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公《家训》与“孝肃家风”

包公,名拯,字希仁,谥号“孝肃”,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经济改革家和清官。他在京师开封做官15年,曾担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知谏院、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重要官职。包公刚正不阿、铁面无私,5次弹劾国丈张尧佐、7次弹劾大贪官王逵,震动朝野。同时,包公还独立特行,订立了一则反贪倡廉的《家训》,严厉训诫其子孙,从政须廉洁奉公,绝对不许贪赃枉法,否则将开除族籍。其后代子孙以孝为本,恪守《家训》,身体力行,逐渐形成了名闻遐迩的“孝肃家风”,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包公居官最突出的特点是廉政与反贪。宋仁宗皇祐三年,包公53岁,仍在朝廷担任谏院长官,负有向皇帝进谏和纠察百官过失之职责。他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即《乞不用赃吏疏》。其中名句是:“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其大意是:一个官员廉洁奉公,就是百姓的表率,就能造福一方,为国家赢得民心。反之,如果贪赃枉法,他就是独夫民贼,使国家丧失民心,导致败亡。包公在此疏中要求朝廷从重从快惩罚贪官,决不轻贷。即“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他还强调,即使遇到朝廷大赦,也不要启用这种害民贼,即“永不录用”。可见,包公对贪官污吏是何等深恶痛绝,其反贪倡廉的决心又是何等坚定。

“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包公如此大张旗鼓地反贪倡廉,他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呢?其实,他早已为自己做人做官安排好了“座右铭”。

宋仁宗景祐四年,包公在家尽孝10年之后赴京复官前,写了一首《明志诗》,开篇就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要清心寡欲以修身,正道直行以处世,做一个好人和清官。包公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如,他任知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3年,奉公守法,为百姓挖井、办书院,做了许多好事。端州出产端砚,极为名贵,每年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额。从前的端州长官往往多征收几十倍的砚台,以馈赠权贵,希图升官发财,砚工苦不堪言。而包公知端州后,只按贡砚数额征收,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加码多收一方砚台,减轻了百姓负担。包公3年任满返京复命时,自己仍无一方端砚。史称其“岁满不持一砚归”,朝野交口称赞。

再如,宋仁宗嘉祐二年,包公权知开封府。旧制,百姓告状不准进大门,只能将状纸交给府吏,听候通知,叫做“牌司”。其间,府吏往往从中营私舞弊,甚至敲诈勒索钱财。包公坚决取缔了“牌司”,彻底改革了诉讼制度,以杜绝府吏从中玩弄手脚,影响公正断案。包公在坐堂日,大开正门,允许百姓直接走向大堂亲自将状纸交给最高长官府尹,并可“面陈冤屈”。当时,京师谚语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断案公正,“号为明察”,人称“包青天”。这就是包公,一个清正廉明、一心为国为民的真包公。公生廉,廉生威,包公当然敢于大胆反贪倡廉。

包公不仅自己立朝刚毅、铁面无私,大力反贪倡廉、依法治国,致使“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而且他还对其子孙要求十分严格,严得惊世骇俗,严得令人生畏。这就是他订立了一则世所罕见的反贪《家训》。

宋仁宗皇祐三年,包公弹劾国丈张尧佐和两次弹劾宰相宋庠“窃位素餐”之后,认为宋仁宗打击贪官污吏不力,即“忠良介特之士在下既不能进,奸猾苛暴之人居职又不能退”。他一气之下,连上7道奏章,要求辞职外任,史称“七求外任”。宋仁宗比较开明,包公赌气要走,他倒也不生气,还以任期不到为由,一再挽留。然而,包公去意已决,宋仁宗见留不住了,只好放行,任命包公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相当于省长)兼高阳关路安抚使(军区司令),特赐三品服。这种封疆大吏,位高权重。此前一段时间,包公反贪态度十分强硬,刚直不阿,屡与皇帝面对面论争,几次弄得宋仁宗下不来台。尤其是弹劾国丈张尧佐,包公怒不可遏,指责宋仁宗“私昵后宫”,即用人唯亲。说到激愤时,他竟将唾沫星子喷了皇帝一脸。那么,宋仁宗为什么不处分包公,反而还要重用他呢?因为他认为朝廷离不了包公。我们看宋仁宗对包公的评价:“卿风力峻明,气怀端量。伏谏于陛,屡形药石之忠;秉宪于朝,一屏奸邪之气。”

