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擂鼓墩出土大编钟 | 曾侯乙编钟那些事(3)

△全文原文刊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17年第12期

点击购买

面对着满室满坑的浊水,沮丧和失望的情绪像病菌一般在考古队年轻人中间散播,是啊,少数年纪大的人都失望了,这些刚招进来的知识青年和在读的大学生们的情绪受影响是必然的。

但是真正的田野考古工作者,他们是有坚强意志的人,即使墓坑里什么也没有,他们也要弄个水落石出,他们的信心总是让他们得到收获。

谭维四并没有去给这些失望者沮丧者做工作,他要用自己一步步扎实的行动与最终的结果来教育这些年轻人,感动这些年轻人。

按照发掘方案的步骤,下一步进行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的工作。

1978年5月21日午夜,排水工作开始。一台潜水泵在北室的东北角进行排水,“啪啪啪”的水泵呼喊声在夜幕中飘散着,引领着人们接近希望或是失望,连天上的星星都在紧张地眨着眼睛。

5月22日清晨,晨雾散去,墓坑的水位逐渐回落。

四个墓坑的水面等高下降,说明四个墓室之间应该是有门洞相通的了。

熬了一夜的值班人员,突然望见水面有一道粗黑的脊梁,在池水中荡漾欲飞,像一条大鱼的鱼背,又如要腾飞的青龙。有个胆子大的队员,趴在坑边,伸手去摸,是根横木。再往下探,探到了悬挂着的编钟。随着水位逐渐下降,东室又露出了一道黑红的板块,是一具庞大的棺盖。

接着,各墓室的随葬器物款款露出了水面。

值班人员的欢呼声随之发出,他们喊着:水底下的随葬品出现了,有好多好多。

喜讯长上了翅膀,立即飞到考古队员的宿舍,飞到军营,随后又飞到随县,飞到襄阳,飞到武汉,飞到北京。

谭维四跑到墓地,站在墓室边,看到已露出水面的那些宝贝,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离开了母腹来到人间,有了当父亲那一刹那的奇特感觉。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他必须马上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各路人马,继续排水,做好文物安全提取和保护的准备工作,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擂鼓墩一号墓的椁盖板揭开后,已很清楚地分出北、东、西、中四墓室了。墓主的大棺材在东室。

好大的家伙,外棺椁盖平面呈长方形,长3.2米,宽2.1米,棺高2.19米。外棺里还有一副内棺。外棺制作与常见木棺不同,是以青铜为框架嵌木板构成的,结构十分巧妙牢固。外棺周身髹漆彩绘,十分华丽。出水时,盖面有些倾斜,东南角与棺身脱离,是因为奓出的铜榫嵌入椁墙,棺身的一边被悬空,足未落地而造成的。

主棺体形庞大,铜木结构与髹漆彩绘,在国内发现的墓葬中没有见过,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吊取主棺拟定了两套方案:一是整棺取吊,吊出后另择场地开棺清理。

整体取吊失败。

1978年6月9日上午,大棺取吊采用第二套方案,现场开棺,分层吊取。

谭维四再次指挥现场开棺取吊。

棺盖撬开加固后,吊机司机开动机车,吊臂轻扬,棺盖吊起来了,载重指示仪表上显示载重已超过1.5吨。

外棺盖一打开,一个形体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内棺置于其中。内棺顶部有已腐烂的丝绸残迹,在鲜艳的朱红漆外棺内壁的衬托下,开始呈浅红,继而变黄褐色,最终成黑色。

内棺盖被打开。

内棺椁室四壁的朱漆更加鲜艳耀眼。

南头椁壁上,一块半圆形玉块嵌于中央。内棺原有满棺积水,现已下落。内棺上部有腐烂的丝麻织物,下有人骨架,小型玉、石、骨、角器布满死者周身。

内棺长2.5米,头端宽1.27米,足端宽1.25米,高1.32米,其结构由盖板、两侧壁板,两端挡板,底板及底下的横垫木接榫而成,髹漆非常讲究。朱漆为底,再以墨黑、金、黄等色漆绘出十分繁复的图案。图案除有几何形门窗外,多以龙、蛇、鸟及神人、怪兽等组成,排列成几组,寓意着一些神话故事。

取内棺的遗物,是用薄塑料板沿棺的侧壁插入棺底,将遗物全部移于塑料板上,和盘托出,转至室内清理。

剩下的主棺的两层棺身的起吊,采用了“灌水取吊”方法。先向椁室内灌水,借用水的浮力,在棺底插入托板,在托板上系千斤绳,然后取吊,一次成功。

内棺棺身和外棺棺身取吊后,置于手推平板车上,转入室内。

取吊棺身时,谭维四看了吊车仪表上的载重量,棺身和棺盖加起来,外棺总重量7吨,内棺总重量2吨,这套主棺共重9吨。

外棺铜框架用铜量3吨。

主棺取吊成功。

主棺内的人骨一具系墓主。经测定为男性,年龄在45岁左右,身高1.62至1.63米。墓主周身清出金、玉、石、铜、骨、角等各种质地的小件文物三百五十多件,其中不乏罕见的艺术珍品。最珍贵的要算一件十六节龙凤玉挂件,它是用五百块白玉石,分别镂空雕成龙凤图案,再以三个椭圆形金属活环及一根玉梢钉将其连成一串,可以活动转折,全长48厘米,宽8厘米,迄今仍是先秦玉器中仅见的杰作。

