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辫子与蝴蝶结之七:大脑里的宇宙|南帆/夏无双

大辫子与蝴蝶结之七:大脑里的宇宙

主持人语

宇宙獈小 大脑硕大
林那北

两眼向下,竭力把大地和地上万物纳入视野,这是写小说人的行事方式。生也有涯,而世象如此纷乱庞杂,战士般紧起身子穿过漫天烟火,穷尽思虑,也未必能参悟几许。在短兵相接中日复一日,现实已经让人多么气喘吁吁地疲于奔命,至于苍穹,至于飘渺无尽的苍穹以外,通常只能叹口气,根本舍不得拨出越来越逼仄局促的时间和精力去打量。

但下一代却不同,他们从小吃饱喝足衣食无忧,即使有不爽,也仅仅唉声叹气于没完没了的作业和一波波无聊残酷的考试。从枯燥呆板的课本中抬起头,他们不约而同忽然奇怪地拐一个弯,竟纷纷以眼望星空胸怀宇宙为己任,为另外星球上虚幻如梦的风花雪月、干戈玉帛操碎了心。有没有被他们雷到了?我就经常。夏老师年幼时,整天不着边际地揣测地球的边界及边界外的种种可能,并且不容置疑地坚信随时有外星人款款前来敲响家门。那时听起来不过是儿童噫语,现在才明白,原来她不过在期待另一种比眼前更有意味的生存体验。

二十多年来我们之间一直形成这种互相拉扯搏弈的关系:当我反复诲人不倦地把当下诸多险象环生匪夷所思的故事搬到她面前,试图让她双脚踏踏实实踩进现实土壤时,却一次次被她喋喋不休灌输的平行宇宙、黑洞、暗物质之类花里胡哨的知识推向遥远苍茫的天边。“哇,我告诉你……”这是她常用的句式,说时两眼闪烁,满脸喜色,仿佛忽然邂逅心仪的白马王子,其实不过刚囫囵吞枣获知某个粗浅的天体知识。悲观和乐观于是成为两人性格中最显著的区别,当我的忧心忡忡总是被嘲笑时,她的各种满不在乎又反复被不屑。不公从天而降时,我建议她反击,她说“无所谓啊”;误解突如其来时,我命令她尽快解释,她说“算了,随便呗”。

不免会不时与同代人一起闲聊慨叹,居然共鸣者甚多。问号因此纷至沓来,究竟是我们背负太多现实的重量,还是他们飘得太玄幻虚假?彼此相看,应该都互觉不可理喻吧?而这之间,仅仅相隔二十多年的距离。

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也不过二三十年,回想起来他们一向挂在嘴边的叮嘱教诲,都是如何有效掌控生存技能,并且凭一技之长在现实中稳健立足,然后出人头地,最好还能飞黄腾达。向左看看上一代人,再向右看看下一代人,难免一阵恍惚。这是“光阴似箭”这个词最令人感慨万千的一种注解吧?

所以这场对话相当有价值。毫无疑问,只要深究,每一颗大脑其实都是一个宇宙。虽然同样一日三餐,同样昼出夜息,同样穿衣戴帽,其思维方式与目光所及却早已相去千里。也好,也不好,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大辫子与蝴蝶结之七:大脑里的宇宙

南帆/夏无双

南帆:我们来讨论一下幻想类型作品吧。

人们历来认为,想象力是文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品质。可是,这一阵我却意外觉得,幻想类型作品的想象力似乎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期待。直白地说,这是一种失重的想象。我们所期待的想象背后,往往存在或隐蔽着历史逻辑,其故事可能存在于历史的某一时刻,虽然不一定会真正发生。换一句话说,我们所期待的想象力是一种平视,故事的线索就在现实土壤周围延伸。可是,如今你们所热衷的那些幻想类型作品背后的历史逻辑中断了,就像断线的风筝。风筝失控后越飞越高,与我们置身的现实生活迅速失去了联系。失重的想象飞速地穿过大气层而火箭一般地冲向太空,现实生活不见了,那个所谓的宇宙哐当一声笼罩在头上,种种莫名其妙的外星人或者妖魔鬼怪说来就来了。我在转开眼睛之前只想问一句,有必要为那些毫无联系的事情耗费这么多的情感和精力吗?

幻想类型之下拥有许多次级的类型,譬如“科幻”、“魔幻”或者“玄幻”的作品。它们之间的区分只能由你等一会来完成。促使我选定这个话题的原因是一个令人诧异的对比:你与你的同代人对于幻想类型作品如此兴趣,我与我的同代人对于幻想类型作品如此冷漠。这是为什么?

