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背柴的老人

92岁

背柴老人

遇到这位老人时,

我正在去往县里的路上,

到县里去,

是为了订报纸。

车从三山夹峙间穿过,路边是一个山村,山村的边上,在抗战时曾发生过战斗。我与同行的大哥说起,大哥已退休,素喜文史,说可以过去看看。

就穿越山村,到山村后的山道上去怀古。

就远远看到,一位老人,背着一捆干柴,从漫山的松林间,一步步蹭下来。

刚开始看到时,并没注意,又看古迹了。

再回头时,老人已从山坡松林间蹭下,正拄着拐杖,一步步走过来。那拐杖,只是一根细细的、有些弯曲的树枝。

此时也看清了,这是位老太太,佝偻着瘦小的身子,背上是体积绝不小于她身体的一大捆松针干柴。

我与大哥都有些吃惊,我马上拿起手机,拍照,随后录下两个15秒视频。大哥则迎过去,与老太太说起话来。

老太太稍稍站了站,把有点下滑的松针捆用力往上挑了挑,跟大哥说话。

她今年92岁。

她的房子在村后的半山坡上,距我们说话的地方有几百米,而我们说话的地方,距老太太捡拾松针的山林有几百至千余米距离。当然,群山连绵,山林的面积很大,但老太太显然没能力走那么远。

大哥六十多了,大我十多岁。我伸手去接老太太的柴捆,说:“老人家,我帮您背回去吧。”

老太太不肯,一再闪躲,说:“那怎么可以,你们跟我说说话就很好了。我能背,我自己就背回去了。”

大哥也劝老太太:让他帮着背吧,年轻人干点活累不着。

老太太将柴捆交给我时,一再感谢。

从老太太手上接过柴捆时,因为没估计好重量,柴捆差点落到地上。

那捆松针,应该不足三十斤,但也不会再轻多少。挑到背上,我感觉到挑柴的木棍硌在肩上,生疼。此后的几百米路途,我被迫一再转移挑柴木棍在肩头的位置。

那几百米,都是山间小土路。慢慢走过后,是一个很长的陡峭的山路,宽大约半米多,且积有浮土碎石。

我看着这条陡峭的山路,有点发愁,问老太太:“您平时是怎么把松针背下去的。”老太太回答是她没法背下去,就只能把柴捆放到路上,她从边上一点点将柴草滚下去。

我看着有几道曲折和小沟的山路,脑中一再想象老人翻滚柴捆的画面。无论怎么想,这画面都让我莫名地想落泪。

老太太以为我也背不下去,就说让我放下就行了,她慢慢滚下去就好了。我没回答,埋头向下,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路,往下面去。大哥在后面,与老人说着话,没急着下来。

在两次差点滑倒后,我终于将松针捆背到了老人的小屋旁,小屋旁还堆积着大约十捆左右的松针。等老人与大哥一起下来后,我问老人:“您捡回这么多松针干什么用?”

老人回答:烧火啊。引我们进她的小屋后,指着电线插座说:我不会用电,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敢用电,烧火烧水烧饭烧炕,就指着这些柴禾了。”

老人的房间里收拾得非常干净,食物足够,但四壁冷清。老人说老伴早去世了,只有一个闺女,嫁到邻村去了。闺女很孝顺,常来看她,送菜、送饭。

老人带着感激的口气说:亏着闺女了。

老人的房子在半山腰,自来水过不来,老人说:每隔几天,她都要去大约一里外的山泉处淘水,担着回来。

柴草可以滚着下来,担水的路,不知这92岁的老太太是怎样一次次走过的? 

中午,在县城吃饭前,大哥忽然说:家强,下午你不急着回报社吧?

我问:有事吗?大哥您说。

大哥说:我们再买点东西,去看看老人吧。 

后来,我与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几位副主席说起此事,一位副主席说:我们去看看吧,我们几个拿钱,就以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名义去看望。 

后来,几次想写一下,但提起笔时,不知该如何写,胸口堵着一些东西。但又没法说,就放下了。

直至今日,从北方的几份报纸上读到104岁的老母亲,每天要扛着二三十斤的菜去街上摆摊,养活自己有疾病的儿子。大标题上有四个字:“感动中国”。读着这四个字,我胸口堵着的东西一下子爆发,有泪流下。

提笔记下此事。不出现县名村名和人名,只是单纯的记下此事。以及我此时怅然又茫然的心情。

2019年12月2日夜

又记:

这是11月21日的事了。我最初实际上并没有将其公开的意思。但昨天下午读到那个104岁老人卖菜养儿感动中国的消息后,很有些感慨,便写下上面的文章。同时,将手机中留存的照片配些简短的说明,在朋友圈先发了一下,不想引起一些反响,很多熟或不熟的朋友联系我,想去看望老人。

这个县的民政局长是我朋友,在朋友圈看到后,跟我联系,随后让人对老人的情况作了调查,今天上午,将了解到的情况发给我,如下:

“(老人的名字及身份证号和村名。此处省略)目前享受低保,每月低保金330元,每月低保高龄津贴200元。2019年6月前每月100元,2019年6月后每月200元,一年发一次。一个女儿,(此处略去其所嫁村名),家庭条件较好,从事养殖业。两个孩子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老人的女儿给老人每天送水送饭,不让老人外出拾草,但是老人闲不住,不是串门就是上山拾草了。”

老人一再表达过对女儿的满意,她家中的干净以及食品充足,我相信足以体现她女儿的孝。老人捡柴担水,主要也应该是源于闲不住的本色。

低保的钱足可保障老人衣食无忧。且女儿孝敬,外孙优秀。也要感谢这里相关部门工作的及时、细致。让老人有一个相对幸福平安的晚年。记在这里,也请读者朋友放心。

12月3日夜补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白石什么都敢画,哪怕农村常见的一根柴耙,也画得跟旁人不一样
姚恩亮 | 迷 途
乡村里的敬老院-幸福大院的那些事
人到老了才明白,那个没本事的孩子才是自己心目中最孝顺的孩子……
“父母八旬,还健在,未必是好事”为什么许多人相信这个谬论?
老人的悲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