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秀容书院走出的慈善家:智澄|宋庆龄|慈善家|教养院|智澄|难童

(秀容学子之三)

张六金

西北儿童教养院院长智澄

智澄(1904--1950),字镜如,山西忻县(今忻府区,下同)游邀村人。他是民国时期从秀容书院(忻县中学)走出的一位慈善家,民国年间曾为忻县中学四班学生,与民国晋省政要、书法家宁超武等同窗。

智澄一生正直无私,奉献社会,青史留名。在他46岁的生命历程中,最为闪光之处就是创办了西北儿童教养院。这个教养院不但挽救了近3000名抗战时期的难童,而且培养他们成才,走上了为社会服务的道路。

智澄出生在一个半耕半读之家,从小读私塾时就聪明好学、过目不忘,颇受老师的爱戴。由于其学业优异,上世纪20年代考入燕京大学,后又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英语。毕业后赴南洋在新加坡等地教授中国国文。1926年9月广州政府出师北伐后,智受革命之感召归国投笔从戎,入张发奎部某团做思想工作,他与敌人作战中冲锋在前、英勇顽强。1927年4月21日随军开赴豫南,与奉军对峙。5月连续参加西平、上蔡、临颍三战役,受枪伤两处,在被送往后方医院途中,又被信阳附近红枪会会众砍了18刀,奄奄一息。在一位连长的坚持护卫下,3日后方才苏醒,但伤痛难支,先后以煤油、巴比通和触电等办法自杀未遂。经医护人员抢救,他的生命被救了下来,但手臂已伤残,只好离开部队,到北平某中学任教。

一、受命创办西北儿童教养院

陕西汉中西北儿童教养院毕业照

“七七”事变后,智澄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流亡到武汉、重庆等地。一路上,他看到很多难童因饥寒交迫而夭亡,他心如刀割。出于“为苦难中的民族多保留份血脉”的想法,他找到国民政府的赈济委员会,随后又找到了德高望重的宋庆龄。宋庆龄女士听到战乱逃难孩子的悲惨境况,流下了眼泪,当智澄提出要收容和教养西北战争难童后,宋庆龄感慨地说:“这重任,舍君其谁!”

1939年8月,国民政府下令指示赈济委员会派智澄在陕南汉中筹建“西北儿童教养院”。智澄于当年8月10日奉重庆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之令,带领10余人来到汉中,筹建西北儿童教养院。经过反复勘察,最后选定在汉中城西郊的凹口寺、吴家山、黄家营、赵寨村的古庙和废弃不用的祠堂为院址。四所庙宇共计房屋80余间,可容儿童五百余人。经过8个月的紧张筹建,于11月11日西北儿童教养院宣告正式成立,12月1日开始收沦陷区流亡难童和抗日阵亡战士子女。1940年3月赈济委员会又拨出专款,在凹口寺新建简易平房20间,1942年春又在吴家山、赵寨村旧庙旁续建平房50间。此时,一共完成了能收容1000名难童的校舍。设置一至六年级及职业班。

1944年5月赈济委员会指示开始接收安康儿童教养所上百名儿童的任务。1945年9月,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撤销,西北儿童教养院由国民政府社会部直接领导;1946年6月,西北儿童教养院奉命更名为“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西北儿童教养院一直延续到1949年汉中解放。校长一直都是智澄。

二、“西教”的教学与管理

西北儿童教养院实行教、养并举,其院训是“公诚爱”,“公”就是以大公服务国家;“诚”就是以至诚回馈社会;“爱”就是以爱心博施济众。院歌是“西北儿童大家庭,教养并重,厉行人格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勤俭公诚,服务大众,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和平。复兴、复兴中华,才是新中国的儿童。”

1942年,西教报请中国童子军总团批准编为中国童子军第4441团。以教学班为基础,编为中队。每班编6小队,每小队8人。实施严格的准军事训练。童子军教育包括队列训练、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和露营。每天早上,起床号一响,儿童们立刻起床,在十分钟内穿衣、洗脸、刷牙和整理内务。听到一声哨响,立刻在宿舍前排队、报数、点名,然后去操场上跑步。华侨老师

