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高考,王阳明的三种观点

01

其一,高考目的是啥?据说王阳明很小的时候,就问过老师类似问题。老师的回答是读书做官,挺像我们现在老师父母的思维,高考不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吗?王阳明给出自己的思考是——“读书做圣人,方为人生第一等事”。

有点更高远的追求,那高考就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路口而已。相反,如果把高考就当成人生的终结追求,就会得失心太重,一朝失败似乎人生万劫不复。

其二,如果高考失败,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王阳明也有过亲身示范,他在第一次“高考”落榜之后,说过一句特拽的话——“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你们以落榜了为耻辱要死要活的,我却以高考落榜了就要死要活为耻辱。

王阳明可不只是会说漂亮话,他确实也没太拿落榜当回事,落榜之后又接连考了两次,第三次才中。

而且,他在落榜之后,也没有变得更现实主义,比如天天只上补习班刷题钻研应试技巧,他依然看课外书,依然有广博的兴趣,依然孜孜以求寻找成为圣人的门道。

其三,高考这种应试教育能培养人才吗?不是很压抑天性很摧残素质吗?王阳明有一段话是这么说滴——

“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求禄仕而不工举业,却是不尽人事而徒责天命,无是理矣。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

俺用村里话翻译下就是:如果你家里很穷没出路,怎么能不去高考谋求出路呢?如果你想谋出路,却不好好准备考个好成绩,却去怨天尤人,天底下没这个道理。重视高考也不意味着就变成考试机器,而是要有更高远坚定的志向,还是要在为人处世等各方面提高完善自己,不要因为一时考砸了灰心丧气。总之态度对了,应试和提高素质是不冲突的。

你看,高考的目的是啥,怎么面对高考失误,高考在人生中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王阳明老师说的已经很全面了。祝福各位考生和家长心有所安。

02

高考之外,我们再聊聊王阳明对“圣人”的理解。这人生第一等事,到底该怎么做呢?

有人问过王阳明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过去周茂叔(周敦颐,写爱莲说那位)老是让伯淳(程颢,说“心中无妓”那位)寻孔子、颜子乐处,敢问这个乐子,和七情之乐是不是一回事?如果是一样的,普通人也能这么乐,干嘛要做圣贤?如果是不一样,那圣贤遇到现实中忧怒惊惧的事,还乐的起来吗?

王阳明的这段回答,颇为精彩: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不妨借用一下禅宗的那个人生三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如果说普通人的七情之乐,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圣贤的乐就属,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阳明确实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怎么就达到圣人标准了,什么就叫此心纯乎天理,他只是不断提醒致良知,提醒你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审视人生。

一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经过你自我苛刻的内心审查,那就可能离圣人的标准近一些,这是一种只可意会很难描摹的境界。但这个审查的过程,王阳明做过很多描摹,那是相当之严格。再举个例子——

《论语》里有一段话:“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按钱穆先生的翻译是说:“不在事前逆测人诈我,不在事前揣想人对我有不信,但临事遇人有诈与不信,亦能先觉到,这不是贤人吗?”

有人又拿这个典故来和王阳明探讨,说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无条件信任人吧,往往被欺骗;要预先防备着吧,好像又觉得于心不安。

王阳明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他坚决反对“防人之心不可无”,认为“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入尧、舜之道矣。”

那应该怎么办?老王的药方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

只要你致良知,修炼好了,不用事先存着防备心,坏人再坏,只要他现行,就是《水浒传》那句:“由你奸似鬼,喝了老娘的洗脚水”。

由此至少可以看出来,心学追求的圣人,不是出世无为的、不是耍小聪明的、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私人订制,按照自己的天赋各找各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易卜生语)。

03

说到这里,好像还是玄而又玄的理论,有没有哪怕一点实操性的东西呢?葵花宝典还有一句“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呢,心学的成圣大法,有没有什么修炼秘籍?

这个,可以有。王阳明有一段让我常常汗颜的教诲:

“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都是大白话,核心意思就只有一个,山就在那里,不要问我路在哪里,如果你真想上山,自然能找到我说的路。

真正的立志,可能比自宫还难。我们有多少人不是这样,人生在世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内心隐隐知道答案,可是按照答案去做,太难了。电影《闻香识女人》里有句经典台词:“每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但我从不走,因为太艰难了。”

于是我们回避行动,兜兜转转去制造新的问题,迷茫于答案的似是而非。知道的1不去做,浪费时间去追寻口头的234。这可能就是潜意识地逃避行动、躲避责任。好像没有行动不是我们没有勇气,而是因为无知。

愚蠢好像比懦夫,更可以容忍些似的。

好吧,扯远了。但王阳明在传习录里,确实说过无数遍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一再强调知行合一,就是因为世人太多知行脱节。他相信做不做得成圣人,不是理论问题,是实践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把内心知道善恶的事做好,那就离圣人很近了。如果知道的不做,却去纠结于暂时不知道的,那就是虚耗时间。

这个意思,王阳明有过很诗意的表达: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这话听起来很美,可是凡人总不能一步成圣,总要有个过程,我修炼到什么程度,可能有一定接近圣人呢?王阳明倒是也给了一个判断“标准”: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好色恶臭,是本能,是不假思索的直觉反应。什么时候我们的视听言动,随心所欲不逾矩,那当然就是圣人。但这确实是个理想之境,顺着这个逻辑推演一下,当我们回忆所做过的事,发自肺腑地没有后悔,不觉得需要任何改进,大概就是离圣人之境不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须知人生有“宽窄”,方能担当且自在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心不动,万物静!
王阳明:我只告诉你去哪里,不会告诉你怎么走
王明阳最经典十句话
阳明学金句:以圣贤心为心
王阳明的十个小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