原来,宋仁宗认为包公直言敢谏是忠于朝廷,正气凛然,可以“一屏奸邪之气”,肃正朝纲。

包公要出京赴任了,临行之前又做了一件振聋发聩之事,这就是订立《家训》。他借此再次表明了自己反贪倡廉的决心以及与贪官污吏泾渭分明、势不两立的态度。

包公的《家训》内容如下: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则《家训》的大意是:包公的后世子孙做官,若有贪赃枉法者,不准其再回家来,等于扫地出门了;死亡之后,也不能葬于包家坟茔之中,即不准其入葬祖坟,等于开除了族籍。不按《家训》行事,包公就不承认其为自己的子孙。这在古代可以说是最严厉不过的家训了。包公真是嫉恶如仇,治家之严由此可见。

在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家教,名门望族或者社会贤达人士大都订有家训、家规及戒子孙书。其内容多为修身养性、行善积德,如忠孝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乐善好施等,形成了一种家族文化,内容积极向上,纯系正能量。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整个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如,三国诸葛亮的《戒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宋代司马光的《温公家训》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不如积德于冥冥之间,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再如,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中“立身莫歪,子孙看样。耕读莫懒,起家之本”“积德深厚,子孙昌隆”等。范仲淹不但忧国忧民,而且是其家训中“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的表率。

范仲淹在苏州有一处宅院,有高人看后说是风水宝地,后代子孙可以昌盛。他便将其改建为一所学校,让百姓子弟上学深造,将来共同昌盛。这些家训对我国古代的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公《家训》,独特就独特在训诫子孙如何做官上,重点是反贪,而反贪必倡廉。所以,有人说它是反贪倡廉《家训》。这在古今众多家训中,的确是别树一帜。同时,它也更加证明了历史上的包公,的确是一个治国理政的清官、好官,在政治上颇有远见卓识,非同凡响。反贪倡廉是一种廉政文化,即以“廉洁从政或廉洁政治”为内涵的文化。反贪倡廉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古今中外的所有国家政权都非常重视,无不大力倡导,旨在遏制官员腐败而希望国家长治久安。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廉则兴,腐则败”“治国先治吏”等,很有道理,它反映了一条国家兴亡的历史规律。包公的《家训》之所以光芒四射、历久弥新,其深刻意义就在这里。

包公做事十分严肃认真,从不轻描淡写。他立《家训》不仅写在纸上,而且“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即立碑刻石,竖于正房的东墙上,永远警示后人。包公在开封做官,其宅院在大相国寺西侧同里巷附近,恰好处在隋、唐和北宋时期的大运河开封段北岸。包公的《家训》影响巨大,在宋代就已经传扬天下,令官员望而生畏。同时,其子孙也始终恪守《家训》,为官清廉、爱国爱民,形成了传颂千载的“孝肃家风”,影响深远。

包公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在开封逝世。宋仁宗辍视朝一日,亲至其家吊唁:“惨怆久之,谕左右曰:‘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阴幸也。’”包拯的灵柩先陪葬于巩县宋陵,次年八月迁葬于故乡合肥。包家是名门望族,现在其家乡合肥包公镇大小包村尚有后裔600余人,加上先后迁移浙江宁波、河南、江苏以及海外的包氏余脉,有1000人左右。包氏有家谱,一直传承有序。“孝肃家风”的内涵非常丰富,现在择要加以论述。

包公去世之后,朝廷谥号“孝肃”,说明孝是包公第一个优良品德。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赞扬包公“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那么,包公是如何孝亲而为子孙做出榜样呢?

包公以孝为本,认为孝义高于一切,不孝之人禽兽不如,更无以为国。他有个理论“先尽孝后尽忠”。即先在家为父母尽孝而后为国家尽忠,其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品学兼优,为了照顾父母,迟迟不参加科举考试,29岁才中进士,已经晚了大约10年。包公是甲科进士,朝廷授官建昌知县,后应其请求改为距合肥较近的和州监税(仍为县级长官)。后因父母不愿离开故土,包公毅然弃官尽孝,“屏居乡里,侍养双亲”,长达十年之久。待父母相继去世,他又庐墓终丧,即在墓旁搭个小屋,守孝三年,人称“墓旁孝子”。包公是天圣五年进士,此时已到景祐四年,他已经39岁,才进京复官,开始为国家尽忠效力。史称包公“竭力于亲,尽瘁于君”,是北宋忠孝双全的典范。

