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根寿:摆媒人席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媒人给说成了一桩亲事,男方就要摆一桌酒席来答谢,称之为“摆媒人席”。媒人中媒婆居多,而女人是不上席面的,那么,赴宴的就由媒人和女方来共同定出人选,包括女孩子的哥哥、叔叔或其他至亲本家,以及村子里有头有脸的人士。赴宴的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有身份有地位。如大队干部、小学教员、电工、赤脚医生、代销点售货员等。二、能说会道,见风使船。三、酒量大。

摆“媒人席”一般是在冬天,农闲了人好找,猪肉豆腐不会变质,准备的东西用不完,正好过几天就是过年。

去赴宴叫“赴席”。男方找来陪酒的叫“陪席”。陪席的也得符合上述三个条件。

到了日子,赴席的坐着大车,套上生产队里最好的牲口。夏天车上铺凉席,冬天铺棉被。赶车的是女方的至亲本家,是女方的一个“眼”。什么意思呀?赶车的相当于如今的司机,不喝酒或少喝酒,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男方的席面、烟酒、糕点、果品,待客的热情程度,男方的院落房屋,一一记在心里,回来汇报给女方的家长。他的汇报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桩亲事的成败,你说赶车的这个角色重要不重要?

一般是近午,十一点左右吧,大车来到了男方的村口。陪席的和男方的本家,一大堆人,在村口接着哪。三里五乡的,双方都熟悉,一见面就打趣调侃。如果互不相识,打听得没错之后,还要拱拱手,寒暄着,男方递上烟,牲口有专人牵上,簇拥着往家里走。

正房冲门,两张方桌并在一起,如果男方在外边“混公事”或是在村子里有头面,要拼起三张方桌。里边是圈椅和靠背椅,两厢和外边是长条板凳和杌子。赴席的被让进里边坐上椅子,称之为“脸朝外”,陪席的人数要超过赴席的,占了两厢和外边。

赴席的和陪席的到底多少人为宜?虽有“三媒六证”之说,也不一定。

赴席的和陪席的坐定之后,第一道是上茶水。

茶壶擦得光亮,放进“茉莉花茶”,沏上开水,把扣在桌子上的茶碗翻过来,倒上七成碗。烟卷从烟盒里剥出来,码在碟子里——能买到的高级香烟便是“荷花”。此时,互道寒暄,寒暄的内容无外乎当日的天气和当年的收成。一碗茶不待喝完,上了第二道。

第二道是煮挂面卧荷包蛋,每人一碗,桌子上再多放几碗,此之谓“垫补垫补”,免得一会儿喝酒时空腹伤胃。这一碗饭可以不吃,可以只吃一箸面或是一个鸡蛋或只喝两口汤,没人埋怨你剩的多。陪席的当然口口声声让着:“道儿远,多吃点。”如果是冬天还会说:“天冷,喝碗汤暖暖身子。”也就是十分八分的功夫,鸡蛋挂面撤下,上了第三道。

第三道是“干果碟子”。糖块,各式糕点,切成块的苹果、梨,装在小碟子里,摆满桌子。这一道是让“看”的,当然你可以吃。剥一块糖果或夹一片梨。也就是几分钟的功夫,撤下“干果碟子”,上菜上酒,此之谓第四道。

前三道都相当于戏剧中的序幕,重头戏随着酒菜端上,酒瓶打开,高潮到来。

先是每张桌子上八个凉菜。

要摆大席,男方要杀一口猪,尽猪身上所有来凑齐这席面。凉菜是六荤两素。猪脸、猪舌、猪耳、猪心、猪肝、猪肚,切成薄片,配以葱丝姜末香菜段,精致地码在小碟子里,浇上香油醋汁。素菜有水煮花生、凉拌藕片、砂糖梨果、糖醋菜心等。年轻后生手持木制托盘,一次性将凉菜上齐。