夏无双漆画:马

夏无双:“科幻”是指科学幻想,包含各种物理、生物、化学领域以及宇宙太空,是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想象。比较有名的科幻作品有美国电影《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科幻电影都是大投资,大制作,但是有一个我个人特别喜欢的电影,也是美国人拍的,叫《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它总投资大约才两百万美元,没有任何炫酷的特效,就是六个大学教授围着一个火炉七拉八扯聊了一下午,故事全靠编,却编得特别有想像力,各种脑洞大开,非常抓人。不过这个电影的第二部却没有延续第一部的高大上,变得奇烂无比,建议别看。

“魔幻”是指包含会使用魔法或者魔法生物的角色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龙与地下城》、《魔戒》、《哈利波特》。这其中最特别的是《龙与地下城》、《魔戒》这两个系列,它们创造出了完整的西方玄幻体系,也就是精灵、矮人、兽人体系。这个体系我认为几乎影响到后来所有的西方魔幻题材作品,包括小说和游戏——最著名的游戏就是暴雪的《魔兽》系列,这个系列里面的分支包括暗精灵、半兽人等。

“玄幻”与“魔幻”比较相近,但是多了神话的元素,主角多是神仙或者修仙人士,这个题材在中国比较普遍,大部分所谓的大IP作品就是这类题材。

夏无双水彩画:十大行星之金星

南帆:听你这么一介绍,我进一步意识到两代人的差距如此之大,这很有意思。我日常工作是从事文学研究。我所认识的多数文学研究者视野之中,这一类作品从未占据主流位置。它们仅仅是一些不入流的玩意儿,若隐若现地浮动在文学史边缘,老实说从未提起我正式考察的兴趣。然而,不久之前,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出差乘坐飞机的时候,飞机上贮存的电影目录之中,一半以上都是幻想类型作品。如果不想与外星人、宇宙飞船或者另一个星球打交道,几乎就没有电影可以看。这无疑证明了幻想类型作品的市场。后来我又从电影院的票房统计之中发现,年轻的观众通常为这些电影贡献了巨大的利润,最近的例子当然就是《流浪的地球》。为什么你们对于幻想类型作品如此迷恋?哪些内容吸引了你们?

夏无双:我不是很清楚其他人为什么喜欢,可能是两代人成长环境不同所致吧?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我就接触到很多与天体物理有关的图书——你们小时候没书可看,我们这代人却不一样,家里到处都是书,周末还动不动就被拉去图书城。只要我们肯买书看,每个大人都跟中奖似的高兴,买买买,快买。虽然看得有一搭没一搭,但看多了思维方式就渐渐被影响,觉得行星、黑洞、宇宙非常神秘又非常有趣,然后由天文再接触到了星座,从星座又延伸到希腊神话,导致我现在知识结构挺奇葩的,甚至有一部分绘画的题材也来自于希腊神话。记得小学时曾看过三四种不同版本的希腊神话,其中包括罗马神话版本。那时不求甚解,就是辟里啪啦瞎翻,曾经疑惑过为什么有些神的名字不一致呢?以致于我现在还常常把希腊、罗马的众神名字弄混。算起来真正让我喜欢上魔幻作品的,是从《哈利波特》和《魔戒》开始。

《哈利波特》是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我们当地的报纸上偶然看到的,当时这套书才刚出,没有什么知名度,报纸用了半个版面刊登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选节,类似于做广告。我看完立刻就动心了,让我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了一至三册,越看越入迷,反复看了应该不下十遍吧?然后又疯狂给很多同学安利,甚至在班上成立了魔法学校,每个人都取了代号,而我的代号到现在还有同学这么叫着,就是“5656”。

初二时《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才出版,当时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等着啊,每天都恨不得跑去JK.罗琳家帮她扫地做饭和抄写,催她快写快写。心里暗搓搓想过好多次:我妈也是作家,可是她为什么居然不是JK.罗琳呢?《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一直到现在仍是席卷全球的票房保证,成为全世界新一代小朋友童年必看读物之一。我的经验是,在国内和年纪相仿的人见面尬聊,实在找不到话题时,只要搬出《哈利波特》,一切都解决了,话没完没了,要多滔滔就有多滔滔。

