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文|胡竹峰:风行水上


《中国美术报》第26期 美术副刊 35


风 行 水 上


胡竹峰

中国古人习书,不以书家自居,亦不以书家为荣。书法讲究字外功夫,字外功夫无非经史子集,无非人情练达,无非世事洞明。腹有诗书何止气自华,字也华。笔墨本是心性的流露。读古人法帖,尤爱先贤字里自然的峭拔,那是大宗师气度,也是大宗师品质。读碑帖,看得见古人的笔意,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也看得见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甘心在砚台的墨香里修行。笔墨是心性的呈现,笔墨下落,宣纸轻哗,过去的心性过去的风神在枯湿浓淡的笔路上一览无余。 

读书几乎是我的日课,说几乎,因为偶尔也会厌烦。书读烦的时候,我就读帖,读古今各类碑帖,读出一身喜气。岁末年关,屋子没有暖气。冬寒乏味,更懒得读书,越发热衷读帖。三三五五地打开,像小时候看连环画,摊了一地,提前欢欢喜喜过大年。

各种碑帖横七竖八在地板上乱放,汉简与魏碑相叠,行书与章草呼应,有很多声音从地面发出,是钟繇的、褚遂良的、杨维桢的、文徵明的、邓石如的。

笼罩在中国书法的郁郁之气中,顿时文采兴盛,肺腑之间有笔墨,于是开始写作。一个句子追赶着另一个句子,一段文字追赶着另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追赶着另一篇文章。如此蓬勃的创作力,我觉得来自于书画艺术的熏陶,书法气息熏染着文字的旧味,画中味道陶冶着文章的色彩。(好的文章应该有旧味与色彩的,墨分五色,文章亦是如此)我几乎有点得意忘形,尽管无才可恃,我也要傲物的,傲各种文学读物。

我突然发现笔墨是活的,笔墨的主人是活的,他们坐在我的对面:

王羲之坦着肚皮,敞开袍子,表情轻松;颜真卿蟒袍宽幅,一脸正气;米元章身材峭拔,面目冷峻;苏东坡意态悠闲,步履沉着;王宠风流蕴藉,纵情山水;郑板桥卓尔不群,怪里怪气;何绍基一身酒气,夸夸而谈……柳宗元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过了片刻,渔翁回家了,孤舟在河堤边荡漾,一江寒雪,茫茫一白——宣纸白。这场景有张岱《湖心亭看雪》的笔意: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也像宣纸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点一芥两三粒,是洒在宣纸上的淡墨。



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细微中有天地之大,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有一点一芥两三粒之小,画面活了。大中有小,多中有少,满中有浅,阴阳相济,这是中国所有上乘艺术的特征。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前些时读《周易》,象曰:风行水上,涣。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合,成自然之象。

古人说巽为风,坎为水,风行水上,而文生焉。苏洵又云:“风行水上涣, 此亦天下之至文也……天下之无营而文生者,唯水与风而已。”

无营的境界,心向往之。无营而为,写胸中所想,匠心中师法自然,兼收并蓄,不刻意追求某个主题或者意向,笔墨着色间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源于内心,成于自然。凭天性,靠感觉,领悟自然之神祗,那是古往今来、天地之间最难得的品质。


春韭秋菘


韭菜是初春的好,白菜是晚秋的妙。如果时间再老一点,初冬——正冬——深冬,白菜滋味更好。冷飕飕的风席卷一切,窗外冰天雪地,盘腿坐在热炕头,吃白菜炖粉条,喝几杯辣酒,不亦快哉!

倘若再有三两个言语对味的吃客,那简直快活似神仙了。其实春韭秋菘即便不吃进嘴里,也是好的,看看就很爽目。

余寒不去的时令,园子里一小块韭菜地,绿叶纤纤,一阵风吹来,它们窃窃私语,“它们”简直成“她们”啦。多像一大群绿裙子的女生啊,站在操场上做广播操,列队之际,大家叽叽喳喳地说着体己话。

白菜呢,我曾在北方平原上见过秋天的白菜地,仿佛沙场点兵,但不是打仗,而是演习,所以此沙场不像彼沙场带兵伐气。远望得气,博远之气。我突然觉得《伯远帖》有博远之气。春初新韭,秋末晚菘,倒也真与《伯远帖》滋味相近。

晋王家的传世墨迹珍品,仅存者唯王珣而已。二王写了那么多杂帖,居然没有真迹留下,“罔恋之至”,唯有慨叹,幸亏还有幅《伯远帖》,可以让我们一睹王家书风。


伯远帖 (局部)


王珣的叔叔是王羲之,祖父是王导。王珣官运不错,桓温说他“当作黑头公”,就是头发尚黑便已官至公卿,果不其然,后迁至尚书令加散骑常侍。这是闲话,且按下不表。

董其昌说王珣的书法“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实不是书法风流,而是人物风流,晋人当真是潇洒的: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你前程似锦,诸子侄辈中你是佼佼者,期盼早日建功立业啊。我现在羸弱多病,就想优游度日。这次外任,我不能细表对你的殷切期望了。分别之情历历在目,仿佛昨天。山水迢遥,无缘会面,真令人感伤!如此情深意重,俨若兄弟。汪曾祺先生有篇文章叫《多年父子成兄弟》,晋人却稍胜一筹,多年叔侄成兄弟。

在古代,长幼缺乏沟通,关系颇微妙,但《伯远帖》中有一个中年叔叔与青年子侄的心领神会,这让书法氤氲出人情之美,我不知道伯远收到信后感觉如何,反正一千多年后的外人如我者,心头温温一片。

入冬后,气温微凉,正是读书的好时光,读《伯远帖》,如沐春风,在室内穿一件衬衫,居然不觉得冷。

“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姚鼐语)姚鼐的文章我不喜欢,但论《伯远帖》之语堪称绝妙,让我平添了无数好感,昨天在旧书店看见他的《惜抱轩全集》,也就买了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墨与风水涣
笔墨传承 融汇创新-----裴士戎、张宝珠
风行水上 古人营造生活的智慧(下)
为什么很多书法名家几乎没草书作品,而且驾驭不了羊毫长峰毛笔?
关于行草书创作的几点思考--刘洪彪
平生意气重柔翰——张铜彦书法漫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