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忠煜 简历

人物简介

朱忠煜字彬绳。清监贡生五品衔、中书科中书。镇海县城著名耆宿、慈善家(一八六零 ~ 一九二五),经营木材为业,在晚清至民国前期,长期担任镇海总商会总理 。

朱忠煜油画像

五品官服像

考忠煜公与生妣范夫人先妣王夫人

郑孝胥赠对联

彬绳仁兄大雅正

玉粹金和浑然元气

礼耕义种必有丰年

郑孝胥

朱彬绳巡视塘工图

周伯生绘

一九二三年镇海万弓塘修竣典礼合影

朱彬绳五十玉照

向道深绘于徽荫书舍

朱彬绳先生遗像

谢之光绘

《朱忠煜百年来鸿录》

2014年3月31日,镇海区档案局(馆)组织编写的《朱忠煜百年来鸿录 》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 朱忠煜(1860-1925),字彬绳,以字行,镇海县城关人,经营木业,生平急公好义,胸怀家国,心系桑梓,是清末民初名闻镇海县城的绅商和慈善家。他在担任镇海商务分会总理期间,积极筹划地方兴革事业,不仅着力调解商事纠纷、维护工商业者权益,而且从事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如修志、筑塘、修桥、铺路、抚育孤儿、办学校等,对镇海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书收录朱氏亲友来函117封,并依据来函者不同大体分为7辑,其中前6辑共101封的致信者为民国镇海县知事盛鸿焘及本邑旅外名人虞洽卿、朱葆三、傅宗耀、向道深、陈修榆等,第7辑收录了至亲好友来函16封。此外,该书还收录了一封特殊信件,便是周恩来总理写给朱忠煜孙辈朱世钧的回复信件,具有重要史料文献价值。 这些信件带着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气息,重现了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散的历史细节和个人情怀,为读者呈现了在清末民初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部分宁波帮人士的志趣。此外,这些信函不少还是精美的书法作品,相信研究书法和笔迹学的读者,也会有所收获。

(镇海区档案局保管利用科)

尺素寸心

尺素寸心

——《朱忠煜百年来鸿录》付梓前后 

记者陈饰通讯员张雷军何小平

镇海,地处东海之滨。在渔农为生的土地上,出过不少奇人。

名闻四海的船王,长袖善舞的商贾,学富五车的文人,书写红色传奇的共产党地下党员……当然,人数最多的,是你我这样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乡贤,名叫朱忠煜。

他从平凡中脱颖而出。

根据《镇海县志》记载的朱忠煜生平事迹,一位精明强干、古道热肠的清末民初本土商人卓然而立。

相隔年代不算太远,我们见到了朱忠煜多面的形象:身穿长袍马褂的,着清朝五品官服的,站在后海塘修缮工地现场的……

从照片中看,朱忠煜样貌忠厚,体魄强健。

他用一生为墨,善心为笔,描绘出一幅绵延百年的镇海历史画卷。

百余年,百多信。朱忠煜留下了一颗赤诚的爱国爱乡之心。

鸿雁传情

2014年4月,镇海区档案局(馆)组织编写的《朱忠煜百年来鸿录》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

区档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搜集、遴选朱氏信件,重现历史细节、个人情怀。无论式样、字体,称谓还是内容,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为读者呈现清末民初风起云涌时代,部分宁波帮人士的志趣。不少人的来信,亦是精美的书法作品,喜欢研究书法的读者,也会有所收获。

书中共收录117封与朱忠煜交往密切之人的来信。根据写信对象的不同,编书者将其大致分为7辑。其中前6辑书信,共101封。写信的是民国镇海县知事盛鸿焘及本邑旅外名人虞洽卿、朱葆三、傅宗耀、向道深、陈修榆等人。第7辑收录了至亲好友来信16封。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封珍贵的特殊信件,是新中国首任总理周恩来写给朱忠煜孙辈朱世钧的回复信件。该信具有重要史料文献价值。

殷殷之情,深厚之谊,力透薄纸。

打开书籍,我们一一阅读起来。

在来信中,有将彬绳二字写为炳绳、炳盛、炳臣的,都是指朱忠煜本人。

开首的朱忠煜手迹,清秀,字体分明。

卷中处处充满着朱忠煜与政商界人士交相往来的温情。这与朱忠煜所处时代背景有关。清末,政府实行新政,全国各地有了商会组织。清末商会组织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可以办学堂,可以参与社会管理。

两度担任镇海县县长的盛鸿焘,主持修编《镇海县志》时需要大量资金。他写信告诉朱忠煜,所需经费经前任镇海县知事洪锡范提议,“除呈请征地丁附捐外,余归就地及旅外绅商分别筹募。”因为数目较大,他请“妥当人”朱忠煜担任稽查,确保专款专用。

后一封写于1919年的贺寿信,是祝贺朱忠煜六十大寿的。盛鸿焘言辞真切,“六旬荣庆,欢腾珂里(珂里,对朱忠煜故乡即镇海的美称),忭跃良殷。”