夏无双水彩画:地球

南帆: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写出来的作品如此广泛地受欢迎,JK.罗琳在这一点上让人羡慕,但我至少到现在仍没有阅读这位英国女作家作品的兴趣。也许哪天得空时会翻一翻吧,研究下它究竟魅力在哪里吧。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如何我都不可能像你一样为之疯狂。年龄是一个原因,更多的因素来自于我对这类题材的警惕与不信任。我似乎在哪儿看到一个英国文学教授对JK.罗琳的表白,大意是你挣多少钱都可以,我既不羡慕也不嫉妒,但是你别指望我在课堂上说你一句好话。我立即觉得这个家伙肯定是我的同道。反正我不喜欢魔法这些鬼东西。看电视的时候,只要遇到外星人或者籍贯不明的怪兽,我立即就会转频道。魑魅魍魉,怪力乱神,这些玩意姑且留在传说之中,文学艺术就不要再为它们腾出位置了。文学艺术必须关心的是人情、人心、人性、人世间,而不是那些虚无飘渺不着边际的玄想。事实上,只有各种人世间的戏剧性冲突才会真正打动我。我们关心的恩怨情仇就发生在办公室、街道、社区和村庄里,亲人、朋友或者对手、敌人抬头可见。我从不考虑见了外星人如何打招呼,要不要邀请他们逛商店或者防范他们突然袭击,也没有听说周围的哪个人正在煞有介事地筹备星际旅行。为什么几乎在一夜之间,你们这代人的兴趣如此大面积地转向了那些从未见过的内容?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谜。

夏无双:因为整个宇宙非常有趣啊,在地球这外,还有无数值得让人胡思乱想的星球。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喜欢科幻是因为近些年科学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太空宇宙,这变成了我们这代人的常识之一,甲乙丙丁谁都能知道一些。而在你们那个年代,宇宙这个词估计和封建迷信差不多吧?我记得在美国电影《黑衣人》里,导演就恶搞过各种科幻片出现的第三类接触:男主角需要护送一个外星人离开地球,那个外星人告诉他自己被关起来的时候,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曾经来找过他,跟他聊了会儿天,于是斯皮尔伯格回去后就拍出了那部著名的电影《E.T.》。男主角又问外星人会不会说克林贡语,外星人表示,那是他瞎编出来骗导演的。这段讽刺意味十足,特别是对于克林贡语,这是著名科幻电影《星际迷航》里面的外星种族克林贡族的语言,由于语法完整甚至列入了联合国小语种语系,欧美许多科幻宅都以会说一口流畅的克林贡语为荣,但是这件事在外星人看来可能却是一件特别愚蠢的事。是不是很有意思?我们生存的空间一下子变得很多维,又华丽又荡浩,并不仅仅只是眼前这么局促沉重的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有时候我会突然想,如果每个人都有宇宙思维,内心是不是就不至于那么急功近利和小肚鸡肠?当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而苍天大地很浩瀚辽阔时,我相信就不会那么急呵呵地拉下脸皮去跟别人争抢抠气了。反正宇宙那么丰富,无边无际哩,那么多东西等着你去喜欢,哪顾得上跟旁边这么不好玩的人纠缠那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没空。不屑。拜拜。爱咋咋的。

夏无双油画:秋季

南帆:你这么说似乎也有道理,但我疑惑的是,你们不期待文学艺术展示熟悉的现实吗?我曾经说过,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正在遭受强烈的挑战。事实上,幻想类型的作品古已有之。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的前后,文坛上同时存在许多幻想类型作品。神魔作品是文学史上势力很大的一个派别,科幻作品晚清已经翻译到中国。然而,五四新文学强调的是现实精神,强调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所以,现代文学史的正统选择是“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些作家的强大影响都是因为深刻地展示了某个方面的现实生活,尽管说所谓的“现实生活”不能简单地理解。你们对于幻想类型作品的如此喜欢,以至于让人觉得,现代文学史遵循的文学观念正在破裂。传统的文学教育对于你们仿佛失效了。当然,你肯定也可以想到,质疑总是从这里开始:那些幻想类型视而不见地掠过一日三餐、朝九晚五这些日常景象,可是,你们的双脚不是仍然滞留在土地上吗?事实上,你们应该是非常有“现实感”的一代人。许多“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都在不断感叹和抱怨自己的生活处境:高考压力,就业艰难,房价节节攀升,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收入低下而上司的脾气又那么糟糕,孩子幼儿园的学费还没有落实,同事的婚礼必须随喜,如此等等。可是,进入电影院,这些问题突然消失了。随后的一两个小时,你们的感情慷慨地掷向遥不可及的太空,不着边际地与那些臆造出来的生物同呼吸共命运,兴奋甚至悲泣。难道你们不希望文学艺术能够回应自己的生活吗?

