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文学的不朽”这个问题上,那些名垂青史的作家是怎么想的?

人不能永生,却能经由各种方式获得不朽:成为英雄的不朽、以艺术品传世的不朽,在历史重要转折点发挥作用的不朽,等等。
文学与不朽,自然是相连的——没有一位作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长久流传下去,但希望作品流传下去,和希望自己的名字连同作品那样不朽,却是有高下的。后者显然更为现实,也有“投机”之嫌疑。
对于不朽,文学家们是怎么想的?今天华裔作家哈金和我们一同聊聊这个问题。

文学与不朽

 | 哈金

该文为作家哈金在休士顿美南

新闻大礼堂发表的演讲

《文学与不朽》是一个很吓人的题目,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其实,不朽是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所谓不朽是指人在肉体消失之后,生命仍能延续下去。

俗世的不朽多是社会性的和历史性的,是指死去的人仍活在人们的心里,仍在人世间留有踪迹。壮士们保家卫国,捐躯疆场,留下英勇的故事;好官们筑路,办学校,建电厂,修水利;这些都是通向不朽的途径。

对于普通人,还有另一种不朽可寻;用《伊里亚特》中的武士西泊洛可斯的话来说:“人像树叶,风将树叶吹落到地上,但春天一来,活着的枝干又发芽吐叶”。这个比喻是说人死了但还有自己的孩子,仍能通过子子孙孙而绵亘不绝。

艺术的不朽则不同,虽然也属于俗世的范畴,但它基本上是个人的所作所为,艺术家的生命被溶入一件优秀的作品中,一旦这个作品成为某个传统的一部分,它就呈现出永恒的生命,它的作者也就不朽了。

曹丕在《论文》中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瀚墨,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于后。


据我所知,在世界文学史上这是关于不朽的最精辟的论述。它强调中国社会文化中除了立功和立业之外的另一种追求,就是立言,就是文学创作。文学的功能不光是“兴观群怨”,它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存”。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够把人物的感情和思想鲜活地保存下来,使其传之久远,从而也使作者的名声长在。这种“存”的功能是文学本身的力量,不依赖权势,跟作者的肉体生命的长短也没有关系,它还可以解释作家写作的动机。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民请命,不是为谁树碑立传,而是要在纸上不朽,要使作家自己的生命有所延续,使自己的“名声自传于后”。

这是为什么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为什么普鲁斯特要在纸上追溯流逝的时光。我们的古人从来不隐讳自己对不朽的思索和追求。他们常用不朽来作为衡量作品的尺度,赞美他人的作品时会说:“万古千秋五字新,”或说:“不废长江万古流”。

《不朽》米兰·昆德拉作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国古典作家对不朽的追索比西方作家更为执着,而西方作家一直在面对不朽这个话题。米兰·昆德拉的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的小说就叫《不朽》。

美国华裔诗人李立扬公开讲:“我只需要一首诗来使自己不朽,但我还没有这样的诗。”有一回我听见一位知名的黑人女作家兴奋地对一屋子听众说,她的作品被一些大学用作课本了,这样她就相对的不朽了。其实,美国大学中的课本是常换的。虽然,这位小说家不够“深沉”,但她对不朽的追求溢于言表,那真是她的心事。

不是用什么奖项,或什么名气,要用不朽,来作为衡量作家的标准。

索尔仁尼琴

俄国小说家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第一圈》中有一个有趣的片断。两位连襟戈拉克霍夫和尹诺根倜相聚在他们身为将军的岳父家中;戈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而尹是眼光犀利的批评家。他俩谈起文学,尹对戈说:“我很欣赏你,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你想过没有,想没想过自己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位置?毕竟你现在已经出了六卷全集,已经三十七岁了,在你这个年纪,普希金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你不存在这种危险,尽管如此,你仍无法逃避”你是谁“这个问题。你给予了我们这多难的时代哪些思想?当然了,除了那些由社会现实主义所提供的、无人质疑的说法之外。”

《第一圈》索尔仁尼琴 作品   群众出版社

戈拉克霍夫脸上的肌肉卷起细小的涟漪,“你戳到了我的痛处,”他说,他两眼瞪着桌布。“哪一个俄罗斯作家不曾想秘密地穿穿普希金的晚宴上衣,或托尔斯泰的衬衫。戈拉克霍夫已经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真奇怪,他名满天下,却没有不朽。”

