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95后女孩说:我要为中医之崛起而读书|名医|西医

◆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 大话中国艺术史 | 各有各的活法 | 自造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 ……

本文摘自《依然热爱生活》

蜗小牛按: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李言朴,乐观年轻的中医女孩,有着被人羡慕的职业理想,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坚持。

01

二十六岁的李言朴,有着与很多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
她不爱喝奶茶,更爱喝茶或喝奶;
她不喜欢打游戏,更爱研究病例;
她极少去娱乐场所扎堆,更喜欢独处养心。

李言朴常常自嘲是一名普通到极致的女孩。
她认为自己这二十六年的人生里,并没有惊起过什么波澜,而且至今也没有值得托付终身的心上人。

除了学习中医,人生乐趣寥寥无几。
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孩,却用热爱与努力,一路狂飙。
她这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简直自带特效和光芒。

02

一九九五年秋天,小言朴出生在浙江温州瑞安的一个小乡村。
父亲是一名货物运输工,经常跑长途。
母亲居家打点零工,照顾言朴。

从小到大,父母对于言朴的管教并没有那么严格,他们觉得只要这个女儿健康快乐就好。
至于言朴的学习成绩,他们认为,能上大学就上,上不了读个专科也没关系。
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是爸爸妈妈也从不会把过重的生活理想,寄托在言朴身上。

上小学时,言朴的书包里总是装着一些特别的东西,别的同学都在乡间疯玩,收集玩具。
而言朴却有一个特殊“癖好”,喜欢收集那些中成药的药盒说明书。
她喜欢去看那些说明书上的配方,其中的成分她是不知的,但是她会去比对它们的不同之处,研究它们的组合规律。
这些成了她童年最好玩的游戏。

她常常会跟母亲询问这其中的奥秘,但是母亲哪里答得出来。
她看着这个懵懂又好奇的女儿,会心地笑了。

就是在父母这种没有施压的环境下,小言朴一天天地长大,也养成了随遇而安的品性和洒脱。
在她小小的心境里,无忧无虑,万物可爱。

03

唯一让小言朴难过的是她的奶奶。
言朴的奶奶身体不好,经常要去镇上仅有的诊所看病买药。
年幼的言朴喜欢跟在奶奶身边,常常陪着她一起去诊所看病。

镇上的诊所不是很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里面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块,虽说是分开的,但因环境有限,也都挤在了一起。

西医诊区里有一些正在输液治疗的病人。
而来看中医的,一般是先让坐诊的老中医了解完病情后,拿着他们写下的方子,再去药铺抓中药。
当然,也有一些自己带着方子来抓药的人。

言朴记得很清楚,第一次跟着奶奶走进药铺时的情景。
她看着那满墙的货架和陈列品,惊讶不已。

她心想,眼前这一墙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匣子里,装着什么样的宝贝呢?
她看着药师们接过方子,熟练地配药捡药,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好玩的事情。

她有很多疑问,比如这样的一些东西配在一起,熬汤煮水,就能治病吗?
半夏、丹皮、甘草、苏叶、栀子、莲心……

这些名词一个个地闪现在言朴的脑海里,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喝起来味道奇苦无比,却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也给一些人减轻了痛苦。

那时的言朴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疑惑一直在她心里沉淀堆积。
她也不会知道,这些疑问需要她用一生去实践,才能得出答案。

04

二〇〇七年,言朴到了县城上初中。
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梦想。
言朴举起了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她想要成为一名中医。

这个想法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还不知道中医是什么,他们以为所有的中医都是白花花的古板老爷爷。
然而言朴并没有在意大家的笑声,她把“为中医之崛起而读书”这几个字,刻在了自己的课桌上。

她内心很笃定,未来自己一定会成为一名中医。
她要去寻找答案,解开自己的疑惑。

当然,她还有一些私心。
奶奶常年受病痛折磨,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医好奶奶的病。

言朴的学习成绩尚好,但不算拔尖。
中考那年,市里的重点高中来他们学校招生,往年一直都是录取五人,那一年录取了七人。
那次考试,李言朴刚好是第七名。

言朴觉得自己是有运气加持,从她想成为一名中医开始,人生就像开了挂,所有的好事都给了她。
其实哪有那么多刚刚好,她只不过是在自己坚持的地方默默用了功。

重点高中果然名不虚传,各个地方成绩最好的学生济济一堂。
言朴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在成绩榜上发光,她经常在班级的中游上下徘徊。

