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地理 | 海蛎泊在我们的生活里 (沉洲)

出海  作者沉洲摄影

New

海蛎泊在我们的生活里

文 | 沉洲

前两年,网上有篇微博火了。在一篇《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的文章里,丹麦驻华大使馆称本国海岸遭遇外来物种入侵,太平洋牡蛎挤兑了土著生蚝的生存空间,当地人束手无策,亟待拯救。

丹麦,太平洋生蚝

这篇文章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网友的国际共产主义风格泛滥:请开放免签入境,让我们组团去救灾。

接下来,大使馆微博又发出了吃蚝线路和“攻略”,介绍了以太平洋生蚝为卖点的旅游景点。至此,人们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花了心思的商业策划。

世界金融危机后,向来光鲜的欧洲经济垂头丧气。不错,中国人确实精神抖擞,出国旅游人群走向哪里哪里旺,吃住行游购娱,拉动当地经济指数飙升。但以为中国人属于吃货民族,牛到可以用一张嘴来拯救他国的生物泛滥成灾,那是老外没文化,特别是没有烹饪文化。

生蚝

对付生蚝,外国人基本就一种原始吃法,活剥生吞。即便淋上柠檬汁来助兴,还品出了什么矿物味、金属味、瓜果味、烟熏味、坚果味、奶香味,一天里又能下肚几粒。中国人可是烹炸汆熘糟蒸煨醉,“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愣是能整出一满桌的生蚝宴,拎上两瓶白酒坐下来,你说这一桌十个人将消灭掉多少粒。

生蚝就是牡蛎,北方叫海蛎、海蛎子,福州叫蛎、蛎仔,闽南叫蚵、蚵仔,台湾除了闽南的叫法,多了一种昵称:蛎房,女人腔十足广东的生蚝叫得最响亮,被普遍认可。严格意义上的生蚝,是粤港澳人为了将鲜蚝与煮熟晒干后的蚝豉区分开来的叫法,这里所谓的“生”,显然是海产品鲜活、生猛之意,而不仅仅是“可以生吃”的海蛎品种。

历史上出现过多种的海蛎养殖方法,废壳引苗的,投石附生的,插竹聚长的,还有用绳子悬挂和笼子吊养的。品种也很多,入侵丹麦海岸的是太平洋牡蛎,属于繁殖迅速的大块头。福建沿海主要养殖个头小的褶牡蛎等品种,壳薄肉腴、味甘不腥。蛎肉小指头大,闽人通称其为珠蛎。

有位从小在闽东霞浦县一座海岛外婆家长大的文友,写过一篇文章回忆孩提时的食物烰蛎包。那物油锅里炸得金黄色,外酥里软,与福州风味小吃烰蛎饼类似的叫法,因为米浆里埋有海蛎得名。顾名思义,大凡“包”总是要比“饼”来得厚实丰满。海岛的烰蛎包奢侈到满满的一肚子全是海蛎,现代人当宝贝,但小时候的文友饭桌上餐餐见海蛎,一看到那些比碗口还大的烰蛎包就嫌弃。孩子童蒙无忌,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唯恐避之不及。父母们也知道孩子们腻味了,吃不下一整块,就对切成四份,中午吃不完的,晚餐油锅里煎香了再端上餐桌。孩子们躲避鬼怪一般,筷子从不往那个盘子里伸。后来去县城读书,同样是寄宿生,她非常羡慕其他同学,人家的早餐配的是咸橄榄、豆腐乳,而自己面对的永远是渔村托人带来的海蛎、螃蟹,闻味生厌。

这种被世人誉为“海中牛奶”的营养美味,在它的盛产之地,居然曾经如此讨人嫌,显然让置身其外的人无法理喻。

福建竹屿的海蛎养殖   沉洲摄

说的这个海岛位处闽东三都澳北端,因盛产一种拇指粗的竹子,叫竹屿,陆域面积只有大约0.2平方公里,岛上无田可耕、无山可垦,人们以养蛎为业。早先,渔民捞取海蛎空壳,广布滩涂,引诱蛎苗泊附生长。如此循环反复,产量极低,还为鱼蟹所食。渔民以石块圈围防护,又常遭风浪倾覆。后来,改斫盛产之竹围插护之,潮起晃动,鱼惊不入。这一遭歪打正着,岂料收获季节时,竹竿上竟然海蛎丛生,喜得丰收,遂名“竹蛎”。明嘉靖年间,岛上郑氏先人留下一本《蛎蜅考》,对插竹养蛎的发明过程与养殖技艺进行了详细记载,成为我国首部系统介绍竹蛎养殖的专著。

