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寂寥潘夫子

潘存像  刘运良

前年肇春,友人仿江南园林修建馥园小筑,邀我往观,我们顺道去铺前镇,拜访晚清乡贤潘存主持修建的溪北书院。

书院大门外景

书院内百年枇杷树

书院楼 经正

那天适逢阴天、微雨。

诺大的书院显得异常冷清空阔,两株百年枇杷遮天蔽日。讲坛与藏书楼保存完好,两边侧廊己现颓势,岁月残遗在古建上的斑驳包浆,让人有种颓废落寞与无奈之感……这落寞与无奈,不正是潘老夫子一生的写照么?

“再拜辞大臣,行将归穷岛”

“我家在琼岛,无田亦归耕” (潘存句)

光绪九年(1883)年,66岁的文昌举人、书法大家潘存,在居京30年,仕途无望的郁抑中,告别京城的友朋同僚,踏上了漫漫的南归之路……

潘存是个率真坦诚之人,他用诗歌把自己在京城的生活告诉朋友们,他说:

“都门盖冠地,日送百官行,鄙人无相知,闭户守硁硁…”

“青云久郁书生气,浊酒难浇病客愁”。又说:

“生平百不如人”,“一息尚存,还须觅食”

    当时,他的家境情形大致如下:京城家中,早年娶有一房媳妇,但直到潘存50岁仍未生小孩。在亲朋好友再三催促下,才纳一小妾,不久,连生两个男孩。妾母及弟弟此时来投靠,一下子变成七口之家,开支大增。

那几年,又逢直隶发大水,“京城物价踊贵”。潘存官职本来就低,俸银少得可怜。早年存下的500块钱,也因仗义助友及家庭开销增大而花个精光。以致“家中无所有”,“且又向门乞米”。生计困顿,仕进无望,加上年事又高,所以,只好挥别京城,携眷返回海南。

潘存手札

回到文昌老家,因无田耕种,潘存只好外出谋生,到岛内及附近广东的书院教书。偏偏这时,七岁乖巧懂事的二儿子,竟不幸因病夭折。

    这沉重的打击,让本已凄苦的潘老夫子万念俱灰,他喟然长叹:“存,百不如人,念孑然一身,安往而不死”?“余生草草,殊不足道,不觉为爱我最深者言也

虽困顿如此,但潘存的耿介脾气却一丝都不曾改变,晚年张之洞同情其的处境,让人送来五十两银子,他又以无功不受禄而回绝了。他不像好友李慈铭那么会享受,李在京城当官,举债也要雇三四个佣人,吃好喝好,出门有专车,以至自己的弟弟饿死乡下,方后悔七年才寄过一次薄银回家。

潘存是关心家乡与亲人的,他在家书中说:“闻吾乡久旱,米价甚贵,频年如此奈何?”又说:“只是年成太歉,米价又贵,我又挂心。”

潘存临《郑文公碑

潘存虽只是举人出身,但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交往的大多是进士出身的名流、大臣,他与好友李慈铭、陈乔森诗词交往最频,被称为“都下三才子”。作为国家预备官员,他也循例捐了个户部主事(约相当于民政部下属处长)。居京30年,赏识他的名臣大员不少:戴熙、张之洞、梁鼎芬、许仙屏、陈伯潜、彭昶、黄遵宪、阎敬铭等等皆是,客京湖南名士谭延闿也赞他的诗写得好。依他的学识能力,在仕途上照理应该可以大有作为的,缘何长期默默无闻,不获重用,以至清贫半世,落寞一生?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海南特质的热带岛民性格:刚直耿介,疾恶如仇,不苟同异,一言不合,拍案而起,这是从政为官之大忌。历史上琼山海瑞,文昌韩锦云、祝嘉,琼海卢鸿基、何畏等等,均属此类性格。二是满清后期,封建独裁专制下的官僚体制腐朽烂根,买官卖官成常态,清廉正直之士难获重用。诚如潘存所言:“稍顾廉耻安静者,断无可望”。因此,潘存的悲剧在于:生不逢时、性不适官。如果像其好友陈乔森,早早辞官回广东雷州设帐课徒,景况或许不至于太凄凉。

潘存行书条幅

官场失意,门庭冷落,让潘存有更多的时间,关注研究他喜欢的金石碑版,交游北派书家学者。他旦夕临池,废寢忘食,用功极深,把北碑的圆融高古与南帖的清雅灵动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貌。书法的长足进步,意外成就了他人生的另一面。

如何评价潘存的书法?国内学者意见不一。

根据前人的收藏、评价情况来看,其书法还是頗受珍视与敬重的,日本人也“仰之如泰山北斗”。但在中国,他的地位与影响竟然不及同时代的其他书家,甚至不及他的学生杨守敬。这其中有诸多主客观因素,社会地位不高是其中之一,而作品的流播和存世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而言,一个书画家,如果没有两三千张成熟的作品流播传世,很难成为社会大众公认的“大家或大师”,这与当时的市场认可、藏家追捧和机构购藏热度有关。潘存书法的流播与存世确实太少太少,很多学界研究者也深感遗憾。有些人甚至武断地认为潘存书法缺乏个人面貌。我认为这是有欠公允的,潘存的书法成就,主要在行书,其个人风格面貌特征还是显著的。

 潘存的境遇与南宋画家牧溪的尴尬极为相似,牧溪被日人奉为中国绘画“画圣”,是“日本画道之大恩人”,地位很高,他为数不多的作品大都在日本。但在国内,牧溪一直没有相应的地位,直至近年方稍好些,但愿这种情况今后能有所改变。

1880 年,潘存的学生杨守敬随驻日公使出使日本,其书法、书论在日本影响很大,括起了一股“杨守敬旋风”,日人纷纷向他学习,他叫日人到中国向老师潘存学习。于是,中林梧竹等一批书法家先后渡海来而来,向潘存等中国老师学习汉魏六朝笔法。因此,潘存书法的意义,是其继康有为之后,作为岭南碑学的重要代表,对晚清民初的中国书坛以及日本近现代书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因潘存的书法、理论以及杨守敬、中林梧竹等弟子门人的努力,日本书坛一改长期以来二王帖学一统天下的单一局面,呈现了雄强肆意、碑学中兴的新格局。

潘存在孤寂落寞的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这是他的人生价值。

阅古山房藏《楷法溯源》

杨守敬是个懂得感恩的弟子,他没有辜负潘存的教诲,在潘存晚年,帮老师编印刊刻了《楷法溯源》,他对家人说:潘夫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今后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关照他。

    杨守敬出使日本时,购回大量中国古籍善本及字画,还专门写了《日本访书记》,他临终叮嘱后人,千万要好好收藏保存好这些书籍字画!“可惜身后家人不知宝爱,纷纷给日本人重价买走,只剩一些友朋的书札充塞一楼,其中有梁鼎芬的短简云:“炖羊头已烂,不携小真书手卷来,不得吃也。”(见董桥《听那立体的乡愁》)

潘杨师徒,生平际遇不同,晚景落寞又曾相似。

     庚子春仲于阅古山房

图片资料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守敬的师友们--潘孺初(连载二)
潘存遗墨留故里
溪北书院:讲不完的学 读不完的书
潘存与溪北书院|百年书院的两个错别字(下)
溪北书院
讲座 | “老獭雉”故事的中国渊源及其东亚流播 ——兼论传世文献与口传资料的学术结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