人称“赤脚财神”“海上大亨”的镇海旅沪巨商虞洽卿,投巨资创办三北轮船公司、宁兴轮船公司。其中三北轮船公司的县城码头在大道头东面,辖镇北、慈北、姚北三艘轮船。

在开办过程中,航线、停靠地点、码头修建、轮船缴纳捐税、买卖船只、与当局协调、水兵扰民事件等事务,都交由朱忠煜协助解决。由于出力较多,虞洽卿向朱忠煜赠送礼物,被婉拒。于是,他再次修书,请求朱忠煜收下。

朱葆三与朱忠煜是同宗同族,论起来有叔侄之谊。很多家乡的事,朱葆三都委托朱忠煜代为办理,包括为徽阴学堂捐三百银元、为弟弟谋职、为下属开拓镇海人寿保险业务、调解金宝福渔船纠纷等。如“徽荫学堂账单亦已照收,一切仰承偏劳,阖族感德。”“珍(朱葆三字佩珍,这里是自称)与衡斋(朱葆三同族人)合助祠堂民田五六十亩,实值价洋三千元,作为(徽荫)学堂之恒产。”等。

药材商人、镇海县梓宫庙前向家人向道深先生,与朱忠煜的来信主要是一些河道疏浚、建造居宅大屋、平粜事宜等。如“河工捐款,俟晤见当嘱其划付。”“平粜折耗如是之甚,非捐集万七八千,不济此事。”等。

清末秀才陈修榆,自称是朱忠煜的“姻小弟”,即姻亲关系中平辈谦称。他与朱忠煜的书信往来与修志、题联、写本文相关。如“承属书沪江大学板刻联,兹照尺寸并来稿书奉。”“承属书勤业堂匾字并仰楼逖声屏联,今照写奉送”等。

《镇海县志》中有一段专门褒奖朱忠煜的,“事关公益辄复热心提倡踊跃输将,顾以经商於外不克躬亲其役,则举一邑之事而尽委之忠煜一人之身。忠煜亦视公事如私事,不以艰巨烦琐而有所推诿,殚精竭虑务竟全功。”

其人其事

回过头来,我们再从史料中了解一下朱忠煜的为人处世。

朱忠煜,字彬绳,清末民初镇海县名望极高的绅商、慈善家。

他的生卒年月为1860—1925年,经营木材为业。他是清监贡生五品衔、中书科中书。(即中书舍人,掌书写事宜)。到了晚清至民国前期,又长期担任镇海商会会长。

根据《镇海氏家谱》记载,朱忠煜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大儒朱熹第二十一代后人。其先祖从福建搬迁到镇海白营教场(即现在的西门社区一带),后又搬到虹桥。这一支后来被称为虹桥朱家。1876年,朱家由虹桥迁至城外打(竹切)街。父亲朱孝瑞,经商为生,曾与两浙木商等人一起创办了仁济公所。仁济公所,是当时民间成立,用来处理、抚恤遭难船工等公共事务的民间团体。

家风忠厚,深深影响了朱忠煜的一生。他成人后继承父业,精明干练。后因聪明好学,诚信待人,被聘为多家税行经理。他跟人合资购买一艘帆船,专门运营福建、温州一带的木材。同时,他在木行街开设了榆生、永大、永成等多家木行,并和上海木业经营联运。家道日兴。

朱忠煜的一生,非官非大商贾,却因热心公益、服务桑梓、为人诚恳,在镇海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和良好声誉。

在他担任镇海商会会长期间,积极筹划地方兴革事业。他着力调解商事纠纷、维护工商业者权益,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修志、筑塘、修桥、铺路、抚育孤儿、办学校等,对镇海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08年,镇海城北火药局(研制、贮存火药的地方)爆炸,梓荫山文昌阁(镇海当地县学魁星楼,是读书人用来祈求科举中榜的地方)被毁。朱忠煜提议,将其改建为梓荫山公园,供游人休憩。1915年,建成。

1909年朱忠煜过50岁大寿,将朋友赠送的贺寿金,全部捐到借钱局,用来救助乡人。借钱局,又名因利局,是晚清时期出现的新型慈善组织。它以借贷现金方式救助贫民,类似于现在的慈善总会等组织。

1918年,朱忠煜发起疏浚前大河、修筑后海塘等实事工程,他带头捐了1000银元。又向旅沪同乡会筹集巨款,并亲自到工地视察。

朱忠煜还奔走办理平粜之事。所谓平粜,源自战国时魏国李悝提出的扶植、调剂农业生产的主张。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丰年时由官府平价收购农民余粟,称平籴。荒年用平价出售积粟,称之为平粜。平粜,帮助民间减少饥荒。