夏无双:您已经知道我们这一代人不容易了嘛。生活都如此艰难了,为什么我还要看那些反映生活沉重的作品啊!何况现在很多现实题材的国产电影电视剧相当弱智,一点都不符合逻辑,比科幻片还魔幻好吗!编剧的智商都跟小学还没毕业就出来混社会的一样,剧情一个比一个混乱低劣,根本打动不了人,所以只能请那些流量小花小生来撑收视率。但是那些没有演技的流量让剧情变得更加弱智,只能靠粉丝在评论里疯狂洗白。简直把我们这种路人观众当傻子。相比较,我认为科幻片算是受灾比较轻的领域,因为剧本难度很大,投资又高,万一糊了就亏大了,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一般编剧都不喜欢写科幻,他们喜欢写都市、青春偶像、宫斗这种题材的,因为可以随便“借鉴”,不需要太高才能,也没把收看者智商设定得太高。这其实就恶性循环了。

夏无双油画:春天

南帆:你这么一提醒,我似乎很长时间没看过国产电影了,当然,外国电影看得也很少。让我们这些从事文学的人公开地骄傲一下:许多人的确看不上电影编剧和导演的智商,尽管他们的确挣了很多票子。故事编得太差了,完全浪费了虚构的特权。

虚构是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文学艺术享有的特权,文学、哲学乃至心理学都对虚构带来的想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日常生活之中,虚构通常归入谎言的范畴,任意虚构将遭受严厉的道德谴责。文学艺术之所以享有虚构的特权,因为它许诺对于这个特权给予相应的报偿。换一句话说,文学艺术的虚构必须提供如实记录所缺乏、甚至无法展现的内容。但是,幻想类型作品和具有现实感的作品来自不同的虚构方式。

考察文学艺术的时候,有必要区分两个类型的虚构。第一种虚构存在“真实可信”的可能,尽管这个事件并未真正发生,例如“一只俯冲下来的老鹰叼走了门前的兔子”或者“吉普车撞碎了路边商店的橱窗”,另一种虚构抛弃了“真实可信”的前提而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想象,例如“小张穿越到明朝成为一个状元”或者“这个小分队乘坐五号飞船抵达金星”。需要细心辨析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实现的概率极低,某些貌似第一种虚构的情节事实上毋宁归结为第二种,例如“一个年轻人跌下悬崖,中途落在一棵松树上,随后潜入一个秘密山洞,幸运地发现绝世武功密籍,十年之后成为号令天下的武林第一高手。”

我所关注的文学艺术通常属于第一种虚构。“真实可信”隐蔽地表明,这种虚构或许某一天会成为真正的现实。事实上,这种秘密的企盼已经包含了文学艺术改造世界的期待和希望。“可能实现”是敦促世界向这个方向转变的前提。让文学艺术以自己的审美方式承担改造世界的任务,这种观念已经赢得普遍的认可。相对来说,幻想类型作品肯定属于第二种虚构。这种虚构不需要考虑历史的逻辑,也不与现实相互参照,任凭想象漫无边际地飞翔。借助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这种虚构更像“白日梦”,只是欲望的象征性满足,作品的效果仅仅停留于心理层面而不会转化为现实层面。

夏无双:可是我们这代人就是喜欢看第二种呀。很多人都幻想过自己是武侠小说的主角,天下第一高手,虽离自己的生活特别远,但想一想就非常爽歪歪。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是在不停地上课、考试中长大的,大家被要求做事情要合群、要规范,不能离经叛道,每天穿一样的衣服、留差不多的发型、读同一种课本、完成毫厘不能差的作业,活动的空间除了家里就是同一间教室,每个人都因此变成了平凡普通、方方正正,和同学甲同学乙没有什么区别,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日复一日,不过如此。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的人偶遇了一个避世高手,眨眼就拥有独门奇术,上天入地傲视天下,或者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哎呀自然就羡慕得不得了,很容易就代入自己,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变成了一个特别的、不同凡响的人,过着与众不同的有滋有味的人生,拯救危难也是分分钟的事。要说这是“白日梦”也没错,但我们要是连梦都做不了,只会呆头呆脑地写作业和考试,不是更没意思吗?