上了凉菜,酒杯斟满,在陪席的倡议下,先饮三杯。

实际上应当称作“酒盅”。瓷质,状若微型小碗,外印金鱼、葵花或麦穗图案。倒满三盅,可盛一两。

酒壶为锡制,称作“酒嗉(实在不知是哪个字)子”,口小底大,上有提把。一壶装半斤。

酒壶放在炉火上,烧到温热,此之谓“爆(暂且用这个字)酒”。酒是“邯郸大曲”、“邢台大曲”、“衡水大曲”和“石家庄白酒”。冬天,窗子上糊着窗户纸,门上挂着棉门帘,暖熏熏的屋子里弥漫着浓烈的酒气。

这三盅酒,赴席的喝得很“艰难”。陪席的端着酒盅,站着,好说歹说,而“脸朝外”的要么抿一点点,要么喝一小口,很是矜持,很是拿捏。这是很有必要的“装”,以显示其经过大场合,见过大世面,不是闻见酒味就垂涎的小家子馋鬼。然而,这三盅不喝下去,很多事情就不能往下进行:“换帖”要在这三盅酒后办理,热菜也要在这三盅酒后陆续端上来;这三盅酒是开戏的锣鼓,哪能敲打起来没完?陪席的都站起来,高举着酒盅,好话说了千千万,赴席的便勉勉强强喝下去了那三盅酒。

“压压!吃口菜压压!”陪席的先拿起筷子,但不夹菜,等赴席的夹了菜,放进嘴里嚼起来,才夹一小块;赴席的放下筷子,陪席的才放下筷子。

喝了三杯开门酒,赴席的代表人物把女方写在红裱纸上的“大帖”拿出来,陪席的代表人物毕恭毕敬地接过来,佯装读上一遍,连声称好,并把男方的“大帖”也递上去。

这里交待清楚:摆“媒人席”,实质上是男女双方“换帖”。

“大帖”若是请村里有点古学的老先生写成,便是毛笔小楷,“金诺”、“鸿命”之类的词语,这几位“酒公”岂能识得?后来,“封资修”被打倒,帖的内容随之革命化,直书男女各自的姓名、年龄,“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互敬互爱”等语句简洁明了。帖子换过,女方的“拜匣”里带来的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被取走,换成了一双丝袜、一方纱巾、一块布料和一张“大团结”。称之为“换礼”。

大事办妥,只待喝酒。

热菜端上来。端上一个菜,报一下菜名。端上一个菜,就立一个名目喝一阵子酒。喝酒的名目很多,比如上了烧鸡,鸡头冲向谁(当然是赴席的代表性人物),谁就得先喝一杯;比如谁的年龄最长,谁就先喝一杯。

热菜隔一段时间端上一个,趁热吃上几口,酒又轮番着喝。

都有什么热菜呢?那时候,咱们这里还没有大棚栽培技术,冬储的蔬菜只有大白菜、白萝卜和大葱。白萝卜上不得席面,大白菜又不能菜帮菜叶菜心轮换着上,还是猪身上的部件充当了热菜的主角——金针炒肺、熘里脊、熘腰花、熘肥肠、葱爆肚丝等。那个时候,杀头猪,连毛带骨顶多也就百八十斤,四条腿上的精肉剔下来大有用场,没有人家来卤“猪肘子”。最后一道菜是“丸子”,“糖醋”或“四喜”。“丸”者“完”也,意味着炒菜结束。