竹屿海蛎算得上是纯天然的海产品,当地的渔民只是利用其生长规律,聚养收获而已。每年小满到芒种期间,是本地海蛎繁殖期,海蛎苗活跃在水流急的潮间区,扦插竹子便可引种。等竹子泊附上芝麻大小的海蛎点时,再移到盐分浓度较低的海涂潮间区养殖。三都澳属于内海,地形口小腹大,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出水口宽度仅2.6公里,是世界上少有的内海湾。靠其北端的竹屿东北向内澳滩涂地势高,潮水早退晚淹,港汊边的竹蛎全部裸露出来,充分吸收阳光,当地人叫“干露蛎”。一个冬天的午后,我走上退潮露出的汐路桥,看暖阳下的干露蛎,它们的闭壳肌竞赛似的收缩,随着贝盖闭合,喷出的水线此起彼复,在太阳下亮晶晶的呈弧线,小生物们一派怡然陶醉的样子。晒过阳光的干露蛎,味鲜口感爽,蛎汁还带点浅绿。竹屿本洋的海蛎品种肥美甘甜,当地人叫梅蛎、剐蛎或八月蛎、十月蛎。

由于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养殖经验和技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海蛎成为出口商品,竹屿也成为国家海蛎出口基地之一。时至今日,竹屿的海蛎养殖面积和产量,在霞浦县渔村中依旧独占鳌头。

在那些交通运输不便的年代,食物保存成了最令人伤脑筋的问题,一年年的丰产仿佛找来一次次麻烦。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初,闽浙沿海已出现过吃爱国黄花鱼伤胃的事情。每年春节前,是海蛎最肥美的时节,收获上岸的海蛎堆积如山,除了一船船运往宁德、福州等城市一路卖去,还可以晒成海蛎干,或熬成海蛎露,装入陶瓮保存,随时可以用这种增味品来拌青菜、蘸海蜇皮、炒面煮粉干……这个季节里,渔村竹屿的空气里都能拧出海蛎鲜甜的腥汁来。

销不出去的海蛎只能自产自销当饭吃,想着法儿入嘴,变着花样充饥。逢到收获季节,传统撒一把盐的白水煮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通过食油、鸡鸭蛋、番薯粉、黄酒、酒糟,还有葱蒜、芹菜、生姜等辛香配料,来调剂甚至改变海蛎的原始气味。多少个收获季节过后,便形成琳琅满目的竹屿海蛎宴,概括起来,它们大概是:海蛎饼、海蛎枣、红糟蛎、猪油蛎、盐腌蛎、海蛎煎、烤海蛎、原汁炖蛎、海蛎炒蛋、海蛎五花肉、海蛎片、海蛎饭、海蛎豆腐汤……

竹屿渔民的海蛎宴  沉洲摄

这样的家常菜,往往就是中华的美食之源,它们从山间、海边的村落走来。中国人的生存压力向来山大,为了种族延续,就必须扛过温饱关。民间智慧在这里绽开了一朵朵自然之花,其后再经过都市巧手的调整与修饰,进而是官权、皇权浸染,就有了精致绝伦的中华美食。

肥腴爽滑的海蛎,是世界公推的大海美味贮藏器,海蛎没有像闽地的其他山珍海味那样,譬如西施舌、香螺、黄瓜鱼……在宴席上占据一块地盘,成为闽菜里的经典菜肴,这个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海蛎这种食材从味道到品质都桀骜不驯,难以与其他食材融合一体。

一直以来,闽地以海蛎入馔的菜肴仅停留于家常菜,撑到顶了也只是进入地方风味小吃的范畴。竹屿海蛎宴让我想起了一道福州人餐桌上喜闻乐见的菜肴——炣豆腐蛎。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道羹汤菜只出现在冬天,此季海蛎已过生殖期,其体内的营养成分逐渐增多,肥腴鲜美。福州有俗谚曰:九月观音诞开蛎门,二月观音诞关蛎门。福州人认为,海蛎性宜寒,风雪季节尤其肥美,过春风天渐暖,则肚烂不可食。观音菩萨出生日为农历二月十九,坐化日为农历九月十九。俗谚挑明了吃海蛎最佳的起始日子,海边的渔民则没有那么多讲究,更为直截了当:冬吃牡蛎夏吃蛤。

现代育种和养殖技术高速发展,突破了许多技术瓶颈。如今的海蛎不仅长得快长得大还长得多,一年四季都能吃上,但滋味、口感与传统遵循时令季节养殖的却不可同日而语,物丰价廉味不佳。因为不讲究应时应季,出水时经常是海蛎体内养分几乎被消耗殆尽之时,对这样的海蛎,福州人形象地称之为“烂肚”。

过去,福州有个习俗,新婚大喜翌日,长辈都要安排新娘“试鼎”,就是下厨房做饭做菜,考核新娘的烹调手艺。这时,婆婆会邀请母婆、婶婆、姑婆等长辈亲戚前来围观,提议这道菜该怎么炆、怎么炣、怎么灴、怎么煎,持刀切菜,剖鱼剁肉,甚至到油盐酱醋的使用,都可以进行考察和出题。正月前后新人多,试鼎科目绝对非炣豆腐蛎莫属。这碗汤羹菜所选用的食材,在福州方言里,全是吉利中听的词。豆腐的腐谐音“有”,大喜临门,什么都有,这可是好兆头;海蛎,福州人也叫“蛎仔”,谐音“俤仔”,小男孩的意思。早生贵子,新娘的俤仔来得越早越好。这碗羹汤一定不会落下青蒜,起到增色去腥作用,它也是应季菜,蒜谐音“孙”,子孙满堂。所有这一切,都是婚嫁人家所企盼的。