曾侯乙墓的四间墓室,用当代人的眼光看就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居室。分东室(主卧),西室(次卧),北室(贮藏室),我们介绍一下中室(厅)。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达一万五千余件,太丰富了。根据出土文物提供的信息,此墓的主人是曾国的国君,叫乙。中室出土的文物曾侯乙编钟,是件当惊世界殊的国宝。

中室在四间椁室中最大,面积达46.3平方米。这里摆放的东西最多,最磅礴最壮观的是编钟。

中室的东壁,放置青铜鼓座并有建鼓一件,建鼓是原来放于鼓座之上,竖立着的。在建鼓之北,紧靠中室东壁有一对青铜联禁大壶,即两件大壶同置于一个禁座上。紧靠联禁大壶,其北有一对大鉴缶。鉴缶是由两种器物组成,外为方鉴,内置方缶。大鉴缶的西部,还放置着一件极其精美精致精巧的青铜尊盘,这尊盘其铸造之法,即失蜡法,考古人员费了许多的功夫,目前尚未破解。

中室的北部,出土有编磬。编磬架座由一对青铜铸造的怪兽组成,怪兽由龙头、鹤颈、龟身糅合为一体,奇特而别致。

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各十六块,共三十二块。这些磬块都是从墓底淤泥中清理出来的。

在编钟、编磬、建鼓及鉴缶等摆放的中室之间,还出土了瑟七件,笙五件,排箫二件,箬(形似竹笛)二件,小鼓二件,还有一些漆杯等。

中室的南半部,青铜礼器成组成排,九件升鼎上,各用竹编制的盖子盖着,五件鼎上,各有一对鼎勾,正当中有一对大鼎,鼎耳上各倒挂一个鼎勾。一件长柄青铜勺,置于两件鼎的口沿上,表明是与鼎配套使用的。

九件鼎摆在最前面,八件簋居其次。“九鼎八簋”是显示墓主身份的,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

在中室北半部,置放了编钟、建鼓、编磬、瑟、笙、排箫等乐器,这里是曾侯乙的音乐厅无疑。

编钟,一件凝注了古代中国文明、智慧、科技水平以及历史记载的超级国宝,在茫茫的黑暗中等待,在漫长无边的岁月里等待。看不到花开花落,感受不到季节的变换,太阳给不了它一丝温暖,月亮给不了它一缕清辉。这个有生命有灵魂的庞大音乐之王,在等待着出世登场的日子,这一时刻在20世纪70年代终于到来。

1978年5月22日凌晨的情景。当时,在发掘工地抽水机边值班的一位年轻人,在“啪啪”的抽水机声中,不经意地朝墓坑中的水面一瞄,看到昏暗的灯光下,水中有条长长的细影在晃动着。

“有情况!”年轻人叫了起来。

领头值班的冯光生和另两位年轻人听到叫声,立时赶来。

大家发现了一根长近两米的横木在水中晃动,一会,又发现了两根。

一个性急的小伙子扒在水边用手一摸,摸到编钟了,一根横木下悬挂了七个,一根横木下悬挂了六个,一根横木下悬挂了五个,中间有个空位,估计是掉了一个在水里。

工地立即热闹起来,他们把聚光灯打开,把强光灯打开,只见三根横木在水里荡漾着,像三条蛟龙出水,在水面优雅地游动。

谭维四和其他考古队员正在营地里休息。

“谭队长,了不得了!水里出了编钟,三排,还挂在上面。”随着砰砰的敲门声,报讯的人在暗夜里大声喊叫着。

谭维四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拿起手电筒朝工地跑去。

其他的考古队员闻讯,哪里还睡得着,也穿了衣服跟着谭维四冲向工地。

众人到达发掘现场,谭维四一眼看到那三根横木,脱口而出:“不错,是编钟。”

天大亮了,红霞挂在东方,艳丽的阳光沐浴着清晨的擂鼓墩,沐浴着擂鼓墩上一群兴奋的人们。

雷达修理所营地的号声嘹亮而悠扬,是出操号,是冲锋号,是向清晨一片沉默的大地的报喜号。

谭维四和他的考古队员们,永远记住了这个早晨。

曾侯乙编钟在地下等待了两千四百多年后,重新出世,见到了两千四百多年后的第一缕阳光。

在群声欢呼之中,谭维四看了看水里的情况,头脑冷静下来。现在要减慢抽水速度,否则编钟很有可能会因为缺少水的浮力而垮掉。编钟的两端支撑物如果承受力不够,一旦垮下来,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于是谭维四让人把抽水机停了,暂停抽水。

△ 曾侯乙墓出土现场

经有经验的考古人员杨定爱、郭德维、程欣人等一起研究测算,椁室深达3.3米,已出水的木架横梁不过一米左右,下面还有两米多的躯体浸在水中,虽无法看清水下面貌,但肯定有支撑物在承托,否则上面的编钟不能悬挂。经观察,露出的木梁两端搁在两根圆柱上,圆柱立于下面更大一根横梁上,大梁下隐约可见形体更大的编钟。

针对这一情况,有人提出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随着水位下降,水的浮力消失,钟架压力改变,能否继续保持平衡不致塌掉?二是木质梁架,表面髹漆绘彩,水里浸泡已逾两千四百多年,木内早已饱水,乍一出水,经阳光暴晒,急骤的干裂必将导致木头开裂变形甚至断裂,彩漆脱落或变色怎么办?

