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强竿踏许:勇者的游戏

 


表演者在高空旋转

  萨迦县扯休乡的“强竿踏许”(简称“强竿”)表演是日喀则地区民间传统高难度杂技表演。“强竿”表演者由主、配角及七八名身强力壮的拉绳的男子组成。主角是爬杆做各种高难度杂技的表演者,配角是在杆下与主角对演逗趣的“阿古顿巴”。“强竿踏许”于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西:表演“强竿”近30年

  今年46岁的扎西18岁开始表演“强竿踏许”。在近30年的表演生涯中,他的家人每次都为他担惊受怕。而在扎西看来,表演“强竿踏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胆大、心细,胆大,才敢在10来米的高空表演旋转、翻筋斗、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心细,才能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全身而退。

  扎西的师父是现任村长次旺的父亲拉巴次仁。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强竿”表演活动是西藏噶厦政府对后藏地区民众每年所规定的一种差役。扎西听师父说过,他每年的藏历正月初三去布达拉宫前面,为达赖喇嘛献艺。当时表演的是高空滑绳,表演者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所以这种表演其实带有一种惩罚性质。后来在一次表演中,偶然出现坐垫与滑绳摩擦断裂而伤及表演者,达赖喇嘛当即下令将绳技改成杆技活动。再后来,这种表演变成民间的一种杂技表演活动,延续至今。

  目前在扯休乡东乃村共有3人掌握“强竿”表演技艺,另两位分别是70多岁的巴桑和44岁的格桑。扎西18岁那一年第一次表演,就是跟他们两位合作的。对于观众而言,“强竿”表演非常刺激,表演中的语言又诙谐幽默,欣赏“强竿”是一种享受;可对于表演者来说,每一次都是冒险。扎西和格桑作为非遗传承人,明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但还是希望“强竿”表演能传承下去,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人选问题。

  次旺村长小时候跟父亲练习过“强竿”技艺,但20多年没有表演了,次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觉得,这门技艺还是要经常练习才行,这也是很少人愿意学习的原因。


由六七个人拉着绳子,以供表演者攀爬

  高空上的危险游戏

  “强竿”表演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叫“达吾”,是一段一米多高、直径约二三十厘米的木头,一端嵌入一根约1米长的细钢钎(藏语称“甲顶”),并在钢钎和木头的衔接处绑上一块椭圆形木板(藏语称“巴吾”),供表演者站立或坐在上面。

  表演时,将“达吾”紧绑在一根6—10米长的松木杆上,杆子直竖在平地上,用3根绳子系在杆顶,作为拉线往外拉直打桩固定;然后用另一根绳子作为表演者爬杆的攀爬工具,这根绳子由六七个壮汉用力拉直。

  表演者爬杆之前,要遥拜各种神圣尊者,大声念经祈祷;并在爬杆中途,扬撒糌粑以作为祭神的供品,祈求神灵保佑。然后通过攀爬绳往上爬,同时表演爬上爬下的各种技巧。表演者爬上杆顶之后,半蹲站在木板上(“巴吾”),双掌合拢三次致意;然后在腰间绑上“丹东”,趴在钢钎上旋转三圈。“丹东”是一个方盒子,以木头作为骨架,中间嵌入一段比钢纤粗的钢管(钢管里端封闭),最外层包裹牛皮,并固定用于捆绑的牛皮绳。旋转时,将“丹东”的钢管对准钢钎插入,钢纤作为轴进行旋转。由于钢纤顶端较细,旋转时很难掌握平衡,难度和危险性都很大。

  表演者在杆顶的钢钎上进行旋转表演时,动作模拟水中游泳的姿势或天空飞鸟的姿势。不过,最难的是在杆顶做倒立、翻筋斗。

  在杆子下面,还有一个配合杆上表演的重要角色,被称作“阿古顿巴”。他在杆子底下,用二三个白石头,叠起来当作'杆子’,模仿上面表演者的动作,相当于一场'模仿秀’。当然,“阿古顿巴”还会做各种讨好观众的动作,比如用嘴来叼取地上斟满青稞酒的银碗来喝酒,并与上面的表演者斗嘴,故意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他的身上,以减轻上面表演者的压力,提高安全度。

  与其它民族杂技艺术不同的是,“强竿踏许”的表演过程始终伴随着说唱词,而且唱词内容紧扣表演的各个阶段与题材内容。

  “强竿”表演的现场,还有一些敬青稞酒和干杂活的服务人员。可以说 ,整个表演充满刺激和趣味,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技巧性与娱乐性高度统一的杂技表演。


表演者开始爬杆

  扯休乡的文化传承

  除了已申报成功的“强竿踏许”项目之外,扯休乡还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响较大的有陈村“吉唐吉姆”、刚坚村“果谐”、乃夏村“谐钦”。

  陈村的“吉唐吉姆”是旧社会老百姓外出乞讨时的表演。每逢新年佳节和喜庆盛会之际,当地从少男少女中挑选几名舞者到西藏各地区乞讨。他们一般都穿得比较破烂,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怀揣大木碗,口齿伶俐,语言优美,他们见到什么就说唱什么,来迎合有钱人的心情,达到乞讨的目的。他们的表演程序是边唱边跳,歌声缓慢,时而低沉浑厚,时而高亢悠远。今天,当地老百姓再也不用跳“吉唐吉姆”行乞,但“吉唐吉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保存下来。

  刚坚“果谐”表演一般在藏历九月至十二月之间,由7—10人组成,其中1人不仅背着鼓,还要边跳边敲鼓。大家手拉圆圈,既唱又跳,表演共分为5段,歌词内容丰富有趣。

  乃夏“谐钦”是寺庙属民表演的,一般由40—50人组成,通过男女对唱来歌颂寺庙的辉煌。过去,每年的藏历四月二十八至二十九(宗自热节),表演者穿着具有乃夏谐钦特色的服饰,男的穿缎袍,戴圆形黄绒帽;女的穿彩缎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头饰,在乃夏村的伦珠曲宗(也叫乃曲叠)寺表演“谐钦”。目前,扯休乡正在积极申报陈村“吉唐吉姆”、刚坚村“果谐”、乃夏村“谐钦”等非遗项目,以“强竿踏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继承。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扯休乡将迎来更多人的青睐。


“阿古顿巴”表演用嘴叼碗喝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生命在表演!男子高空演杂技 竹竿突然断裂
●津沽360行 顶碗表演
吴桥那些杂技绝活
杂技 表演者:王君如
辛榨乡举办第二届美丽乡村腊八文化节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四十七: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巡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