汤羹是这样炣成的:芹菜用刀侧轻拍后捏汁去涩,和青蒜、白菜、水发香菇一起切成丁状,下油锅炒香,“磁”地一声再虾油炝锅,添入清水,放进切成细条状的豆腐。一定要石膏点的水嫩豆腐。最后入锅的是蛎仔,加虾油调味后,改中火慢炣。常言道生葱熟蒜,青蒜煮久了也不易黄。这样能把蛎仔的海洋气息统统烩出来,并渗入味道薄寡的豆腐。这就是福州话“炣”的核心意思。起锅前,再撒胡椒粉,并用湿番薯粉勾浓芡。

这碗汤羹颜色清淡,灰白里点缀着青绿、黑褐,质地细润丰腴,嫩若羊脂,稠滑羹汤含在嘴里,牙齿不用费劲,自己便往喉咙口滑,鲜美味道就一点点地在温吞里滋润开来。隆冬寒夜,这可是暖心暖肺的一碗羹汤。记得母亲总是要求我们用调羹舀,从来不让用筷子夹汤里的料,那样翻来搅去的,碗里很快就会成为稀清的汤。芡汁有妙用,不仅保温储味,还能让汤羹滑润可口。

蚵仔煎

品完北边湿的,我们再来吃吃南边的干炸货。在漳州,蚵仔煎的名气极大,号称当地饮食的一个符号。闽南语里有一句俗谚:肥蚵仔肥韭菜。说的是农历二月,第一茬韭菜新鲜上市时,也是蚵仔最为肥美的季节。韭菜、蚵仔堪称一组绝配,灰白配碧绿,养眼提神;软润配脆爽,愉悦口感;鲜甜配辛香,祛腥增味。往切段韭菜和蚵仔里敲入一两只鸡蛋,加番薯粉、大米粉和盐,用清水搅拌成浆,倒入热锅冷油里,煎至两面蓬松酥黄。起锅趁热咬一口,外皮酥香爽脆,内馅软嫩饱满,韭菜淡淡的辛香里还纠缠着一丝蛋香,海蛎的鲜味被推搡着顶上了天。在韭菜谢幕的季节里,也可以用青蒜替代。

漳州蚵仔煎的独特之处还在于讲究配料。把萝卜片薄如纸,加盐搅拌后逼出苦涩之水,再用糖醋腌渍成当地有名的“菜头酸”,佐餐蚵仔煎,消荤解腻,香嫩可口中还有酸甜微辣。当然,也可选择芫荽、蒜泥和甜辣酱,同样一款漳州风味小吃,可以吃出不同滋味来。倘若配上一碗加了青蒜的蚵仔清汤,细咀慢嚼里呷上一口,再品出香甜酸辣咸五味的美妙来,那就很有点漳州老牌市民的样子了。

蚵仔煎也是“福建名小吃”,曾经跻身台湾小吃销售排行榜第一名。蚵仔煎征服了闽南人和台湾人的嘴,不仅产生了漳州风味,还有台湾风味、泉州风味、厦门风味,但在选料和做法上大同小异,是一种海峡两岸人同时酷爱的风味美食。在这里,地方风味小吃和方言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结,凭借语言认同,一种美食可以跨地区过海洋,在味蕾里烙上相同的印记。


蚵仔面线

漳州人还可以把蚵仔做成另一种小吃——蚵仔面线。用盐轻轻抓洗后,蚵仔沥干水分,粘上番薯粉后投入煮沸的滚水锅里,轻轻抖散,使蚵仔各自为阵,焯瓢再捞出。油锅里爆香红葱头,加入高汤、胡椒粉煮滚,再下氽烫后捞出的面线,倒入蚵仔,以淀粉勾薄芡,出锅前加入适量蒜末、芹菜、青葱,面线的细滑加上海蛎的软嫩,滑润香腴,让人很是馋涎。

相传,蚵仔面线源自早期农业社会的面线羹,是主妇们烹煮给农耕者的点心。为了方便多人食用,通常将面线煮成一大锅。濒海的漳州盛产蚵仔,它被当成配料随手丢进锅里,由此演变成蚵仔面线。

对闽南人来说,蚵仔就像东北人饭桌上的泡菜、四川人饭桌上的辣子,它是闽南人典型的海洋美味包。而漳州往南的岭南地区,粤菜师傅干脆将鲜蚝肉酶解,取汁浓缩,再加进食糖、食盐、淀粉等辅料,精制成营养价值颇高的调味品——蚝油,让生蚝的鲜美香遍中华的每一道菜肴。

如果这样,既便是不能单独登上经典大菜的殿堂,对海蛎亦无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闽人智慧蓝色系列丨“蚝”厉害:除了吃,它在福建还可以这样用
海蛎烧豆腐的做法
寻味中国 48 福州的海蛎煎
醉蛎主怎么做?
中国“吃海鲜第一大省”,搞起生蚝来有多猛?
福建牡蛎产业概况及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