夏无双水彩:珊瑚女神

南帆: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许多教育专家应当反思的问题。按照我的观察,这种教育方式至今仍在顽强地持续。成年人不由分说地将自己设定的枯燥现实塞给你们,为你们制造的最大欲望居然是尽快逃离这种现实。真是一个反讽啊。

让我稍微解释一下——我并未武断地将“欲望”设定为贬义词。我们都会在社会生活之中遭遇各种难题,譬如,贫穷,疾病,社会地位低下而遭受蔑视,一往情深而得不到回应,功名未成而老之将至,如此等等。改变这些状况的企图即是欲望。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种欲望?

相对于积极的实践,虚构是心理层面上的行动。我们喜欢虚构自己渴望同时又匮乏的内容。这时,欲望是虚构的主要动力。如果不存在欲望,我们甚至懒得虚构。第二种虚构制造的“白日梦”往往是一种廉价的精神安慰。想象自己是一个尊贵的王子或者是一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林至尊,这是一种安慰,想象自己幸运地得到“超人”、蝙蝠侠或者哈里波特的宠幸是另一种安慰。当然,“白日梦”负责营造的情节有惊无险,“大团圆”结局在“超人”、蝙蝠侠或者哈里波特的关照之下如期而至。我知道这种结局很快乐,但是,你们相信这种快乐吗?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们总是乐观地觉得“超人”或者外星人必定带来“大团圆”结局,它们一定更善良,更有同情心?凭什么相信它们肯定不会造成彻底的毁灭?

夏无双:当然不至于相信,只是想想而已。其实吧,我更希望自己能成为“超人”、“蝙蝠侠”或者“哈利波特”,有一天也能拯救世界。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像这些主角一样能吃苦受累以及勤勉奋发,所以我就是看看啊,一边看一边把自己代入,有一种不费一丝力气就力挽狂澜的酸腐感,心里美滋滋的。真让我真刀真枪血肉模糊地去拼杀,我肯定没有这个胆的。我们的快乐就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托起地球一根手指头就足够了那种,是不是很爽?这应该跟欲望关系不大吧?因为是明知道无法实现的,心里也不会有什么痛苦或者失望。不能拯救就不拯救呗,转身就丢脑后了。为什么那么相信它们呢?这个问题没认真想过,也许恰恰因为不怎么相信现实中的人。我们希望遇到的“超人”肯定不会那么无聊、鬼鬼崇崇和充满钻营之心的家伙,也不会随便伤害谁,而是善良、美好、高尚、无所不能的,任何困难都可以被轻而易举踩到脚下。

对了,您不是也很喜欢看各种功夫片嘛?国内国外的,看得不亦乐乎,感觉异曲同工,彼此彼此。

夏无双漆画:狗

南帆:也许我必须承认,我爱看的那些武侠的确也是一种半神话的作品。电视里时常转播真正的散打比赛。真正的散打远为“丑陋”,粗野地扭成一团,根本不存在武侠电影那种身手矫健同时又严丝合缝的精彩打斗。尽管如此,武侠电影对我的吸引力还是超过了散打比赛。让我反省一下。我愿意抛弃成见,承认奇幻具有的美学意义。奇幻让我们看到超常,产生一种突破庸常生活的豪迈。但是,所谓的奇幻肯定存在某种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的奇幻将完全适得其反。为了渲染那些不凡的武功,一些武侠片运用特技让那些大侠如同火箭一般飞在空中,一掌下去开山裂石,这些镜头让我厌烦透顶。

我记起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例子。有一年我给传播系的研究生讲课时提到了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功夫》。我在课堂上说,《功夫》上半部分的那一场武打还算有真实气氛,那几个演员使出了一手地道的南拳;相形之下,下半场周星驰飞到半空,凌空一掌拍下的场面几乎是瞎闹。可是,课堂上的研究生表示,他们反复地看《功夫》,就是等着凌空一掌这个场面呢。这个例子终于让我明白,两代人达成美学的共识是多么困难。

夏无双:我没有看过周星驰的电影啊……没法评论……

南帆:这个有点奇怪,感觉你生活中喜欢搞笑,笑点特别低,整天嘻嘻哈哈的,对搞笑的综艺节目也非常有兴趣,可为什么被你们这代人推崇为一代搞笑大王的周星驰电影你却排斥?