蔡永瑞担任团长兼教练,在汉中几次童训表演中均获冠军,受到汉中各界一致好评。

智澄爱生如子,儿童以院为家。他十分推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既当严父,又是慈母,管、教、养、卫,无微不至,对难童全面进行德、智、体教育。他重视抓院内的体育和操练,教育学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加强锻炼。要求因陋就简办好病室,给儿童及时防治疾病,亲自抓儿童保育工作,夏季深入宿舍检查蚊帐有无破烂,冬季检查衣、被可否御寒。他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深受孩子们的敬爱,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智妈妈”。

1942年,教养院成立三周年,由河南、山西和河北等地的难民各自组成的同乡会联合送来一块匾额,上书“儿童乐园”四个大字。反映了家长们对西北儿童教养院的信任和称赞。

三、呕心沥血办教育

1940年智澄与难童在陕西汉中西北儿童教养院合影

抗战时期,教养院隶属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由于战乱和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千余名难童赖以生活的专项经费,却不能按时、按数拨付。智澄多方奔走乞讨经费,维持学校的一切支出。他的行动感动了许多人。1947年,汉中龙江镇著名乡绅赵友南就曾多次向难童献粮,以解燃眉之急;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女士也向难童捐助菜金。

汉中解放前夕,西教院发生经济恐慌,智澄把印尼华侨商会赠送的黄包车卖了,买回40袋面粉,补助难童伙食。随后,为了保证孩子们吃饭,智澄只好精简人员,而精简的第一个,就是他的妻子李林徐老师。李林徐带头离院去宝鸡谋生。

四、人才摇篮 兰桂腾芳

1942年西北儿童节教养院儿童劳动场景

十年间,教养院收养了近3000名难童,规模之大、收容难童之多,堪称西北之最。在全国名噪一时,影响颇大。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先生曾多次视察勉励,还特地向院长题赠一副赞联“天留余地开新运,人以无私致大同”。

这些难童在国家民族存亡之时,同仇敌忾,长大后遍布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授业于同师,寝眠于同室的西北儿童教养院的孩子们,如今已是皓首老人,有的步入耄耋、有的先行逝去,有的在海峡对岸或大洋彼岸。他们中有离休高级干部和部队首长,有长期驻外的外交官、有闻名海外的诗人,更有数不清的知名教授、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但却没有一个作奸犯科的。他们都实现了智澄所希望的“成为未来建国的人才”的教育目的。而且,在抗战期间,在智澄的爱国感召下,不仅有励伯侯等老师投笔参加抗战,西教院的90多名学生,毕业后也都先后加入抗日的洪流。

智澄先生一生爱生如子,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用生命谱写了一段爱国重教的传奇。1950年3月智澄逝世,时年48岁。解放后,为了纪念智澄这位慈善家、教育家,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原址上成立了汉中地区社会福利院。

五、永远的纪念

1999年5月28日,智澄铜像安放仪式在母院隆重举行

时间抹去了物质的存在,却无法淡化西教院在每一个学子心中记忆,智澄和西教院永远珍存在他们的记忆深处。西教学子张明顺1987年从返回汉中。为了表达对智澄院长的感恩和怀念,在母校院外的大戏台前为智院长修建了一座水泥结构的纪念碑。

在台湾的西教学子王楠等人,为了表达对智院长的感激之情,特地制作了智院长的半身铜像,从台湾运回大陆。1999年5月28日,铜像安放仪式在汉中市博物馆桂荫堂隆重举行。

2003年清明节,西教汉中联络组又发起同学筹款,在智澄院长曾经工作过、最后付出生命的母校院内树立起了大理石纪念碑。

2004年,汉中市社金福利院内建成了智澄纪念亭,命名“镜如亭”,智澄先生的“一代师表”纪念碑和半身铜像也移入亭内安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纪念胜地,以此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教育家。

【作者简介】张六金,忻州市忻府区人,1947年生,大专学历,曾从事农业植保和新闻工作。老年钟情于地方文化研究。现任忻府区作协顾问,忻州遗山诗社副社长,忻州傅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忻州市傅山文化非遗传承人。

来源忻州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双城记:连州和吴川牵绊,不止腊味和那瓶酒
难童(1-5)
为更多的“武训”立传
汉奸为侵华日军收买儿童 沦陷区儿童被当狗肉卖
四大名砚端、歙、洮、澄
富到自己都不知有多少钱的三大艺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