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编辑解读 | 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鲁奖”(王虹艳)

总能找到你想看的!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专号

作者:石一枫、阿来、尹学芸、黄咏梅、冯骥才等

编辑出版:北京文学月刊社

出版日期:2018年9月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创刊于2003年,主要精选当期全国文学杂志中好看且值得收藏的中篇小说。2018年9月,杂志社在第一时间特别策划和出版了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专号。每四年评选一次的“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奖项之一,其评审范围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翻译等,以此激励并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在2018年8月公布获奖作品名单,《北京文学》编辑部随即便开始策划和联系相关编辑出版事宜。关注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及时向读者推介重要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家作品,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等,这是《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一直以来的办刊思路,也受到读者广泛的好评。

本期专号囊括获得中短篇小说奖的全部作品,包括中篇小说石一枫的《世上已无陈金芳》、阿来的《蘑菇圈》、尹学芸的《李海叔叔》、小白的《封锁》、肖江虹的《傩面》,短篇小说黄咏梅的《父亲的后视镜》、马金莲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弋舟的《出警》、朱辉的《七层宝塔》。

本届鲁奖获奖小说是否实至名归?它能否代表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这个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时代,纯文学的优势在哪里?这些获奖作品会给我们带来答案,但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新的问题。


插画/杜凡

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鲁奖”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解读

文 / 王虹艳

本届鲁奖的10部获奖小说,除了《封锁》和《俗世奇人》外,基本上都是以现实主义基调为主导的作品,即使年代感很强的叙事,也都有现实视角作为参照,并以历史记忆反衬当前的现实人生。《蘑菇圈》《傩面》《七层宝塔》《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悼念一种已经或者即将消逝的文化形态或者生活状态。人们在都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丢失了以乡土文明为代表的原初的文化之根,与这一文明相联系的人性中的朴实纯真、通神的灵性也慢慢消失。人失去了与大自然直接对话的能力,也失去了体认自我的能力。作家作为叙述主体要面对时代的精神困境,他们不仅要记录消失了的文明,也要记录那些挣扎的灵魂、神奇的蘑菇、古老的技艺、倾斜的宝塔还有滋养了好几代人的浆水和酸菜,这也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责任感和叙述能力。这一类的文学创作直接让人联想到新时期的“寻根文学”以及“最后一个”系列的文学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正在消失的某种文化形态,每个时代都有人在捍卫和固守内心的秩序,这大概也是这种题材始终不会过时的原因。但同样的,如果没有更开阔的意义空间,更独特的叙述视角,这类题材的作品很容易只是停留在情怀层面,而难写出新意和深意,本次获奖的这几篇小说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尹学芸是过去几年非常高产的作家,她的作品在这一阶段也有了很大提升,《李海叔叔》可算其中的代表。小说写贫困时期,并无血缘关系的两家人,缔结兄弟情谊,互相走动,并将对方视作自己的精神依靠。而当日子慢慢好转时,两家人都看清对方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像而已,曾经顽强的如血亲般的感情也淡薄了。小说打动人的是在特定时期,人与人之间生成的这种坚固的信任和依靠,是始终不甘于现状、任何逆境也掐断不了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这个并没有离奇故事的写实性很强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很多人都有过的看似边角料般不值一提的生活经验,这些在我们生命中一闪而过的细微体验被作者放大,也是这些深入生活以及内心幽微处的细节,令这部作品有了灵魂。

 另一部人物小说《世上已无陈金芳》,同样书写了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生于底层的陈金芳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神秘的上流社会的有钱人,她利用当年的一点拆迁款进行非法集资,后来被定性为商业诈骗,被拘捕后的陈金芳说:“我只是想活得有点人样。”多少铤而走险不计后果的行为只是源于一个最基本的诉求?有多少曾经被伤害被侮辱的女子为了远离不幸而陷入更大的不幸?多少人从卑微贫苦中起步,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发现起步时便选错了路?小说从一开始就隐约告诉你这是一场被安置在悬崖边的表演,随时将要曲终人散,土崩瓦解,你等着看表演者被打回原形,却在尘埃落定的时刻听到陈金芳最后的陈词,它指向我们心底伤痕累累却又蠢蠢欲动的那个角落——每个曾经为了出人头地挣扎过的人都落下了这样的伤疤。