夏无双:并不是排斥,他的电影前些年上映时,好像我正读中学。当时学业重,就没进电影院,后来就滑过去了。也许真看了也会喜欢,只是失之交臂而已。

夏无双水彩:冥王星

南帆:当然,我们也曾经被那些神魔作品所吸引,像《西游记》。那个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让我们心满意足。传统的解释更多地认为,这些神魔作品的现实气息更为重要,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表现出的叛逆精神,更为合格的例子是猪八戒,这个好吃懒做、又狡猾又憨厚的家伙几乎立即可以在身边找到。然而,现在看来,这种解释会不会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如果孙悟空没有七十二变,如果孙悟空与哪叱、白骨精之间如果不是包含那么多变幻无常的斗法,这部作品还有那么多的魅力吗?

夏无双:其实比起《西游记》,初中时我曾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后传》,我觉得它更有意思。这个剧我小时候来回看过三四遍,它是接着《西游记》的结局往下演绎,然后重新展开故事的:唐僧师徒取到了真经之后,都被封了佛,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其他人留在了西天,忽然有一天佛祖对大家说他预感到有一个大危机,三十三年之后他会回来救大家,然后就消失了。这时候反派大boss无天出现了,把西天和九重天的神佛们都关进了冥府,只有花果山上的孙悟空逃过一劫,于是孙悟空就成了孤胆英雄,开始忙得不可开交地营救各路神仙,也找到佛祖转世的路程。这个片子最讽刺的在于,佛祖的转世灵童除了当圣母之外什么都不会,全程和两个妹子谈恋爱,悟空任劳任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击退各路追兵妖怪,而全剧除了他取经团的小伙伴之外,最欣赏他的人居然是反派大boss无天,这个boss宛如孙悟空全球后援会会长,一直在拍悟空马屁,想着如何拉拢悟空而不是除掉他。脑洞是不是开得很大?各种错位让剧情充满张力,反正挺合我胃口的,有空您也不妨找来看看。我觉得《西游记》的魅力更多在于取经团四人组的人格魅力,孙悟空与各种妖怪的斗法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效果。《西游记后传》把这种魅力放大了,开出花来。

南帆:说实话,我感觉不到这种胡编的故事有什么动人之处。拉美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是一种幻想类型作品。以往几乎没有遇到这种幻想的展开方式。例如,我可以举出博尔赫斯的两个短篇小说作为例子。一个短篇小说的标题是《秘密的奇迹》:一个犹太作家即将被德国党卫军枪决,他死前的最大遗憾是没有完成一部构思已久的戏剧作品。德国党卫军行刑队举枪向他瞄准之际,时间突然凝固,上帝赐予犹太作家一年的时间完成未竟的剧本。当他找到最后一个形容词的时候,枪声响了,行刑队的子弹准确地击中了他。当然,外部世界仅仅过了两分钟。对于行刑队说来,时间并没有凝固。博尔赫斯的另一个短篇小说题为《莎士比亚的记忆》:两个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成为挚友。分手之后,一个专家将莎士比亚年轻时的记忆作为礼物赠给另一个专家——当然,这种记忆并非文本,而是一种意识的秘密传递。一段时间之后,接受记忆的专家觉得莎士比亚的记忆过于强大,以至于干扰了他的正常思维。于是,他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一份记忆转赠他人。阅读之中,这种幻想让我产生了奇异的感觉:似乎时间、记忆、意识这些现实之中习以为常的组成部分随时可以拆卸下来,成为虚幻。但是,至少对于我,这种幻想背后不存在文化渊源,这犹如一种就地产生的幻想。中国古代的神魔作品就不同了。那是幻想与历史的纠缠。

夏无双:这个也很有趣啊!我觉得吧,“魔幻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现实,背景是很现实的社会、时代,人物甚至像是你邻居的样子。而我们现在说的“魔幻”作品的核心在于魔法,它的背景、时代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架空世界或者平行世界,人物更是千奇百怪,最好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样,距离拉得越远效果就越好。

夏无双水彩:木星

南帆:幻想类型作品貌似无拘无束,事实上,这些幻想类型背后存在隐蔽的支持系统。例如,《西游记》的支持系统是中国古代神话,其中的许多菩萨曾经出现在其他作品之中。《封神演义》也是如此。众多的神话人物为人们的幻想铺设了一条想象的通道,尽管许多人可能未曾意识到。古代典籍之中的《山海经》《搜神记》等存有大量的神魔鬼怪的记载,许多记载成为幻想类型作品的素材。以前曾经读到李汝珍的《镜花缘》,君子国、无常国、女儿国等各种想象十分有趣。我还记得其中有一个国家的人眼睛长在巴掌上,要观察自己的后脑勺伸一伸手就可以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一本著名的幻想作品。荒郊野岭,坟茔废墟,花妖狐魅,男欢女爱。中国古代这些幻想类型作品打开了一个特殊的美学空间,让人沉迷和惊叹。可是,为什么我对于现今的幻想类型作品无动于衷呢?例如,我对于赢得了广泛称赞的《阿凡达》就没有多少好感。特技和精良的制作掩盖了一个平庸的故事,一场电影看下来,除了感观刺激外,并没有其他的精神收获。