朱忠煜建立公善医院,为看不起病的老百姓提供诊治场所。1915年医院遭受火灾后,再次重建。

他在虹桥朱家办徽荫学堂,向平民子弟开放。并参与修篡民国《镇海县志》等。

一句话,只要遇上公益事业,朱忠煜一定参与,亲力亲为。从不因事情艰难繁琐而推诿。

朱忠煜为人诚恳热情。旅外乡亲凡是有事嘱托的,都会尽力帮助。他交游广阔,镇海旅外名人多与他书信往来。每每有涉及镇海的要事,他们便会写信给朱忠煜,拜托跟进。如代购木材、家乡地皮纠纷、人情往来、人事安排等。朱忠煜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有求必应。不会敷衍了事。

朱忠煜一生积德行善,令乡里受惠,在清末、民国时期先后受到多次褒奖。1892年清政府由抚院举报部奖以九品头衔。1901年,国子监叙议其为五品头衔。1919年清政府内务部奖励其河工一等奖。1921年浙江省省长沈金鉴向朱忠煜颁发了“急公好义”匾额。

朱家后裔也名人辈出,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忧乡之心

朱忠煜除了为宁波帮人士奔走之外,还积极为家乡出力。他一力促成的重大事件包括1918年疏浚前大河及1922年修缮后海塘。这两件事与一代代的镇海人息息相关。

据县志记载,灌溉镇海数千顷良田的前大河,因河泥淤积,造成堵塞,影响灌溉。乡人“屡议濬治,以费钜不果。”(多次想疏浚整治,却因为费用高而未果)

1918年夏天,朱忠煜倡议疏竣前大河,戴运来带头捐献5000银元,接着朱忠煜捐出1000银元。经过奔走,朱忠煜一共劝募疏浚费用20000银元。把钱交给朱忠煜,乡人都深感放心。

数月后,前大河疏浚完工。1919年,清政府内务部奖励其河工一等奖奖章。

始建于唐朝的镇海后海塘,因长期遭受飓风狂浪,多次溃塌。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镇海县令将后海塘改建夹层石塘,整整三年建成。此后百年未大修。直到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以后,土石溃决,又不得不几经整修、改建、加固。1921年冬,后海塘因受多年风潮侵蚀,再次岌岌可危。1922年春,众人准备集资修筑。傅宗耀等人带头捐出巨款,他们一致推选朱忠煜主持修缮事宜。

朱忠煜热心奔走,筹划谋算,监督指导。后来因为太辛苦生了病。他抱病拄着拐杖,步履缓慢,依旧在工地上来回巡视。终于将海塘修缮完毕。

1923年,后海塘再次经历大风,却屹立不倒。朱忠煜的善行被乡邻称颂。

由于操劳过度,朱忠煜自次年起便身体不适。1925年,朱忠煜积劳成疾去世,蛟城哀哀,“以是闻其溘逝,识与不识无不同声痛惜。”据说,朱忠煜留下的遗言是:“做好人、做好事。”

此外,朱忠煜还在镇海留下了一则则佳话。比如,他热心为同行和乡里排忧解难。如宁波商会首任会长费绍冠、宁波商会总董余承谊曾联名致信朱忠煜,要求他为木行与船户间的纠纷进行排解。涉事木行包括祥泰等,开设在现胜利东路一带。因为发现船户夹带板枋,准备充公。案件移交鄞县公署。他们尊重朱忠煜老于船务,恳请他“俯察本案情形,合诸该业向来习惯”,给予“鼎言指示”。

仅仅六日后,事情圆满解决,达成和解。二人再次联名写书,感谢朱忠煜“弭患无形”。

民国时期,慈北、镇北、姚北,三北地区花会盛行,严重影响百姓生活。花会,是一种带有封建迷信性质的民间大型赌博行为,危害极大。百姓参与花会,不事生产。朱忠煜动用人脉,向一些有影响力的旅外宁波帮人士求助,晓以利害,请他们插手参管此事。直到花会杜绝。

结集出版

“百年来鸿的出版,源于一个偶然。”区档案局负责人说。早在2012年2月,区档案馆向社会广泛征集档案资料,通过征集,得知现居镇海的朱之轩先生仍保存着虞洽卿、朱葆三、向道深、樊棻、陈修榆等人写给其祖父朱忠煜的信函。工作人员随即联系了朱之轩先生,经过沟通交流,他表示,愿意将这批信件的复印件交给区档案馆保管,希望专业人士提供帮助,既能使信件得到妥善保管,又能挖掘信件的价值。他说:书信放在家中可惜了,字体难辨,也认不全,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

经过初步梳理,朱忠煜来函共有120余封。大部分起首、落款、内容都很清晰。其中几封略有缺失,有的有头无尾(落款),有的有尾无头,研究价值不高。

工作人员经过甄别,决定将其中117封书信结集出版。为便于读者阅读,工作人员又会同地方上致力于文史研究的专家对书信进行句读,考证、注释信函所涉人事等,并按来信者不同分辑。经过近一年半的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终成此书。

近年来,区档案馆非常重视地方文献资料和地方名人档案的征集。目前,已有48人被收录镇海知名人士档案,为保留镇海地方文献资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咸咸的小城故事
《约吗?》12“约”镇海
漫说镇海古城古塘古亭(续)
浙江宁波镇海后海塘
晚清民国银元欣赏[27P]
晚清民国银元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