这是一部典型的人物小说,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女性于连形象。今天的底层女性陈金芳和当年的外省青年于连一样,不甘于既定的生活轨迹,徒手空拳与原有的命运相抗衡,近身肉搏,几近成功。他们的故事都呈现了特定时代的固若金汤的社会秩序和一个无名小卒渴望进入更高秩序中所付出的代价。小说中依然满是我们习惯的石一枫以往作品中的那种京味调侃,但是在这种调侃之外,多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悲怆感。在所有的冷嘲热讽、玩世不恭、插科打诨、打情骂俏的背后,你总能听见有人在绝望地哭泣,有人在无力地叹息。叙述者也毫不掩饰地在文本中表达自己对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同情和理解,这种叙述基调引导我们在静观人物命运时,反省自己曾经在这样的故事里担任的角色。

《李海叔叔》和《世上已无陈金芳》都秉持了人物小说写作的传统,它们都放弃了文本整体架构层面的形式探索,但是在细部却有诸多现代派小说技法的融入,所有这些浓墨重彩地烘托出了有意味的人物形象。同样,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的叙事干预度被加大,叙述人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都非常主观地展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立场,这种真诚坦率的叙述态度,大大提升了小说情感的饱满度和艺术感染力。它们也是过去几年中国中篇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收获,获奖是实至名归。

《父亲的后视镜》几乎完美地展现了一部短篇小说的艺术运筹。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作为货车司机的父亲,职业生涯看过的所有风景,几乎都是透过后视镜看到的,年老时父亲因为脊椎问题练习倒着走路,再后来又开始仰泳,他一生看世界的视角都与正常人不同。这是父亲不得已的人生,后来也变成父亲对庸常生活的小小反抗。他由此成为反日常的英雄——孩童般的单纯,被享受的孤单,不容亵渎的体面,这些都构成了对日常的成人世界的叛逆。

《出警》是通过警察的视角看人的存在状态。一个杀过人、卖过女儿的老混蛋和一个育人无数的老校长,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吗?有的,他们都是警察重点照顾对象,因为他们都经常报假案,原因也都一样,因为孤单,一个想让警察来陪自己聊聊天,一个是无法忍受隔壁邻居家的热闹。以实写虚,是弋舟小说的重要特点,在表象的实实在在的故事之下,作者会漫不经心地祭出关乎灵魂的拷问,就如同一个作家在认真地把故事讲完后,又认真地问你,你真的以为我在给你讲故事吗?不,请你看看你自己,我在和你谈论你的生活。

本届获奖作者中,有鲁奖历史上第一个80后作家马金莲,也有年逾八十的老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表面上是写奇闻异事、怪力乱神,但其实是写一个老者看到的人情世态与民间智慧,其实他看到什么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不想通过宏大叙述来结构历史,而只愿意在野史趣闻中寻找真相,这种写作的立场与姿态或许比写作本身更重要。

获奖的小说中唯一出人意料的是《封锁》。它以形式实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推理故事,它的推理的过程带有“元叙述”色彩,是关于推理的推理,关于叙述的叙述。即使是在一个非先锋时代,形式探索依然是有先锋意义的,这也是《封锁》的意义。好的文学奖项不仅是对已知文学成就的褒奖,还要有对我们未知优秀作品的发现,《封锁》便是本届鲁奖的发现。在内容层面,《封锁》融合了通俗故事和形而上追求,在迷雾重重的推理进程下,叙述者的智慧、优雅始终在场。它成功地模糊掉了通俗类型小说和纯文学的边界,这也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小说、尤其是徐訏的小说。也正是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反思形式探索之外,小说如何建构自己的意义场。很显然,形式并不能独立支撑起小说的意义空间,起码它对纵深维度的开掘是无力的,这也是《封锁》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关注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形式层面的探索,在本届获奖小说中都有体现,对于关注和喜爱纯文学创作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值得一读的作品。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鲁奖”,每一种文学杂志或者机构都有自己的作品排行榜,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同评价和认知,恰恰证明了文学本身的丰富性与多义性,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盛行,人们开始追问纯文学的优势,好的文学评奖恰恰是甄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纯文学作品,以此为文学正名,为滔滔不息的大时代以及受困于时代的心灵发声。

本文刊发于《长江丛刊》文学评论

【2019年3月上旬总第436期】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搜书札记--搜搜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篇小说
又一位鲁迅文学奖得主要来济南了,约不约
《地上的天空》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中国十大著名中篇小说,一地鸡毛上榜,第一获得过鲁迅文学奖
当代才华横溢的24位女性作家
各省作协主席及其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