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吕达余|《读贞观政要》札记

                   


                                                                                                 

唐朝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是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言行的史书,内容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记载了唐太宗与臣下的日常对话,反映了他的执政思想与治国理念。特别是他善于以史为鉴,总结隋朝覆亡的历史经验,表现出唐太宗见识的不凡。读此书不免有些感触,随手札记数则如下:


札记之三  为臣当廉:明珠岂可弹雀?


《贞观政要》有一则如是记道: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唐太宗这个比喻甚是精妙,人不愿以明珠作弹子射鸟,为何拿性命博不义之财呢?此语虽十分警策,富于哲理,臣下听不听却因人而异了。


但有一个人听进去了,他就是岑文本。岑文本是贞观朝的中书令,负责政令的起草制定,在朝中官阶是较高的。《贞观政要》记他事迹云:“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这段话意思是说,岑文本是个大官了,但家中房子简陋,有人劝他设法改善改善。岑文本说:我本是汉南的一个普通百姓,并无攻城略地的汗马功劳,仅靠耍笔杆子做了中书令,这已经很过了。现在拿着这么高的薪水,已经让我心惊胆战,哪能再想着购置产业呢?


这岑文本果然本份得很,是个极易满足的人。岑文本能作如是想,可能与其出身有关。贞观一朝的名将重臣,不是与唐太宗打天下的旧部,便是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功臣。


一个耍笔杆子出身的人,自然不能与之比拼,一不小心身居高位,享受那么高的待遇,能不惕然自警?他虽自谓是一普通百姓出身,但现在可是朝廷重臣,是一个明晃晃的明珠了,有资格用来弹一弹金银之“雀”的。但他知道自己这颗“明珠”闪耀得不易,与布衣时比已经是珍贵许多了,遂不复有非份之想、贪图之为,安心做一个廉洁守法、效忠朝廷的臣子。


札记之二  为政要俭:君奢则失其民。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圭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百姓大都遭受严重饥荒。当时国家仓库粮食堆得满满的,朝廷竟然不准开仓赈灾,而让百姓四外流亡。等到隋炀帝统治末年的时候,国库的粮食可吃五六十年。隋炀帝靠着国库富饶,自己奢侈无道,终致国家覆灭。但凡治理国家,务必使百姓有积累,而不是把仓库堆满。古人说:“百姓不富足,国君怎能富足?”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讲:隋炀帝到处修建宫室,以满足他行幸天下的欲望。驰道都宽几百步,两边种树以为装饰。老百姓受不了这般奴役,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到了他统治的后期,天下没有一处土地、一个百姓是他的了。由此来看,广建宫室、喜好行幸有什么好处呢?这都是我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深以此为诫。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臣下说:凡事都需要致力于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本,人民以衣食为本,而生产以不失时机为本。要想不失时机,君主要清净无为才能达到。假如兵戈屡兴,营建不止,想不占用农时,可能吗?接着又说:安定百姓与国家不在别人,就在于君主,君主寡欲无为百姓就能乐业,君主多欲百姓就要遭罪。我之所以抑止私欲,就是为了克制自己以图勉励啊!


孟子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这是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的来源,虽然他重的还是李唐的社稷,尚达不到孟子的高度。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像唐太宗这样重视节俭、关注民生的皇帝是不多见的,因此便也是很难得、值得赞颂的了。


他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老百姓大多数生活富足,社会民风十分淳朴,以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样的盛世在中国历史上还真屈指可数。如果历史上多一些唐太宗这样的政治人物,中国的老百姓恐怕要少遭受多少灾难,而改朝换代的事也不会那么频繁吧。


札记之三  为君要明:君昏则臣昏。


贞观四年,魏征对唐太宗说起一件往事:我在隋朝的时候,曾听说有盗案发生,隋炀帝命大臣於士澄抓捕。只要是可疑的人,就严刑拷打,以至冤屈认罪者二千余人,炀帝下令同日处死。大理丞张元济觉得蹊跷,就查阅相关卷宗,发现里面有六、七人案发当日还在其它地方关着,没有作案时间。

张元济进而推究此案,发现二千人里只有九人案发时行踪不明。这九人中官吏熟悉的,又有四人不是盗贼。可是司法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处斩,于是不再上奏,尽数处斩了。


唐太宗就此事对魏征说:这不光是炀帝没有君道,臣下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该进谏,杀头也不怕,怎么能一味谄媚承旨,苟全自己以求取悦国君呢?君臣做到这个份上,国家不衰败才怪。我幸赖众爱卿共同辅佐,才使得监狱空虚刑罚清明。贞观君臣闲时讨论前朝得失,总结经验以资当今之政,于是有了唐太宗这一番英明的议论。


说唐太宗议论英明,是因为他认识到为君主的责任,追求的是国家刑罚清明。但他责怪臣下不负责任,不能死谏以维护朝政清明,却说得太过轻巧了。自古君主少有自己承认错误的,标榜自己一贯英明正确,是君主维护自身权威的必要,如果有错误也是臣下的,或受了奸臣的蒙蔽。所以,聪明的臣下对君主的决策,都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因此而多受褒奖与重用。


这样不问是非曲折,不惜草菅人命,顺从地为圣上办事,虽然好处多多,也不是绝对没有风险,那就是事件搞大了,民怨沸腾了,你也可能成为替罪羊。


当然,这样倒霉的事情固然有,但总是比较少见的,这比坚持正义与真理,招致君主廷怒而立毙杖下,甚至灭九族要好。因此在封建社会,政治的清明与否,有赖于君主一人,君昏则臣昏,君明则政明。唐太宗明而有贞观之治,隋炀帝昏则为李唐所代。

作者简介:吕达余,男,安徽铜陵人氏,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暨签约作家,铜陵市作协会员,有数百篇诗文散见于报刊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上)
魏征简介
文言百练:贞观政要·论求谏
《贞观政要·求谏》阅读训练
《贞观政要》卷2论政体诗解6清净无为百姓安乐君正臣畏求贤若渴
【读史札记】唐太宗是怎么“以人为本”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