这里讲两个有关“媒人席”上厨子做菜的故事。

相传有人家摆席,请来的厨子在当地很有名。菜一道道端上来,每一道都有个好听的名字。酒喝到高潮,端菜的报了下一道菜名:“油炸冰凌核”。赴席的陪席的都热切地等待着这“冰火相融”的奇迹。端菜的几乎是端着菜跑进屋的,未进门就喊:“快吃!快吃!趁热快吃!”筷子早就被主人擎在手中!盘子放稳,瞬间亮底;一人一块,没有剩余。放进嘴里还烫牙,用力一咬嘎嘣脆。一口焦香,满嘴冰凉!原来是鸡蛋清与黄米面调成糊,裹住冰块,油烧到冒烟,下锅一炸,立即捞出。这道菜让满屋子的人赞不绝口。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家要摆席,本家在天津的部队上当营长,带回来两个菜花。这可是稀罕物,连厨子都没见过。既然没见过,自然就不知道怎么个做法。厨子可不肯胡制乱造而坏了自己的名声。他拿着这个疙瘩溜秋的家伙翻转着看,实在是不知道凉拌好,还是热炒好。绞尽脑汁之后,一横心,将菜根切去,就那么囫囵个儿往盘子里一放,顶上撒一撮白糖,让年轻后生端了上去。菜一端上来,赴席的陪席的全都傻了眼!这么紧凑致密浑圆肥硕的东西是蔬菜是水果还是面食?是生的还是熟的?是硬的还是软的?人人都让“一坨豆腐渣”在心里闪一闪,可谁也不敢说出来,因为用豆腐渣做菜,再好吃也上不得席面呀!

“来来!动动!动动!”陪席的拿起筷子,热情地打着招呼。

“动动!都动动!”赴席的拿着筷子也谦让。

然而,筷子们都在“指点江山”,却没有一个人去“动”。

尴尬的时间不能拖长,“脸朝外”的居中者要打破僵局。他拿筷子一厾(dū)那玩意,立刻像触了电一样缩了回来:怎么回事?怎么这么硬?他立刻招呼别人:“来来来,都动筷子!”二次下筷子,那玩意在盘子里滴溜一转,没有丝毫的松动!他撤回筷子。如果不是酒罩了脸,几乎要大惊失色。大约有一半的人动了筷子,可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于是,一时间,大眼瞪小眼,这些久经酒场的人们都把威风杀了杀。

赴席的要敬厨子,想趁机问出端详,可厨子三请而不来。

赴席的实在憋不住,拿了烟,端了酒, 亲下厨房。

赴席的开不了口,因为打问菜名,就表现出自己没见过世面,才疏学浅;可不问,又怕回去后别人问到席面上有哪些菜,说不出而没脸面——你说这憋屈不憋屈?没办法,只好曲里拐弯打掩护:“大厨师,那道撒着白糖的菜真好。”厨子一听:要坏事!问到菜名,我怎么答对?赶紧搪塞:“好就好!好就好!”赴席的带头人见厨子玩花活,就抹下脸皮直截了当:“不知那菜品产自何地?做法何如?宝名何为?”这几个“何”让“大厨师”头冒冷汗,无言以对,更是无处藏身!此时间真正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呀!端菜的后生高中毕业,胳膊肘一捅厨子:“叔,你不是说叫‘冰山卧雪’吗?”厨子赶紧“嗔怪”后生:“怎么?上菜时没有告知客人?”赴席的看出了端倪,不再追问产地和做法,生怕连带出对自己不利的话题来。

说了菜,那酒是怎么喝的呢?

一般是,先“齐端”,一个或三个。说明一下:喝酒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六个,或九个。二、四、五是使不得的。接着是“往下推”,“以此类推”之意。由陪席一方某人起头,依次喝下去。而后便是划拳定输赢。

划拳是“媒人席”上喝酒的主要形式,我们这里称作“叫媒”或“划媒”。

先由陪席一方某人为中心,扇骨状放射出去,与多人划拳喝酒,称为“坐官(不知是否是这俩字)儿”或“打官儿”,也叫“打圈儿”。与所有在座者划拳,称为“打全官儿”,只与赴席的划拳,称为“打半官儿”。一圈打下来,酒喝下去不少,全都拿起筷子来吃菜,称为“庆官儿”。接下来由打过“官儿”的指定对方一人来“接官儿”。你来我往,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各不相让。

陪席的赴席的,都是划拳高手,五根手指变换不定,高声大嗓要震破屋顶。谁赢了就把尾音洪亮地挑上去,气势上要压倒对方。

整个酒场,只有热情,没有争吵。

掌了灯,赴席的开始催饭,可陪席的哪里肯依?说是酒还没喝多少,时间还早着哪!于是,挽袖子撸胳膊,重整旗鼓,以利再战。

这里需要说明:陪席一方不管喝倒几个,只要赴席一方没人倒下,酒席绝不能撤。只有赴席一方有人醉了,才能撤酒上饭。如果赴席的几个人全都清清楚楚地回去,男方算是找的人没能耐,丢了面子“墩了底”。