由于偏科严重,又是中等生,没有特别的才华和文艺特长,在大多数同学和老师眼里,她也仅是普普通通的女孩,再平凡不过了。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言朴想要学习中医的想法,她告诉自己,哪怕考个普通的大学,只要能学习中医,她便知足了。

05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衷。

高二那年,班主任把言朴叫到了教室外面,她告诉言朴:“你的母亲来过电话了,你的奶奶昨晚去世了,要你回家一趟,你去准备一下吧。”

言朴含着泪水回到了家,看着堂屋里挂着奶奶的照片,全家都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在家里再也寻不到奶奶的身影,这是她有生之年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带来的恐惧。

她和母亲一起收拾着奶奶的遗物,奶奶的床头还码放着很多药,有些药还没有吃完,人却已经走了。
多少个被病痛折磨的夜晚,这位瘦小的长者在与病魔苦苦搏斗。

在奶奶的房间抽屉里,还整整齐齐地存放着很多药品说明书,这些是奶奶对这个孙女最后的疼爱。
如果夜里有风吹凉了你的脚,那是你思念的人来过你的身旁。

奶奶去世后,言朴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她常常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眠。
言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她开始否定自己,怪自己还没有能力去治好奶奶的病。

她也开始怀疑那些大大小小的盒子,那些七零八碎的药材,那一碗碗苦不堪言的黑色药水,这些东西并没有挽救奶奶的生命。

她甚至开始怀疑学习中医的初衷,从奶奶去世的那一刻起,言朴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中医,也失去斗志了。
而她心里的另一个自己,却又不断地告诉她:“继续下去,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也许正是另一个自己说服了她,她决定去打开中医的大门,从此,探秘这条生与死的界线。

后来,言朴扎进图书馆,去翻阅大量的关于中医理论的知识,还有很多哲学方面的书籍。
从书海里她得知了一些真相,中医不是一门技术,更多的是一种经验。
中医治疗的过程是需要不断辨证的,而这些需要厚实的理论知识做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做铺垫。
就这样,李言朴像是拿到了打开这道门的钥匙。

随着探索的深入,她越发喜欢上了这个专业。
常常在悟到中医知识的精髓而兴奋时,她会给予自己一些信心。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她——李言朴,真的会成为延长别人生命周期的人。

06

二〇一三年,言朴如愿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中医专业。
大学在武汉,这也是她很喜欢的一座城市。

在大学里,她遇见了自己一生的恩师。
大学期间,言朴在学校里勤工俭学,帮着图书馆的老师一起整理书架,她干活的速度永远是最快的。

有一次,一位长者来图书馆借几本跟中医药理有关的书籍,便请她帮忙。
言朴很热心地帮着长者找到了这些书。

这些书都是言朴翻阅过的,找的速度当然快些。
长者看着这小姑娘的架势,觉得很是努力,是学中医的好苗子,便决定带着她去坐诊学习。

第二天,言朴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地点,不承想这位长者是学校德高望重的谭军教授。
能够跟着教授坐诊学习,言朴在心里暗自欢喜。

跟在教授后面学习的每一天,是言朴大学生活里最开心、最富足的时光。
病人到访时,教授都会先问言朴怎么看,如果说对了,教授会很高兴;
如果说错了,教授也不会责怪,而是耐心地讲解给她听。

有一次一位病人来访,急性胃炎导致他浑身发痛,大颗大颗的汗珠沁在病人的脸上,看得出来他疼痛万分。

教授刚好临时外出,还没有到诊。
病人的家属找到了言朴,寻求她的帮助。

言朴急得手忙脚乱,这是她第一次独自面对病人,正慌乱时,教授刚好进来了。
言朴看见教授,结结巴巴地交代了病史,然后把病历本慌张地递给了教授。
教授见状,笑着对言朴说:“急什么,瞧病这事不能急,得一件一件做。你都急了,病人看到后会怎么想?”
言朴站在旁边认真地听着教授的教诲,汗水握在手心里。

