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艺 | 别开生面的云南非遗舞蹈,你知道多少?

传统的民间舞蹈是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的精神风貌。云南的传统舞蹈精彩纷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会因为居住分散,各聚集区的舞蹈也会不一样。接下来小编将给大家介绍一下云南一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民间舞蹈。



昆明市


板凳龙舞

历史记载隐秘于云南呈贡的板凳龙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呈贡“板凳龙”被称为“小龙”,是因为在当时人们看来,这地里的黄鳝就是天上的龙,因此这里的龙比其他地方的小,用板凳就可以代替,板凳上绑上一块红绸布,一头扎成花朵当作龙头,做成龙的造型来进行表演。




曲靖市


确比舞

曲靖市麒麟区的东山镇是“确比舞”重要传承地,“确比舞”最初产生于民间丧葬仪式之中,村寨里凡有上年纪的老人去世,就流传着举行歌舞活动闹丧以示祭祀的丧葬习俗。“确比舞”亦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多重主旨为一体的舞蹈种类。




玉溪市


棕扇舞

哈尼族棕扇舞是玉溪市元江县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舞蹈的起源与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动有关,从模仿狩猎中的禽兽飞跃奔跑和表现猎人凯旋归来的心情,到表现手拿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都有体现。


花鼓舞

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流传于玉溪市峨山县的彝族村寨。峨山彝族花鼓舞原用于丧葬、祭祀,后广泛用于婚丧、奠基、新房落成、接神送祖等民俗活动。




昭通市


苗族芦笙舞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是苗族芦笙舞之乡。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起源于祭祀活动。现在保存的芦笙舞可分为6类:再现古代战争和迁徙的芦笙舞、模仿动物的芦笙舞、反映古代狩猎活动的芦笙舞、祭祀怀念祖先的芦笙舞、节庆喜事时节欢乐的即兴舞、特技表演芦笙舞。


四筒鼓舞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昭通市的传统祭祀舞蹈。四筒鼓舞又称“跳鼓”“跳丧鼓”,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舞姿朴素,节奏鲜明,舞蹈时,四人皆斜挎筒鼓于左胯前,边击鼓边舞蹈,鼓点节奏、音调可随意变化,大体与舞步、舞姿协调。




丽江市


东巴舞

东巴舞又叫东巴跳,主要流传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东巴舞是指东巴教的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承袭了拙朴的原始艺术传统,但已脱离原始乐舞的粗朴随意性,保持着淳厚、雍容、典雅的古代舞蹈特色。


纳西族热美蹉

“热美蹉”亦称“窝惹惹”,主要流传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是纳西族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的一种原始集体歌舞。纳西族热美蹉将诗、歌、舞浑然融为一体,不用任何道具,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火堆按顺时针方向边唱边跳,舞蹈动作古朴自然,唱腔几近呼喊,但每位参与歌舞中和其他人节拍一致,十分和谐。




普洱市


摆舞

普洱市澜沧县是摆舞之乡,“摆舞”源于拉祜族先辈在生产生活中的动作演变而来的音乐舞蹈艺术。因流传摆舞的地方接近傣族聚居区,受傣族文化影响较深,在舞蹈和伴奏乐器上吸收了傣族艺术的许多元素。摆舞共有80多个套路,舞蹈内容大多反映的是拉祜族的生产生活情景。


宣抚司礼仪乐舞

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是流传在普洱市孟连县傣族民间以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至今的乐曲不足10首,其舞蹈表演形式也仅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宣抚司礼仪乐舞从不受外来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数百年来傣族民间与官场音乐的基本状貌,具有叙事功能,展示着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保山市


擦大钹

“擦大钹”,彝语称“大钹聚自得儿”,流传在云南省保山市。是一种集舞蹈、武术、杂耍、打击乐演奏于一身的彝族民间舞蹈。当地群众讨亲嫁女、建房乔迁、超度亡灵、老人去世、二月初八'姑娘节'等喜庆节日都少不了要请大钹班子到家中来表演一场,所以大钹班子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人们的欢迎和尊重。


小背龙

耍龙灯在腾冲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腾冲龙灯分双龙抢珠、一龙耍场、小背龙三种。小背龙在腾冲县龙灯中最具地方特色。小背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表演时舞龙者身背龙身,两手分别执龙头、龙尾,作“双龙戏珠”“翻波涌浪”等各种形态表演。




临沧市


白象马鹿舞

白象舞、马鹿舞是临沧市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两种舞蹈通常同场演出,在象脚鼓、铓、钹等打击乐伴奏下相配共舞,动作有的仿生,有的夸张,忽而跳跃,忽而翻滚,动头摇尾晃身,姿态优美又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能营造出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