请注意索尔仁尼琴在此是用不朽,来作为衡量作家的标准,而不是用什么奖项,或什么名气。这个插曲说明作家们一般心里都明白眼下的名声往往是不堪一击的。真正的作家必然要考虑如何达到不朽,虽然很少有人愿意把机关说破。索尔仁尼琴在此也指出了怎样才能获得不朽,就是通过在俄罗斯文学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他间接地回答了杜甫的“得失寸心知”的问题。“文章千古事,”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凭什么杜甫能那么自信地说“得失寸心知”呢?凭的是他心中有个文学体系,凭的是用前人不朽的作品,来作为衡量不朽的尺度。
索尔仁尼琴在他的自传中说,在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苏联作家们并没听说过诺贝尔奖。显然,他们的文学有自己的天空和星座,凭自己的体系足以让苏联作家们面对不朽这个问题。相比之下,现、当代中国文学还没有形成这样强大的体系。不过这没关系,文学不是仅以族群和语言来分界的,契科夫的小说不只是为俄罗斯的读者写的,也是为你写的,也是为我写的。你所最热爱的作家和作品才是你真正的传统。所以,每一个严肃的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都应该面对不朽这个问题,都应该构筑自己的文学谱系,都应该想象自己在该传统中要争取什么样的位置。如果不去这样想,那就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而没有方向的写作则是没有意义的写作。

也许有人会说,不朽往往在不朽之外。文学史上的确有些作家凭一首小诗或一个短篇就做到名传久远。甚至有些不是作家的人也能偶尔写出千古绝唱,比如汉朝的武将曹景宗轻易地就做出“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的浑壮之句来。

《摸彩》雪莉·杰克逊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

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用一个小时就写出了《摸彩》那篇名著,她的书已经很少有人读了,但就凭那个短篇她的其它著作从未绝版。还有的作家比较容易地就获得了不朽的位置,并不是因为其作品卓越,而是因为他们出现的时机恰当,比如胡适和个别朦胧诗人便是如此。但对绝大多数作家来说,不朽只能通过艰苦认真的劳动来取得。实际上,“取得”这个词并不恰当,我们往往努力了一生,也许到头来仍一无所获。也就是说,对不朽的追求倒更像是一场赌博。即使赢了,最终也不过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占据几寸或最多一两尺地方,一年中有三五个读者翻翻你的作品。这也就是大多数优秀作家的所能企及的不朽了。真是“寂寞身后事”啊。多可笑,多可怜呀。

然而更可怜的是那些靠权势和钻营来维持自己作品的生命的人,他们把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弄颠倒了。作家的生命最终只能靠作品来维持,进入不朽之门只需要一种签证,就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其实文学创作是一种病,即使对作家这个职业颇富浪漫之心的奈保尔也曾说过:写作是疯狂,是病态,是死亡。我们拿起笔来,面对的就是死亡。不过,我们仍要跟死亡搏斗,梦想某个偶然的机会能让自己赢一把。

美国女小说家维拉·凯瑟(1876-1947)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那才是幸福——消溶于某个完整并伟大的事务中。”我想这是不朽的更高境界。一个作家的作品一旦溶入一个文学传统,作家自身的名声也就无关紧要了,他活在作品中。

转载自文学报

敬告读者

《北京文学》投稿声明

一、凡向我刊投稿,务请自留底稿,并将纸质稿寄《北京文学》自然来稿唯一收稿地址:(100031)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

二、来稿勿寄我刊编辑或员工任何个人,以免丢失。寄往我刊编辑部的任何纸质来稿,均有专人登记、编号并交由编辑审读,三个月满未收到用稿通知,请作者另行处理。

三、因人力所限,除专题征文活动外,我刊不接收电子稿。

四、我刊编辑杜绝有偿审稿,也从未以任何方式授权其他单位及个人使用杂志社名义接收稿件,更从未以发表稿件名义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版面费,欢迎广大作者读者监督、举报,一经核实我刊将严肃处理。

特此声明。

《北京文学》编辑部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国内邮发代号:2-85  国外邮发代号:M428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国内邮发代号:82-106  国外邮发代号:M1780

刊社发行部电话:010-66031108

线上订阅:官方微店、中国邮政、杂志铺

电子版合作: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联剧变后索尔仁尼琴的“忏悔”
这十本曾经的苏联禁书,却是现在的文学经典!
瓦西里耶夫再获俄文学最高荣誉
《红轮》的完成情况和出版情况如何?
对话索尔仁尼琴:我再也不怕死了!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 | 上(周末好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