐,因为快乐的人才有力量!


于是我们不同时代的人有幸坐在了一起,欣赏着一部又一部文学经典带来的智慧、崇高与美——有了课堂上一次次争雄论辩的思想交锋,有了课下无拘无束的轻松笑谈,有了排练莎剧的辛苦与快乐以及演出成功后谢幕的留恋,我也拥有了学生馈赠给我的许多“第一次”记忆:


我第一次面对面听到了一个深棕色皮肤的凉山彝族学生一曲旷远而又祥和的彝语山歌对老师表达的真诚祝福:子莫格里(吉祥如意)!


我第一次触摸到了一个羌族女生的残疾母亲亲手绣织给女儿班主任的我一幅精美绚丽的羌绣手帕!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藏族女生下课后举手托起如天路一般绵长的洁白哈达,恭敬地挂在我的胸前说:老师,扎西德勒!


我第一次荣获了全校学生投票评选出的“我最喜爱的老师”金奖,仿佛是学生给我的一份最神圣的生命托付……


2010级1班的李至(左一)是一个用繁体字写读书笔记的才子,他毕业前后在雨竹轩文学沙龙主讲了先秦诸子连续六场


2012级3班学生李靓(左四)考取西华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后,又回雨竹轩文学沙龙,主讲稼轩词


一届届学生的教学留言让我听到了寒夜花开的生命绽放——


“我们怀揣着每一颗充满期许的心走向感知生命的莎剧舞台,演出的那一刻,我们自己深深感知与感动,当自己与剧中角色融为一体的时候,泪与笑都在传递着无法言表的艺术生命与真实生命的交融。”


“在每一次与经典文学的交汇中愈来愈感受到了阅读的幸福,像在尘埃里悄悄地开出一朵莲花来,暗夜里静静地吐露着幽香,心上都有一种抹不去的温暖……”


“您总是引领我们深入地理解作品,去解读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和文字。您对生命虔诚而温婉的思量,对生活真切而完美的诠释,对学生毫无保留的热爱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春深且去正秋红,孔朱千载布流风,恩师甜城育桃李,不计南北亦情同。”


大学教师很“奢侈”,是一趟与青春相遇的诗意行走。作者与学生在课间讨论经典诵读(阳红梅 摄)



那一刻我认定并由衷地自豪,这是任何职业所不具有的最奢侈的精神享受。

  

雅斯贝尔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热爱人类经典,华夏文明、巴蜀风采,热爱沱江两岸的绿荫,但我更热爱大学里流动的博雅和守望的安宁,在此相遇的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成全了我教师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大爱追寻。


雅斯贝尔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个教师有了这份热爱,才有挑灯看剑、大江东去的慷慨与豪迈,繁华落尽后历遍穷通的达观与超然,寻常日子里举手投足间的疏朗与自如;有了这份热爱,才会有引领学术、信步讲坛的坚实基座,才会有伏案枯索、口吐珠玑的精神源泉;有了这份热爱,毓华流芳的大千故里才会拥有包容、怡养与自由的大学和大学精神!


木心先生说过:“师事,那是以一己的虔诚激起所师者的灵感。”后来终于发现在学生面前,自己只是具有一种暂时的优势——一种制度的尊荣和年龄带来的阅历、经验以及对从教专业的熟悉,我面对的是一群前途无量的后生。有的学生就像海明威笔下的冰山,远远没有露出其中的八分之一,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着很长很长的路……


木心先生说过:“师事,那是以一己的虔诚激起所师者的灵感。”


近日收到了刚刚毕业考取一所重点中学教书的学生信息:“老师,昨天去看了将要工作的新学校竟是在乡镇,一路尘土漫天……在陌生的路上一个人难免惶恐迷茫。记得王老师说过第一次到内江并不陌生是因为这是您母亲的出发地,是一次回归。我现在身边没有一个亲友,可是我刚才发现新学校前面有一条沱江河,弯弯延延……我知道它会从我的母校前流过,我的心将穿过脉脉河流,触摸到母校的土地……”


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的深情、依恋、期待、信任那么圣洁、高贵、温暖而又柔韧,感动之余又悄悄生出一份颤栗与不安:学生的真诚呼唤仿佛变成了一份神秘、虔诚的归属,对教师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任重道远的使命。


也许正因如此,任凭年华似水,教师的职业依然是我岁月时光里最美的雕刻,最有质感的凭证,更是生命远行路上永恒的吸引。


——写给自己的第34个教师节,写给伴我远行的学子们,写给一路信任我的师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有激情,四点是保证!
朱永新:每个孩子都只有一个童年——教师是把孩子们带到阅读世界的引路人
《利用好学生天性,让学生喜欢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悦读 | 那个平凡的中学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
“榨油式”教育的确能榨出分数,但绝不可取,要谨防“油尽灯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