上行下效,包公的后代子孙也都贤良仁孝、好评如潮。同时,包公还有个孝顺的儿媳妇崔氏,史称“节妇”。后来阴差阳错地传说为包公的“嫂娘”了,真是大错特错。原来包公的长子包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21岁而寡,宁死不再嫁人,“尽志于孝养”公婆(即包公夫妇)。后来包公的媵妾孙氏生下次子包绶,是由崔氏一手抚养长大的。故包绶一直称其大嫂崔氏为“嫂娘”,“以母礼视之”。崔氏因此几次受到朝廷表彰,被封为永嘉郡君。其诏书是翰林学士苏轼所写。其中讲到“使我嘉祐名臣(指包公)之后,有立于世,惟尔之功”。包绶对其生母孙氏和“嫂娘”都极尽孝道,勤于奉养,守孝终丧,人称其孝。

包公之孙包永年,字延之,是包繶之妻崔氏过继的族子。他对养母崔氏、生母萧氏皆“朝昏侍奉”,待其先后去世,又都“居丧如礼”,守孝3年,“乡闾称其孝”。包公其他孙子,如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皆有学问”,仁孝传家,深受好评。

包公一生勤俭持家,廉洁奉公,爱民恤民,堪称楷模。他去世后,皇帝驾幸其家吊唁,发现“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跟普通百姓家一样,史称其“居家俭约”。

包公之子包绶,初任濠州团练判官,“奉公守法,卓有盛誉”“秩满解官,人称廉洁,思惠爱,异口一词”。包绶后来官至潭州(长沙)通判,乘船上任到黄州时,得病十余日去世。随从打开其行李箱,除了“诰轴著述外,无毫发积为后日计者”,即没有积攒一点儿钱财。时人评曰:“盖知公(指包绶)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就是说,包公的廉政家风由包绶发扬光大了。

包公之孙包永年,曾先后担任开封府咸平(今通许县)主簿和鄂州崇阳县令。他“廉勤自守,蔚有政声,吏民爱思”,人称“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

“孝肃家风”还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浓厚的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宽民利国”。包公做官将“民为国本”看得极其重要,多次上书要求朝廷恤民爱民,复苏民力,以期国泰民安。这也是他受到百姓爱戴的重要原因。包公当地方官也好,在朝廷当三司使也好,在制定和推行政策方面,非常强调利国利民和减税救灾,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早日实现国富民强。包公将这种爱国爱民的民本思想也遗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孝肃家风”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篇幅所限,包公其他历代子孙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介绍一下“孝肃家风”的守卫者与躬身力行者、近代相当有影响的风云人物之一包玉刚。

据宁波天一阁藏《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记载,包玉刚系包拯29代孙。包玉刚是香港巨富,还有英国籍,号称“世界船王”。但他与父亲包兆龙身上仍有包公“孝亲”和“民本思想”的基因。中国人有个传统,叫“叶落归根”。包兆龙父子没有数典忘祖。中国是他的根,宁波是他的故乡,合肥是他的祖籍。他们仍是包公的后代。包兆龙也写有一则《家训》,共12个字,即“叶落归根,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刻石立于合肥包兆龙铜像旁。包玉刚非常仁孝、廉洁和爱国爱民,酷似其先祖包公。几十年来,包玉刚回国探亲和祭祖,慷慨捐资,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谱写了“孝肃家风”的新篇章。

在包公后裔中,包玉刚属于迁移到宁波的一支。他是宁波钟包村人,1984年回故乡探亲祭祖,看到自己读书的小学校仍无起色,宁波教育还相当落后,便捐资为村里建了一所小学、一座医院,修了一条公路。后来,他还先后捐资2000万美元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捐资600万元人民币建宁波大学图书馆,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建宁波大学体育中心,还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兴建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

包玉刚生活节俭是出了名的。“包玉刚是一个悭俭的人,不会乱花一分钱。但他也不是一个吝啬的人,该花的钱绝对不会手软”。他有钱,也会用钱,从其捐资建设家乡看,果真如此。包玉刚还在全国各地捐资做了不少好事、善事。因为他非常孝顺,捐资筹建的许多设施都以父亲包兆龙的名字来命名,如北京包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包兆龙住院大楼等。1993年,包玉刚听闻浙江省遭了水灾,立即捐赠500万港元,救济灾民。包玉刚不忘祖根,爱国爱民,热心公益,建设家乡,乐善好施,赈灾救民,将其先祖包公的“孝亲”和“民本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进一步弘扬了“孝肃家风”,惠及民生,为现代的家训、家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李良学

平台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包拯的“遗产”有多强大?后代吃了1000年,第29代孙比李嘉诚还富
铁面无私丹心忠,包公的诗,揭秘他“包青天”之名得来的奇特外因
包拯“遗产”有多强大?后代吃了1000多年,第29代孙成世界船王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七十三)】安徽合肥包拯: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婺城梧桐:传承清正廉洁好家风
开封有个包青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