中国古代的幻想类型作品均停留在农业文明的背景之中。神话、鬼魂、菩萨都是农业文明的伴随物。那个时候植物茂盛,地广人稀,鬼魂徘徊在森林、沼泽地和坟墓之间,偶尔到村子里逛一逛。那个时代就是神魔鬼怪的时代。然而,工业与现代社会到来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祛魅”。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或者数学面前,各种幻想不攻自破。然而,这时科幻作品冲杀出来,试图以科学的名义重新制造神话,只不过把演绎神话的场所放到了广袤的宇宙空间。可是,我看到电影之中的宇宙飞船一边急促地发射火箭炮,一面飞入巨大机器安装的空间站,心里就觉得不舒服,仿佛那些机械的风格不可能形成神话。

当然,如你所介绍的那样,指环王和哈里波特的奇幻来自魔法和魔物,可是,我感到不适的是,它们竟然进入了现代与未来。至少现在,我还不愿意在机器、计算机和科学论文的缝隙发现了魔法与魔物。

夏无双:您不喜欢那些幻想作品的原因可能是您认为那些都是假的、骗人的、迷信的东西,您反正就是不信。而我会喜欢那些是因为,虽然也知道那些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我相信在某个平行宇宙中这是可能存在的事情。比如《奥特曼》系列,我从小就很喜欢看奥特曼,从我们电视上第一次播出《杰克奥特曼》开始,到最近的《捷德奥特曼》,我基本上都看过。您可能会说,年纪都这么大了,还看什么奥特曼啊,幼稚,不就是打怪兽吗?可是,在奥特曼的历史里,奥特曼是因为他们星球所在的另一个“太阳系”的“太阳”忽然爆炸,而他们受到了辐射,有一部分人进化成了奥特曼,没进化成功的都死了。这就跟我们这个时空的太阳系是一样的,太阳在五十亿年以后就要毁灭,形成红巨星,再慢慢冷却成白矮星,那个时候地球上是不是还有人另说,如果有人类,会不会有可能进化成什么别的物种。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奥特曼》中他们居住的那个M78星云看成是平行宇宙的地球?他们的科技那么发达,确实可以穿越平行宇宙(虽然能靠着自我意志穿越平行宇宙的奥特曼,除了神秘四奥之外也只有赛罗),来到了地球,而地球所处的时间节点跟他们是不对等的,于是就出现了电视剧拍摄的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情节。我认为怪兽也是有可能存在的啊,目前可见的宇宙半径约为四百六十亿光年,在这么大的范围里,我一直坚信不可能没有其他生物存在的。对,他们存在,并且随时可能光临地球。虽然不一定我这辈子能看见,但下一代呢?再下下下一代呢?总之是迟早的事。这么一幻想,我就特别希望能长命五百岁哈。

南帆:你说得很有煽动性,我都快也相信明天外星人就要降临了。但外星人来临地球难道不隐藏着更多不可预测的巨大危险和灾难?其实我也能够接受某些科幻作品,比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就很不错。不过,我似乎没有耐心弄清这些电影情节每一个桥段的来龙去脉,却能接受大致的气氛和基本主题。《机械姬》的主题同样令人深思。我想,接受这些科幻的原因还是因为与现实存在联系。很久以前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科幻电影《未来世界》,电影的全部内容已经遗忘,大约是一个男人不慎误入未来世界,受尽磨难之类的,情节很模糊了,但最后一个场面却记得非常清晰:那个帅气的男主人公九死一生终于逃出未来世界回到人间时,猛地回过头来向追杀他的外星人竖起了中指。这个场面之所以令人难忘,因为一个中指让人世间的现实气息瞬间弥漫开来,从而将外星人冰冷的世界挡在后面。多么伟大的中指,我们顿时松一口气,太好了,回来了。

也就是说,我所能接受的科幻作品必定包含着浓郁的人情味,简单地说也就是说要接地气。那些长相古怪的外星人必须与人类一样有情有义有爱,或者善于嫉妒、报复、仇杀、抢夺,它们的故事才会吸引观众。《变形金刚》之中,人世的恩怨与外星人的恩怨交织在一起。如果仅仅是另外两个星系的外星人,为了一个人类无法理解的原因,以人类无法想象的形式相互交往或者打得不可开交,这种作品肯定无法在我们的电影院赢得口碑——没有人愿意掺和它们的事情。