教授娴熟淡定地处理完一切,等人都走了之后,他回头看着站在一旁的言朴,语重心长地说道:

“给人治病,很多时候治的是心。
病症不是一时的,而是连续性的,我们医者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即便无能为力时,也要给病人送上更多的祝福,而不是让他们看到医者的担忧。
道阻且长,年轻人要稳定好心态,遇事不慌乱。”

这段话让言朴记忆深刻,像是把握住了医者的主脉。
那天之后,言朴像是换了一个人,以往急躁的性格变得温和多了。

07

谭教授非常平易近人,经常带着学生们回家吃饭。
师母的厨艺很好,每次都做一桌子饭菜招待学生。
言朴也经常去蹭饭,教授吃完饭后就会跟她讲一些当年的故事。

原来谭教授还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医务工作,震灾、洪灾、非典疫情,在国家一次次渡劫的关键时刻,他都挺身而出,上了一线。
这让言朴更加钦佩不已,大爱无疆,也许这才是医者的真正魅力。

每当谈到中医的话题,这位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就会骄傲不已,眼里泛光。
言朴明白,这是发自心底的热爱,他真正地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医。

本科的最后一年,言朴每天去教授家里等他一起去上课,看到教授下楼了,就会赶紧上前去接过他的提包,一路听着教授讲述着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这是她进步最快的一年。
偶尔教授也会把诊位腾给她,让她单独面对病人。

正是教授给予的一次次实践历练,让言朴的专业技能突飞猛进,成为学院里的佼佼者。
在大学这些年,教授也一直鼓励言朴继续学习深造,鼓励她去考更好的中医院校,把基础打牢,才能在临床中大胆创新,减轻病人的痛苦和负担。

教授常对她说:“学习中医,没有诀窍,唯有虚心与刻苦。”
教授的话,言朴铭记于心。
她照做了,研究生的考试她考得很好,获得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的机会。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言朴兴奋地去找教授,第一时间分享了她的喜悦。
教授拿着通知书欣慰地笑了,嘴里念着:
“很好,很好,要继续保持。
中医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永远不要忘了作为一名医者的本分和良心!”

言朴不会忘记,她记得自己的使命。
她想起了小时候跟着奶奶去诊所,那一排排整齐的药匣子立在墙上,此刻这些匣子在她心里,全部被打开了。

08

二〇一八年,言朴拖着两个箱子来到上海求学,一个箱子里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另一个箱子里码放着这些年收集的成功案例和处方。

闲暇之时,言朴总是宅在实验室或者图书馆里。
偶尔在周末的时候,她也会去门诊坐诊,理论与实践结合,她把握得刚刚好。

言朴很感谢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可以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面。
对于中医这个专业,国家扶持的力度很大,政策很好,让这些平凡家庭的孩子都有很多机会去尝试历练。
这是前辈们为他们打下的江山,后继的准医者们定会倍加珍惜。

言朴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富足的人。
这种富足不是来自财富,而是来自内心。

她常常与另外一个自己对话,多么庆幸,一直坚持了下来。
当年的那个普通女孩现在因为中医这个专业,变得自信满满。

偶尔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言朴会给谭教授打去电话,询问方法,探知求真。
每次言朴打来电话,教授也会变得格外开心。

寒暑假的时候,言朴会回温州的老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治疗一些疾病。
父亲常年跑运输落下了胃病,言朴会给他开方治疗,见父亲的病症越发好转,言朴很开心。

外婆中风后留下了后遗症,手经常会抑制不住地狂抖。
言朴就自学针灸,换着方法给外婆治疗,没想到外婆的病症好了很多。

每次返乡,乡里的左邻右舍都会在言朴家里围成圈,言朴也总是有求必应,一一解决他们的问题。

09

二〇二〇年岁末之际,言朴正在家里准备过春节。
电视上二十四小时持续更新着一则新闻:
新型冠状病毒悄然而至,武汉沦为疫情重地。

言朴对于武汉的感情很深,这个待了五年的城市,有她的恩师和好友。
言朴看着电视里那些奔赴前线的同人,她一次次潸然泪下。

有一些年轻的身影,刚刚踏出校园,便上了抗疫前线扛起重担。
这些抗疫救援的医护人员,将自己包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汗流浃背,夜以继日地工作。
言朴看着他们一个个累倒在一线,心痛不已。

