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尹全生:我所追求的小小说

认识到写作的价值,是我离开部队,进入位于湖北襄阳的一家军工企业谋生之后。

作为芸芸众生,我自然不可能与伟人比肩。但妄想是不能从大脑的硬盘中彻底删除的,我也奢望自己思想的DNA能有所传承,因此开始了业余创作。

起初我写中短篇小说,但很快就发现,对于业余写作来说,企业这片土地绝对贫瘠,难以提供中短篇小说所需的最重要的营养——时间。

有相当长的时间,我在企业的热加工(如铸造、锻造)车间、分厂任职。这样的单位劳动环境恶劣、管理难度超大,白天是不可能抽出时间创作的;而且,良心也不允许自己在八小时之内种“自留地”。夜晚带班是常事儿,在铁与火的环境中与工友一起挥汗如雨。夜班过后,工人可以休息,而我往往还要“连轴转”,应付会议、事故处理、产品价格洽谈等事务。

对于一个渴望结出“种子”的人,这样的环境无异于沙漠。然而,我在这片沙漠中长成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狗尾巴草,挣扎着结出了自己的“种子”——小小说。我不但从未被斥责为“不务正业”,而且还取得了数不清的“先进工作者”之类荣誉。

我选择小小说的原因有二:

一是生存环境所迫。小小说的创作特点,是伏案写作时间短,酝酿时间长。我虽然难得有整块时间用于写作,但上下班途中、出差期间、饭前餐后,脑子闲暇的时间还是有的。把这些时间“碎片”充分利用起来,构思酝酿,成竹在胸后,伏案个把小时一篇小小说就可以出来了。

所谓酝酿时间长,是因为小小说有别于中长篇小说:虽说文学作品都源于生活原野上的“稻麦”,但有的作品将“稻麦”脱粒去壳,加工成“面粉”“ 面包”就完工了。而优秀的小小说,应是“稻麦”做成的“酒”,需经过酝酿的。“酒”对于原生态的“稻麦”,不仅已经发生了非形态的物理变化,也发生了质的化学变化。我的小小说《尔来四万八千岁》《海葬》《借条》等,写作时间均在个把小时,却都经过了几年的酝酿。

二是受小小说热的诱惑。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说:小小说“这一文体从来都是通过表现其时代情绪直接获取活力,而时代也给予这一文体以新的空间”。一九五八年,《天津文学》的前身《新港》二至三月号,发表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多写小小说》,并开辟了小小说专栏;郭沫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都发表文章,倡导小小说。但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这种文体方兴即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节奏,短小精悍的作品受到空前的欢迎,小小说热迅速形成,国内涌现出了专发小小说的报刊近三十种,标志性期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最高月发行量曾突破七十万份;全国几乎所有的报纸副刊都开设了小小说栏目;全国性小小说赛事风起云涌,每年少说也有三五个;小小说广泛进入了大学、中学,走进了中考和高考,被收入各类试卷和教辅教材的小小说数不胜数……我创作刚起步不久,正赶上小小说热,就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了。

尽管文学作品都凝聚了作者思想的DNA即思想的种子。但思想的种子都是“虫媒植物”, 是需要“昆虫”的传播才能延续的。“昆虫”很挑剔,非独特的生存智慧、独特体验、特殊情感和深度发现,“昆虫”就没有传播的兴趣。我认为优秀的小小说,应是那些容易引起“昆虫”兴趣的作品:

一是素材的选取。最佳的小小说素材,不是生活中普通的“故事”而是罕见的“事故”;不是生活中的一束更不是一堆“稻草”,而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呈现的不是事物缓慢的量变过程,而是质变即突变的瞬间。作品应追求奇异、精巧、新颖,能让人眼睛一亮、心头一颤的情节。

△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

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之所以传世,首先在于其选材绝佳:翡翠的白色部分被雕琢成了白菜帮,绿色部分成了白菜叶,寓意“清清白白”;与菜叶不同颜色的部分被雕琢成了纺织娘和蝗虫,这两种昆虫都繁殖力旺盛,寓意“多子多孙”。缘于其内涵,“翠玉白菜”原属永和宫中的陈设,是瑾妃的嫁妆。

类似的生活素材可遇而不可求。有家报纸副刊向冯骥才先生约稿,骥才先生说没时间。对方说:“没时间你就赐篇小小说吧。”骥才先生答:“长篇小说有时间就可以写,而小小说有时间也不一定就写得出来。”原因可能就是小小说选材不易吧。

如果寻不到“翠玉白菜”之类的素材,用常见的素材来写小小说,也是可能成为佳作的。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件国宝级文物由青铜铸就。青铜并非珍贵,珍贵的是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奔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来不及躲闪的飞燕惊恐四顾。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弥补了素材的不足。

二是以短胜长、以小示大。有个外国总统应邀讲话,需准备讲稿。他问要讲多长时间,人家说要两个小时。总统说两个小时用不着准备讲稿,信口开河就对付了。人家问他,要是讲二十分钟呢?总统说这就要用两个小时来准备讲稿了。人家又问,要是只讲两分钟呢?总统说这就难了,最少要用两天时间来备讲稿。

优秀的小小说,就应当是这样的“讲稿”。巴尔扎克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这大概是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在有限的信息范围内,表现出超时空的广博内涵。

小小说更应当如此。其姓“小”,是说其篇幅短小,而不是其艺术内涵、艺术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的特征,不应当理解为小小说表现的仅仅是鸡零狗碎的小事,也不应当理解为它只能展现针头线脑的小见解、小智慧。

小小说虽小,却应具备小说的全部要素。受篇幅的影响,优秀的作品应在绝境中揭示矛盾、展示人物,在“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的峰回路转中,凸显 “洞庭一叶下,知是天下秋”“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的独特艺术效果,以风格的独异、思路的奇特、立意或情节的突转,而给人出其不意的一击。

这样的“虫媒植物”, “昆虫”恐怕是乐意传播的。

作家简介

尹全生,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常务理事,入列“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小小说金麻雀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获得者。

END

✒️

责任编辑 / 许婉霓

视觉设计 / 李羿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讲解,《螽斯》是个什么昆虫?
优雅蝈螽---夏天的使者
清代玉器《翠玉白菜》
石之盛宴——你垂涎欲滴了没有?
串珠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