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糖业状况(1)——甘蔗糖厂状况

民国时期,广东和四川是我国主要甘蔗糖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员接管了这些糖厂。

广东的6家机制糖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有顺德糖厂和东莞糖厂尚能生产。

1949年11月,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事代表接收了顺德糖厂和东莞糖厂,组织恢复生产,糖厂的治安保卫和生产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同月,接收市头糖厂筹建。按原封不动的原则,集中原东莞、市头糖厂驻穗办事人员,定员52人,组建广东糖业管理部门,初期暂定名称为广东糖业公司,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1950年1月1日,接上级通知改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糖业管理局。据相关资料记载,内部运作仍然沿用糖业公司名称。

1950年7月1日,正式改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糖业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下属管理顺德、东莞、市头共3个糖厂和惠阳、利民、揭阳共3个糖厂留守处。

1953年,东莞塘厂、顺德糖厂、市头糖厂、揭阳糖厂由广东省地方国营改为食品工业部制糖工业管理局直接领导。广东糖业公司收归中央食品工业部直接管理,改称国营广东制糖工业公司。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复建市头、揭阳两家糖厂,决定由顺德糖厂负责复建揭阳糖厂,东莞糖厂负责复建市头糖厂。成立了设计室、安装队和机械厂,奠定了日后甘蔗糖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组织已接管的大型国营糖厂恢复正常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整顿珠江三角洲私人开办的小型机榨土糖厂,保证了原料甘蔗供应。同时,充分利用和调集顺德、东莞两大老厂的技术力量,迅速完成了市头糖厂的设备安装和揭阳糖厂的恢复改建。又在30年代建设的惠阳糖厂已有残余设备的基础上补充新机器设备,在番禺兴建紫泥糖厂。

民国时期四川成为我国重要糖业产地,糖厂建设也是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内容。

资中糖厂(来源:内江第一城网站)

1949年12月四川各地先后解放,原四川糖业有限公司改组成川南区糖酒工业管理局。原有的2个半机制糖厂很快恢复生产,就是后来的三元糖厂和龙山糖厂,均没有新式压榨和清净车间,以收购土糖坊的糖清加工白糖。1950年夏,组织资中糖厂(原资中酒精厂)、简阳及内江酒精厂、三元及龙山(炼)糖厂主要技术人员同赴泸州,会商内江糖酒工业技术改造方向、讨论项目、估编概算。川南行署生产会议研究,根据当时川南财政拨款能力,权衡内江糖酒布局,作分期分批安排。资中糖厂安装好1948年由台湾拆迁入川的装备,试榨产糖,酌情增加离心机台数,收购土糖清,离心分蜜产糖。三元糖厂和内江酒精厂所需原料土糖清产量较多,决定三元糖厂扩大炼糖能力。内江酒精厂锅炉(海茵水管式)尚有潜力,增置离心机及干燥机,跨出离心分蜜产糖第一步。龙山糖厂重点大修,逐步调整平衡,增加装备能力。简阳酒精厂因原有锅炉供汽不够,糖料也较资中及内江为少,该厂改造项目延至第二年。调配人员支援内江酒精厂转向糖业建设,简阳酒精厂于1950-1951年冬春期,派两批职工(每批约十余人)分赴资中糖厂和内江酒精厂,参加车间设备安装和试产。

四川龙山糖厂浸出法制糖的经验介绍


东莞糖厂

1949年11月中旬东莞糖厂开榨,这是广东省解放后第一家开工的大型糖厂。该厂始建于1935年6月,1936年1月16日投产,到1949年,经历13个制糖季,只开工生产了6个制糖季,远没达到日榨1000吨甘蔗的设计能力。

1949年11月25日,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制糖季,创下了日榨甘蔗1020吨的历史最高纪录。其后经历五阶段对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扩建、挖潜,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榨蔗能力提高到3300吨/日和总榨蔗量45万吨/制糖季。制糖生产工艺实施了蔗汁分路处理、亚硫酸法回溶重结晶直接出精糖、压渗法提汁和磷浮工艺,其中“五一煮糖法”“亚硫酸法”工艺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开创性和较高的科技价值。