饭是蒸碗。

每个桌子上八碗或十二碗,极少数人家达到十六碗。

肥猪肉切成方块儿,切成长片儿,精肉切成条儿。鸡蛋煮熟,掏出蛋黄,蛋清里塞上肉馅,蛋黄裹上肉馅,炸熟,俗称“蛋包肉”和“肉包蛋”,雅称“银包肉”和“肉包金”。豆腐切成方块炸成微黄,掏出瓤,塞进肉馅,再炸熟,称之“豆腐盒”。蛋清摊成薄饼,卷上肉馅,炸熟切段,称为“芊子”。藕片夹上肉馅,炸熟,称为“藕夹儿”。茄片夹上肉馅,炸熟,称为“茄夹儿”。还有粉条、海带、嫩白菜叶。码放进小蒸碗(黑陶小碗)里,摆在大笼屉上蒸熟,箅出蒸汽水,翻扣进白瓷碗里,浇上配好的汤汁。还要蒸一碗鸡蛋羹,一碗江米饭。蒸碗上齐后,每人面前上一碗汤,或是丸子汤,或是肉片汤,或是鸡蛋汤。换成红漆竹筷,配之羹勺。中间放一大盘白面馒头——开席!

这时候,满屋都是诱人的肉香,哪一碗都能让那个时代的人眼睛瞪圆,垂涎欲滴。可是,喝了满肚子酒的,只能看,不能吃。拿着筷子,捅捅这碗,碰碰那碗,在心里一个劲地骂自己傻。酒量大的,或者耍滑头喝酒少的,此时来了劲,夹起一片肥肉(俗称“梳子背”),冲着对方叫阵:“来来来!喝酒赢不了你,咱比一比吃肉!”肥肉片子在筷头颤动,正有梳子那么长,看着都发腻。人家往嘴里一塞,稍稍一嚼,咽下去了。被挑战的往往是眼饧面赤,走路打晃,如果委婉巧妙地虚晃一枪,也就避开了锋芒,偏偏有不服输的犟脾气要应战,明知酒食已经堵在了嗓子眼,却也夹起一片肉来放进嘴里嚼,只是嚼,实在咽不下去。挑战者不失时机地再将一军——又夹起一片,朝着那位一晃:“不服?咽了之后再来一块?”那位像咽苦药一样使劲往下一咽,五脏六腑里酝酿已久的狂涛巨浪便汹涌泛滥,冲堤决口,让人给架到了院子里。屋里屋外所有的人都在心里说:傻不傻?一肚子好杂碎白白浪费了!

酒席撤下,倒上茶水。此时若在冬天,已是八点多钟。陪席的说着招待不周,赴席的说已是酒足饭饱。男方的主人此时露了面,五次三番地说酒不好烟不好席面不好,让客人多多担待,回去后,在未来的亲家面前多多美言。此时,屋里是十分和谐的场面,每个人都在笑,连普通的茶水都变得香甜起来。即使真有点“不周”,赴席的,包括“赶车的”,心里都明镜似的,那个肯回去说一句坏话?那不是明明在给人家“毁婚”吗?这些都是精明的人,没有一个人去办那傻事。

赴席的,喝酒少的跳上了车,喝酒多的被扶上了车,喝醉了的被抬上了车。每人兜里硬被塞进了两盒烟。陪席的和男方一干人一直送出了村口。在双方热情的道别声里,马车驶入了黑暗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神秘的罗子国平江巫罗文化简介之十六鸣金奏乐的捧酒安席的宴请风俗礼仪
闲话北京餐饮--民为贵四世(珍藏版)
【豫东风情】坐桌
宋河镇的民俗风情
第一篇待大宾(待媒人、待红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