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潍县兴新学始于自办小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潍县出现小学堂,为地方官署最早的兴新学行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两处私立小学堂、一处私立女小开始招生,是潍县社会贤达兴办新学载体之始。民国时期,小学堂改称小学校,简称小学。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潍县公立、私立小学已在城乡各处星罗棋布。兴新学后,普通民众也有机会学到知识。到1933年,潍县全县共有在校小学生27983人,同期全县户口105477户,不到4户人家就有一名在校小学生。

  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 为潍县最早官办新学

  潍县自办新学载体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清廷下诏兴新学的第三年。办学思路不是书院直接改小学堂,而是用原来潍阳书院(原址在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口西北潍坊电业大厦一带)的4400吊存款,在西关大街街北(今潍城区东风西街月河路口西100米左右的东风西街北侧一带)购置30间房屋作为校舍,聘请举人陈传弼为坐办而兴建起来的,以学堂所在地取名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

  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的首批学生包括内班生、外班生各30名,免收学费,书籍及其他学习用品也由学堂免费提供给学生。这所本地最早的官办新学载体何时停办则未见记载。三年后,这里兴办起初级师范学堂。四年后,潍阳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本地这才与清廷办新学要求完全合拍。本地士绅、学者郭恩敷担任堂长,还担任算学课授课先生。但该处小学堂与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是否有关联则又未见记载。

  1914年起,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原址处建起一栋两层楼房,成为潍县县立中学(后来称县立初级中学)校舍的一部分。1942年起,这里又兴办一所小学。这所小学名称演变纷繁,依次是西关镇立小学、西关镇中心国民小学、潍坊特别市第十小学、潍坊市第十小学、西关小学,即今潍城区西园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是潍坊市教研室、教学仪器站的办公场所。1977年潍坊市将西关大街并入东风大街(今东风西街)并进行拓宽改造,1991年潍坊市在潍城区胜利支路(今永安路)以东、月河路以西、西园街以南、东风大街以北范围内进行旧城改造,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原址位于该范围内而拆除。

  潍县兴办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的同时,在北关街(今潍城区东大街)、富郭庄(今属寒亭区朱里街道)、固堤镇(今属寒亭区固堤街道)、台底街(今属寒亭区高里街道)、岭子店(今属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等处,设立蒙养学堂。这是见诸记载的兴新学初始阶段潍县官办新式学堂的全部活动,中规中矩,符合清廷办学要求。

  城里、东关同年各兴办一处私立小学堂

  潍县私立小学堂的出现晚于官办三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潍县社会贤达兴办两处私立小学堂。

  科举时代,潍县士绅丁毓庚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慷慨捐出京钱两万缗,交给当铺存放,并要求所得利息永远作为全县岁、科两考文、武新进生员的贽礼,以及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其他事项开支之用。但丁毓庚始料未及的是,这笔时称贽礼经费的科举考试经费设立八年后,我国的科举制度就废止了。

  丁毓庚利用这笔科举考试经费,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一处小学堂,由其三子丁叔言(名锡纶)担任堂长。学堂地址先在城里东门大街(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又迁太平街(今潍城区太平街),再迁西马道(原址位于今潍城区岳王庙社区、增福堂社区和颐园社区居民区的西沿),名称始为继志高等小学堂,意思是继续发扬其父辈和他自己为潍县莘莘学子提供方便的志趣。

  继志高等小学堂时期拥有学生百余人。再迁西马道后改称继志小学,学生扩充到180多人,校舍整饰一新,教学设施完备,为一处在本地拥有较高声望的六年制完全小学。1949年,继志小学并入潍坊特别市第四小学(一说潍县解放后继志小学因无经费来源而停办)。1971年以后,继志小学原址为新建潍坊七中校舍的一部分。潍坊市于1976年在继志小学原址开办红艺校。1978年潍坊市红艺校并入潍坊七中。继志小学原址于1994年该区域旧城改造时拆除,位于今潍城区颐园小区内。

  同样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潍县开明人士杜佐宸(同盟会员)、李咸升(清末举人,同盟会员)、刘树声(清末举人)、张树棻、于瀛、武焕奎等人,倡议在潍县东关(今属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创办小学堂。这些社会名流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而他们的办学倡议得到了东关绅商界的积极支持。他们成立校董会,广泛筹募基金,将筹办中的小学堂取公共学堂之意定名为第一公学,公推杜佐宸担任校长,以“勇敢、诚实、勤勉”为校训,并将校训精神编写为三首歌曲,用以教育、激励学生努力求学成才。该校还是潍县最早设有女生班的小学堂。

  第一公学暂借东关关帝庙(原址位于今奎文区东风东街四平路口以东路北奎文区财政局处)作为校舍招生开学,第二年迁入油坊沟街(原址位于今奎文区东关街道苇湾社区内),拥有学生三百多人。该校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改为公立,先后称潍县第一区区立第一小学、东关四镇联立油坊沟小学、东关东北镇中心国民小学、潍坊特别市第八小学、潍坊市第八小学、工读路(工农路的讹称,工农路即今奎文区潍州路)小学、油坊沟小学等,即今奎文区潍州路小学,校址未再变动。

  族人求得知县支持 纪元创办女子学堂

  潍县清末秀才陈纪元也是同盟会会员。当时,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体制虽然在变革、维新的抗争声浪中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女子却仍须遵循传统的三从四德(即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没有什么尊严可言,抛头露面仍被视为伤风败俗。陈纪元倡导开办女子学堂让她们走出家门学习文化知识,学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本领。陈纪元为本地望族陈氏家族的族人。思想守旧的族长认为女子进学堂有伤风化,把陈纪元的这些想法视为大逆不道,打算打开家庙大门对他施行打躺棍家法,直到本家族中几位有影响的开明人士求得潍县知县表态支持兴办女学才作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纪元在堂婶母及一些思想先进人士的支持下,在城里西门里大街(今潍城区东风西街)街北东过道内办起了潍县最早的女子小学堂,以初始、奠基之意取名肇基女学堂,自任堂长。他的姐夫王旭夫曾在日本留学,也是同盟会会员。还有他的一位堂姊妹。他们作为倡导女子教育的热心人,分别捐出了自己的房产。两处院落打通后成为女子小学堂的校舍。肇基女学堂不久后改称陈氏志成女学堂。学堂刚开办时,仅有不到十名学生。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该处女小改为志成小学,男女学生兼收,从初小发展到高小,共6个班,学生160多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无办学经费而停止招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潍城区与老潍县城里
山东·书院对联集锦
清代古蔺的教育
除了一中,你还知道卫辉哪些老资格的学校
淇县古代教育
江苏省通志稿文化志 第五卷 学堂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