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家庭之礼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礼仪是指在家庭内部以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及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礼仪规范,它提倡父慈子孝、家庭和睦,这样不仅可以约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关系,而且还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传统家庭礼仪源于《周礼》,经《孔子家语》《颜氏家训》得到发展,到司马光的《书仪》《家范》和朱熹的《朱子家礼》而基本定型。

随着隋唐时期门阀制度的彻底衰落,知识大众化的趋势获得了空前的加强,华夏大地上的每个家庭都能闻礼、讲礼、尊礼甚至制礼,久而久之古代社会传统的礼仪体系便得以建立,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才名副其实誉满天下。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父权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很严重,而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得益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因此两代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历史上一般把这两代人之间的礼仪称为“父子之礼”。同时,中国古代社会又是一个专制社会,家中全体成员都以男性长者为尊,可以说父子之礼是维系家庭尊卑秩序最为基本的礼节。

父子之礼又可分成两层:父母对子女,要“慈”“严”“教”;子女长大后,要感恩于父母在生活上对自己的关爱以及在品德和做人上对自己的教导,即“孝顺”。

慈,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孟子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要人们把爱自己子女的心推广开来,爱天下的孩子,可见他认为人们爱亲生子女是天经地义的。民间谚语用“十指连心”来比喻这种亲情,也是非常形象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就更为深沉了。即使有个别的父母用偏激的方式对待子女,其出发点的本意也是“望子成龙”或“恨铁 不成钢”。

严、教是被连在一起体现的。在传统社会中,家教历来都是被家庭、家族十分看重的一件事情,并且还要突出一个“严”字,俗称“严于家教”。《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北齐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中就有《教子》篇, 他主张“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所谓“严父慈母”,一般认为,母亲可以慈爱多些,而父亲则必须威严,不威严就很难教育子女。谚语“宠子不发”“不打不成才”,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古人教育子女的内容非常宽泛,从日常起居、行为举止到琴棋书画,还有各种实用技艺。但其核心在于教育子女怎样做人,诸如仁、义、 礼、智、信、忠、孝、悌、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和与之相应的行为礼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中华礼仪的作用
汪重阳 |《弟子规》PK《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五伦关系的归位
魏英杰:现代孝道重建刻不容缓
魏英杰:重建现代孝道刻不容缓
中国的父母为何经常不合格?丨文化观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