谭维四几个人制定出了“两防一保”的方案。

一、防晒。准备钢筋架塑料棚,只要太阳一出,即行遮挡。

二、防倒。椁墙上架安全架,从架上用塑料薄膜折成的宽带垂直而下,托住横梁,避免摇晃倾覆断裂。

三、保水。在木梁上加盖饱水塑料泡沫,准备几个喷雾器,不断地喷水,保持木梁的湿度大体与在水下时相当,不致发生骤变。

方案制定后,谭维四领着考古队员按方案实施,抽水机继续抽水。

大家的注意力全放在编钟上,却对钟架东边水中竖着的旗杆状的木杆没怎么注意。随着水位下降,木杆开始晃动,下部露出了一个黑色圆球样器物。大家正欲对此物进行探究时,木杆“叭喳”一声断了,圆球样器物落入水里。事后探清,这是一件建鼓,因底部木杆已朽,失去水的浮力而折断。

多年后,当时负责清理中室的郭德维还为这一失误而自责,这是曾侯乙墓提取文物的唯一一次损折。

随着椁室的水位不断下降,到5月24日午夜又露出一层横梁,长短两根曲尺相交。

5月25日,又露出一层横梁,与其上横梁结构形体皆相似。

谭维四带领考古人员,每天小心谨慎地工作着,采取了一切可能的安全措施,一直到6月12日,才将六十五件钟体和横梁以及各种构件全部安全取出墓坑。

至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造型精美,数量众多的曾侯乙编钟,巍然屹立在地面之上。

曾侯乙编钟钟架呈曲尺形,分长短两架。

长架长7.48米,高2.65米;短架长3.35米,高2.73米。每架分上、中、下三层。中、下两层呈垂直方向相交。小编钟全为钮钟,分三组,三组互不相连,即南架上有一组,西架上有两组。小编钟钟架形似足球门,上为横梁悬挂小编钟,两端用圆木柱支撑。南架上一组为六件,西架上两组,一组为六件,一组为七件。

在中、下层横梁的两端和长、短横梁相交处端部,各有一铜人武士顶托;西架长,在其上下两层的中部又加了一根铜立柱支撑。

铜人武士,腰佩宝剑,威武雄壮,双手托举,表情肃穆。他们力举千斤,忠于职守,裙带飘逸,风采斐然。

中层编钟共有三十三件,全部为甬钟,分无枚钟、短枚钟、长枚钟三种。

下层全部为大钟,共十三件,除西架当中一件为镈钟外,其余均为长柄甬钟。这些大钟,最大的超过200公斤,最小的超过60公斤。全套编钟,重达4.4吨。

壮哉,曾侯乙编钟!

伟哉,曾侯乙编钟!

奇哉,曾侯乙编钟!

它的出世,仅从国内已出土的编钟来说,创了纪录。除了数量最多、最完整、体型最大外,还有它的华美。每件钟体、横梁、立柱和铜人,都有精细的花纹、错金铭文、浮雕、透雕镂空龙首花纹和绚丽的色彩。

还有它的文化内涵。全套编钟上,有两千八百多字的铭文,内容都是音乐乐理方面的,这更是创造了纪录。而且这么庞大这么重的物体,在地宫中历经两千四百多年没有压垮,其支持的编钟架的结构和悬挂的方法也是创纪录的。

沸腾了的擂鼓墩,喜讯又一次像春风刮遍随县、襄阳、武汉。

国家文物局派到现场指导工作的顾铁符先生立即返回北京,他要向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亲自汇报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情况。

曾侯乙编钟出世了。

曾经使人怀疑,令人沮丧的西北角盗洞,盗墓贼将洞挖到中室东北角,将椁盖板斩去长约80厘米一截,使这块椁盖板的一截,掉入椁内,上部填土泄入室内,致使淤泥还有石板夹杂在室内。但全墓发掘完毕后,共得各类文物一万五千多件,没有文物失窃的迹象,特别是一些大型文物均未遭到破坏与损失,这说明盗墓贼尚未到达墓室之中。

也许是盗墓贼斩开椁盖板后,看到满坑深不见底的浊水而无功自返吧!

总之,曾侯乙墓发现盗洞,但没有被盗。

-未完待续-

作家简介

刘益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仼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500余万字,出版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30余部。有诗文译介海外并选入中小学课本。

✒️

责任编辑 / 张冰

视觉设计 / 李羿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
祖国风光(3766)擂鼓墩二号墓编钟
搜狐
战国·擂鼓墩二号墓编钟
谭维四:“倒带”千年万般景
旷世绝响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