楚雄州


老虎笙

在楚雄有一个叫小麦地冲的彝族小山村,跳老虎笙是彝族群众的习俗。彝族老虎笙,舞姿以奔放雄浑著称,展现了山地民族的刚强性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小麦地冲彝族群众跳的老虎笙由老虎踮脚跟、老虎用脚尖跑步、老虎开门、老虎摆尾等12套虎舞和老虎背粪、老虎犁田、老虎撒种、老虎插秧、老虎割谷等一系列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组成。


左脚舞

左脚舞的故乡是云南省楚雄州的牟定县,在牟定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会走路就会跳左脚舞,会说话就会唱左脚调”,左脚舞的调子种类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红河州


乐作舞

乐作舞,意为“大家一起跳舞”,是云南省红河县传统舞蹈。舞蹈是根据哈尼族和彝族群众根据晒荞子而编跳的踩荞舞。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乐作舞不限人数,但必须以偶数男女搭配围成圆圈来跳。独特的舞步加上乐声伴奏和人声伴唱,韵味独特。


彝族烟盒舞

烟盒舞是云南省红河州传统舞蹈,是用“烟盒”作道具的舞蹈。“烟盒”就是由竹木制作的用来装烟丝的圆盒子,在跳舞时将其上下两瓣分别持于双手,并用手指作有规律的弹响,它既是舞蹈的一个部分,又以其悦耳的有强烈节奏的音响作为舞蹈的伴奏。




迪庆州


锅庄舞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藏族弦子舞

在迪庆,藏族也有着自己视若珍宝的弦乐器,藏语称为“毕央”,意为弦子。能歌善舞的迪庆藏族同胞,将器乐表演和演唱、舞蹈完美结合,放歌山水,纵舞大川。弦子舞蹈潇洒自如,用歌、舞、乐的高度融合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是最美的艺术。脚步踏在地面的那一刻,每一次落脚,都与歌声、乐器的节奏韵律相吻合,十分飘逸。




文山州


铜鼓舞

铜鼓舞是文山州壮族、彝族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蹈种类之一。铜鼓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妥善保存,遇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击鼓而舞。铜鼓舞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铜鼓舞目前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




西双版纳州


傣族象脚鼓舞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象脚鼓舞具有祭祀神灵、驱邪避灾、庆贺丰年等意义。象脚鼓舞,以象脚鼓作道具和伴舞乐器,以傣族武术性舞蹈的传统套路为基础,具有傣族男性舞蹈的典型特征。傣族象脚鼓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三种形式,随着鼓点的变化,舞者和观赏者的亢奋点都会被调起。


基诺大鼓舞

基诺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跳大鼓舞须在三个时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开祭家神铁罗嫫嫫米遮时。二是在“特懋克”(即“打铁节”)时。三是村寨长老卓巴、卓生家盖新房时。




大理州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是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的传统舞蹈。每逢春节、小年(农历正月十五)、火把节或婚嫁、聚会,人们都会彻夜踏跳彝族打歌。彝族打歌多在晚上进行,开始时先在舞场中央点燃篝火,人们以火为圆心,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踏地为节,舞蹈歌唱。巍山彝族打歌唱的打歌调,有喜事调、节日调、忧事调、庙会调等。


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的传统舞蹈。彝族跳菜常见的有“席间跳菜”和“表演跳菜”两大类。一般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蹈。




德宏州


蹬窝罗

“蹬窝罗”主要流传于德宏州,原来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日“窝罗节”中活动。如今,阿昌族人已不限于窝罗节时才跳蹬窝罗,凡娶亲嫁女,起房盖屋甚至丧葬白事时也跳。阿昌族也是借跳蹬窝罗,以教育子孙后代牢记先辈的恩德,老老实实地做人。


孔雀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




怒江州


普米族搓蹉

搓蹉汉语意为“跳舞”,主要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普米族人们用搓蹉舞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搓蹉舞保留了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舞蹈套名繁多,队形、舞步变化丰富,有张有弛。


达比亚舞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等县怒族村寨。达比亚舞的主要特征以舞者手持“达比亚”边弹边舞。达比亚舞蹈的上身弹奏姿态非常丰富,相反舞步比较规范,达比亚舞从多侧面反映怒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

非遗舞蹈的表演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们感受到了在每个民族生活最真实的样子。舞蹈中所呈现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勤劳勇敢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和谐友爱的融洽人际氛围,热情直爽的民族性情。

你还知道什么云南非遗舞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大全
邮票上的中国民间舞蹈
非遗中国:傣族象脚鼓舞|象脚鼓|傣族|鼓音
【每日一舞】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傣族舞蹈组合》三道弯、长指甲与象脚鼓,一切都美得不像话!​​​​
中央民族大学《傣族舞·象脚鼓组合》
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