夏无双:您说的《未来世界》这部电影我没听说过。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自成历史和世界的科幻、魔幻作品。因为我认为当一个科幻、魔幻作品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和历史的时候,作者才会思考整个世界的科学性,这个世界是怎么诞生的,又是怎么形成,由什么形成,会导致物种如何的不同。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数国内的科幻、魔幻电影一样,给一个非人类角色,随便的加一个尖耳朵或者尾巴而已。我特别希望这些业内工作人员去看一下美国的一个综艺节目《特效化妆师对决》,他们每一季都会设计一期新的星球,告诉你他的环境生态,再设计一个那个星球上的生物,总之每一季都非常精彩。

南帆:好吧,说起科幻感觉你总是特别兴趣。这让我不免有点好奇了,你们孩童时看的那些动漫作品对于这种美学趣味存在影响吗?严格地说,《猫和老鼠》或者《狮子王》也是典型的幻想类型作品。但是,我不清楚动漫作品与科幻之间如何过渡。是前者带有强烈的童趣,后者始终具有惊悚的意味吗?

夏无双:我不知道有没有影响啊,应该多少有一些吧?其实我小时候看的科幻、魔幻作品并不多,那时国内这类作品无论电影电视还是图书都不多,即使有,因此年纪小,也看不太懂,直到上了高中和大学之后,这类作品看得才多起来。我小时候最多看看什么美少女穿越这种,对我来说已经算是很极限了。在日本的漫画游戏里,这类的作品比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科幻类型,比较有名的动漫有《阿基拉》、《统梦》、《攻壳机动队》、《高达》,而游戏更不用说了,不来点科幻、魔幻、玄幻元素,根本卖不出去。三大主机厂商的招牌游戏,任天堂——《口袋妖怪》科幻、《塞尔达》魔幻、《马里奥》魔幻,索尼——《战神》玄幻、《神秘海域》魔幻、《瑞奇与叮当》科幻,微软——《光环》科幻、《我的世界》魔幻,但是近几年的游戏开始掀起基于现实的末世题材和赛博朋克,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能让游戏画面看起来更真实。

我最近也在和作家曹语凡一起创作一个科幻类的故事,背景也是平行宇宙,故事就发生在多重时空中,时间是人类未来的某个年代。我们已经把大纲做出来,具体的内容现在还不便透露,反正我俩聊着聊着都挺兴奋,觉得会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东西,想象力超级华丽丽,文化底蕴也极丰富。我们打算先写系列小说,同时做影视以及游戏、动画的规划。也是因为现在电脑技术越来越发达,科幻的场面做得越来越好,完全可以把我们这个脑洞开得很大的故事画面完美呈现出来。

南帆:你居然参与编剧和写小说,这确实让我挺意外的,加油!我本来想说,对于“幻”的态度表明了我们这一代与年轻一代的美学鸿沟。我们老了,似乎没有气力上天入地,甚至也没有气力打开想象的翅膀了。让年轻人在放飞幻想之中开心吧,我们不得不务实一些。年轻人的生命还是瑰丽的诗歌,我们已经是平实的传记。然而,与你的这场对话之后,我又觉得,这种感叹并不准确。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现实对于我们这一代远为沉重。我们不得不伏下身子,详细观察世俗世界的各种人情世故,不仅为了文学艺术,同时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策略。现实存在许多坚硬的棱角,稍不小心就要挂彩。相对地说,你们这一代没有那么多内心的羁绊,你们的情绪很容易扶摇直上,甚至轻松地抛下就业、房贷、婚姻这些现实的烦恼,而抵达另一个完全不需要负责任的虚拟世界。于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懦夫、失败者,转身成为虚假的英雄,一夫当关,山呼海嘨。这究竟是逃避、自我麻醉,还是打开了另一个超凡入圣的自我?如果展开来谈,这也许还有更为深层的问题值得思考。

刊《芳草》2019年5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小说专项突破之魔幻、科幻、荒诞与现实
编剧对外星人的幻想真是越来越高级了(1464期)
声与色 | 斯皮尔·伯格
此片献给所有幻想过宇宙的人【宇宙探索编辑部观后感】
魔幻、科幻、奇幻、玄幻以及神话传奇之区别概念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