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新读本” | 了解和研究王通思想的唯一文献资料——《文中子》

15

7

农历六月

十三

星期一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啦!

想及时收到我们的推送

就按以下步骤为我们添个小星星吧

图 书 推 荐

《文中子》

  作   者:王路曼、池桢(注说)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10月

  分   类:古籍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推荐

本书是《国学新读本》第三辑之一种。本书是对隋代王通的《文中子》进行注说。书中共分通说和简注两部分。通说部分主要对原著的作者、成书过程、原著的基本内容、历史影响等作了简要介绍,并讲述了如何读这本原著。简注部分主要帮助读者疏通文字,对难解的文字进行注释,并兼顾校勘。以期为中等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集学术性、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为一体的读本。

作者简介

池桢,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

图书目录

书 摘

七、如何读《中说》

本文节选自《文中子》通说

文 | 王路曼、池桢

王通自己写作、整理出来的书文不算少,但目前存世且可以明确无误归于其名下的只有《中说》。《中说》成为了解和研究王通思想的唯一文献资料。在学术界,王通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隋代大儒,明代时甚至位列孔庙,享受天下士子的祭拜。据《明史·志第二十六·礼四》,在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王通以“先贤”的身份于“两庑(即走廊)从祀”,排位距离汉代名儒董仲舒不远。这就表明王通及其学说跻身儒学主流,为人推崇。但在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对王通其人其书,一直有着否定性的评价。特别是近代学者梁启超认定《文中子》(即《中说》)是伪书后,人们面对王通和《中说》时,心中会有很多疑惑。好在近些年来,经过一些学者客观的研究,人们走出了对王通的彻底怀疑和否定的不理智状态,重新重视这位隋末唐初转换年代中的思想者,同时对古代近代的有关批评和质疑给予必要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说》的时候,首先要有“既信且疑”的态度。

所谓“既信且疑”,包含两层意思。一则,要相信王通作为隋代重要思想者以及《中说》的历史真实性。面对已成过往的历史,合理的质疑会帮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但盲目甚至病态的怀疑,则是对历史的极端不尊重,只会让人堕入虚无的泥淖。走向极端的“疑古”,根本无助于我们认识历史,更莫说帮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获得观察今日中国及世界之灵感。如果从根本上否定王通其人其书,那么中国儒学史的链条就会出现断裂,隋末唐初的儒家星空就成了一片空白。这样的否定,也让古代的帝王名臣处在极为尴尬的境地:他们似乎成为被别人愚弄欺骗的小丑。不过,作为一名古代历史的研究者,我从来不觉得古人会那么的愚蠢无知。

王通画像(图片来源:https://baidu.com)

再则,我们也确实需要对《中说》有所怀疑。这并非要去怀疑著作本身,而是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存疑。这里特指《中说》提及的王通弟子多为名流将相的情况。《中说》是王通去世后,他的弟子家人整理其日常谈话而成的。为了抬高先人先师的地位,编者们把当时的一些政军名流置入文中,或者把已有的简单交往夸大。这么做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不必完全否定王通与这些名臣之间有关系,也不必全信这些人都是王通的门生弟子。王通是当时的文化名人,从政者或立志从政的人向他请教一些问题,王通也利用这样的机会宣讲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应该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作为读者,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中说》的内容,也就是隐藏在文字间的王通的思想,而不必纠结于王门的弟子究竟是谁。

第二,阅读《中说》时,应当明白王通在思想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他的思想直接开启了后世的宋明理学。学者常裕从四个方面解释了这一点。一则,王通用儒家的“中道”(不偏不倚、秉正持中)来提携儒释道三家思想,发展出独特的“三教可一”观点,给了宋明理学取法儒道以灵感。二则,《中说》里有“穷理尽性”的提法,而穷理尽性是宋明理学探讨的核心问题。王通说:“心者非他也,穷理者也……己者非他也,尽性者也。”(《立命篇》)他把这一观点归于周公。“心”、“己”不是别的,就是作为个体的人;人则具有穷尽事物的道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的非凡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观点进一步上扬了人在宇宙间的地位。三则,他提出了“正心化人”的观点,可说是宋明理学家倡导的正心诚意、修身平天下的先声。四则,王通发展出自己的性情论。“性”是人善的天性,“情”则是后天的,情会对性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要用性来控制情。他进而突出了“人心”与“道心”的对立。人受到后天种种情况的影响,其心会发生扭曲,本有的善性会减少甚至丧失;而“道”是善性的极致,不会因为人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性情论”和“人心道心说”为宋明理学强调的天道人欲之对立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https://baidu.com)