1959年,东莞糖厂自制和安装了我国第一条日产1.5吨木结构的造纸机和制浆生产线,开创了我国利用蔗渣制浆造纸的先河。

1985年,东莞糖厂引进丹麦设备和技术,利用制糖副产品糖蜜生产高活性干酵母,填补了国内空白。1993年,通过自主研发生产以酵母乳液为原料的酵母抽提物,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1988年,东莞糖厂抓住东莞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经过技术改造,为制糖厂配套的热电车间升级改造为向市电网供电的独立热电厂,除上网供电外,同时向周边企业供热。

2000年,因东莞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土地不断升值,东莞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锐减,东莞糖厂审时度势,结束了东莞压榨甘蔗制糖业务,扩大原糖加工能力,日处理量达2000吨,建成亚洲最大原糖加工基地。

2002年底改制为民营企业,现为东莞市东糖集团有限公司。有45个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目前制糖业是该集团的主业,囊括甘蔗糖、甜菜糖生产、原糖加工、糖的深加工及糖产品贸易,是国内最大的原糖加工基地之一。


顺德糖厂

顺德糖厂始建于1934年,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以“振兴地方实业”和“糖业救国”的名义,由省建设厅动用向捷克购买军火的部分资金17万英镑,加华侨资助部分,委托捷克斯可达工厂承建顺德糖厂,1935年11月正式投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德糖厂接受军管,后隶属广东省轻工厅领导,省糖业公司管理。

拆除前的顺德糖厂烟囱(2000年9月29日)
建厂时的设计能力是日榨蔗1000吨,年产糖10000吨,到1949年止,从未达到过这一设计能力,榨蔗量最高的榨季也只达到800吨/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榨蔗能力就达到了1087吨/日,首次突破了设计能力。该厂注意设备更新、改造,重视工艺、技术的革新,1953年推广“五一”煮糖法,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除榨蔗生产外,从1952年开始利用停榨期的部分制糖设备翻练原糖,但五、六十年代的炼糖生产断断续续,处理量也很小。
1949年以后,逐渐开展综合利用生产,有酒精、糠醛、有光纸、凸版纸、书写纸、瓦楞纸、甘油、醋酸钠、二硫化碳、呋喃、丙酮丁醇、人纤浆粕、胡敏酸铵、白地霉、轻质碳酸钙、方糖、精制幼砂糖、冰片糖、硬质纤维板、微粒板、氧气、醋酸乙酯、冰醋酸、本酸丁酯、氮气、中密度纤维板、乙炔气等。
1949年以后,该厂先后担负起了支援兄弟省市县新厂和发展中国家糖厂的任务,对迅速发展我国国内和友好国家的制糖工业,巩固我国人民与亚非拉国家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接收国内外各糖厂的大批技工来厂接受培训,包括江门甘化、广州华侨、广西合浦、贵县以及福建、江西等国内糖厂的技术工人,也有越南、巴勒斯坦等国糖厂的技术工人。还派出大批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去直接支援国内外糖厂的建设。1951年,调出200多工人、干部去支援揭阳糖厂恢复生产,1953年,又抽调了三分之一的工人去支援新建的紫坭糖厂,1954年以后,曾几次抽调大批技术工人、干部,输送到江门甘化厂。曾先后抽调140多人次技术骨干到马里、越南、缅甸、几内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扎伊尔等国家去支援建设。

1952年顺德糖厂甘蔗起重机房(厂长方孟)

80年代顺德糖厂煮糖车间

二十世纪80年代后,糖的系列产品及大部分综合利用产品停止生产。1993年底集体租赁了顺德糖厂,转换经营机制,在厂内实行了职工内部股份制,把企业转制的压力和动力传输给了每一位员工。形成了一个以顺德糖厂为龙头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广东省顺糖集团公司。随着珠江三角洲的农业格局由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转变,甘蔗产量和供应量逐年减少,糖厂的生产重心逐步向炼糖转移。1994年4月恢复炼糖生产,原糖日处理能力从原来的800吨/日提高到近1400吨/日,年生产能力提高到30万吨以上,实现了由榨蔗到炼糖的战略转移。在国内首创了“亚磷双浮法”澄清新工艺,可将不同质量的原糖都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和出口要求的优级白砂糖。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作为中国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机械制糖厂,顺德糖厂被纳入工业遗产范围。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月27日,顺德糖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顺德糖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葡聚糖对制糖工业的影响及对策_下_
与制糖有关
2018年白糖市场展望:国储助力,郑糖熊市不熊
花莲光复糖厂
糖业基本知识
白糖的制作 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