抗疫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联手全国各大医校,展开了网上远程义诊的救援项目,言朴所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也位列其中。
当院办辅导员把抗疫救援的项目发到班级群里时,大家都纷纷请缨。言朴也主动请愿,参与其中。

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受感染人员,针对的主要人群是疑似病例和轻症确诊病例。
这些志愿者被分配在不同的组别,有针对性地了解受感染人员的病情,为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分担了很多工作。

那几个月发生的很多事情,言朴已经记得不多了。
每天大量的电话随访,她忙得不可开交。
自己的表格上,每多增加一个确诊病例,言朴的心里就会多一份沉重和无奈。

在每天的病情随访中,言朴记得一位中年妇女发来的信息。
这位妇女告诉言朴,自己一家四口全部被感染了,目前被分在不同的地方隔离。
对只有二十五岁的言朴来说,应对这种诉求更多的是无能为力,但她记得谭教授说过的话:“给病人送上祝福,而不是担忧。”

看着每天新增的确诊数据,言朴也要一次次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面对人类遭遇的如此严重的灾难,她也有恐慌。
可她知道,每个人都多贡献一份力,距离胜利就会更近一步。
想到这儿,她甚是欣慰,又会全身心地投入新一天的工作中。

10

二〇二〇年四月八日凌晨,按下过暂停键的武汉重新开城。
七十六个日日夜夜,生与死的考验,这座英雄的城市承载了太多苦痛和离别。
言朴和她的同学们,也获得了“中国抗疫武昌模式践行者”的称号。

在言朴心里,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谭军教授。
疫情期间,她给谭教授去了几次电话,但都没有人接听。

二〇二〇年端午节这天,她看到了武汉的母校的官微上发了讣告,“令人敬爱的谭军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
言朴呆住了,双手停在手机上一动不动。
转瞬间,内心的悲伤汹涌而来,眼泪在脸上狂流。

在此之前,其实言朴的心里有过一丝这样的担忧,毕竟教授年纪大了,但是她还是劝慰自己尽量往好的方面想。
令她最遗憾的是没有办法去送教授最后一程,这种遗憾,将伴随着她度过无数个难眠的夜。

一直到现在,言朴还是无法接受教授离去的事实。
她总觉得,教授就在自己身边,跟过往一样,出错了会让她再想想,答对了会夸她用功。

言朴无法去设想,如果在求学生涯里,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一位恩师,她如今会怎样。
也许她会绕更远的路,才能到达现在的地方吧。

真正帮言朴走出遗憾的,是她的乡亲们。
有一次,言朴过年回家,几位久病缠身的乡亲登门拜访,前来看病。
言朴一一瞧病开方,送走他们后,她猛然找回自己存在的意义——治病救人。

言朴重新提振自己的士气,苦练医术,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既会潜心研究,也会大胆尝试。
在医人的过程中,她又看到了自己闪闪发光的目标。

言朴心想,这应该是回报恩师最好的方式吧。
薪火传帮带,这也许是行医者的另一番哲学。
他们把自己当作桥梁,给后辈们铺上捷径。
不问来路,不追去处,这大概是作为一名医者最大的智慧。

二〇二一年,言朴已经开启了自己的博士生涯。
她的母亲常常被同乡人询问育才之道。
母亲哪里答得上来,但也会骄傲地回上一嘴:“她生下来就是干这行的,没跑歪。”

五一期间,言朴曾经就读的高中邀请她回到故乡,参加“百名博士返乡”的活动。
她站在自己曾经坐过的教室里,讲述着她的普通与不普通。

这个一心想学中医的姑娘,如今已经如愿以偿。
最后,她笑着告诉学弟学妹们:“不要害怕传统文化的枯燥,要敢于去斗争,欢迎未来报考中医药大学。”

二十六岁的李言朴,与很多年轻人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她学习中医,并且热爱中医,未来她将把一生投入在中医事业上。
对言朴而言,这也许是一种幸运,但更多的是她为之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努力。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381-------390)
天才侠医
燕居鸿泥(三)
名老中医之路之(22 )沈六吉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478)
一个真正的中医如何看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