第三,阅读《中说》时,应牢记儒家思想的基本旨趣是面向现实、匡正政治。孔子为真正的儒家确立了最根本的人生态度:出世有为。王通在这一点上,丝毫不敢违背至圣先师的教导。他曾经对自己那位放浪形骸、豪饮五斗酒而不醉的弟弟王绩说:“汝忘天下乎?纵心败矩,吾不与也。”(《中说·天地篇》)王绩率性,只去追求自我的完满。所以,王通斥责他忘记了天下,败坏了士人内心中最重要的准则。这就说明:王通是把寻找王道,并以之匡正天下、造福万民,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他自己一生没有找到出仕从政的好机会。另一位弟弟王凝虽曾担任御史,但不慎卷入皇帝与太子之争而未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些并未让王通气馁,他转而通过整理典籍、创作诗书来发现、保存和弘扬王道,希望自己的学说获得赏识,指导现实政治。无论王通讲什么——道、德、理、性、人、心等等,他最终都是要回到现实政治中去的。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待《中说》,对我们理解王通没有什么帮助。

第四,阅读《中说》时,要有隋唐之际的历史感。隋唐之际的中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就是思想文化多元。汉代虽然确定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但是从汉末至隋,持续了三个多世纪的深度分裂和大战乱,让中国的思想文化根本无法简单地统一到儒家名下。相反,佛教悄然崛起,虽然面对不小的阻力,但其本土化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道教从本土文化的沃壤中生长出来,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大众,其中都有不少人对其产生了兴趣。随着战争和人口迁徙,与中原地区正统华族文化迥异的少数民族及异域文化进入中国腹地,变幻激荡。这样的历史现实,一方面解释了王通为何要在初统天下的隋朝致力于寻找王道,重塑儒学的独尊地位,防止大一统帝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不必要的混乱和纷杂。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回答为什么王通在处理儒学以外思想时,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譬如他提出的著名的“三教可一”,完全不鼓吹对佛道的排斥、打压甚至灭绝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而是希望在明确儒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包容佛道。可惜王通留给我们的文字材料太少了,否则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他的文化包容思想。

(图片来源:https://baidu.com)

第五,阅读《中说》时,应学会欣赏王通的现实主义态度。王通是儒家王道政治的信奉者和鼓吹者。但他不是一位不知变通的理想主义战士。同绝大多数儒家一样,他也认为最完美的王道政治出现在远古的圣王治下。但在同时,他对两汉以来杰出统治者的作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些人一样可以成为当世君主的榜样。甚至像北魏孝文帝和前秦皇帝苻坚这样的“蛮夷君主”,也是帝王中的楷模,孝文帝甚至是保持真正中国不至绝灭的伟大功臣。这些思想充分展示了王氏儒学的弹性。王通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指导现实政治,引领其走上王道之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通不会让自己的理论泥古不化,更不会让其囿于种族,而是赋予其务实开放的个性。

第六,阅读《中说》时,不妨尝试鉴古而知今。读历史,对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满足学术探索的需要;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他们既要满足对过去事件和人物的好奇,也要通过历史来更好地认识如今的中国和世界。王通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看待今日世界是有启发的。譬如,他说:“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强国独霸的世界。对太平洋对岸那个不可一世的大国而言,它似乎应该聆听一下中国古老智者的话:依靠武力军功横行世界的所谓强国,只是末流;真正的帝国靠的是义是德,是对世界的真诚感化。如果这个强国真的能听进去这句一千六百年前的箴言,也许将来的世界,就再没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为满足(石油)企业寡头的利益而让数以百万计平民承受痛苦和灾难的人为之灾了。对太平洋此岸的那个正在兴起的大国而言,回到本土文化传统和智慧中汲取灵感,会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加稳健从容。帝王之国战德义,这种理念会让她用和平与真诚重写世界秩序;皇皇上国竟无为,这样的认识决定了她不会去干涉任何一个国家,而是平静、开放地与世界一道走向繁荣。这个国家深厚且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决定了她必然是一个更好的大国;而王通的思想正是这个传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图片来源:https://www.polayoutu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欲晓:王通与宋明新儒学——以船山《读文中子》诗为线索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复兴是成功还是失败?
(1)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的教学设计
图说历史丨一篇文章教你认识宋明理学
儒学发展历史简述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